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是住「養老院」還是跟孩子住?3位老人說出了心底話

2020-10-18 舒山有鹿

人到老年,有一個問題特別現實,那就是「養老住所」問題。是住「養老院」,還是跟「孩子」一起住?這個問題,不僅使老一輩的父母擔憂,更讓年輕一輩的孩子煩心。

老一輩的父母為什麼會擔憂呢?要知道,自己的「養老住處」,不僅跟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還決定了往後餘生的何去何從。不僅如此,自己還要考慮孩子的能力和開銷。當「錢」和有隔閡的「習慣」兩相壓迫下,人也就要擔憂了。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吧,又怕身邊的人說自己不孝順,不懂得父母的好。可如果把父母接到家裡,所有的矛盾就會一觸即發,這個家庭的關係終究還是處不好。

說實話,在這件事情上,其實兩代人都在互相對弈著,雙方都處於相持的階段,都想對方能提出「讓步」。可現實是什麼?沒人敢第一個妥協,怕自己的妥協換來了卑微,也怕自己的妥協讓雙方都不好受。

身邊很多晚年的長輩,他們有些人自動提出到養老院住,有些人迫於無奈在孩子家看別人的嘴臉過日子,有些人甘願自動自覺回到鄉下。他們的「養老」生活,差距很大,讓人深思,人到晚年,該何去何從。

陳伯:住在孩子家的日子,就像是「寄人籬下」

鄰居家的陳伯,今年差不多70歲了。幾年前看到他的時候,他身子骨還硬朗著,可最近這些年卻一日不如一日,就連走路也是一步一個喘的。

在那些需要孩子照顧的日子,陳伯迫於無奈,只能住在大兒子的家裡。大兒子剛開始時候,對待陳伯的態度特別好,多是端茶遞水,甚至把自己最大的房間都空出來讓給了自己的父親去住。

可慢慢地,大兒子卻感到了不公平,為什麼父親就只住在「自己」家,而不去其他兩個弟弟家去住呢?大兒子越想越感到不服氣,甚至他想到,以後分財產自己也不會分多一點,這樣做實在是成了「冤大頭」。

隨後,他以多個藉口把自己的父親大房間趕到了「雜物房」去住。陳伯一看到兒子的臉色變了,也就在想,是不是自己在哪裡得罪了孩子這一家。

陳伯越看越不對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被人罵,甚至出個街買點零食給孫子都被兒媳冷嘲熱諷說不會節約錢。就這樣,陳伯跟自己的其餘兩個兒子說了下自己的情況,誰知道對方在裝傻,一個說自己家在裝修,一個說自己最近欠了錢。

陳伯感慨,住在孩子家的日子,就像是寄人籬下一般,甚至還被人當成皮球這麼踢。人到老年的日子,不是自己在過日子,而是被別人逼迫著過日子。有時候,孩子和父母,居然連陌生人也不如,讓人寒心。

楊伯:在養老院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了點,但卻樂得自在

以前在養老院做義工的時候,曾遇到一個談得來的老人,楊伯。在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當下老年人的不易,也看到了他們所求的簡單和內心的心聲。

有一次,臨近過年了,我問楊伯:「楊伯,您今年回不回孩子家去過年啊?」

楊伯笑了笑,擺擺手說:「自從我住了養老院那麼久以來,都是我的兒子帶著妻兒來養老院和我一起過年的,雖然也就是一天的團聚時間,但也知足了,人要求那麼多幹啥呢?」

楊伯今年已經快80了。可他和我一起散步的時候,卻健步如飛,輕快得很。每當看到一些老熟人在園子裡打牌唱戲時,楊伯總是樂呵樂呵地,像個小孩子一樣。雖然他的親人陪伴他的時間很少,可他卻沒有什麼怨言。

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能靠自己活著,為什麼要看別人的臉色?慢慢地,我才從他的身上了解到,原來他以前也受過孩子那一家人的臉色,迫於無奈,是自己提出到養老院住的。

