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每個節氣都有獨特的習俗活動和食物,這些食物一般都有獨特的說法,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大家快來看吧。
1、立春咬春卷
春卷以豬肉、韭黃、春菠菜、蔥、綠豆芽、粉絲等當季食材為餡,外酥內軟,不僅養陽,還能解春困。
2、雨水望春蜜餅
「雨水望春蜜餅」採用蜂蜜和鮮柚做餡,入口絲絲香甜,但甜而不膩,柚香爽口。
3、驚蟄吃驢打滾
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裡,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人們吃驢打滾寓意「害蟲死,人翻身」。
這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
4、春分吃春菜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叫「春湯」。
5、清明吃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6、穀雨椿芽酥
「雨前香椿嫩如絲」。穀雨時節的香椿葉肥梗嫩,吃起來醇香爽口,散發著清香。「穀雨椿芽酥」以鮮嫩的香椿為餡,包入酥皮中,鹹香爽口。
7、立夏陳皮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