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後,我搬進了女婿家,才明白養老靠誰才靠譜」

2021-01-16 喝了吧情感事

曾國藩說:「少年時不遇順境,中年時不遇閒境,老年時不遇逆境」

人生,是一段說短不長的人生。經歷人生的滄桑,轉眼就到了老年。老年生活經不起折騰,經不起風吹雨打。

許多老一輩人的觀念都是養兒防老,覺得生孩子就是能在自己老的時候有個依靠。那本身就是正確的,但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而且許多計劃之外的事情要靠孩子們培養。

最終能夠依靠的還是自己,多為自己考慮,好好地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王大娘現年56歲,多年前丈夫病逝。他有個女兒,嫁給了他們當地的鄉下。王大娘死後,丈夫給她留了一間房子,還叮囑她無論如何要守住這間房子,誰來分財產都不行。並告訴她女兒已經結婚了,不要總是打擾她們的生活,自己好好過日子就好了。

為讓丈夫放心離開,王大娘哭著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心裡總覺得丈夫的行為很自私。一個女兒,家裡的錢和房子將來都屬於她了,所以如果女兒有需要的話就給她吧。

王大娘對女兒很嬌慣,從小到大,幾乎都要求她。因此面對女兒的求助,王大娘從不拒絕。王大娘的女婿兩年前投資失敗,欠債不少,夫妻倆無力償還,於是就想出了買房子的主意。

王姨媽的女婿慫恿太太讓她把房子賣掉,並對她說:「你們家是獨生女,你媽以後都給你了,早一點晚一點有什麼不同?再說你不是常說要去接媽媽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嘛,這不太合適。把房子賣掉還我們的債務,你媽可以過來和我們住在一起,我們可以照看她。王姨媽的女兒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回母親身邊商量是否可以賣房支援他們,還說養老的問題不用擔心,他們夫婦一定會照顧好她。於是,王大娘完全忘了丈夫臨終前的囑咐,把她唯一的房子賣掉,給女兒家還了債,也搬到女兒女婿家去了。這個故事看起來很和諧,但是搬到女婿家一年之後,問題就來了。

王姨媽的女婿是個攝影記者,平時工作不忙的時候都會在家玩遊戲或悶在房間裡修片子,也不怎麼和王姨媽交流。可是王姑姑又屬於話較多的那種,每天的都是愛嘮叨的人,有時會問東問西,女婿有時會幫她解決問題,有時會幹脆不回答或進屋睡覺。

更讓王大娘難為情的是,有幾個人晚上坐在一張桌子前吃飯,女兒和王大娘聊天,女婿也從不插嘴,也不會多跟她們說話,吃完再回房間。忙於工作很晚才回家,與王大娘基本沒有聯繫。

王大娘這點小事還能忍,可後來她的女婿變壞了。原以為有女兒女婿照看的王大娘,就能當上自己家的保姆。

女婿非常挑食,飯菜不好吃就全黑臉,不給家人好臉色,所以為了讓女婿滿意,王阿姨只能學習做自己喜歡吃的菜;女婿從不做家務,每天回家吃飯就開始玩遊戲,女兒也懶得做家務,所以家裡的家務活都由王大娘負責。

王大娘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洗衣做飯樣樣收拾得整整齊齊,心裡想著每個人都幹自己的事,總能過日子。

甚至連王大娘再三討好的女婿也沒有給她什麼好臉色,比如當著王大娘的面挑剔各種不好的東西,衣服洗不乾淨,家裡的東西被王大娘收拾好就不見了等等。王姨媽的女兒生了孩子,是個兒子,全家都很開心。公公婆婆也要照看孫子,家裡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沉悶起來。

由於家中房子小,無法住這麼多人,只能打地鋪。為了這件事,王阿姨的女兒和女婿吵了一架,女婿認為爺爺奶奶照看孫子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這房子是他們家買的過來住也沒什麼不好。

