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人的辛酸:兒女家輪流住,才明白晚年的歸宿與這個有關

2020-12-16 王朱又

老有所依,想必是每個老人的期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好。

迫於生活,很多老人到了晚年的時候也沒有依靠。

張恆今年70歲,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子女都已經成家了,所以平常也就只有他一個人在家,去年,因為在後院除草的時候,張恆不小心摔了一跤,所以也就落下了病根。

因為不方便行動,所以也只能讓四個孩子照顧他,但是面對夫妻這樣的要求,幾個孩子都很推辭,甚至不想要贍養父親,因為這件事,幾個孩子也鬧出了矛盾。

女兒是最小的,也是最懂事的,看著自己的哥哥因為這件事而爭吵,所以她也就主動提出了建議,在小妹的和解下,幾個孩子才同意張恆輪流住在他們家,並且每次住的時間不能夠超過半年,就這樣,張恆才勉強有了地方可以生活。

但也就是因為這件事,讓張恆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已經辛苦養大的幾個孩子,到他老的時候既然會嫌棄他,這也是張恆內心不能夠接受的。

每次去到幾個兒子家,他們並不歡迎,只有在小女兒的家中時,他才能夠享受到家庭的溫暖。

面對三個兒子,張恆並沒有責怪,他只是很心疼小女兒的懂事,同樣也很感謝小女兒這樣的做法,到了一定的年齡張恆才真正的明白,晚年的歸宿也就全在於孩子的孝心程度,能夠得到一個孝順的孩子,才是一種幸運。

01.

百善孝為先

孝順是傳統美德,父母將我們養大不容易,所以做子女的也應該儘自己的一份孝心。

人到了老年之後,其實也就沒有多大的能力再去掙錢,這個時候,老人能夠依靠的也就只有自己的子女,倘若子女不願意贍養老人,那麼也會讓老人無依無靠。

孝順的人,生活都不會太差,只有孝順之人,才會有更多的福氣。

一個家庭的家風其實也很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只要做好自己就夠了,但倘若想要家和萬事興,那麼也就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家庭的幸福並不在哪一個人,只有一家人共同努力,到最後才能夠收穫幸福和喜悅。

02.

老人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難道真的能夠完全依靠自己的兒女嗎?其實這樣的想法才是錯誤的,因為並不是每個老人都會老有所依。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有個三病倆痛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是這時候真正能夠依靠的那個人其實是自己,孩子們長大了,也都會成家立業,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的時候,其實他們也就幾乎不會有時間來真正的關心父母。

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壓力,所以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對於一個老人來說也是必要的保障,不要太過於依賴自己的兒女,因為有了錢才會有安全感。

03.

健康是首位

年輕的時候或許會覺得,沒關係,我還能扛,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就必須要有健康意識了。

年紀越大,就越能夠明白健康的重要性,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也不要太過於操心,因為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樓下有一位王叔,每天清早,除了下雨以外,他都會在公園裡晨練,後來才知曉,原來王叔家裡就只有他一個人,兒女都在外面工作,也很少回家,老闆在前幾年因為身體的原因也離開了他。

王叔說,現在孩子的生活壓力原本就很大,所以他也不一樣給孩子帶來麻煩,年紀大了,不能夠為孩子做什麼事情,但是讓自己身體健康,不讓孩子們擔心,也就是對孩子們最大的幫助。

聽完王叔的話,深以為然,因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夠讓老人安享晚年。

小時候,是父母牽著我們的手長大,那時候,為了我們,他們也甘願付出很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逐漸的蒼老,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其實他們能夠依靠的也就是自己的兒女,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學會孝順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

孝順父母之間是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學會付出實際行動,因為你的所作所為,也會直接影響著孩子對你的態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希望每個兒女,都能夠將孝順這個詞,落實到實際行動,讓老人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

