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耗時三年創作《二十四節氣》版畫 驚豔亮相川大美術館

2020-12-05 紅星新聞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十竹齋木版水印藝術作品展」目前正在四川大學美術館熱展。本次展覽由四川美術家協會和四川大學美術館聯合主辦,成都美國商會和眾妙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協辦,杭州十竹齋藝術館承辦,展覽將一直持續到本月19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本次展覽以木版水印藝術的發展歷史為線索,通過十竹齋的經典作品還原歷史面貌,再現「餖版風華」,以創作工具展現木版水印技藝畫、刻、印過程中的精妙與典雅,展現中國非物質文化傳統技藝的博大精深。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現場獲悉,本次展覽中還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魏立中的原創力作,十竹齋木版水印《二十四節氣》版畫。

「明代胡正言發明了餖版、拱花技藝,其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將古代彩色印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據魏立中介紹,《二十四節氣》歷時三年創作完成,它將傳統文化中的節氣用版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共經歷原畫創作、原畫分版、勾描、復描、上樣、雕版、按版、塗色、印色等多套技藝流程。

本次展出的眾多作品中,一件由十竹齋復刻的大英博物館藏、唐868年王玠版《金剛經》極具「四川元素」。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在成都敦煌大展期間的講座中表示: 「這部《金剛經》是四川人做的,是為了父母做的雕版印刷,後來傳到了敦煌。」

當時的四川雕版印刷活動非常發達,印刷作品通過蜀道出川,傳到全國各地,甚至通過絲綢之路傳到域外。而這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剛經》,卷尾注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

木版水印學名為「古代彩色版畫印刷術」,集繪畫、雕刻、印刷於一體,被譽為「畫刻印三絕」。據了解,2014年,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館長魏立中是「木版水印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謝禮恆 攝影報導