聽丈夫這麼一說,王大娘的女兒頓時暴跳如雷,大聲對丈夫說:「是你慫恿我讓我媽賣房的嗎,現在你還以為她是累贅?難道你沒說過要養活我媽?」

與女婿爭吵的內容王大娘都聽到了,但她卻無能為力。由於他們唯一的房子也賣掉了,一部分錢給了他們還債的錢,而剩下的一部分根本無法買下另一套房子。

王姨媽心裡開始後悔當初沒聽丈夫的話,後來女婿的父母也來了,在一個月後還來照顧孫子。

可這之後女婿卻告訴王大娘可不可以搬出去住,自己可以給她租一間小屋在外面。所以他們的父母可以到家裡來帶孩子,而不必擔心他們兩家之間會有矛盾。

王姨媽聽完後很傷心,明明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到最後還是被女婿嫌棄,女兒剛開始還幫自己說話,現在似乎也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和她們一起生活影響了一家人的和睦。

隨後王大娘自己租了一所房子搬走了。在離開之前,她對女兒說:「我要好好地過自己的晚年生活,你好好地過自己的生活,不會給你帶來任何麻煩。後來,如果我死了,你就回去給我和你爸爸燒柱香吧。」

王大娘找了份兼職保姆的工作,每天工作四小時,雖然收入不多,但也夠自己的花銷。

王姑姑說: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丈夫在離開之前警告我不要賣房子,也不要給他們錢。這兩個家庭生活在一起肯定會產生矛盾。不同的生活習慣,難免會讓人看不清。

如今,我自己窩在外面,也有自己掙的錢,不怕晚年不快樂。不必為女婿發愁,也不怕有人不來看我。我會多掙些錢,然後去養老院。不是女兒,不是兒子,有什麼用呢?最終的歸宿還是我自己。

聽到王大娘的話,雖然覺得很心酸,但心裡卻是很深刻的。

許多老人自己經歷過風雨,想著晚年可以靠子女照顧,事事要子女幫忙,時時刻刻要子女陪伴。

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孩子們的壓力也很大。結果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並不多,能夠長生不老,並且美麗。

這世上就是這樣,放眼望去,有多少孩子能永遠配得上父母?有些人應該照顧自己的家庭,要為自己的事業奮鬥,很多時候,是「自強不息」。

回憶龍應臺曾經說過:

「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說,你和他的緣分今生今世都在看著他逐漸遠去的背影,他用背影告訴你,不要去追。」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不要指望他們能時時刻刻陪在身邊,有些孩子有心照顧也無能為力,所以要學會照顧好自己,多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

