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對聯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藝形式,古代的才子經常聚集在一起,彼此談笑風生,吟詩作賦,而對對聯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文藝活動。對聯文化根據歷史記載,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那時並不十分流行,但是發展到宋朝,對聯文化逐漸開始普及。有的大戶人家的千金,就用對聯來選取如意郎君,應徵者更是絡繹不絕。
對聯發展到明清兩代,在民間已經廣泛應用了,一般老百姓在過年的時候,為了迎新納福,都會在門前貼上對聯,而大戶人家,不僅僅是逢年過節要張貼對聯,就連自己過生日祝壽,也要在門前貼上壽聯,象徵著高壽吉祥之意。
一副好的對聯,最基本的要求是平仄押韻,字數相當,景對景,數字對數字,上下聯在結構上要彼此貼合。如果更講究一點的對聯,在意境上也要顯得高大獨特。在民間故事裡,就有這樣一副對聯堪稱經典,上聯平淡無奇,下聯卻是讓人拍案叫絕,嘖嘖稱奇。
在我國古代,普通的勞動人民的日子是非常艱苦的,而有錢有勢的地主可以魚肉鄉裡,作威作福。有這麼一位地主,家裡有不少的錢財,但是卻不學無術,經常剝削農民,在當地稱為一霸,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只好默默忍受。這個地主仗著自己祖上留給他的家產,也不指望考取什麼功名,只認得幾個大字而已。
這一日地主過壽,也想學著文人一樣,於是開始附庸風雅,家裡到處擺上了奇珍異寶和名人字畫,但是大門前卻感覺空空的,於是放出話來,徵求附近的飽學之士來寫一副壽聯。當地有個秀才很有才學,但是看不慣地主這種盛氣凌人的態度,想藉此來羞辱他一番。
秀才拜見地主,於是當場潑墨,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地主看後不明所以,這不就是數字嗎,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什麼門道。這位秀才寫完上聯後,又拿過來一張紙,把下聯也寫了出來,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地主看後非常高興,畢竟上面都是些好的文字,就笑嘻嘻的收下了這副對聯,並貼在了大門之外。
剛貼出去不久,就聽到門外人聲鼎沸,地主打開門一看,好的鄉裡鄉親的正看著這副對聯哈哈大笑。地主認為這是在誇這副對聯寫得妙,更加得意洋洋了。但是到了後來發現不對勁,這些人眼神之中帶有嘲笑的意思,心中不免狐疑,之後地主開始向人請教,這門前的對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後來有個人告訴他,這是在諷刺罵他呢。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而古人講究成雙成對才是完美,而上聯中唯獨沒有八這個數字,這是忘八(王八)。地主聽後大吃一驚,趕忙請教下聯的含義。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這其實出自《論語·學而》,孔子說的是八德,而這下聯之中少一德,並沒有恥,意思是無恥。終上所述,那位秀才借著寫對聯,實際是罵地主呢。
地主聽完之後,才知道這副對聯是秀才不安好心之作,於是怒氣衝衝地撕下了門上的對聯,門前的老百姓笑的更開心了。
今日話題:如果是你來對這副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你能對出下句嗎,歡迎在下方展示自己的才華,說不定也能名流千古呢!
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