要知道,當下的養老院,便宜和昂貴的差別,其實是「天壤之別」。可以這麼說,當一個家庭沒有過多的能力和精力去照顧老人時,養老院也就成了老人往後餘生的安身之所。

我很感慨,便問了問楊伯:「楊伯,我們都說人老了就應該享享兒孫福,享享天倫之樂,你難道就不想過那樣的日子嗎?」

楊伯那番話讓我很是感慨,他說:「形勢比人強,你要求得太多也沒用。之前我一氣之下到了養老院後,孩子也想接我回去,可我還是拒絕了。人吶,老了,與人的矛盾多了,隨緣就好。」

李叔夫婦:城裡的日子咋過不慣,和老伴回鄉下也不錯

朋友最近跟我說了一件事,說他的父母今天回鄉下了,自己特別不理解,也不是對他們不好,城裡吃得好,穿得漂亮,住得舒適,為什麼他們就非要回鄉下住呢?

在交談中我才知道,原來朋友的父親李叔他自從來到城裡生活後,就一直對城裡的那一套感到不舒服。雖然朋友和他的媳婦都對待李叔李嬸很好,但時不時還是會有一些爭吵,這讓兩位老人感到很愧疚,也很不自在,也就離開了城市,主動回鄉下去住了。

在鄉下,李叔和老伴過著「你耕田來我織布」的小日子。早上,李叔帶著魚竿到不遠處的池塘裡去釣魚,一釣就是一整天,中途李嬸會來送飯,遇到老熟人也會坐下來聊幾句,生活愜意得很。

而李嬸,除了給丈夫送飯之外,還經常跟鄰家的老熟人一起摸摸麻將,打打小牌,不僅少了城裡的複雜的那一套,還活得簡單,活得舒服。

就是這樣的日子,李叔夫婦這樣跟兒子說:「在城裡的日子,雖然溫飽無憂,細米細鹽的,可還是過得不習慣,還是鄉下那間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住得有溫情一點。吃慣了粗鹽粗米,其它的味道也就吃不下了。」

什麼是養老?就是自己老年的日子自己規劃好,而不是受人掣肘,看人臉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有些時候,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個道理是永遠受用的。

就像一輩子都吃慣了粗糧,偶爾吃吃「細米」也不習慣。既然不習慣,那就隨著自己的心性去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有由他們去吧,關鍵還是要看自己活得怎樣。

