小口尖底瓶裡有酒:千年酒史最好的「見證者」

2021-12-18 仰韶酒業


在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兩個百年」歷史交匯的重要時期,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重要成果發布,在小口尖底瓶殘留物中發現了糧食發酵酒物質,證實了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運用糧食發酵來釀造「酒」的技術,追溯華夏歷史中酒文化的璀璨篇章,以此策劃「小口尖底瓶裡有酒」專題文章,揭開中國白酒起源的神秘面紗!

在千年的磨礪與傳承中,中華酒文化包涵著幾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其發展根源,卻是一抔陶土塑造出的小口尖底瓶。在上一期,我們講到了中國釀酒起源,近期,對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成果的發布,除了讓大家了解了釀酒起源之外,也進一步佐證了,酒器同樣演變自仰韶文化,最早的釀酒器、盛酒器就是——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被考古專家們發現,是在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裡,因其小口、尖底、長腹的造型獨特,自發現以後,廣受關注。作為仰韶彩陶經典,在各處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有大量小口尖底瓶出土。可見,早在7000年前,小口尖底瓶就已成為仰韶先民生活中的常用器具了。更重要的是,小口尖底瓶還是研究中國最早酒器的直接證據,佐證中國酒的起源,在考古界、學術界裡,這早已成為共識。目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就收藏有一件「小口尖底瓶」,自從仰韶文化被發現後,考古界、文化界等學術機構,對小口尖底瓶的研究,從未停止。

考古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發掘出各個類型陶器造型,大多以圓形器為主,外表輪廓呈流線形,線條簡潔流暢,起伏自如。同時,在每個小口尖底瓶上,都有黑彩紋飾與紅陶交相輝映,水波紋、旋轉紋、圈紋、鋸齒紋、網紋、太陽紋、月亮紋等,各種彩繪紋,如芭蕾舞者輕揚的舞裙盡溢華美。從審美的角度看,小底大腹,重心在上,加上眾多類型的彩繪紋路,如同身著舞裙用腳尖站立的芭蕾舞女演員,一襲舞衣、立起足尖,優美高雅,視覺上盡顯流暢、挺拔,給人以飽滿的美感。在觸覺上,圓弧形器皿溫和、圓潤,有安全感,可見,小口尖底瓶各組成元素渾然一體,無不體現著形式的設計之美。在尖底所撐起的支點上,彩陶柔美的身姿,在夢幻般的歷史舞臺上自如旋轉,靈動的尖底立起足尖翩翩起舞,給人以超凡脫俗的享受,這是芭蕾舞的魅力,更是仰韶彩陶的魅力,輕盈、舒緩,又不失優雅、厚重。由此可見,從實用出發、簡單樸素,由簡單到複雜,由粗疏到工整,符合中國陶器器形長期演變的規律。但是,除了傳統文化下的視覺之美,令人疑惑的是小口尖底的實用功能又有哪些呢?這麼多尖底瓶在當時一定還有某些特殊的用途。

酒器之說:「小口、尖底」中的巨大奧秘

過去學者們認為,小口尖底瓶是仰韶人的汲水器,用以從河中取水。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時,將繩子穿過瓶子的雙耳,將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由於重心轉移,瓶口朝上豎起,再用繩將瓶吊出水面,從而實現取滿水而滴水不漏,汲滿水時,瓶口向上並保持平衡。經過反覆研究,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尖底瓶的這一個特點:尖底瓶採用的是「泥條盤築法」製作而成,瓶身四壁並不均勻,因此尖底瓶的重心並不固定,在汲水過程中很難運用重力原理。並不能自動汲水。而且仰韶文化的許多遺址,位於平坦的河床旁,仰韶人在平坦的河床上,更不需要用繩吊瓶去汲水。因此,用小口尖底瓶去汲水,並不實用。那麼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把陶器做成小口、尖底的形狀呢?正值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重要時期,考古學者們在探秘小口尖底瓶時,經過綜合研究分析,已實證了小口尖底瓶的酒器之說。無獨有偶,在西方相似的文明中,記載了與小口尖底瓶相關的壁畫。在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口尖底瓶用來盛酒,是一種酒器。而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中,同樣有著小口尖底瓶的痕跡,對文字的演變研究發現,甲骨文中「酒」字的形態,和小口尖底瓶十分接近。隨著近期對仰韶文化的再考古,酒器之說的直接證據浮出水面——考古學者在小口尖底瓶的內部殘留物上,終於發現了穀物發酵酒的遺留。而穀穀物發酵酒開始於仰韶文化時期,實證了,小口尖底瓶是中國最早的酒器!隨著仰韶文化的繁榮發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態上,又不斷的演變和細分,形成了釀酒器、儲酒器、飲酒器等。中國酒文化起源於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就是中國酒文化的根。小口尖底瓶不僅鑄就了中國釀酒史,其兼容並蓄的文化與品質,圓融和美的設計與器型,更是當代中華民族「和合」精神的融合表達。

