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老人的感悟:在子女家各住20天,終於明白誰才是我晚年的依靠

2020-12-16 甜鍋鍋情感屋

之前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有人問,人為什麼生孩子呢?是為了愛,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呢?

這是我目前聽到最暖的答案: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她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真實的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同行一段便足矣。

俗話說,夕陽無限好,晚霞別樣紅。相伴人長久,生活更從容。尤其是父母老了以後,內心還是特別希望有子女陪伴的,兒孫嬉戲打鬧的晚年生活。

對年邁的父母而言,想必最幸福快樂的生活莫過於兒孫滿堂,自己身體康健。當然啦,如果年邁的老人兒女雙全那就更好啦,那樣就可以在不同的子女家輪流居住享受到不同的生活樂趣,這樣的晚年生活簡直不要太幸福。

那麼,老了以後在兒女家輪流居住的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老人又是怎麼說的呢?

葛女士,65歲:

我今年65歲了,老伴早年去世的早,是我一手將一雙子女養育成人,如今他們也是有了各自的生活。慢慢的自己一個人也難免會很孤單,於是我也跟身邊的一些老人一樣,隔三差五去兒女家輪流居住。

怎麼說了,可能人老了大都時會變得敏感多疑吧,不知道你們大家怎樣,反正我就是這樣,因此我在兒女家輪流居住最多也就是20天。開始我是先住兒子家20天,然後再去女兒家住20天,但是在兒子家不到一周,我就明顯感覺到媳婦各種不高興。

我兒媳婦在家裡非常講究,尤其是個人空間和生活用品方面,她明確要求我進兒子的臥室要敲門,進洗手間也要敲門,而且我有好幾次忘記衝了馬桶,並且隨便用了擦臉毛巾,兒媳婦發現後直接大發雷霆,臉色特別的難堪。

而她一不開心就關起臥室的門放各種音樂,搞得我耳朵都要炸了,我敲門她也當做是沒聽見,要麼直接將我吼一頓,反正就是彼此間大矛盾沒有,小矛盾不斷,就這僅僅20天的日子我都覺得很煎熬。

婆媳合不來,兒子在中間也是左右為難,後來我也就想通了,彼此間處不來就算了,我自己多忍讓一下,反正也就是待20天,完了我就可以去女兒家住了。畢竟閨女還是要比兒子貼心一點,兒子再孝順也不能天天在家照顧我,更不能將我拴在褲腰帶上。

我女兒書雖然讀的不多,但做飯很好吃,後來夫妻倆人在小縣城開了一家小餐館,日子過得也很好。生完孩子以後,倆人輪流打理餐館,畢竟還有孩子要兼顧的。去女兒家之前我本來信心滿滿,覺得女兒肯定要比兒子靠得住。

其實剛住進去那幾天還可以,女婿也對我挺好的,但是時間一長就變味了。女兒在家的時候女婿對我是百般討好,各種獻殷勤,女兒一出門他立馬就對我甩臉色。本來我覺得他們上班,我在家裡幫忙看一下孩子也不錯,但是女婿壓根就不讓我動。

有一次我剛抱起寶寶,女婿就趕緊從我手裡搶走了,說怕給寶寶傳染病毒。而且他再三的叮囑我,不要親孩子,我的嘴巴不乾膠,說實話我很傷心。

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從那一刻起,我真的徹底明白了,人到了晚年無論是誰都靠不住。而且媳婦和女婿都是一樣的,雖然我是婆婆和丈母娘但是他們打心底裡壓根就不歡迎我。

在兒女家各住20天之後,我才幡然醒悟,其實人這一生,在晚年能夠依靠的人終究只能自己。而且我也慶自己在年輕那會時也存下了一些養老錢,哪怕就是子女誰都靠不住,我也還是可以靠這些錢去養老院度過餘生。

說實話,我在晚年有了和子女同住的這段經歷,對餘生反而釋懷了,其實人老了以後住在哪裡不重要,和誰在一起也不重要,關鍵的是你內心是否真的開心快樂,融不進去圈子和關係老了也就沒有必要去強融。與其如此,選擇一個好的養老院,好好過自己一個人的晚年也依舊是美好的。

寫在最後:

俗話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靠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人老了,要明白再優秀的兒女,各自成家立業後都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兼顧,如果自己有能力獨處,完全沒有必要強硬擠在一起居住,那樣大家內心都是小心翼翼,誰也不會開心,何必呢?