往後餘生,無論人到哪個階段,活得清歡,活得內心坦然,活得自由自在,才是最好的「晚年養老」。

文/舒山有鹿

相關焦點

  • 晚年到底與子女一起住還是到養老院,看看老人的現身說法,很心酸
    目前很多年輕人都在盤算著將來怎樣更好的養老,其實現在不少人都不再相信養兒防老的觀念了,年輕的時候就為自己攢了一筆錢,這樣到老年的時候不至於過得難堪。有的老年人在晚年的時候更願意和子女住在一起,當然也有的老年人更願意去養老院,其中各有利弊,當然不同的選擇最後的差別可能比較大。
  • 人到晚年是跟隨兒子住還是女兒住?別不信,答案道破了現實
    人到晚年,辛辛苦苦大半輩子把孩子們養大成人直到他們各自成家立業作為父母一直在外辛勤奔波為了家庭孩子,自己不惜需要面對生活中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這一路走來這其中的艱辛可能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深有體會,可是看著孩子們長大成人直到成家立業父母也會一點一點漸漸老去可是這樣也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
  • 84歲歌唱家於淑珍住養老院:人到晚年,少生病,少拖累孩子
    於淑珍:人在晚年時,能少拖累自己的孩子,安安靜靜地生活,少生病,這就是最好的結果。2019年,於淑珍參加了央視中秋晚會和春晚,分別唱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國》。她一頭銀髮,精神爽朗,任誰也不相信如此清甜宛轉的聲音,竟然來自一位83歲的耄耋老人。
  • 兩個孩子一北大一清華,老人住進養老院:孩子到底該不該感恩?
    03看到一篇報導,兩夫妻養育兩個兒子,孩子培養得很好,從小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一個考上北大,一個考上清華,都在京城買上了一百多平的房成了北京人。老兩口退休金都不少,怎麼看也應該是晚年最幸福的那種老人,孩子培養的成才了,自己又不缺錢。
  • 一位老人的心聲:養老院和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歸宿在哪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所有人都嚮往的晚年生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如願,尤其是人到晚年,當我們需要兒女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因為工作和生活而不能陪伴在我們身邊,那到了晚年,究竟哪裡才是我們的容身之處呢?今天二大媽給大家帶來一個退休老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
  • 住了3個月養老院,見到4個老人離世,65歲的我搬回了農村老家
    導語:有人說,出生在50年代的人最辛苦。他們少年時,趕上了自然災害餓的皮包骨;成家後要辛辛苦苦撫養孩子;中年時要孝順雙方的老人;兒女生了娃,要幫著照顧第三代;而等第三代長大成人,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又因為缺乏照顧而去了養老院。
  • 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60歲女兒無奈陪母親一起住養老院,太心酸
    但是,她每天要到兒子家帶孫子,就想著乾脆給母親請個保姆或護工,她抽空多去看看。可是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非讓女兒管。但是,陳阿姨身體虛弱,連扶母親上廁所都扶不動,她的子女工作也忙,老伴還沒退休。沒辦法,思來想去,她就陪著母親一起住進了養老院。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60歲女兒無奈陪母親一起住養老院,太心酸。
  • 農村建設養老院農村老人卻很少有人去住,原因讓人深思
    養老院的建成主要是為了保證農村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可以減少子女們的擔心,但是這樣的養老問題在城市裡邊是香餑餑,卻在農村裡無人問津,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在農村建設養老院建設的環境和各種設施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農村老年人不願意搬入養老院,也是考慮經濟方面的原因,畢竟在農村養老院裡邊生活一個月的生活費都要將近上千元,一年下來也要一萬多塊錢,這對於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農村老人一方面沒有經濟來源,另一方面也沒有勞動能力,這需要子女來承擔,老人都理解子女現在掙錢不容易,也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所以農村老人即使沒有勞動能力
  • 66歲老人的感悟:在子女家各住20天,終於明白誰才是我晚年的依靠
