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有一個問題特別現實,那就是「養老住所」問題。是住「養老院」,還是跟「孩子」一起住?這個問題,不僅使老一輩的父母擔憂,更讓年輕一輩的孩子煩心。
老一輩的父母為什麼會擔憂呢?要知道,自己的「養老住處」,不僅跟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還決定了往後餘生的何去何從。不僅如此,自己還要考慮孩子的能力和開銷。當「錢」和有隔閡的「習慣」兩相壓迫下,人也就要擔憂了。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吧,又怕身邊的人說自己不孝順,不懂得父母的好。可如果把父母接到家裡,所有的矛盾就會一觸即發,這個家庭的關係終究還是處不好。
說實話,在這件事情上,其實兩代人都在互相對弈著,雙方都處於相持的階段,都想對方能提出「讓步」。可現實是什麼?沒人敢第一個妥協,怕自己的妥協換來了卑微,也怕自己的妥協讓雙方都不好受。
身邊很多晚年的長輩,他們有些人自動提出到養老院住,有些人迫於無奈在孩子家看別人的嘴臉過日子,有些人甘願自動自覺回到鄉下。他們的「養老」生活,差距很大,讓人深思,人到晚年,該何去何從。
陳伯:住在孩子家的日子,就像是「寄人籬下」
鄰居家的陳伯,今年差不多70歲了。幾年前看到他的時候,他身子骨還硬朗著,可最近這些年卻一日不如一日,就連走路也是一步一個喘的。
在那些需要孩子照顧的日子,陳伯迫於無奈,只能住在大兒子的家裡。大兒子剛開始時候,對待陳伯的態度特別好,多是端茶遞水,甚至把自己最大的房間都空出來讓給了自己的父親去住。
可慢慢地,大兒子卻感到了不公平,為什麼父親就只住在「自己」家,而不去其他兩個弟弟家去住呢?大兒子越想越感到不服氣,甚至他想到,以後分財產自己也不會分多一點,這樣做實在是成了「冤大頭」。
隨後,他以多個藉口把自己的父親大房間趕到了「雜物房」去住。陳伯一看到兒子的臉色變了,也就在想,是不是自己在哪裡得罪了孩子這一家。
陳伯越看越不對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被人罵,甚至出個街買點零食給孫子都被兒媳冷嘲熱諷說不會節約錢。就這樣,陳伯跟自己的其餘兩個兒子說了下自己的情況,誰知道對方在裝傻,一個說自己家在裝修,一個說自己最近欠了錢。
陳伯感慨,住在孩子家的日子,就像是寄人籬下一般,甚至還被人當成皮球這麼踢。人到老年的日子,不是自己在過日子,而是被別人逼迫著過日子。有時候,孩子和父母,居然連陌生人也不如,讓人寒心。
楊伯:在養老院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了點,但卻樂得自在
以前在養老院做義工的時候,曾遇到一個談得來的老人,楊伯。在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當下老年人的不易,也看到了他們所求的簡單和內心的心聲。
有一次,臨近過年了,我問楊伯:「楊伯,您今年回不回孩子家去過年啊?」
楊伯笑了笑,擺擺手說:「自從我住了養老院那麼久以來,都是我的兒子帶著妻兒來養老院和我一起過年的,雖然也就是一天的團聚時間,但也知足了,人要求那麼多幹啥呢?」
楊伯今年已經快80了。可他和我一起散步的時候,卻健步如飛,輕快得很。每當看到一些老熟人在園子裡打牌唱戲時,楊伯總是樂呵樂呵地,像個小孩子一樣。雖然他的親人陪伴他的時間很少,可他卻沒有什麼怨言。
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能靠自己活著,為什麼要看別人的臉色?慢慢地,我才從他的身上了解到,原來他以前也受過孩子那一家人的臉色,迫於無奈,是自己提出到養老院住的。
要知道,當下的養老院,便宜和昂貴的差別,其實是「天壤之別」。可以這麼說,當一個家庭沒有過多的能力和精力去照顧老人時,養老院也就成了老人往後餘生的安身之所。
我很感慨,便問了問楊伯:「楊伯,我們都說人老了就應該享享兒孫福,享享天倫之樂,你難道就不想過那樣的日子嗎?」
楊伯那番話讓我很是感慨,他說:「形勢比人強,你要求得太多也沒用。之前我一氣之下到了養老院後,孩子也想接我回去,可我還是拒絕了。人吶,老了,與人的矛盾多了,隨緣就好。」
李叔夫婦:城裡的日子咋過不慣,和老伴回鄉下也不錯
朋友最近跟我說了一件事,說他的父母今天回鄉下了,自己特別不理解,也不是對他們不好,城裡吃得好,穿得漂亮,住得舒適,為什麼他們就非要回鄉下住呢?
在交談中我才知道,原來朋友的父親李叔他自從來到城裡生活後,就一直對城裡的那一套感到不舒服。雖然朋友和他的媳婦都對待李叔李嬸很好,但時不時還是會有一些爭吵,這讓兩位老人感到很愧疚,也很不自在,也就離開了城市,主動回鄉下去住了。
在鄉下,李叔和老伴過著「你耕田來我織布」的小日子。早上,李叔帶著魚竿到不遠處的池塘裡去釣魚,一釣就是一整天,中途李嬸會來送飯,遇到老熟人也會坐下來聊幾句,生活愜意得很。
而李嬸,除了給丈夫送飯之外,還經常跟鄰家的老熟人一起摸摸麻將,打打小牌,不僅少了城裡的複雜的那一套,還活得簡單,活得舒服。
就是這樣的日子,李叔夫婦這樣跟兒子說:「在城裡的日子,雖然溫飽無憂,細米細鹽的,可還是過得不習慣,還是鄉下那間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住得有溫情一點。吃慣了粗鹽粗米,其它的味道也就吃不下了。」
什麼是養老?就是自己老年的日子自己規劃好,而不是受人掣肘,看人臉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有些時候,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個道理是永遠受用的。
就像一輩子都吃慣了粗糧,偶爾吃吃「細米」也不習慣。既然不習慣,那就隨著自己的心性去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有由他們去吧,關鍵還是要看自己活得怎樣。
往後餘生,無論人到哪個階段,活得清歡,活得內心坦然,活得自由自在,才是最好的「晚年養老」。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