人生在世,大半生都很忙碌,到了最後階段,也該是享受清福的時候了,懂得為自己多作打算,剩下的歲月可以幸福安逸。

相關焦點

  • 66歲老人的感悟:在子女家各住20天,終於明白誰才是我晚年的依靠
    葛女士,65歲:我今年65歲了,老伴早年去世的早,是我一手將一雙子女養育成人,如今他們也是有了各自的生活。慢慢的自己一個人也難免會很孤單,於是我也跟身邊的一些老人一樣,隔三差五去兒女家輪流居住。而且他再三的叮囑我,不要親孩子,我的嘴巴不乾膠,說實話我很傷心。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從那一刻起,我真的徹底明白了,人到了晚年無論是誰都靠不住。而且媳婦和女婿都是一樣的,雖然我是婆婆和丈母娘但是他們打心底裡壓根就不歡迎我。
  • 61歲大媽感慨:幫女兒把外孫帶到6歲,我終於知道養老該靠誰
    而竇大媽在55歲退休後就開始去女兒家幫忙,一邊照顧女兒坐月子,一邊照顧小外孫,今年外孫已經6歲,也順利上了小學。用竇大媽的話說孩子上了小學原本想著自己的日子可以輕鬆一些,沒曾想,現在卻要開始為自己的養老發愁了。 因為竇大媽只有一個女兒,原本想的就是晚年指望女兒和女婿給自己養老。所以她在女兒女婿面前也是毫無外心,幫著女兒帶外孫的這6年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 人到晚年才明白,如果指望兒女養老,是有「條件」的
    很多父母都說:「養老還是靠自己。」可是,一個人總有老得走不動的一天,到時候,還是要兒女多關照。因此,依靠兒女來養老,還是比較現實的。人到晚年才明白,如果指望兒女養老,是有「條件」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兒女好不好,還要看女婿和媳婦的態度;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一種道德,是家風的體現。
  • 林徽因不願認的生母:女兒過世靠女婿養老,90歲高壽卻未必是福
    林徽因不願認的生母:女兒過世靠女婿養老,90歲高壽卻未必是福林徽因作為民國時期最富有才情的名媛,在她的身上有數不盡的光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師以及詩人。這些光輝的履歷奠定了她註定被載入史冊的地位,也讓林徽因成為眾人眼中羨慕的對象。
  • 和女婿同住1年後,老人:明白了養老歸宿在哪,哪裡都不如養老院
    其實當時我想著以後就在女兒家住吧,讓女兒為我養老,可是就在7個月前讓我改變了這個想法。在女兒家住的時候,一家人都其樂融融,很少有矛盾發生,女婿對我也很孝順,家裡還有一個保姆,我從來不用受苦受累受委屈,每天吃了飯就去要去樓下走走,所以生活還過得去。
  • 退休老人自述:到了晚年後錢放哪裡好,給兒子還是女兒,誰最靠譜
    這兩個人之間哪個最靠譜?」但其實,到了晚年之後,錢自己拿著最安全,因為,自己拿著就不用伸手問子女拿,想幹嘛就幹嘛,也不用擔心感冒生病的時候沒有錢治病。所以老人有時候一定要自私一點,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晚年,要是你覺得養兒防老,然後把錢給了兒子,去兒子家養老,如果兒子孝孩還差不多,那萬一不孝順呢?
  • 帶外孫13年,女婿外孫眼裡,我不過是親戚:媳婦生的才是自家人
    「外孫是姥姥家狗,吃飽就走」「姥姥疼外孫女只落一指兒」,俗語都說姥姥疼外孫是白疼的,真的嗎?聽聽帶了外孫十幾年的李大媽怎麼說:我一兒一女,孩子們結婚生子後都出去打工,我們老兩口帶了四個孩子。女兒的婆婆有四個兒子,孫子太多,沒法幫女兒帶,女兒在家結婚三年連生二胎,經濟捉襟見肘。
  • 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
    過去,老人去世後,按傳統的禮制,報孝、接梁米、打幡、摔盆等儀式,主要以孝子為主,如果沒有親生兒子,那就是親侄子打幡。如果連親侄子也沒有,就按血緣親近的關係,由最親的堂侄、族侄打幡,怎麼說也輪不到老人外嫁的女兒,更不用說女婿了。這就是「侄子替叔守門戶」的規矩。這個規矩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過去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可解決一些鰥寡老人的養老和後事問題。
  • 「我和丈夫搬進新房子,婆婆來家裡吃了一頓飯,我和丈夫離婚了」
    我為了這套房子付出了很多的心思,從最開始選地段,選房型,到後來的設計和裝修,就連家裡的一個碗一雙筷子都是我精心挑選的。我剛下班,我母親就打電話跟我說:「女兒,你快些回來,家裡來客人,我們都等著你一起吃飯了。」我答應了後,便繼續工作,剛和我丈夫結婚的那幾年,我們是生活在我丈夫的老家。
  • 七十多歲老人感慨:不能自理了才明白,女婿哪是「半個兒」
    但是能攢下足夠錢的老人還是少數,一般人就靠退休金過活。很多老人除了靠兒女,自己收入不高,也沒有積蓄。一旦子女不孝順,那晚年的境遇就會比較慘了。所以健康很重要,行動方便的時候多多享受生活,對子女好一些,省得失能了,沒人願意照顧。七十六歲;劉大爺;農民和地裡的莊稼打了一輩子交道,辛辛苦苦把兒子閨女拉扯大,錢沒賺到,病落下不少。
