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

2020-09-17 古董圖庫

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

商周二里頭文化尖底瓶

尺寸:高37釐米,口徑6.8釐米,腹徑18
藏品說明:尖底瓶,是二里頭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線條優美、造型獨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長期以來尖底瓶都被認為是汲水的工具,不過這種論斷逐漸被打破。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就做過尖底瓶汲水試驗,發現半坡類型多數尖底瓶並不具備自動汲水功能。近年來,在對米家崖、楊官寨遺址部分尖底瓶上的殘留物分析過後,得出釀酒器的結論。2017年對臨潼零口遺址陶器標本殘留物進行了提取工作後,不僅肯定了尖底瓶甚至小口平底瓶的釀酒功能,而且提出當時的釀酒方法可能是以發芽的黍、稻穀和野生小麥族作為糖化劑來釀造谷芽酒。這還沒完,當時的人們還很注重喝酒方式,根據有些尖底瓶口沿磨損的微痕形態 (如豎向線狀痕),推測為商周時期的飲酒方式之一可能是用蘆葦或竹子做吸管咂酒。

相關焦點

  • 仰韶文化尖底瓶用途再探:它可能真的不是汲水器
    圖片上這種彩陶為「小口尖底彩陶瓶」,屬於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範圍較廣,所以又分很多類型,如西安半坡類型。仰韶文化尤以燦爛的彩陶文化著稱。而這類尖底瓶在仰韶文化中的許多類型中都有發現,不同文化類型的尖底瓶的形制也不同。
  •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小口尖底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較多的陶製器物,已發現的有半坡型、廟底溝型和馬家窯型三種主要形制。雖然在器型上略有差異,但都保有小口、長圓腹和尖底的共同特徵。該器物最早見於距今 6500 年前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延續至 5000 年前龍山文化早期。
  • 小口尖底瓶真能自動汲水?為什麼這類陶器要被做成尖底形?
    小口尖底瓶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小口、細頸、深腹、尖底,尤以尖底為典型特徵,這樣的特徵也使得尖底瓶沒辦法靠自身自然地立在地面上,因此,當「尖底瓶為自動汲水用具,非常符合重力原理」這一觀點剛剛被提出時就在考古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
  • 吸水器、禮器、魂瓶,小口尖底瓶到底是什麼?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典型器,距今約7000年——5000年。其典型特徵是:小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不同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略有差異。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這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那麼,小口尖底瓶到底是不是吸水器呢?試驗證明,小口尖底瓶是可以自動汲水的。無耳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設計成中間大兩頭尖的棗核形,這種造形本身就是為了便於汲水,自動汲水是它獨一無二的功能。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時期典型的汲水器。
  • 7000年前的尖底瓶,究竟是做什麼的?可能是魂瓶
    瓶子在生活中很常見,無論是茶瓶、花瓶還是輸液瓶,都是人們見慣了的東西。但這種盛放液體的器具,無論闊口還是小口,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瓶底寬而平,這樣才能保證放置的時候不會倒。但是,7000年前,在仰韶文化中有一種瓶子,小口尖底,放在地上就倒,這卻是為什麼?
  • 尖底瓶是一種溫酒器,不是用來汲水的
    本文以同一文化源流的相關出土文物為依據,結合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尖底瓶的形制、功能特點上對仰韶文化尖底瓶傳統「汲水」功能說提出質疑,並以古文字與相關歷史文獻為依據,證明仰韶文化時期的尖底瓶應該是一種溫器,更確切地說,某些容量較小的小口尖底瓶應當是溫酒器。這一事實同時證明中國「酒」的最早起源在新石器時代。 本文原題《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與中國酒的起源》,現題為編者所擬。
  • 科學實驗證明文物專家是錯誤的,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真正用途
    仰韶文化的珍貴文物小口尖底瓶,文物專家一直認為它是盛水器物,百度百科也是如此介紹。然而它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 此類小口尖底瓶在仰韶遺址中極為常見,在仰韶文化早期~晚期、各類不同的地方類型中均有發現,數量龐大,這表明小口尖底瓶在仰韶先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如我們所見,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與我們常見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罐、陶瓶大不相同。
  • 其實我們還未讀懂古人——眾說紛紜尖底瓶
    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流行著一種陶器很特殊,它就是尖底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廟底溝二期文化中還能見到,它存續的時間至少有1500年。此瓶為細砂紅陶,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繫繩。據當時的專家們考證,尖底陶瓶是汲水器,它巧妙地利用了重心原理和平衡原理。使用時將尖底瓶放置於水中,等水自口流滿時,尖底瓶會自動豎起。
  • 那一尊小口尖底瓶,黃帝曾用來敬奉天地
