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意思的數字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更妙!

2020-12-05 劉叔叔說歷史

最有意思的數字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更妙!

古代的讀書人文採都很好,他們會寫詩詞,會作畫,還會寫對聯。如今會寫對聯的人不多了,很多經典的對聯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而且這些對聯還有著不同的故事。

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出身寒門的讀書人,他從小就聰慧,而且讀書很用功,很會寫文章,但是他考了好幾年的縣試都沒能通過。這不是因為他的才學不夠,而是當地的縣令貪財,書生家裡窮,沒錢賄賂縣令,所以一直沒能過縣試。但是科舉要經過層層選拔,縣試才是第一關,如果一直過不去的話,那參加會試得等到什麼時候。

最後還是當地的一些好心人一起幫助他,給他籌上銀子買了秀才,書生才能繼續參加後面的考試。書生不負眾望,順利通過了鄉試,在會試上更是取得了好成績,而且還成了當朝狀元。書生衣錦還鄉的時候,縣令聽到這個消息,知道自己的好日子馬上就要到頭了,於是慌忙收拾包袱逃跑了。書生回到家鄉後,親手寫下了一副對聯:

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又無名,人眼不開天眼開;

八十日裡,鄉試第一、京試第一、殿試還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

接下來還有一副對聯,這個上聯很簡單,就是七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大部分人看到都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其實大家看過下聯「孝義忠信禮義廉」,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這副對聯是在嘲諷某些人亡八端,也就是忘記了做人的根本,以及某些人不知恥,缺德。大家能不能再想出一個下聯?

