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兩個百年」歷史交匯的重要時期,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重要成果發布,在小口尖底瓶殘留物中發現了糧食發酵酒物質,證實了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運用糧食發酵來釀造「酒」的技術,追溯華夏歷史中酒文化的璀璨篇章,以此策劃「小口尖底瓶裡有酒」專題文章,揭開中國白酒起源的神秘面紗!
在千年的磨礪與傳承中,中華酒文化包涵著幾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其發展根源,卻是一抔陶土塑造出的小口尖底瓶。在上一期,我們講到了中國釀酒起源,近期,對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成果的發布,除了讓大家了解了釀酒起源之外,也進一步佐證了,酒器同樣演變自仰韶文化,最早的釀酒器、盛酒器就是——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被考古專家們發現,是在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裡,因其小口、尖底、長腹的造型獨特,自發現以後,廣受關注。作為仰韶彩陶經典,在各處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有大量小口尖底瓶出土。可見,早在7000年前,小口尖底瓶就已成為仰韶先民生活中的常用器具了。更重要的是,小口尖底瓶還是研究中國最早酒器的直接證據,佐證中國酒的起源,在考古界、學術界裡,這早已成為共識。目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就收藏有一件「小口尖底瓶」,自從仰韶文化被發現後,考古界、文化界等學術機構,對小口尖底瓶的研究,從未停止。考古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發掘出各個類型陶器造型,大多以圓形器為主,外表輪廓呈流線形,線條簡潔流暢,起伏自如。同時,在每個小口尖底瓶上,都有黑彩紋飾與紅陶交相輝映,水波紋、旋轉紋、圈紋、鋸齒紋、網紋、太陽紋、月亮紋等,各種彩繪紋,如芭蕾舞者輕揚的舞裙盡溢華美。從審美的角度看,小底大腹,重心在上,加上眾多類型的彩繪紋路,如同身著舞裙用腳尖站立的芭蕾舞女演員,一襲舞衣、立起足尖,優美高雅,視覺上盡顯流暢、挺拔,給人以飽滿的美感。在觸覺上,圓弧形器皿溫和、圓潤,有安全感,可見,小口尖底瓶各組成元素渾然一體,無不體現著形式的設計之美。在尖底所撐起的支點上,彩陶柔美的身姿,在夢幻般的歷史舞臺上自如旋轉,靈動的尖底立起足尖翩翩起舞,給人以超凡脫俗的享受,這是芭蕾舞的魅力,更是仰韶彩陶的魅力,輕盈、舒緩,又不失優雅、厚重。由此可見,從實用出發、簡單樸素,由簡單到複雜,由粗疏到工整,符合中國陶器器形長期演變的規律。但是,除了傳統文化下的視覺之美,令人疑惑的是小口尖底的實用功能又有哪些呢?這麼多尖底瓶在當時一定還有某些特殊的用途。酒器之說:「小口、尖底」中的巨大奧秘
過去學者們認為,小口尖底瓶是仰韶人的汲水器,用以從河中取水。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時,將繩子穿過瓶子的雙耳,將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由於重心轉移,瓶口朝上豎起,再用繩將瓶吊出水面,從而實現取滿水而滴水不漏,汲滿水時,瓶口向上並保持平衡。經過反覆研究,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尖底瓶的這一個特點:尖底瓶採用的是「泥條盤築法」製作而成,瓶身四壁並不均勻,因此尖底瓶的重心並不固定,在汲水過程中很難運用重力原理。並不能自動汲水。而且仰韶文化的許多遺址,位於平坦的河床旁,仰韶人在平坦的河床上,更不需要用繩吊瓶去汲水。因此,用小口尖底瓶去汲水,並不實用。那麼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把陶器做成小口、尖底的形狀呢?正值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重要時期,考古學者們在探秘小口尖底瓶時,經過綜合研究分析,已實證了小口尖底瓶的酒器之說。無獨有偶,在西方相似的文明中,記載了與小口尖底瓶相關的壁畫。在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口尖底瓶用來盛酒,是一種酒器。而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中,同樣有著小口尖底瓶的痕跡,對文字的演變研究發現,甲骨文中「酒」字的形態,和小口尖底瓶十分接近。隨著近期對仰韶文化的再考古,酒器之說的直接證據浮出水面——考古學者在小口尖底瓶的內部殘留物上,終於發現了穀物發酵酒的遺留。而穀穀物發酵酒開始於仰韶文化時期,實證了,小口尖底瓶是中國最早的酒器!隨著仰韶文化的繁榮發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態上,又不斷的演變和細分,形成了釀酒器、儲酒器、飲酒器等。中國酒文化起源於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就是中國酒文化的根。小口尖底瓶不僅鑄就了中國釀酒史,其兼容並蓄的文化與品質,圓融和美的設計與器型,更是當代中華民族「和合」精神的融合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