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前的尖底瓶,究竟是做什麼的?可能是魂瓶

2021-01-09 自說文史

瓶子在生活中很常見,無論是茶瓶、花瓶還是輸液瓶,都是人們見慣了的東西。但這種盛放液體的器具,無論闊口還是小口,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瓶底寬而平,這樣才能保證放置的時候不會倒。

但是,7000年前,在仰韶文化中有一種瓶子,小口尖底,放在地上就倒,這卻是為什麼?

難不成因為當時人智商不夠?

當然不是,當時的陶器已經很美觀,不僅有漂亮的紋飾,而且顏色美麗,極具實用性,同時期的陶鼎等器物,三足而立,所用材料少但又不失穩定性,可見當時人是很聰明的。

第一種假說:尖底瓶是汲水器。

1958年,陝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出土了尖底瓶,當時眾人也都不明所以。但既然瓶子是用來裝水,於是有人認為,這樣的瓶子拋入河中可以自動汲水,水滿之後自動站直,這樣方便提出來。瓶身兩邊的穿孔,也是穿繩的證明。

這只是想像圖,實際沒有這個效果

真的是這樣嗎?有人立刻做試驗來驗證。

孫霄、趙建剛曾有過一篇論文《半坡類型尖底瓶測試》,專門用尖底瓶做實驗,他們多次試驗發現,尖底瓶投入水中,達不到「水滿後自動直立」的效果,相反,瓶子在進入後,反而會倒立。

半坡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做過試驗,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

有人提出,半坡人所取水的河流滻河,水流湍急,要考慮這個因素。但經過試驗發現:由於尖底瓶下半部在急流中受到的阻力最小,加之雙耳靠近底部,水衝擊時,在雙耳繩子的牽引下,瓶底會翹離水面,這樣更沒法取水。

所以他們認為,當時人是用手握著瓶頸,灌滿水後背在背上,小小的瓶口在顛簸的過程不易灑出來水,尖底是為了分散水對瓶底的壓力。

很勉強,因為即便是為了背水,也不必把瓶子做成尖底。更關鍵的是他們沒考慮,瓶子不取水時怎麼放,難道插在地上?顯然不可能。

第二種假說:尖底瓶是祭祀用品。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發現,甲骨文中酉字就是尖底瓶的形象,所以他認為,尖底瓶是「酉瓶」。

酉的形象是尖底瓶,尖底瓶的形象是什麼呢?是果核。

尖底瓶中間鼓起,兩頭尖尖,正是果核的形象。果熟而落,象徵死亡;但果核的種子則象徵新生、重生,這與「酉」字的本意是一樣的。古人覺得生命會像果核一樣,能夠重生,所以做出尖底瓶陪葬,靈魂進入到瓶子中,就像果核裡的種子一樣,這是期望獲得重生。

所以,尖底瓶是魂瓶。

在甲骨文中,「尊」是雙手捧著尖底瓶的形象;「奠」是案上放著尖底瓶的形象。這些說明,古人對尖底瓶有崇拜、祭拜的習慣。空瓶子當然不用祭拜,祭拜的是裡面的魂。

正因為尖底瓶放的是靈魂,所以不能傾斜倒下,尖底就是為了讓人們捧著或者固定在案上以保證時刻站立。

北鬥七星,鬥轉星移,每次都像是重生一樣,所以古人對北鬥也會崇拜。漢代長安城就是模仿北鬥位置建造的,東漢墓曾出土一個陶瓶,上面就有北鬥七星;至於商人更聰明,他們直接用尖底瓶擺成北鬥七星的形狀,將二者合為一體。

當然,也還有其他說法,比如認為尖底瓶是灌溉農作物用的器具,釀酒器具等,爭論不已,不過「魂瓶說」目前來說更具說服力。

註:文章插圖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資料:

孫霄、趙建剛《半坡類型尖底瓶測試》

馬曉燕《尖底瓶的功能及演變》

朱興國《也說尖底瓶》

王先勝《關於尖底瓶, 流行半個世紀的錯誤認識》

蘇秉琦《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

相關焦點

  • 吸水器、禮器、魂瓶,小口尖底瓶到底是什麼?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典型器,距今約7000年——5000年。其典型特徵是:小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不同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略有差異。(3)半坡類型的尖底瓶是壺罐口,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是雙唇口。壺罐口尖底瓶是「瓶上加瓶」,雙唇口尖底瓶是「口中套口」。二者都不利用生產或者實用,但可能與繁文縟節的禮儀相吻合。
  • 小口尖底瓶裡有酒:千年酒史最好的「見證者」
    ,證實了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運用糧食發酵來釀造「酒」的技術,追溯華夏歷史中酒文化的璀璨篇章,以此策劃「小口尖底瓶裡有酒」專題文章,揭開中國白酒起源的神秘面紗!可見,早在7000年前,小口尖底瓶就已成為仰韶先民生活中的常用器具了。更重要的是,小口尖底瓶還是研究中國最早酒器的直接證據,佐證中國酒的起源,在考古界、學術界裡,這早已成為共識。目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就收藏有一件「小口尖底瓶」,自從仰韶文化被發現後,考古界、文化界等學術機構,對小口尖底瓶的研究,從未停止。
  • 國寶探秘:從仰韶「小口尖底瓶」看中國酒的起源!
    談起雙耳小口尖底瓶,就繞不開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若要探討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同樣也繞不開「仰韶文化聖地」的三門峽澠池。澠池之所以與仰韶文化深度聯繫,還得從1921年說起。經考古學者多年實地研究發現,早在7000年前,仰韶先民們就有了釀酒活動,也已經掌握了最古老的釀酒技術。後來,著名考古學者、史丹福大學劉莉教授團隊,對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進行植物殘留物分析,通過對澱粉粒和植矽體化驗後,發現了仰韶先民們釀酒的直接證據。
  • 仰韶文化尖底瓶用途再探:它可能真的不是汲水器
    如半坡類型是壺罐口尖底瓶、廟底溝是雙唇口尖底瓶、西王村類型是敞口長頸尖底瓶、王灣和大河村類型是小口尖底瓶,還有喇叭形的尖底瓶等等,所以,我覺得探究尖底瓶的用途也不能一概而論。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距今約6000年,高46釐米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小口尖底彩陶瓶的用途這種小口尖底彩陶瓶說它是瓶子吧,它卻很難通過自身保持直立。
  •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彩陶坊天時酒外形沿用經典的彩陶小口尖底瓶,長腹、雙耳、小口、尖底,瓶身上附帶經典的仰韶陶紅、神秘的日月星圖案、別致的環形器耳、活靈活現的「集體舞」……巧奪天工的設計、極高的辨識度等,足以讓人動容,足以讓人過目不忘,一如那句「好的作品,真的自己會說話」。那麼,仰韶先民創作出的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奇特在什麼地方,怎麼就成了國寶,到底還藏了多少奧秘呢?
  • 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
    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尺寸:高37釐米,口徑6.8釐米,腹徑18藏品說明:尖底瓶,是二里頭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線條優美、造型獨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長期以來尖底瓶都被認為是汲水的工具,不過這種論斷逐漸被打破。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就做過尖底瓶汲水試驗,發現半坡類型多數尖底瓶並不具備自動汲水功能。近年來,在對米家崖、楊官寨遺址部分尖底瓶上的殘留物分析過後,得出釀酒器的結論。
  •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但具有怪誕造型的小口尖底瓶在仰韶先民生產生活中的具體用途,尚需我們進一步探討並給出明確清晰的合理解釋。小口尖底瓶極可能是仰韶先民為其特定條件下的田間勞作補水而發明的形制特別的專用水壺。小口尖底瓶僅存在於仰韶文化遺存。即小口尖底瓶是仰韶先民為適應特殊水環境下的田間勞作補水需要而製造的具有奇特形制和奇妙功能的專用水器———農耕水壺。
  • 尖底瓶是一種溫酒器,不是用來汲水的
    本文以同一文化源流的相關出土文物為依據,結合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尖底瓶的形制、功能特點上對仰韶文化尖底瓶傳統「汲水」功能說提出質疑,並以古文字與相關歷史文獻為依據,證明仰韶文化時期的尖底瓶應該是一種溫器,更確切地說,某些容量較小的小口尖底瓶應當是溫酒器。這一事實同時證明中國「酒」的最早起源在新石器時代。 本文原題《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與中國酒的起源》,現題為編者所擬。
  • 科學實驗證明文物專家是錯誤的,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真正用途
    仰韶文化的珍貴文物小口尖底瓶,文物專家一直認為它是盛水器物,百度百科也是如此介紹。然而它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出乎意料的是,小口尖底瓶並不會像預想之中一樣灌滿水後立起來,而是會一直平躺在水面上,根本達不到理想中的取水效果。 顯然,小口尖底瓶並不會比其他任何器物在汲水上有特殊優勢,流傳了幾十年看起來很美的小口尖底瓶「取水」說不攻自破。 那麼,小口尖底瓶的真實功能是什麼呢?
  • 其實我們還未讀懂古人——眾說紛紜尖底瓶
    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流行著一種陶器很特殊,它就是尖底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廟底溝二期文化中還能見到,它存續的時間至少有1500年。此瓶為細砂紅陶,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繫繩。據當時的專家們考證,尖底陶瓶是汲水器,它巧妙地利用了重心原理和平衡原理。使用時將尖底瓶放置於水中,等水自口流滿時,尖底瓶會自動豎起。
