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在生活中很常見,無論是茶瓶、花瓶還是輸液瓶,都是人們見慣了的東西。但這種盛放液體的器具,無論闊口還是小口,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瓶底寬而平,這樣才能保證放置的時候不會倒。
但是,7000年前,在仰韶文化中有一種瓶子,小口尖底,放在地上就倒,這卻是為什麼?
難不成因為當時人智商不夠?
當然不是,當時的陶器已經很美觀,不僅有漂亮的紋飾,而且顏色美麗,極具實用性,同時期的陶鼎等器物,三足而立,所用材料少但又不失穩定性,可見當時人是很聰明的。
第一種假說:尖底瓶是汲水器。
1958年,陝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出土了尖底瓶,當時眾人也都不明所以。但既然瓶子是用來裝水,於是有人認為,這樣的瓶子拋入河中可以自動汲水,水滿之後自動站直,這樣方便提出來。瓶身兩邊的穿孔,也是穿繩的證明。

真的是這樣嗎?有人立刻做試驗來驗證。
孫霄、趙建剛曾有過一篇論文《半坡類型尖底瓶測試》,專門用尖底瓶做實驗,他們多次試驗發現,尖底瓶投入水中,達不到「水滿後自動直立」的效果,相反,瓶子在進入後,反而會倒立。
半坡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做過試驗,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
有人提出,半坡人所取水的河流滻河,水流湍急,要考慮這個因素。但經過試驗發現:由於尖底瓶下半部在急流中受到的阻力最小,加之雙耳靠近底部,水衝擊時,在雙耳繩子的牽引下,瓶底會翹離水面,這樣更沒法取水。
所以他們認為,當時人是用手握著瓶頸,灌滿水後背在背上,小小的瓶口在顛簸的過程不易灑出來水,尖底是為了分散水對瓶底的壓力。
很勉強,因為即便是為了背水,也不必把瓶子做成尖底。更關鍵的是他們沒考慮,瓶子不取水時怎麼放,難道插在地上?顯然不可能。
第二種假說:尖底瓶是祭祀用品。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發現,甲骨文中酉字就是尖底瓶的形象,所以他認為,尖底瓶是「酉瓶」。
酉的形象是尖底瓶,尖底瓶的形象是什麼呢?是果核。
尖底瓶中間鼓起,兩頭尖尖,正是果核的形象。果熟而落,象徵死亡;但果核的種子則象徵新生、重生,這與「酉」字的本意是一樣的。古人覺得生命會像果核一樣,能夠重生,所以做出尖底瓶陪葬,靈魂進入到瓶子中,就像果核裡的種子一樣,這是期望獲得重生。
所以,尖底瓶是魂瓶。
在甲骨文中,「尊」是雙手捧著尖底瓶的形象;「奠」是案上放著尖底瓶的形象。這些說明,古人對尖底瓶有崇拜、祭拜的習慣。空瓶子當然不用祭拜,祭拜的是裡面的魂。
正因為尖底瓶放的是靈魂,所以不能傾斜倒下,尖底就是為了讓人們捧著或者固定在案上以保證時刻站立。
北鬥七星,鬥轉星移,每次都像是重生一樣,所以古人對北鬥也會崇拜。漢代長安城就是模仿北鬥位置建造的,東漢墓曾出土一個陶瓶,上面就有北鬥七星;至於商人更聰明,他們直接用尖底瓶擺成北鬥七星的形狀,將二者合為一體。
當然,也還有其他說法,比如認為尖底瓶是灌溉農作物用的器具,釀酒器具等,爭論不已,不過「魂瓶說」目前來說更具說服力。
註:文章插圖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資料:
孫霄、趙建剛《半坡類型尖底瓶測試》
馬曉燕《尖底瓶的功能及演變》
朱興國《也說尖底瓶》
王先勝《關於尖底瓶, 流行半個世紀的錯誤認識》
蘇秉琦《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