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2020-12-21 新華網客戶端

  《花開未覺歲月深: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花信風》

丁鵬勃 任彤 撰文 巨勢小石 繪

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

  寒露三候的「翠菊接檻」與霜降一候的「芙蓉臨汀」。

  安德明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教科文組織非遺審查機構中國民俗學會評審團隊的成員之一,我在現場親歷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感到萬分榮幸。

  二十四節氣是在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的一套知識系統,它以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為基礎而確立,但影響卻遍及全中國,甚至遠及東亞和東南亞許多國家,成了中國以及不少鄰國的民眾理解自然變化並據以安排農事生產和日常行動的根本參照。其中所體現的以對自然的觀察和認識為基礎、通過調整人類行動方式來順天應時以達到天人合一境地的基本觀念,流傳尤其廣泛。

  在傳統的農業時代,不僅各項重要農業生產活動的安排離不開節氣知識,日常的衣食住行和一般的社會生活也常常會受到節氣系統的約束。這一點,僅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冬至大過年」之類人們耳熟能詳又不勝枚舉的諺語中,就可見一斑。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逐漸轉型,二十四節氣在具體生產活動中發揮指導作用的機會也逐漸減少,但是,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卻始終在延續,甚至還在一些方面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北京一些大醫院夏天推出「三伏貼」,冬季推出「三九貼」,這種治療方式的時間依據正是夏至和冬至這兩個節氣。可見,在人們的觀念中,人的生命運行規律同以節氣所標定的自然運行秩序處在相互感應、協調一致的狀態,二十四節氣知識已經融會在廣大民眾的宇宙觀和生命觀中,成了人們思考相關問題和處理日常行動的基本指南。

  從古至今,二十四節氣長期鮮活地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中發揮著重要影響。這種特徵,同相關學術界及社會上大都把非遺與「瀕危性」直接對應起來的認識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這卻恰恰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內涵,即「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空間」。也就是說,一種傳統文化事象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遺,能否列入代表作名錄,同它是否處於瀕危狀態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最關鍵的,反而是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活態傳承:它必須是一種活著的遺產,與活著的人的生活實踐密不可分。相反,假如某種文化現象已經不在實際生活中存活而變成了博物館保存的內容,那麼,它就不能夠被當成非遺來看待。這一點,可以說是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在糾正相關認識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活態性特徵,尤其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方對這一龐大知識系統的理解與實踐的多樣性上。前文所提到的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也有不少地方表述為「穀雨前後,種瓜點豆」,這類有關同一種農事活動具有差異性的安排時間的諺語十分豐富,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地方根據具體環境對同一套知識系統的靈活運用。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來說,這二十四個節氣在人們生活中並非均質地發揮著影響,它們當中,有的「聲名顯赫」,備受關注,有的則「默默無聞」,似乎只充當著整個知識系統中「螺絲釘」的角色。不過,這只是從相對靜態的角度得出的概括性分析,假如結合不同地區有關各個節氣的動態處理方式來看,我們又會發現,每個節氣在具體生活中都有可能大放異彩,展示出具有地方適應性的獨特魅力。例如,湖南省安仁縣春分時節有盛大的趕分節,浙江杭州要在立夏時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湖南花垣等地則在立秋時要組織趕秋節,等等。可以說,對於二十四節氣這一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同地區的人民在接受其整體的前提下,又有選擇地對其中某些與自己關聯密切的要素予以了特別的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發明,但其影響早已跨越國界,成為了東亞和東南亞各國人民共享的知識。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諸多具體知識,或許只有特定地區或較少數量的人群有比較清晰的掌握,但這一知識系統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就此而言,圍繞二十四節氣相關問題進行積極的調查、搜集、研究、出版和推廣等工作,對於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這一作為自己傳統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的知識體系,更為有效地維護這一知識體系的傳承和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而這一點,也正是《花開未覺歲月深: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花信風》這本書出版的價值所在。

  安德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室主任、2015-201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審查機構評審專家。