  • 那一尊小口尖底瓶,黃帝曾用來敬奉天地
    仰韶文化時期的「網紅產品」——小口尖底瓶。進入新時代,河南仰韶酒業承繼文化衣缽,推出小口尖底瓶的彩陶坊天時系列產品。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有凝聚那個時代精神的典型器物,如果蒸汽機標誌近代城市興起的話,尖底瓶的出現,則標誌著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結束與仰韶文化的開始,並貫穿整個仰韶文化時代。現在,從尖底瓶談起。
  • 古人究竟受到何種事物啟發,而發明的尖底瓶,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固原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眾多,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尖底瓶就是其中一件奇特的器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尖底瓶,是1986年,在寧夏隆德縣沙塘鄉葉河子遺址出土的。距今大約5000年左右,通高59釐米,口徑11.1釐米,腹徑23釐米。泥質紅陶,小口折沿,沿面平行,方唇,長頸,溜肩,斜弧腹,上腹至下腹留有刮痕,形成紋飾,底部呈鈍角狀。
  • 小口尖底瓶真能自動汲水?為什麼這類陶器要被做成尖底形?
    小口尖底瓶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小口、細頸、深腹、尖底,尤以尖底為典型特徵,這樣的特徵也使得尖底瓶沒辦法靠自身自然地立在地面上,因此,當「尖底瓶為自動汲水用具,非常符合重力原理」這一觀點剛剛被提出時就在考古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
  • 盜墓筆記《重啟》中的「魂瓶」究竟是什麼東西?
    在《重啟》中,魂瓶是五大詭貨之一,亦被稱為穀倉罐,內盛五穀,供亡靈食用。那麼在現實中,魂瓶究竟是什麼?瓶腹上孔洞又有何作用?作為隨葬冥器,魂瓶用於收魂、安魂。器型源出於收魂巫具,罐腹的鑿孔是亡魂的出入口。而以中空的器物收魂本是各地皆有的巫法。我國西南少數民族曾用竹管收魂,在南非,酋長會把自己的靈魂放在牛角中;而愛斯基摩人在小孩生病的時候,巫醫則會將其靈魂放在巫藥囊中……隨著文化的演進,人工物逐漸取代了自然物成為收魂巫風中的法物,陶瓷魂瓶的出現正是這一巫術信仰在晚進社會的發展。
  • 小口尖底瓶——彩陶坊天時為何走紅高端消費?
    若有朋自遠方來,一定得有幾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美酒,才能恰當地表情達誼。那麼,在請客時到底用什麼酒,才能讓賓客盡興,則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如今,「到河南,喝陶香,喝酒就喝彩陶坊,」「成大事,應天時」正在成為河南人的新時尚。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瑰寶,而彩陶坊天時日月星就是以小口尖底瓶為原型,研發出了的文創產品。
  • 尖底打水瓶6000年前有何妙用?或用於背水
    是尖底瓶。在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最匪夷所思的就是這種小口、鼓腹、尖底的器物,考古學家將之命名為「尖底瓶」。這是一種透著無奈和智慧之舉,因為時至今日,這種尖底雙耳紅陶瓶的用途是什麼、古人為什麼要將它們製造成尖形、這種瓶形的陶器裝滿水後又該如何放置,都還是個未解之謎。
  • 甘肅館藏精品丨漩渦紋尖底彩陶瓶
    漩渦紋尖底彩陶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小口平沿、細頸圓折肩、斜直腹、尖底,腹部有橋形雙耳。通體施黑彩,頸部繪平行線紋,瓶身自上到下繪3組以圓點、弧線、弧形三角構成的連續漩渦紋,圖案極富動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文物局)
  • 古墓中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馬未都: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
    古墓中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馬未都: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古墓之所以被稱為「古墓」,不僅僅是因為其年代久遠,而且也是因為其背後的文化魅力。比如在盜墓題材的小說中,經常會提及一個專業用語,這就是魂瓶。大家可能會覺得盜墓題材說得神乎其神,可魂瓶確實是大有來頭。馬未都就表示,魂瓶是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那麼,古墓裡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又是如何來的?
  • 古墓中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馬未都: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
    古墓中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馬未都: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古墓之所以被稱為「古墓」,不僅僅是因為其年代久遠,而且也是因為其背後的文化魅力。比如在盜墓題材的小說中,經常會提及一個專業用語,這就是魂瓶。大家可能會覺得盜墓題材說得神乎其神,可魂瓶確實是大有來頭。馬未都就表示,魂瓶是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那麼,古墓裡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又是如何來的?馬未都是一個頗有文化底蘊的大收藏家,談論什麼事情,都不會隨口去說說,而是會有相關文物去佐證。對於古墓中的「魂瓶」,馬未都結合相關傳說和出土文物,給大家做了詳細的介紹。
  • 從「酉」到「酒」兩方面分析小口尖底瓶的使用場景和「酉」的本義
    古代的尖底瓶,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土,比較流行的認知是他們是古代先民的汲水器具。是不是真的這樣?歪史不認同這個觀點。 尖底瓶複製品 他們分析的理由是尖底瓶容易在水井中傾倒,便於裝罐滿,但是這種瓶子瓶口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