相關焦點

  • 國寶探秘:從仰韶「小口尖底瓶」看中國酒的起源!
    作為彩陶坊天時的裂變產品,自「天時日月星」的神秘面紗被揭開那一刻,彩陶、雙耳、小口,尤其是尖底的創意設計,前所未聞,讓嘉賓們目瞪口呆,驚豔了整個酒圈。隨後,上市的天時日月星,如天王巨星一樣,受了熱烈的追捧、膜拜,迅速成為酒圈裡的一個「網紅」。
  •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炊煮器說:半坡型和馬家窯型小口尖底瓶大多都有雙耳,雙耳肯定是用來繫繩提拎的,如果在火上加熱用作炊煮器或埋在火堆裡作暖水瓶用,那麼所繫繩索總會被燒斷,用於繫繩提拎的雙耳就毫無意義了,暖水瓶說:尖小口尖底瓶直接插入地下來放置廠旦將尖底器插入地下要比平底器直接放置在地面穩固的多。並且器身埋入地下會起到保溫的作用。
  • 吸水器、禮器、魂瓶,小口尖底瓶到底是什麼?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典型器,距今約7000年——5000年。其典型特徵是:小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不同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略有差異。一、吸水器說近年來,科學界、考古界的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小口尖底瓶是專門用來吸水的器具,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中國科普網對小口尖底瓶的介紹是:「關於物體的重心及其應用,我國約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所認識。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結構為紅陶質地,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多有繩紋。
  • 小口尖底瓶真能自動汲水?為什麼這類陶器要被做成尖底形?
    曾經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錯誤認識目前發現的小口尖底器有兩大類,分為「有耳尖底瓶」與「無耳尖底瓶」。耳部可以直接手提,同時也可以穿繩。放入水中後,在水的浮力和尖底瓶的重心的共同作用下,尖底瓶會自動傾倒進水,當尖底瓶內貯滿水後,瓶身又會自動正立。
  • 從「酉」到「酒」兩方面分析小口尖底瓶的使用場景和「酉」的本義
    古代的尖底瓶,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土,比較流行的認知是他們是古代先民的汲水器具。是不是真的這樣?歪史不認同這個觀點。 尖底瓶複製品 他們分析的理由是尖底瓶容易在水井中傾倒,便於裝罐滿,但是這種瓶子瓶口非常小
  • 小口尖底瓶——彩陶坊天時為何走紅高端消費?
    若有朋自遠方來,一定得有幾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美酒,才能恰當地表情達誼。那麼,在請客時到底用什麼酒,才能讓賓客盡興,則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如今,「到河南,喝陶香,喝酒就喝彩陶坊,」「成大事,應天時」正在成為河南人的新時尚。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瑰寶,而彩陶坊天時日月星就是以小口尖底瓶為原型,研發出了的文創產品。
  • 那一尊小口尖底瓶,黃帝曾用來敬奉天地
    仰韶文化時期的「網紅產品」——小口尖底瓶。進入新時代,河南仰韶酒業承繼文化衣缽,推出小口尖底瓶的彩陶坊天時系列產品。半坡在前、廟底溝在後,維繫兩者的紐帶是尖底瓶和彩陶,這卻是考古界、學術界的共識。限於專業敘述的晦澀,此外不妨最通俗地介紹兩個文化類型的尖底瓶區別:半坡類型為杯形或環形小口尖底瓶,廟底溝類型為雙唇小口尖底瓶,分屬各自文化類型的標誌性器物。
  • 科學實驗證明文物專家是錯誤的,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真正用途
    此類小口尖底瓶在仰韶遺址中極為常見,在仰韶文化早期~晚期、各類不同的地方類型中均有發現,數量龐大,這表明小口尖底瓶在仰韶先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如我們所見,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與我們常見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罐、陶瓶大不相同。
  •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彩陶坊天時酒外形沿用經典的彩陶小口尖底瓶,長腹、雙耳、小口、尖底,瓶身上附帶經典的仰韶陶紅、神秘的日月星圖案、別致的環形器耳、活靈活現的「集體舞」……巧奪天工的設計、極高的辨識度等,足以讓人動容,足以讓人過目不忘,一如那句「好的作品,真的自己會說話」。那麼,仰韶先民創作出的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奇特在什麼地方,怎麼就成了國寶,到底還藏了多少奧秘呢?
  • 尖底瓶是一種溫酒器,不是用來汲水的
    本文以同一文化源流的相關出土文物為依據,結合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尖底瓶的形制、功能特點上對仰韶文化尖底瓶傳統「汲水」功能說提出質疑,並以古文字與相關歷史文獻為依據,證明仰韶文化時期的尖底瓶應該是一種溫器,更確切地說,某些容量較小的小口尖底瓶應當是溫酒器。這一事實同時證明中國「酒」的最早起源在新石器時代。 本文原題《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與中國酒的起源》,現題為編者所擬。
