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馬未都: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
古墓之所以被稱為「古墓」,不僅僅是因為其年代久遠,而且也是因為其背後的文化魅力。比如在盜墓題材的小說中,經常會提及一個專業用語,這就是魂瓶。
大家可能會覺得盜墓題材說得神乎其神,可魂瓶確實是大有來頭。馬未都就表示,魂瓶是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那麼,古墓裡的魂瓶,究竟有什麼秘密?又是如何來的?
馬未都是一個頗有文化底蘊的大收藏家,談論什麼事情,都不會隨口去說說,而是會有相關文物去佐證。對於古墓中的「魂瓶」,馬未都結合相關傳說和出土文物,給大家做了詳細的介紹。筆者先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魂瓶」的傳說。
魂瓶一說可能源於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齊,跟成語「不食周粟」有一定的關係。伯夷、叔齊為了表達的對商朝的忠誠,選擇了不吃周朝的糧食,最終活活餓死在了首陽山。
人們敬佩伯夷、叔齊的氣節,為了不使他們的靈魂挨餓,就找來了瓶子,裡邊放置五穀用於陪葬。因而,魂瓶還有一個非常形象的別稱,被叫做五穀囊。馬未都表示,這是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這一說法,也是有一定根據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特別重視魂瓶之中放置五穀,還就這一重大的禮節性問題,去質問魯哀公。由此可知,春秋時期孔子就認為陪葬品中放置五穀囊,是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
馬未都指出,魂瓶從漢代開始逐漸流行,式樣最為複雜的當屬三國和兩宋。鎮江博物館所藏三國時期的青瓷穀倉罐、江西省博物館所藏南宋時期的青白釉堆塑瓶,就是突出代表。
明清時期的魂瓶發展,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不再專一設計製造魂瓶,而是使用生活中的瓶子去替代這種魂瓶。因而,明清時期的魂瓶大多都是替代物,最為突出的代表就是郢靖王墓中出土的一對元青花梅瓶。
馬未都強調,郢靖王墓中的這對梅瓶,樣式一樣,但花紋有所不同。郢靖王的梅瓶是龍紋瓶,而郢靖王妃的則是「四愛圖」。
在這裡需要補充一點,《四愛圖》主要取材於周敦頤的《愛蓮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王羲之愛蘭愛鵝、林和靖愛梅愛鶴、米芾愛石、蘇東坡愛硯等。
魂瓶本身沒有什麼秘密,更多的是被盜墓小說給神話了。正如馬未都所言,這就是一種重要的隨葬禮俗。當然,這裡邊也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撇開封建迷信不談,魂瓶的發展基本上就是我國瓷器工藝發展的縮影,也讓我們見識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因而,各個時期出土的魂瓶,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參考資料:
[1] 五聯罐和魂瓶的形態學分析. 仝濤《 考古與文物 》 , 2004
[2]古墓裡的「魂瓶」原來是這麼來的. 馬未都官方帳號
[3] 郢王悲歌. 《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