    仰韶文化時期的「網紅產品」——小口尖底瓶。進入新時代,河南仰韶酒業承繼文化衣缽,推出小口尖底瓶的彩陶坊天時系列產品。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有凝聚那個時代精神的典型器物,如果蒸汽機標誌近代城市興起的話,尖底瓶的出現,則標誌著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結束與仰韶文化的開始,並貫穿整個仰韶文化時代。現在,從尖底瓶談起。
  • 國寶探秘:從仰韶「小口尖底瓶」看中國酒的起源!
    談起雙耳小口尖底瓶,就繞不開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若要探討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同樣也繞不開「仰韶文化聖地」的三門峽澠池。澠池之所以與仰韶文化深度聯繫,還得從1921年說起。若提「國酒之源」,小口尖底瓶最有發言權據有關資料記載,有佳泉之地,必有佳釀,依山傍水之處,盛產好酒。
  • 甘肅館藏精品丨漩渦紋尖底彩陶瓶
    漩渦紋尖底彩陶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小口平沿、細頸圓折肩、斜直腹、尖底,腹部有橋形雙耳。通體施黑彩,頸部繪平行線紋,瓶身自上到下繪3組以圓點、弧線、弧形三角構成的連續漩渦紋,圖案極富動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文物局)
  • 尖底瓶的真正身份,遠古先民祭祀上天的釀酒器,並不是用來盛水的
    尖底瓶身份甘肅省博物館展出過一件尖底瓶,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 「河洛古國」再掀中華文明探源,小口尖底瓶重提仰韶「日月星」
    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等專家公認,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而且該遺址經過精心選址和科學規劃,周邊多個遺址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
  • 小口尖底瓶——彩陶坊天時為何走紅高端消費?
    若有朋自遠方來,一定得有幾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美酒,才能恰當地表情達誼。那麼,在請客時到底用什麼酒,才能讓賓客盡興,則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如今,「到河南,喝陶香,喝酒就喝彩陶坊,」「成大事,應天時」正在成為河南人的新時尚。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瑰寶,而彩陶坊天時日月星就是以小口尖底瓶為原型,研發出了的文創產品。
  • 國寶探秘(二):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奧秘?
    彩陶坊天時酒外形沿用經典的彩陶小口尖底瓶,長腹、雙耳、小口、尖底,瓶身上附帶經典的仰韶陶紅、神秘的日月星圖案、別致的環形器耳、活靈活現的「集體舞」……巧奪天工的設計、極高的辨識度等,足以讓人動容,足以讓人過目不忘,一如那句「好的作品,真的自己會說話」。那麼,仰韶先民創作出的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奇特在什麼地方,怎麼就成了國寶,到底還藏了多少奧秘呢?
  • 在二里頭 觸摸「最早的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10月19日,位於偃師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迎客。當天,整個洛陽城漫起了大霧。很少有一處文化遺存的意義如二里頭這麼重大。按照學界公認的看法,二里頭的發現,將與商周相連的、有實證的中國文明史前推了至少300年。然而,儘管與文獻中「夏」的年代和位置基本吻合,二里頭與「夏」的聯繫卻始終無法獲得眾口如一的認可。
  • 古人究竟受到何種事物啟發,而發明的尖底瓶,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文物故事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上世紀60年代以來,固原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眾多,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尖底瓶就是其中一件奇特的器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尖底瓶,是1986年,在寧夏隆德縣沙塘鄉葉河子遺址出土的。距今大約5000年左右,通高59釐米,口徑11.1釐米,腹徑23釐米。泥質紅陶,小口折沿,沿面平行,方唇,長頸,溜肩,斜弧腹,上腹至下腹留有刮痕,形成紋飾,底部呈鈍角狀。
  • 甘肅館藏精品丨人首形蓋鈕漩渦紋尖底彩陶瓶
    漩渦紋尖底彩陶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一級文物。隴西縣呂家坪出土。口徑7.1釐米,高26.8釐米。細泥橙黃陶,器表打磨光滑。小口平沿、細頸圓折肩、斜直腹、尖底,腹部有橋形雙耳。通體施黑彩,頸部繪平行線紋,瓶身自上到下繪3組以圓點、弧線、弧形三角構成的連續漩渦紋,圖案極富動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局)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甘肅省文物局,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 在這裡,致敬中華文明的根與魂——走近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匯聚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精華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將對進一步增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文化自信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20日起將正式開館迎賓。記者率先來到這裡,探秘這座「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