相關焦點

  • 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
    古時,作為國家行政的時間準繩,二十四節氣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現在,二十四節氣早已超越傳統的農耕生活進入互聯時代,我們該如何傳承發展它?  圍繞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等問題,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中國民俗學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山東青島平度市人民政府日前在平度聯合舉辦了一次高峰論壇。
  • 臨沂人二十四節氣吃什麼食物 每個節氣都不相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每個節氣都有獨特的習俗活動和食物,這些食物一般都有獨特的說法,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大家快來看吧。   1、立春咬春卷   春卷以豬肉、韭黃、春菠菜、蔥、綠豆芽、粉絲等當季食材為餡,外酥內軟,不僅養陽,還能解春困。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面對大自然季節轉換,河南人都會感受到二十四節氣的精準:驚蟄,天上初雷驚起地下蟄蟲;芒種,小麥成熟;霜降,水汽凝而為霜……「二十四節氣」申遺在河南找到了兩個重要支撐點,一是登封觀星臺,一是內鄉縣衙「打春牛」。    「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標誌著一年農耕開始。「打春牛」是內鄉縣知縣每年立春時進行的一項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
  • 非遺傳承人耗時三年創作《二十四節氣》版畫 驚豔亮相川大美術館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現場獲悉,本次展覽中還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魏立中的原創力作,十竹齋木版水印《二十四節氣》版畫。「明代胡正言發明了餖版、拱花技藝,其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將古代彩色印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專家學者呼籲更好地傳承「二十四節氣」
    新華社阿迪斯阿貝巴12月1日電(記者 王守寶)「11月30日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也是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申遺代表團團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在當天申遺成功後自豪地說。
  • 二十四節氣:激活古老文明的現代價值
    閔慶文袁正  儘管早在2006年,二十四節氣就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並沒有像其他非遺項目那麼「火」,在各類非遺活動、傳承人的認定等工作中,涉及二十四節氣的很少。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CMG短音頻·《朋友圈》:二十四節氣圖序
    > 藝術家 魏立中 藝術家 魏立中 二十四節氣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多通過歌謠、民謠、諺語、兒歌、詩歌、順口溜等形式得之。現在攝影技術發達了,也有以攝影作品配文傳播的。如果能將二十四節氣變成圖畫,變成水印木刻當然更為理想,那就是:用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牽引並傳遞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那是地秀枝榮,那是雁過燕來,那是往渚還汀,那是左湖右江。二十四節氣,那是柳線鶯梭,那是導渠引流,那是阡陌縱橫,那是寒來暑往。
  • 二十四節氣不能丟(三農雜談)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不能丟(三農雜談)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積累,不僅不能丟,而且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內涵,讓它重新煥發生機日前中國農業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二十四節氣攝影展,草木榮枯
  •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怎麼由來的
    01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世界各國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而我國又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將全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總結出來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二十四節氣從哪裡來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其次突出體現在附屬於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候上,我們知道,每一個節氣都分成了三候,每一候是五天,共七十二侯,比如像小滿,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麥秋至。直接能夠反映出來氣候和物候是直接相關聯的。從羲農一直到堯舜這樣非常漫長的歷史時期,才獲得成功,那麼這裡面就是包含著對測度時間的一個歷史,這其中包含著對節氣的探索和掌握的。二十四節氣它正是中國人查玄項之運行,示人民以法首的這樣一個產物,古人們通過觀察天象,尤其是太陽周年的運動來認知一年當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所形成的這樣的一套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它是我們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 「四時風光」自己造 觀瀾湖二十四節氣手造藝術節開幕
    原標題:「四時風光」自己造觀瀾湖二十四節氣手造藝術節開幕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6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文 韓墨/圖)霜降時節,觀瀾湖手藝工場推出「二十四節氣手造藝術節」,深圳市民得以通過傳統手作更為深刻地了解節氣變幻的奧妙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清王室對哪些節氣情有獨鍾?二十四節氣對清王室又有何作用?
    二十四節氣應該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當中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我們呀作為文化的傳承人,二十四節氣不光要熟悉,還得對這些節氣背後的一些常識和背景有所了解。平時我也是從家裡的爺爺奶奶口中了解了有關二十四節氣和一些過去民間和節氣有關的諺語,比如說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其實不光民間生活比較重視傳統的節氣,清宮皇家裡邊也十分的重視節氣。那麼清王室對哪些節氣情有獨鍾?
  •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時間:2017-08-08 12:5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1周,每23小時56分4秒還要自轉1次。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如果不百度,不看手機上日期同步的節氣,我們這一輩年輕人,能完全把二十四個節氣全部說出來的極少,那麼如何簡單、快速的知曉並記住二十四節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訣竅。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