部分圖據新華社

編輯 劉豔美

相關焦點

  • 兩套《廿四節氣》水印版畫將首次聯袂來廈展出
    那麼今年將有什麼樣的百年老字號、知名大企業、非遺傳承人來到廈門?又會帶來怎樣精彩的展品和活動?我們將通過專欄系列,及時披露本屆展會相關信息。臺海網10月23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來自組委會的消息,杭州十竹齋藝術館確定參與11月27日在廈門舉行的第46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暨第六屆海峽書畫藝術產業博覽會,這也是杭州十竹齋連續第三年來廈門參展,那麼今年十竹齋將帶來什麼精品?我們採訪了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館長、「木版水印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魏立中。問:您今年將帶來什麼樣的展品?
  • CMG短音頻·《朋友圈》:二十四節氣圖序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多通過歌謠、民謠、諺語、兒歌、詩歌、順口溜等形式得之。現在攝影技術發達了,也有以攝影作品配文傳播的。如果能將二十四節氣變成圖畫,變成水印木刻當然更為理想,那就是:用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牽引並傳遞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那是地秀枝榮,那是雁過燕來,那是往渚還汀,那是左湖右江。二十四節氣,那是柳線鶯梭,那是導渠引流,那是阡陌縱橫,那是寒來暑往。
  • 秋分探尋江南非遺,「二十四節氣雅集」上海長寧啟動
    秋分時節,包括古樂演奏、朵雲軒木版水印、桂花花露等非遺展示的 「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在上海長寧區正式啟動並舉辦首季節氣雅集。此次活動由上海長寧區文化局創建並主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平閣文化藝術承辦,旨在帶領公眾體驗節氣之美,探尋江南文化。
  • 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作為教科文組織非遺審查機構中國民俗學會評審團隊的成員之一,我在現場親歷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感到萬分榮幸。   二十四節氣是在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的一套知識系統,它以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為基礎而確立,但影響卻遍及全中國,甚至遠及東亞和東南亞許多國家,成了中國以及不少鄰國的民眾理解自然變化並據以安排農事生產和日常行動的根本參照。
  • 剪紙家陳榮新完成《二十四節氣》剪紙手卷創作
    記者曾在今年3月份採訪過他,聽他介紹創作《二十四節氣》系列剪紙的動機和創作思路。陳榮新的這一組《二十四節氣》系列剪紙,畫面主角為2017年曾獲第六屆浙江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的品牌形象「曙光獅」,如《春分》剪紙,畫面上,戴著口罩的曙光獅在花影間豎蛋。
  • 黑龍江風情版畫開展 木版連環畫《呼蘭河傳》特展同步亮相
    東北網10月15日訊(記者 許諾)15日,「畫說龍江·黑龍江風情版畫主題創作展」、木版連環畫《呼蘭河傳》特展將同步亮相黑龍江省美術館。展覽將截至11月5日。黑龍江版畫是黑龍江文化藝術標誌性品牌,以「北大荒版畫」為發展源流,在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三代乃至四代的版畫藝術人才隊伍,創造了具有濃鬱地域色彩的版畫風格,產生了大量謳歌時代的黑龍江版畫作品,成就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傳承六十餘載的黑龍江版畫流派,為邊疆文化大省建設和建設文化強省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非遺傳承人希熱布大師唐卡畫展驚豔上海
    中國非遺傳承人希熱布大師唐卡畫展驚豔上海   中新社上海1月18日電 (記者 李佳佳)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希熱布大師18日攜其80餘幅唐卡作品在上海驚豔亮相,中華文化的絢麗瑰寶帶給參觀者極大震撼。
  • 非遺邂逅時裝,二十四節氣也能穿上身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中國十佳設計師郭瑞萍以二十四節氣為靈感,帶來58套服飾,運用仿絎縫、亂針繡的針織紋路,取美麗諾羊毛、棉麻等絲線,結合透明絲、金銀絲等紗線品種,以針織工藝賦予白衣變化多端。在2018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6月4日~9日,6晚11場「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在恭王府的夜幕中降臨。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毛正聰青瓷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專電(記者周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毛正聰從藝60周年青瓷藝術展22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80多件青瓷代表作精彩亮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毛正聰卷》同時首發。毛正聰從事青瓷藝術60年,經歷了龍泉青瓷從恢復到輝煌的全過程,為龍泉青瓷的復興與發展傾盡心血。
  • 淮南兩件「二十四節氣」作品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圖:周琴的剪紙作品《二十四節氣全圖》去年,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宣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全國各地引起了熱烈反響。日前,由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同淮南等十一個「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代表性市、縣區,共同策劃組織,精心打造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專題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此次展覽全面系統立體展示節氣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科學價值以及近年來保護和傳承成果。我市兩件「二十四節氣」作品參展,並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並頒發了收藏證書。
  • 「二十四節氣」,未來如何傳承?
    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正在逐漸減弱,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對節氣是否還有依賴?申遺成功之後我國各地對其保護傳承應該何去何從?「二十四節氣」如何面向未來?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 二十四節氣:激活古老文明的現代價值
    閔慶文袁正  儘管早在2006年,二十四節氣就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並沒有像其他非遺項目那麼「火」,在各類非遺活動、傳承人的認定等工作中,涉及二十四節氣的很少。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非遺「木板水印」走進法國切努斯基博物館
    當地時間12月17日,在法國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館,參觀者在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館長、十竹齋木版水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立中(左二)的指導下體驗「木板水印」非遺技藝。當日,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館長、十竹齋木板水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立中攜其作品「四美圖」、「二十四節氣」等來到法國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館,向參觀者介紹並演示「木板水印」非遺技藝。木版水印專業學名為「古代彩色版畫印刷術」,集繪畫、雕刻、印刷於一體,是對中國書畫精品進行高仿真複製的傳統工藝。新華社記者陳益宸攝當地時間12月17日,參觀者在法國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館欣賞杭州十竹齋藝術館的作品。
  • 「非遺」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從清明節、冬至節到近年設立的豐收節,二十四節氣為中國人安排時間與相關實踐提供了依據,激勵中國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2016年,二十四節氣從「中國非遺」走向「世界非遺」,成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動、最鮮活的文化符號之一。與此同時,保護傳承、發展利用好二十四節氣也成為中國人對全人類的鄭重承諾。
  • 走近版畫非遺傳承人,感受奈曼版畫的魅力
    烏蘭巴拉在接受採訪 人民網黃玉琦 攝人民網通遼7月17日電 7月17日上午,「尋找草原英雄」2017中外大學生內蒙古之旅團隊來到了通遼奈曼旗版畫創作培訓基地進行參觀,並現場採訪了版畫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烏蘭巴拉。
  • 中外琺瑯美術館景泰藍作品亮相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
    2018年6月9日,以「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中國農業展覽館盛大開展,本次展覽由北京市文化局與大運河沿線的八省市文化廳局聯合共同舉辦。以大運河文化帶為主題的八省市非遺項目聯袂展出,在北京還是首次,中外琺瑯美術館部分作品震撼亮相!
  • 秀洲區八幅作品入選全國「二十四節氣」農民畫展
    ……這些都是流傳了千百年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農事諺語,如今,人們能從一幅幅農民畫中獲得直觀感受。  近日,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首個「二十四節氣」農民畫展在衢州柯城舉行。此次展覽共收到3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農民畫作者創作的1707件作品,經過初評、終評,共展出了201件。
  • 直播預告 |「我的非遺故事」版畫專場
    時下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用各式各樣的版畫技法投入創作。版畫不同於直接用筆在紙上創作作品,製版前的設計、刻印步驟、製版材料,具有無限的實驗性,啟發思維。而通過印製,我們可以印製很多張成品,與友人交換,裝飾布置,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樂趣。
  • 直播預告|「我的非遺故事」版畫專場
    點擊小圖查看中國手藝網原創年畫特輯 【行走的年畫地圖】版畫,是時下悄然流行起來的畫種,製作的整個過程帶有思維上的挑戰與趣味。時下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用各式各樣的版畫技法投入創作。版畫不同於直接用筆在紙上創作作品,製版前的設計、刻印步驟、製版材料,具有無限的實驗性,啟發思維。而通過印製,我們可以印製很多張成品,與友人交換,裝飾布置,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樂趣。距離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還有兩個月。
  • 染色上千次製成《望浦東》,楊行吹塑版畫傳承人探索非遺新路徑
    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大廈,一條奔流不息的母親河……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吹塑版畫傳承人龔贛弟創作出最新作品《望浦東》,以寫實的手法,展現出上海的新變化。 作為上海的市級非遺項目,已經有三十年歷史的楊行吹塑版畫近年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創新,作品融入了時代發展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