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少年時不遇順境,中年時不遇閒境,老年時不遇逆境」
人生,是一段說短不長的人生。經歷人生的滄桑,轉眼就到了老年。老年生活經不起折騰,經不起風吹雨打。
許多老一輩人的觀念都是養兒防老,覺得生孩子就是能在自己老的時候有個依靠。那本身就是正確的,但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而且許多計劃之外的事情要靠孩子們培養。
最終能夠依靠的還是自己,多為自己考慮,好好地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王大娘現年56歲,多年前丈夫病逝。他有個女兒,嫁給了他們當地的鄉下。王大娘死後,丈夫給她留了一間房子,還叮囑她無論如何要守住這間房子,誰來分財產都不行。並告訴她女兒已經結婚了,不要總是打擾她們的生活,自己好好過日子就好了。
為讓丈夫放心離開,王大娘哭著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心裡總覺得丈夫的行為很自私。一個女兒,家裡的錢和房子將來都屬於她了,所以如果女兒有需要的話就給她吧。
王大娘對女兒很嬌慣,從小到大,幾乎都要求她。因此面對女兒的求助,王大娘從不拒絕。王大娘的女婿兩年前投資失敗,欠債不少,夫妻倆無力償還,於是就想出了買房子的主意。
王姨媽的女婿慫恿太太讓她把房子賣掉,並對她說:「你們家是獨生女,你媽以後都給你了,早一點晚一點有什麼不同?再說你不是常說要去接媽媽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嘛,這不太合適。把房子賣掉還我們的債務,你媽可以過來和我們住在一起,我們可以照看她。王姨媽的女兒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回母親身邊商量是否可以賣房支援他們,還說養老的問題不用擔心,他們夫婦一定會照顧好她。於是,王大娘完全忘了丈夫臨終前的囑咐,把她唯一的房子賣掉,給女兒家還了債,也搬到女兒女婿家去了。這個故事看起來很和諧,但是搬到女婿家一年之後,問題就來了。
王姨媽的女婿是個攝影記者,平時工作不忙的時候都會在家玩遊戲或悶在房間裡修片子,也不怎麼和王姨媽交流。可是王姑姑又屬於話較多的那種,每天的都是愛嘮叨的人,有時會問東問西,女婿有時會幫她解決問題,有時會幹脆不回答或進屋睡覺。
更讓王大娘難為情的是,有幾個人晚上坐在一張桌子前吃飯,女兒和王大娘聊天,女婿也從不插嘴,也不會多跟她們說話,吃完再回房間。忙於工作很晚才回家,與王大娘基本沒有聯繫。
王大娘這點小事還能忍,可後來她的女婿變壞了。原以為有女兒女婿照看的王大娘,就能當上自己家的保姆。
女婿非常挑食,飯菜不好吃就全黑臉,不給家人好臉色,所以為了讓女婿滿意,王阿姨只能學習做自己喜歡吃的菜;女婿從不做家務,每天回家吃飯就開始玩遊戲,女兒也懶得做家務,所以家裡的家務活都由王大娘負責。
王大娘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洗衣做飯樣樣收拾得整整齊齊,心裡想著每個人都幹自己的事,總能過日子。
甚至連王大娘再三討好的女婿也沒有給她什麼好臉色,比如當著王大娘的面挑剔各種不好的東西,衣服洗不乾淨,家裡的東西被王大娘收拾好就不見了等等。王姨媽的女兒生了孩子,是個兒子,全家都很開心。公公婆婆也要照看孫子,家裡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沉悶起來。
由於家中房子小,無法住這麼多人,只能打地鋪。為了這件事,王阿姨的女兒和女婿吵了一架,女婿認為爺爺奶奶照看孫子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這房子是他們家買的過來住也沒什麼不好。
聽丈夫這麼一說,王大娘的女兒頓時暴跳如雷,大聲對丈夫說:「是你慫恿我讓我媽賣房的嗎,現在你還以為她是累贅?難道你沒說過要養活我媽?」
與女婿爭吵的內容王大娘都聽到了,但她卻無能為力。由於他們唯一的房子也賣掉了,一部分錢給了他們還債的錢,而剩下的一部分根本無法買下另一套房子。
王姨媽心裡開始後悔當初沒聽丈夫的話,後來女婿的父母也來了,在一個月後還來照顧孫子。
可這之後女婿卻告訴王大娘可不可以搬出去住,自己可以給她租一間小屋在外面。所以他們的父母可以到家裡來帶孩子,而不必擔心他們兩家之間會有矛盾。
王姨媽聽完後很傷心,明明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到最後還是被女婿嫌棄,女兒剛開始還幫自己說話,現在似乎也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和她們一起生活影響了一家人的和睦。
隨後王大娘自己租了一所房子搬走了。在離開之前,她對女兒說:「我要好好地過自己的晚年生活,你好好地過自己的生活,不會給你帶來任何麻煩。後來,如果我死了,你就回去給我和你爸爸燒柱香吧。」
王大娘找了份兼職保姆的工作,每天工作四小時,雖然收入不多,但也夠自己的花銷。
王姑姑說: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丈夫在離開之前警告我不要賣房子,也不要給他們錢。這兩個家庭生活在一起肯定會產生矛盾。不同的生活習慣,難免會讓人看不清。
如今,我自己窩在外面,也有自己掙的錢,不怕晚年不快樂。不必為女婿發愁,也不怕有人不來看我。我會多掙些錢,然後去養老院。不是女兒,不是兒子,有什麼用呢?最終的歸宿還是我自己。
聽到王大娘的話,雖然覺得很心酸,但心裡卻是很深刻的。
許多老人自己經歷過風雨,想著晚年可以靠子女照顧,事事要子女幫忙,時時刻刻要子女陪伴。
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孩子們的壓力也很大。結果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並不多,能夠長生不老,並且美麗。
這世上就是這樣,放眼望去,有多少孩子能永遠配得上父母?有些人應該照顧自己的家庭,要為自己的事業奮鬥,很多時候,是「自強不息」。
回憶龍應臺曾經說過:
「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說,你和他的緣分今生今世都在看著他逐漸遠去的背影,他用背影告訴你,不要去追。」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不要指望他們能時時刻刻陪在身邊,有些孩子有心照顧也無能為力,所以要學會照顧好自己,多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
人生在世,大半生都很忙碌,到了最後階段,也該是享受清福的時候了,懂得為自己多作打算,剩下的歲月可以幸福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