    相伴人長久,生活更從容。尤其是父母老了以後,內心還是特別希望有子女陪伴的,兒孫嬉戲打鬧的晚年生活。對年邁的父母而言,想必最幸福快樂的生活莫過於兒孫滿堂,自己身體康健。當然啦,如果年邁的老人兒女雙全那就更好啦,那樣就可以在不同的子女家輪流居住享受到不同的生活樂趣,這樣的晚年生活簡直不要太幸福。
  • 倆兒子,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老兩口還是住了進養老院,很現實
    他們也想要去北京和兒子一起住,但是兒媳有意無意地暗示,北京150平方米的房子,再多住進去兩個人,生活水平就在小康線以下了。老兩口明白話裡的意思,也理解兒子幸福家庭維持的不易,就沒去。後來,老兩口請過幾次保姆,但是服務水平與預期落差太大,只能放棄。最後,老兩口無奈之下選擇了養老院。
  • 一位60歲老人坦言:在兒子家住了3年,讓我明白晚年最能依靠誰
    面對晚年如何養老的問題,大部分人仍選擇與兒女住一起,到晚年盡享天倫之樂,但這樣的願望真能如願以償嗎? 小區裡就有一位60歲老人,丈夫早逝,自己只有一個獨生兒子。在她看來,與兒子住在一起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當她在兒子家住了三年後,養老想法卻發生了改變。下面是她的自述,希望給更多老年人一些啟發。
  • 年輕人住養老院陪老人 聊天主題卻成老年人開導年輕人
    在杭州從事硬體研發的碧晨(化名)原本的生活很符合她的「人設」——工作日裡加班忙到發瘋;而到了休息日,除了偶爾逛街,只想躺在自己的大床上。生於1996年的她早早宣稱自己不是對生活積極熱情的那類人,但即使如此,她也從未想過,自己會在20歲出頭的年齡住到了養老院裡,並且感到「如魚得水」般舒適。
  • 國內養老院價目現狀:每月花銷過萬,北大教授賣房也要去住,你會考慮...
    對此,錢老卻淡然回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就是我的想法。」他認為自己適合養老院生活,住進養老社區後,他和老伴都不用再為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等日常瑣事操心,「 每天只用做3件事兒,第一休養身體,第二寫作,第三跟朋友聊天 。」養老院:想不想去?還是不得不去?事實上,能像錢老般,自主選擇「瀟灑」入住養老院的案例只是少數。
  • 父母老了,把他們送養老院的兒女,算孝順嗎?老人的話讓兒女臉紅
    前幾天,隔壁鄰居因為送老爺子去養老院的事情,幾個兒女大吵一架。老爺子生有3個孩子,2個女兒和1個兒子。因為老伴去世得早,老爺子賣掉自己的房子後一直跟大兒子一起過,女兒們很孝順隔三岔五的會買東西過來看爸爸,一家人相處得也比較和諧。
  • 當你老了孤單一人,會跟兒女一起住養老嗎?3位老人說出了答案
    導語 人老了之後,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得到子女的陪伴,子女的孝順,這樣晚年就會幸福了。 但是,現實中,很少能如願,因為很多子女都不孝順,有的不孝順就算了,還啃老,不懂得回報老人,要嫌棄老人。
  • 為何日本老人願意主動住養老院?看完他們的養老院,值得我們學習
    最近網絡上有這樣一篇文章火了起來,講述的古時候的中國南方邊陲某地有這樣一個習俗,家中老人到了60歲的時候,會被子女活埋在瓦罐中,送一頓飯就加一塊磚頭,一直到死去。當然,這個習俗也沒有正史記載,就算是真的也是蠻夷的習俗,早就不存在了。不過古代世界上其實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這一現象。
  • 人到晚年,身邊最親的人是誰?3位退休老人說出了實話
    奮鬥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時期,退休老人都希望能夠陪陪自己的家人,安享晚年。有人說,當老人到了退休年齡後,子女也在為自己的家庭奔波操勞,很難陪伴在老人身邊,所以人到老年,與自己最親的人就只剩下老伴了,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有3位退休的老人說出了實話,一起來看看吧。
  • 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獨子便尋「日託所」 代表聚焦養老
    老人家不願意住養老院  獨子四處尋找「日託所」  市民葉先生的父親今年78歲,老伴於3年前突發腦溢血去世。鬱鬱寡歡的父親對兒子請來照顧生活的保姆不滿意甚至還起爭執,保姆來一個走一個。作為獨子,葉先生只能將父親接回家和自己一起生活。而跟家人住一起,父親的心情也好了許多。
  • 北京出現首家念佛養老院 老人喜樂度晚年(圖)
    北京出現首家念佛養老院老人喜樂度晚年 何家歡/文 劉向陽/圖 近年,北京海澱區,一家名為「雙緣養老院」的機構,以佛教養老為特色,用信仰幫助老人們走出死亡恐懼,喜樂度晚年,深受老人們的喜愛。 這家佛教養老院的出現,也為各地興起的養老機構,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鑑的運營模式。
  • 你如何看待養老院老人的「夕陽戀」?
    一般進養老院的老人都是失去老伴的單身老人,在養老院產生感情應是很正常的事。常年孤獨寂寞終於可以傾訴,心理壓力相對減少,日子也過得輕鬆舒服。我們做子女的不要幹預老人的晚年情感生活。只要他(她)們雙方願意,在一起過得快樂開心就好。必經他(她)們是生命的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