相關焦點

  • 一位老人的心聲:養老院和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歸宿在哪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所有人都嚮往的晚年生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如願,尤其是人到晚年,當我們需要兒女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因為工作和生活而不能陪伴在我們身邊,那到了晚年,究竟哪裡才是我們的容身之處呢?今天二大媽給大家帶來一個退休老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
  • 66歲老人的感悟:在子女家各住20天,終於明白誰才是我晚年的依靠
    當然啦,如果年邁的老人兒女雙全那就更好啦,那樣就可以在不同的子女家輪流居住享受到不同的生活樂趣,這樣的晚年生活簡直不要太幸福。那麼,老了以後在兒女家輪流居住的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老人又是怎麼說的呢?
  • 「人到晚年,兒女真的靠不住」70歲老人的話,暴露多少家庭的心酸
    「人到晚年,兒女真的靠不住」70歲老人的一番話,暴露多少家庭的心酸樓下的餘大爺今年七十多歲了,兒子在本地成家立業,女兒嫁到了外省,老伴前段時間不幸病逝,日常就留下自己孤零零一人。或許是因為老伴兒走了,兒女們也漸漸大了,回這個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兒子一家三口原先每周都來,現在漸漸地改為每月一次甚至更久,女兒打來的電話也不如原來頻繁了。
  • 70歲老人哭訴:直到老伴去世了,我才明白最好的晚年生活就一種
    在這個世上,我們最無能為力的事情就是時間的流逝,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就是擁有時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後悔不已。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小時候想要快點長大,等到長大了又想要回到小時候。人到中年渴望回到年輕時候,等到老年又後悔時間過得太快,人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 68歲老太太戳心話: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發現晚年靠得住的是誰
    在兒女家各住1個月,才發現靠得住的是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辛辛苦苦的賺錢拉拔孩子成長。等到父母晚年沒有工作的時候,孩子們也應該承擔起照顧他們生活的責任。68歲的劉大姐,生有一兒一女,都住在城裡,而劉大姐則是一人獨自生活在農村老家。
  • 一位60歲老人坦言:在兒子家住了3年,讓我明白晚年最能依靠誰
    年輕時,傾盡一切力量養育兒女長大;兒女結婚,又想方設法買房買車;等兒女有孩子後,又幫助帶小孩。父母這樣做,一方面是希望兒女能夠過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渴望自己老了後有所依靠。 中國人養兒防老的思想,在如今許多五六十歲父母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 農村父母養老,兒女輪流伺候,看似子女孝順,老人的話卻戳心
    農村父母養老,兒女輪流伺候,看似子女孝順, 老人的話卻戳心以前7080年代拼搏的農民工,現在人生已經走向了夕陽同時90後已經慢慢生長了起來,在人生大事忙完之後,當年的年輕人也已經五六十歲了,應該是為自己養老做打算的時候了,但是發現上有八九十歲的老父老母
  • 70歲老人說:人老了遠離這4件事,兒女孝順,才能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70歲的張大爺說他退休後,一直遠離這4件事,不僅兒女孝順,還能夠度過幸福的晚年生活。人老了,不要隨意地摻和兒女的家事。人老了,空閒的時間多了起來,不要看見什麼事情都想摻和一下,尤其是兒女家的事情,不要輕易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
  • 人到晚年才明白,如果指望兒女養老,是有「條件」的
    可是,一個人總有老得走不動的一天,到時候,還是要兒女多關照。因此,依靠兒女來養老,還是比較現實的。人到晚年才明白,如果指望兒女養老,是有「條件」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兒女好不好,還要看女婿和媳婦的態度;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一種道德,是家風的體現。
  • 68歲老人哭訴:父母對兒女別厚此薄彼,傷了感情,晚年不好過