  • 農村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看完了解
    這個問題我剛剛問了我們村裡4位70歲以上的老人,得出的答案出奇一致:在以前,老人去世後女婿是不可以打幡的。不過現在好像沒有這麼多講究了,我親眼看到我們村裡近幾年去世的幾位老人,也有女婿幫著打幡,似乎並沒有人說三道四。去年我一個初中同學的老父親去世,就是3個女婿幫著打幡。
  • 別等老了才明白,女人最大的「靠山」不是丈夫,也不是兒女
    我知道她這是想我們了,我爸年前生了一場大病,差點就這樣走了,我媽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惜命和愛財,但她內心深處還是害怕的。別看她平時有主見,風風火火的,但是她這一輩子都為了這個家付出,她沒有真正地為自己活過,雖然她對我爸不滿,但她還是一門心思花在我爸身上。
  • 弟弟是上門女婿,弟媳家爺爺去世。女方家讓我弟抱遺像合適嗎?
    俗話說:家住十裡地、各處一鄉俗。這樣的現象,恐怕在全國都沒有。弟媳的爺爺死了,讓丈夫的哥哥抱遺像下葬,這是哪門子風俗?又是什麼禮節?就算弟媳的娘家沒人了,也應該由弟媳爺爺輩的近親戚操辦,而不是讓毫不相干的外姓人頂棺。
  • 丈夫深情表白:房子只是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有你,它才是家!
    父母在知曉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後,面露難色,猶猶豫豫的沒有個準確答覆,章女士和丈夫心急如焚。父母猶豫不敢允諾的真實原因父母一再向章女士使眼色,於是章女士便把丈夫支了出去,這時父母才肯說出實情:我們家沒本事,一輩子就攢了這麼一個房子,外孫上學是主要的,房子更名是沒問題,但只能寫你自己的名字,不能加上女婿的名字。
  • 一個上門女婿的煩惱:「我是個上門女婿,丈母娘卻讓我當家作主」
    畢竟只要一說起上門女婿,大多數人就會聯想到沒骨氣,家裡窮。其實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早就應該摒棄那些舊思想。有句俗話說得好,人窮志不窮,即使家裡條件再差,沒錢幫你娶媳婦,但你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沒有人生來就家財萬貫,那些生來家裡條件好的,也只是他們父母有錢而已,只有靠自己創造的財富,才是值得炫耀的。
  • 連生11個女兒才得一子,今老人養老靠「啃女」,弟弟買房靠啃姐
    夫妻連生11個女兒才如願得一子前段時間,我看了個「11個姐姐與1個弟弟」的故事,其實打從這個標題開始,就讓人聞到了濃濃的「扶弟」味道。他們父母那一輩,對生兒子的執念大得驚人,於是為了能有個兒子,女兒們一個接一個的出生了。
  • 《大江大河》三位母親待兒媳女婿的不同,明白一些老人孤獨的原因
    有的母親不明白,對兒媳對女婿不好,一定會影響兒女小家庭的和睦,而最終影響的是自己。很多兒女都會說:我媽媽很慈祥,她總是把好的東西給我,卻把破的東西留給自己。可是單憑這一點還真不能說她慈祥。慈祥的媽媽不但看她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還要看她怎樣對待別人的孩子,要看她怎樣對待兒媳和女婿。他們也是她的兒女。
  • 誰才是你身邊最靠譜的人?
    >可聰明的你,身邊的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誰才是你身邊最靠譜的人?誰才是你身邊最靠譜的人?誰才是你身邊最靠譜的人>誰才是你身邊最靠譜的人和靠譜的人做事,放心,和靠的人共處,安心。
  • 我70歲該去哪裡養老?和前妻生的兒子家?還是現在妻子的女兒家
    焦慮如果女兒不是你生的,那就看你和現任妻子誰先去世,現任妻子先去世的話,女兒留不留你養老就難說了,估計你肯定沒有辦法再呆在女兒家裡了。他出獄後在街上擺了個小攤,後來別人給他介紹了一個寡婦,帶著3個女兒,還比他小了10歲。結了婚他就有了個家,他每天早出晚歸的到其他場鎮擺攤,掙的錢還要養老婆和3個繼女。期間兒子來找過他,說他媽媽現在也是一個人了,希望他能回去,一家人在一起過日子。
  • 嶽母做事偏向妻子,丈夫不滿:雖然我是上門女婿,但也要當兒子看
    妻子馬女士思來想去,她說可能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丈夫不願意當上門女婿。可對於不願意當上門女婿的說法,張先生卻是斷然否認。從結婚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年。這麼多年來,當上門女婿這件事,真的是他們心中彼此難以解開的心結嗎?調解一開始,馬女士就斷言,平日裡夫妻之間爭吵不斷,其實是丈夫不願意當上門女婿的心結在作怪。以前生活條件不算太好的時候,爭吵還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