尤其是在晚年只剩自己一個人時,你會發現與其和子女擠在一起,還不如直接去養老院來的自在。

為什麼進入晚年以後父母都不想跟子女住一起呢,我想主要是這3個原因:

人老了呆在那裡都覺得不自在,敏感又多疑,總害怕小輩給自己給臉色看。

彼此間脾氣秉性各不相同,再加上年輕的人生活習慣老人也不適應,跟大家完全相處不來不說,還時常會有一種被遺忘、被苛責的感受。

父母老了和子女住在一起,對自己的子女可謂是又敬又懼,大話不敢說大氣不敢出,像極了一個犯了錯的孩子,這樣自己內心不快樂,子女看著也很難受。

當然並不是子女有了家庭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身為子女該盡的義務和責任一樣也不能少。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老去,都會成為自己父母曾經的模樣和處境。

但是身為父母在年輕的時候也要記得給自己的後半生留一點養老錢的,當自己子女有困難無法陪在身邊時,自己也依舊可以很好地生活。

相關焦點

  • 70歲老人的辛酸:兒女家輪流住,才明白晚年的歸宿與這個有關
    老有所依,想必是每個老人的期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好。迫於生活,很多老人到了晚年的時候也沒有依靠。女兒是最小的,也是最懂事的,看著自己的哥哥因為這件事而爭吵,所以她也就主動提出了建議,在小妹的和解下,幾個孩子才同意張恆輪流住在他們家,並且每次住的時間不能夠超過半年,就這樣,張恆才勉強有了地方可以生活。
  • 一位60歲老人坦言:在兒子家住了3年,讓我明白晚年最能依靠誰
    父母這樣做,一方面是希望兒女能夠過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渴望自己老了後有所依靠。 中國人養兒防老的思想,在如今許多五六十歲父母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面對晚年如何養老的問題,大部分人仍選擇與兒女住一起,到晚年盡享天倫之樂,但這樣的願望真能如願以償嗎?
  • 頭條||【心靈分享】什麼才是晚年真正的依靠?終於真相大白……
    《快樂老人報》讀者,湖南長沙71歲的李安華女士,就是這樣一位被子女拋下的母親。她對記者說:「希望我的故事能點醒一些人,不要再苦自己。」退休前10年,我對自己的投資幾乎為零,所有的錢和時間都給了兒女。我退休沒多久老伴便去世了,我把房子租出去,輪流在兩個子女家幫忙帶孫子。
  • 八旬老人感悟:晚年幸福度和三件事息息相關,別輸在子女身上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到老你就會明白: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若是老人自己活得通透,晚年幸福度才會提升。八旬老人感悟:晚年幸福度和三件事息息相關,別輸在子女身上鄰居姚爺爺今年82歲,退休多年,老伴早已去世。姚爺爺卻意味深長地說:「晚年幸福度與這三件事有關,你可別輸在子女身上!」他告訴鄰居大爺,養老不能依靠子女,想要晚年幸福,三個方面要打好基礎:一是善待子女,不給子女添麻煩;二是經濟要獨立,留下養老錢;三是注意保養,確保身體健康。
  • 68歲老太太戳心話: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發現晚年靠得住的是誰
    在兒女家各住1個月,才發現靠得住的是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辛辛苦苦的賺錢拉拔孩子成長。等到父母晚年沒有工作的時候,孩子們也應該承擔起照顧他們生活的責任。68歲的劉大姐,生有一兒一女,都住在城裡,而劉大姐則是一人獨自生活在農村老家。
  • 三個老人的心聲:晚年無子女依靠,擁有這些,也能安身立命
    明白這個道理,也記得住這一點的人,將來應該會過得更好。三個老人的心聲:晚年無子女依靠,擁有這些,也能安身立命01 費大爺:老來靠自己,金錢二字力量大我今年已經70歲了,老伴3年前過世。不過我目前並沒有想法去投靠兒女,就是自己一個人生活。
  • 老人自己存錢養老,不靠子女,最後結局怎麼樣了?72歲老人說實話
    很多老人為了晚年不受苦,早早的就為自己計劃起以後的晚年生活。 攢錢養老的老人,指的是自己攢錢自己花,以後養老不靠子女,相對應的老人也不管子女的孩子,說白了就是各過各的,誰也不麻煩誰,這樣想法的老人,最後晚年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 符合以下條件的老人,晚年會被子女搶著養,子女有福老人享福
    而老人養老主要靠的也是這三個孩子,不過有關老人養老的問題,更多時候可不是他要求哪個子女要把自己接到身邊,而是他住哪個子女家住多久,可都是老人的三個孩子「爭搶」的結果,因為老人的幾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老父親可以去自己家,多住幾天。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陳爺爺會被自己的幾個子女,還是平均年齡都已經超過65歲的幾個子女搶著養呢?
  • 參加80歲老人的葬禮,看到子女的反應後,我明白了人生最好的活法
    她後來問了這位老人的其中一個子女,問他為什麼大家看上去並沒有特別地悲傷,他雲淡風輕地說了一句:「有什麼好悲傷的,人走都走了,悲傷給誰看啊,誰都有這一天,看開點吧。」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怎麼能在他走的時候沒有任何情緒呢?朋友不理解,也沒有追問。
  • 一位72歲癱瘓老人自述:晚年能依靠的根本不是老伴和孩子