    許多家庭中,面對兩個以上的子女時,大多數老人都會有所偏愛,也有老人從小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家中有什麼好的總偏向兒子,忽略女兒,在財產分配上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極容易造成兒女間的矛盾,也會讓老人自己的晚年面臨困境。智慧的老人一般懂人性,他們明白子女也是人,他們身邊有另一半,也有自己的子女。
  • 為什麼農村老人寧願自己住,也不願輪流去兒女家,原因在這裡
    但是也有一些人,她們生活的也很拮据,並且有的已經七十多歲了還要為了維持生計辛辛苦苦的去種地,這樣的人群還是不少的,但是他們並不能申請國家的扶貧,因為他們不在扶貧條件之內。我們都知道,如果兒女的生活條件比較好,就算是老人過的再艱難也是享受不了這個政策的。但是在農村,很多老人都寧願自己過得清貧也不願意輪流去兒女家生活。
  • 82歲姥姥一年輪流在四個子女家住:人老了,哪裡還有家
    上個星期,鄰居家那位82歲的姥姥又來住了,她經常坐在樓下的小花園裡,看著我們上班、下班,滿頭的銀髮被微風吹起,蒼老的臉上寫滿了落寞。有時候,匆匆走過的鄰居跟她打個招呼,她暗淡的眼神才會亮一瞬間,咧開早已經沒有牙齒的嘴,跟人笑笑。
  • 抱怨83歲婆婆偏心,大兒媳要她到6個子女家輪流住
    現代快報訊(記者 孫旭暉)宿遷市沭陽縣的張大娘今年83歲,共有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原本應該兒孫繞膝的時候,她卻因為兒媳婦懷疑,被大兒媳婦要求到6個兒女家輪流生活。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無奈之下,張大娘找到了當地的鄉賢調解員求助。
  • 一位80歲老人的忠告:要想晚年享福,就要學會「自私點」
    誰都想有個安逸幸福的晚年,誰也不想自己到了晚年還要再受兒女的氣,看兒女的臉色過日子。可要想有個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就要學會「自私點」,這樣兒女們才會對你上心。下面是80歲的李大姐的親身經歷,看看她的經歷,也許能夠給您一些啟發,怎樣才能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為方便敘述,我用第一人稱來寫。
  • 再婚老人到了最後怕的是什麼?3位70歲的老人說了內心實話
    現實生活裡有很多再婚老人,在老伴過世後,被老伴的子女掃地出門,自己當時一心跟著老伴,自己的兒女也不怎麼待見自己。到這個時候,才是老人最苦的時候,老伴走了,自己有無依無靠,不知道往後餘生該如何度過。老年人的再婚到了最後最怕是什麼呢?下面3位70多歲的老人說了內心的實話。
  • 人老了才明白,拼的不是兒女和錢,而是以下三樣東西
    有人說,根本不用過多擔心,不要忘記了「養兒防老」這句話,有兒女們的贍養一定會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養兒防老」這句話出自宋代陳元靚的《事林廣記》,具體內容是:「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在曾經的時代,這句話可能真的非常適用。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孩子越多,自己晚年的生活越有保障。
  • 老人晚年的悲哀:為孫子犧牲自己晚年幸福的老人,可悲可嘆
    姜大爺70歲那年,老伴突發心臟病去世。當時,被老伴伺候了一輩子的姜大爺,一時真不知該怎樣生活。老人有二兒一女,女兒嫁到了外地,二個兒子在身邊。一開始,老人的大兒子時常回去陪他,幫他收拾屋子,打掃衛生。女兒提出給父親請個保姆,照顧老人生活起居。
  • 一個奔七的老人說:「人老了,但善良不能丟,不要給兒女添麻煩」
    然後就有一個讀者跟我留言: 「我們都是奔七的老人了,可也還是照顧著奔90的公公。婆婆早幾年去世,之後公公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自私,霸道,不講道理。拆遷款補償的買房後還剩下三十幾萬,一年一個人就消費了十來萬,有事沒事一個月要去醫院住上一個星期,他去醫院住我們定會陪護。我們年紀也大了,陪不動了,其實公公身體挺好的,就是不理解兒女,折騰我們。
  • 對於老人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在兒女家裡輪流贍養嗎?
    子女多輪流伺候當然是最好的方法。老人輪流去幾個孩子家裡吃住,一周或者一個月甚至是一年,不斷的讓老人變換新環境,也可以讓他們換換心情。女兒生娃了,她又去伺候月子,感覺女兒那邊的氣候各方面比較適合自己,就有心長住女兒家裡,又怕兒子多心。她把想法給兒女說了以後,兒子說尊重媽媽的想法,就提出媽媽若是實在想去妹妹妹夫家裡生活,自己承擔生活費,採取每個月支付的方式,什麼時候想回家了又回來。
  • 「她是為錢才照顧父母」,孝順卻被曲解,不過晚年她的子女都孝順
    大姥姥腿腳不方便,但是心裡明白,就奔著日子快點過,好到二女兒家住。也只有到二姨家,大姥姥的日子才好過,二姨一家家庭氣氛好,對大姥姥也不嫌棄,家裡吃得好,大姥姥在二姨家長胖了不少。三姨是家裡的小女兒,大姥姥除了兒子,最喜歡這個姑娘,三姨從小就不幹活,長大後嫁得也很好,一直住在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