相關焦點

  • 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堪稱千古絕對,讓人捧腹大笑
    一副好的對聯,最基本的要求是平仄押韻,字數相當,景對景,數字對數字,上下聯在結構上要彼此貼合。如果更講究一點的對聯,在意境上也要顯得高大獨特。在民間故事裡,就有這樣一副對聯堪稱經典,上聯平淡無奇,下聯卻是讓人拍案叫絕,嘖嘖稱奇。在我國古代,普通的勞動人民的日子是非常艱苦的,而有錢有勢的地主可以魚肉鄉裡,作威作福。
  • 歷史上「最會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提到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紀曉嵐與和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個世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非常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它是要結合上下文一起看的。
  • 秀才嘲諷地主寫下「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聯,下聯更是讓人拍手叫好
    我們都知道對聯是古代文人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文人在聚會或者無聊的時候總喜歡出一些對聯,古代的對聯講究的是一個整齊押韻,也就說上聯必須要與下聯的結構相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這幅對聯是出自一個大秀才之手,這個秀才利用這副對聯,不帶任何一個髒字的嘲諷了地主。
  • 村霸門前一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一看下聯眾人笑出聲
    村霸門前一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一看下聯眾人笑出聲我們的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經過了五千年的歷史沉澱,我們也是流傳下來了非常之多的文化村霸門前一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一看下聯眾人笑出聲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吳淞間的,在吳淞間有一個非常可惡的村霸,這個村霸平時就是非常的欺善怕惡,老是欺負那些比較弱小的人家,也正是因為這樣大家都非常的討厭他。
  • 村霸門前一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寡婦一看下聯笑出聲
    村霸門前一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寡婦一看下聯笑出聲對聯是現在逢年過節都會用的一樣東西,不要看小小的一幅上聯下聯,其中蘊含著非常多的文化知識。不管是平平仄仄還是什么正常的其中的寓意,很多時候都能夠給人帶來朗朗上口的感覺。
  • 村霸門上被人寫上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有點狠
    村霸門上被人寫上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有點狠文|文史星空對於村霸這種人物,放到現在,幾乎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在古代很多地方的村霸,地頭蛇,真的是當地官府和百姓都拿他沒有任何辦法。當時他到地方去巡視,看到有一個村霸的家門口的對聯很狂妄,要想弄死我,除非天塌下。這樣的對聯朱元璋看到了,非常氣憤。就打算幫助當地的百姓教訓教訓這個村霸。將這個村霸的財產直接沒收,將當地官府和他有聯繫的人直接革職查辦,村霸欠款百姓的錢如數歸還,百姓白手稱好。但是村霸年年有,可是朱元璋下到地方視察的機會可不是年年都有。
  • 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很絕,秀才變相罵人,地主卻還被蒙在鼓裡
    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很絕,秀才罵人,地主被蒙在鼓裡 要說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當中,中華文化也已經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存在了,實則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早已經是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孔孟之道,從唐詩宋詞中也是學到了諸多的一些個基本的國學常識,而無論是何種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 罵人不帶髒字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沒文化看不出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對聯,更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在如今,對聯更是成了春節的一個重要的習俗。在古代,一副對聯也能輕易看出一個文人的才華高低,除了有誇人的對聯,自然也有罵人的對聯,筆者今天給大家講一副罵人不帶髒字的對聯,這副對聯也號稱是歷史上最會罵人的對聯,沒文化的人一般都看不出來。
  • 村霸門前一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寡婦一看下聯笑出聲
    村霸門前一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寡婦一看下聯笑出聲對聯,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字體裁,正在逐漸受到我國人民的重視。它作為古代人民經常拿來使用的文字體裁,學問可是非常深的。現代人之所以對對聯沒有太多的了解,還是因為現代生活的節奏太快,我們無暇去了解。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現代人越來越喜歡學習國學。在歷史中出現的很多對聯都是讓人不停回味的作品。其實,對聯還曾經衍生出很多的小故事。今日的女主角就是一個村婦,她寫出的那個下聯讓人印象深刻。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傳說,在一個村莊裡有一個非常壞的村霸。
  • 古代對聯罵人不帶髒字,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沒文化看不懂
    魏文帝曹丕說過:「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無第一,因為文章是最難比較的東西,很難分出高下,所以文人之間往往就會相互輕視。這種關係不好,雖然不能夠推之於所有人,但是同輩文人之間,即便是摯友,內心其實始終存了比較的心理。
  • 上聯「趙錢孫李周吳鄭」,下聯7個數字一讀,真是罵人不帶髒字!
    上聯「趙錢孫李周吳鄭」,下聯7個數字一讀,真是罵人不帶髒字!文/老揚歷史說眼看新年又要來了,無論你在外面過得怎樣,都要回家陪父母給家裡的門上貼火紅的對聯,這樣來年的日子才有盼頭。再給大家說一個更絕的對聯,這副對聯看似簡單,上聯7個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這下聯就更簡單了,只有7個數字,但把這上下聯連起來仔細品讀幾遍,讓人感嘆:真是罵人不帶髒字!事情是這樣的,過去有一個惡霸欺人太甚,大家早已對他心懷不滿,卻也不敢招惹他。
  • 最有意思的對聯,上聯是:八戒洗澡,豬下水,他對的下聯堪稱絕妙
    最有意思的對聯,上聯是:八戒洗澡,豬下水,他對的下聯堪稱絕妙。對聯,大家都很熟悉。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貼對聯,對聯也交對對子。對聯其實是中華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士的喜愛,而且也成了很多人日常娛樂消遣的一種文化方式。
  • 古代不帶髒字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引言 相傳第一位有記載的開始寫對聯的人,那一定是五代後蜀主孟昶了。《宋史蜀世家》裡記載他:「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也因此,誕生了有記載以來的中國第一幅對聯,此後對聯也逐漸成為文人墨客的一種愛好,流傳至今。
  • 罵人不帶髒字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所在
    有時候通過對聯,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文化水平如何。而古代的文人,也會選擇對聯作為比試,看哪一個人文墨更好。每次我們看到那些古代流傳下來的對聯,是否都在讚嘆古代人的才思敏捷,怎麼會想出如此工整的對聯。也有人傳說過,包拯就是靠一副對聯,破了一個奇案,這也增加了對聯奇妙的色彩。雖然到了現代,已經很少人會寫對聯,但是貼春聯的習慣,我們還是保留下來。
  • 一副不帶髒字罵人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精華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這一點和詩詞十分相似,但又不像詩詞那般高深,相對來說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說是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從古至今,很多文學大家都沉浸於對對聯的樂趣中。不少人人覺得能對得好對聯的都文化深厚的學者,沒文化無法體會到對對聯的趣味。
  • 罵人不帶髒字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看牛人對出什麼下聯
    胡老爺對李白說:「聽說賢侄才華橫溢,老夫這裡有一上聯,不知你可否幫老夫對出下聯。」不等李白答應,他就說出了上聯:「酉加卒是個醉,目加垂是個睡,老神仙懷抱酒罈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李白知道他是故意刁難,又見胡老爺肥頭大耳,於是靈機一動說出下聯:「月加半是個胖,月加長是個脹,胡鄉紳挺起大肚當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 史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堪稱絕妙
    對聯是中華文化獨有的藝術形式,已傳承千百年,到現在為止我們依舊在使用,不管是喜事還是喪事都會用到。對聯起源於桃符,據《蜀檮杌》記載:「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上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網友下聯高深,不愧是高手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二三四五六七」這樣的句子都能成為上聯,下聯對上「忠孝禮義孝廉恥」,這樣一看,也是一副千古絕對呀!一點都不掉檔次的那種。並且從古到今,我們看到了很多對聯,不止是王侯將相,就連民間的普通百姓閒來都能對上幾句,可以說對聯極大的豐富了農民的生活,對中國古代的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上聯「李廣射虎,弓雖強,怎奈石更硬」,下聯妙極了!
    上聯「李廣射虎,弓雖強,怎奈石更硬」,下聯妙極了!對對聯可以說是古代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去了形式了,因為其他的文學形式都需要有比較深的文化基礎,但是對對聯就不需要,只要是很會說話,就能夠對上一兩副,也正是因為它的起點比較低,所以很多人都很樂於在這個領域上參與一下,也正是因為參與的人很多,所以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趣的對聯被流傳了下來。
  • 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對的下聯居然可以用來罵人,你看懂了麼?
    中國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源遠,古時候的人們有著聰明的頭腦,極高的才華,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佳作,古詩古詞,成語對聯,都是他們創作的,今天小編給大家還是帶來了一副有意思的對子,他的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怎麼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