    導語:曾經聽過一個40來歲的女人說過這麼一段話:做女人千萬不能太拼命,身體健康一定要放在第一位,如果沒了身體健康,將來別指望老伴和孩子了,這個40來歲的女人,她雖然才40來歲,但她真的活得很通透。因為她才40多歲,身體還很健康的情況下,已經領悟了其實人這輩子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 64歲阿姨感悟:在兒子家做了7年保姆,讓我懂得晚年要依靠誰
    認識的一位鄰居李阿姨,今年64歲,在兒子家住了7年,一直都在幫襯著兒子這什麼感受了?我們聽聽李阿姨的傾訴.李阿姨64歲,退休工人我今年64歲,在年輕的時候是個國家的職工,50歲便退休。我56歲那年兒媳婦懷孕了,需要我去照顧,我就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兒媳,兒媳懷孕,我義不容辭去照顧她,並且帶孫子我也很樂意,於是收拾好自己的家,就搬到兒子家。其實我也樂意用這種方式跟兒子住在一起,畢竟人老了,老伴也已經去世,一個人生活在一個房子裡,總是覺得太孤單。
  • 晚年喪偶,有錢不給子女會晚景悽涼嗎?3位老人的話值得大家警醒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當兒女們深陷困境時,他們即便砸鍋賣鐵也要貼補兒女,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一群這樣的個體,他們晚年喪偶,身邊就只有子女,那如果他們不把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拿出來貼補兒女,那他們的晚年就會老無所依嗎?以下三位老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非常值得同齡的老人警醒。
  • 「丈夫去世後,我搬進了女婿家,才明白養老靠誰才靠譜」
    許多老一輩人的觀念都是養兒防老,覺得生孩子就是能在自己老的時候有個依靠。那本身就是正確的,但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而且許多計劃之外的事情要靠孩子們培養。最終能夠依靠的還是自己,多為自己考慮,好好地活著才是最重要的。王大娘現年56歲,多年前丈夫病逝。他有個女兒,嫁給了他們當地的鄉下。
  • 2個66歲再婚老人哭訴:人到晚年就別再婚了,太難熬了
    一起來聽聽兩個老人的心裡話。周大爺/66歲我今年66歲,我的老伴去世了6年,當時我剛好退休,一個人生活特別的孤獨,以前老伴沒走的時候,都是她照顧我的,而且我也習慣了她的存在,可她突然去世了,我生活不能自理了,因為我不會洗衣,做飯也不會做家務,經常點外賣吃。
  • 子女強行辭退保姆,99歲老人哭訴「我犯了什麼錯」 人到晚年,孤獨...
    99歲老人哭訴:我一生沒這麼孤獨過家住江蘇揚州的曹爺爺今年99歲,有四兒兩女。老人退休前是一名教師,還是書法名家,經濟獨立,「一生體面」是大家對他的評價。子女各自成家立業,自己和老伴年紀漸長,就開始花錢僱傭保姆照顧兩人的生活起居。
  • 子女強行辭退保姆,99歲老人哭訴「我犯了什麼錯」人到晚年,孤獨...
    年紀越大,晚年生活越不容易,就算自己手裡有錢,很多事情自己也無能為力。 不過,也有人認為,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別有用心的保姆,看起來對老人百依百順,其實是將老人的心理和需求拿捏到位,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99歲老人哭訴:我一生沒這麼孤獨過家住江蘇揚州的曹爺爺今年99歲,有四兒兩女。
  • 70歲老人因愛再婚6年,病一場才發現:餘生誰才是自己的依靠
    也有的老人單身了,覺得一個人的日子也不錯,就不想再找伴了,這樣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生活瑣碎事情,清淨淡然。其實,找與不找,都是因人而異,各有利弊。有的老人怕再找,自己成為別人家的免費保姆,有的怕自己成為別人免費提款機,各種擔心和負面想法,就成了老人的心病。
  • 晚年到底與子女一起住還是到養老院,看看老人的現身說法,很心酸
    有的老年人在晚年的時候更願意和子女住在一起,當然也有的老年人更願意去養老院,其中各有利弊,當然不同的選擇最後的差別可能比較大。那麼到底晚年和子女一起住還是到養老院呢?不妨來看看老年人的說法。1、去養老院的老人孩子並不一定不孝順目前時代與以前不一樣了,有的老年人更願意到養老院,並不能說明孩子不孝順,甚至有的孩子還非常孝順。
  • 一位老人的心聲:養老院和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歸宿在哪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所有人都嚮往的晚年生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如願,尤其是人到晚年,當我們需要兒女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因為工作和生活而不能陪伴在我們身邊,那到了晚年,究竟哪裡才是我們的容身之處呢?今天二大媽給大家帶來一個退休老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
  • 「她是為錢才照顧父母」,孝順卻被曲解,不過晚年她的子女都孝順
    01這幾天一直在農村照顧摔傷的婆婆,所以關於老人的養老有了很多的感慨。在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還是很難。農村的老人沒有退休金,很多老人手裡也沒有存款,所以他們的養老基本都要靠子女,子女孝順那是老人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