  • 仰韶文化尖底瓶用途再探:它可能真的不是汲水器
    如半坡類型是壺罐口尖底瓶、廟底溝是雙唇口尖底瓶、西王村類型是敞口長頸尖底瓶、王灣和大河村類型是小口尖底瓶,還有喇叭形的尖底瓶等等,所以,我覺得探究尖底瓶的用途也不能一概而論。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距今約6000年,高46釐米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小口尖底彩陶瓶的用途這種小口尖底彩陶瓶說它是瓶子吧,它卻很難通過自身保持直立。
  • 「河洛古國」再掀中華文明探源,小口尖底瓶重提仰韶「日月星」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在1921年安特生開啟中國田野考古時代之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發掘,根據不同的文化面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已經有數十種之多,許多現在耳熟能詳的文化名稱經考古研究發現,都崛起於這個蓬蓬勃勃的新時期,學者們把這種文化現象稱之為「滿天星鬥」。但讓人奇怪的是,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時候這些文明都斷裂的,有的甚至不知所蹤。
  • 小口尖底瓶·帶你看世界——「豫」見天津,陶香傾心
    小口尖底瓶,天時日月星,就這樣完美融合。02瓷房子china 陶瓷它的前身是歷經百年的法式老洋樓,它的今生是極盡奢華的瓷器大博覽。這不連遊客在瓷房子前,都爭相要和小口尖底瓶合照呢~瓷房子一景03五大道民園廣場MIN YUAN不論是步行聽著手機軟體裡的語音跟隨講
  • 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
    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尺寸:高37釐米,口徑6.8釐米,腹徑18藏品說明:尖底瓶,是二里頭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線條優美、造型獨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長期以來尖底瓶都被認為是汲水的工具,不過這種論斷逐漸被打破。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就做過尖底瓶汲水試驗,發現半坡類型多數尖底瓶並不具備自動汲水功能。近年來,在對米家崖、楊官寨遺址部分尖底瓶上的殘留物分析過後,得出釀酒器的結論。
  • 7000年前的尖底瓶,究竟是做什麼的?可能是魂瓶
    瓶子在生活中很常見,無論是茶瓶、花瓶還是輸液瓶,都是人們見慣了的東西。但這種盛放液體的器具,無論闊口還是小口,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瓶底寬而平,這樣才能保證放置的時候不會倒。但是,7000年前,在仰韶文化中有一種瓶子,小口尖底,放在地上就倒,這卻是為什麼?
  • 其實我們還未讀懂古人——眾說紛紜尖底瓶
    在我國的甘、青地區,東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漢水中遊,北達內蒙古中南部、晉北、冀西北地區都有出土。1972年陝西臨潼縣姜塞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瓶為細砂紅陶,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繫繩。
  • 《汾酒博物館歷代酒器選集》出版 記錄6000年中國酒史文明
    博物館以新穎的設計、獨特的視角全面展示了汾酒6000多年的發展歷程,館內以「汾酒釀造史、歷代酒器和酒具、書畫精品、產品博覽、榮譽陳列」等主題分10個展廳對歷代汾酒文化進行了生動展示,陳列有杏花村遺址出土的精美絕倫的酒器具1200餘件,以及數千幅中外名人書畫作品。有人的地方就有酒,有酒的地方就有故事。
  • 專家解讀「小口雙耳尖底瓶」:並非實用器具
    「小口雙耳尖底瓶」  不是生活中的實用器  關於「小口雙耳尖底瓶」的名稱與功能,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認識:(1)「汲水器」或「盛水陶罐」說。  「小口雙耳尖底瓶」本名為「侑卮」  在我國最新修訂的《辭源》、《古代漢語詞典》及《辭海》中,均有「攲器」詞條,同時還有「宥坐器」詞條,形成與「攲器」一詞的對釋。《辭源》「宥坐器」條飲酒時置於坐右,提醒人不要過猶不及。這種解釋顯然過於狹窄,不僅於歷史文獻無據,且「攲器」之「空則攲」無解。
  • 古人的尖底陶土罈子,小口長身子倆耳朵,到底是打水,還是盛酒?
    我國出土的古代尖底瓶子,是很久遠的仰韶文化時期物件,距今5000-7000年。模樣很土很精緻:細長得身子,尖底,小口,雙耳把,表面有彩繪。現代的人們比較蒙,各有不同的看法,考古界就有很多結論。有說打水,有說裝糧,有說盛酒。至今還沒有個一致的結論,都各執己見,引經據典而互不相讓。
  • 甘肅館藏精品丨漩渦紋尖底彩陶瓶
    漩渦紋尖底彩陶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小口平沿、細頸圓折肩、斜直腹、尖底,腹部有橋形雙耳。通體施黑彩,頸部繪平行線紋,瓶身自上到下繪3組以圓點、弧線、弧形三角構成的連續漩渦紋,圖案極富動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