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抱歉,嚴肅才是對待經典應有的態度

2020-12-05 中國軍網

近日,某單位年會上惡搞「十大抗戰歌曲」之《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表演者誇張搞怪的表情和搔首弄姿的動作引得臺下鬨笑,這不是《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躺槍,更不是經典作品第一次被惡搞。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導——

拒絕惡搞,向經典致敬

■錢宗陽

近日,某單位年會上惡搞「十大抗戰歌曲」之《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表演者誇張搞怪的表情和搔首弄姿的動作引得臺下鬨笑,卻引得網友憤怒。

這不是《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躺槍,更不是經典作品第一次被惡搞。2006年,電影《閃閃的紅星》被網友惡搞為《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原本一心想參加紅軍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卻整日做明星夢;甚至連國歌也曾「中槍」,2007年,網上流傳「國歌被改成股歌」的消息,歌詞被篡改為「起來,還沒開戶的人們」,嚴重損害國歌尊嚴。

經典何以屢屢被惡搞?這與當下泛娛樂化的文化傾向不無關係。越是經典,人們也就越是熟悉。一些人把惡搞的靶子打向經典,無非是想通過巨大的反差獲得更多笑點和關注,以至於某電視節目中嘉賓宋某某在點評一個惡搞節目時曾妄言:「我真的覺得太需要拿一些嚴肅的東西來調侃,我們缺這個,其實沒有什麼不可以調侃的,非常好玩。」此言一出,輿論一片譁然。

嚴肅不是經典的本來面目,是我們對待經典的應有態度。1939年3月,為了完成《黃河大合唱》作曲,冼星海在延安的一孔簡陋土窯裡連寫6天6夜。在後來的首演中,由於延安條件艱苦缺樂器,甚至用上了口琴、木魚、煤油桶,為了模擬呼嘯奔騰的黃河浪濤,還有人在腰上繫上大號搪瓷缸,把20多個勺子放進缸子裡使勁地搖。就是這樣一個在簡陋中誕生的作品,卻迸發出了號召億萬中華兒女團結一致、抗日救亡的磅礴力量。穿越歷史的天空,《黃河大合唱》已成為一個永久的文化符號和記憶坐標,它用音符和旋律承載著艱苦卓絕的抗爭歷史,用吶喊和嘶吼彰顯著勇敢無畏的民族精神。戲謔這部經典,就是戲謔那段歷史,是一種譁眾取寵的無知輕浮。

而今,在和平年代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民族的苦難感受已經不是那樣真切,對他們當中一些人而言,甚至忘記了革命先輩流血犧牲鑄就的歷史,而是沉浸在充滿了惡搞與無釐頭的「小確幸」空間中。

或許,一些惡搞者自認為沒有多大的惡意和不敬,覺得沒必要上綱上線。然而,恰恰是這種不自知和不以為意,暴露出一些人心底的麻木和對歷史的淡忘。我們生在一個可以娛樂的和平國家,生在一個無須用血肉之軀抵抗侵略的美好年代,但請不要失去對民族苦難史和抗爭史的敬畏。娛樂有底線,惡搞有邊界。不是每一段歷史都能「一笑而過」,也不是每一首經典都能「另類演繹」。惡搞者當明白,你所期望的笑聲,很可能是刺痛別人記憶傷口的尖刀。

好在,惡搞經典並非主流。同樣是綜藝節目,某省衛視一檔節目中由眾多明星與專業人士在黃河邊合唱《保衛黃河》的視頻卻廣受好評。由此可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既要保護與傳承經典,又要不斷在弘揚主旋律的作品上推陳出新,這樣才能讓正能量充盈文化陣地,也才能讓那些有毒的「罌粟花」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

相關焦點

  • 新媒介環境下的「娛樂至死」 ——讀《娛樂至死》
    關鍵詞:擬像仿真;娛樂化;把關人理論 」 馮程,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傳播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 根據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觀點來看,「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於娛樂本身,而在於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物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從口語時代到印刷時代再到電子時代,媒介逐漸成為了信息的主宰,並由此塑造了一個娛樂化的光怪陸離的世界,最終,人們娛樂至死。雖然深受麥克盧漢思想的影響,但不同於麥克盧漢的的樂觀,尼爾·波茲曼較為悲觀,對電子媒介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
  • 別把《娛樂至死》捧上神壇了
    《娛樂至死》,這本1985年出版的書,作為尼爾·波茲曼的「媒介批評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的話語常被各大自媒體或媒體作者引用,堪稱「金玉良言」寶典。如果有人給你推薦傳媒類的書單,十有八九,這本書一定位列其中。
  • 檢察日報刊文評林丹「出軌」:娛樂至死的危害仍未令公眾警醒
    在這個消費當道的時代,林丹和其他遭遇醜聞的明星一樣,徹底被娛樂精神消費了。拋開這件事和林丹的關係,僅就一個人婚內出軌來看,已經站在了道德和法律邊緣,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如果一個人婚內出軌與否成為普羅大眾的共同關注,就更應該嚴肅對待。維護家庭的穩定與和諧,保持對法律和道德的尊重和遵守,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應是我們道德教化和法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 媒體評閱讀文化:不能追求"娛樂至死"
    媒體評閱讀文化:不能追求"娛樂至死"   有媒體近日對當下種種文化現象、精神現象出現的「娛樂至死」的問題,提出了嚴肅的批評和警示,其中,也提到了眼下我們的一些圖書尤其是暢銷書的閱讀趨勢,就是一味追求所謂的「惡搞」「解構」和「顛覆」。
  • 全媒派 |「娛樂」何以「至死」?如何糾正流行文化對《娛樂至死》的...
    自1985年出版以來,《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暢銷至今,成為傳播學經典著作中不多的流行文本。這本書寫於電視時代,對於媒介形態的解讀已與我們的生活略顯疏遠,不過,「娛樂至死」這四個字卻一直印刻在流行文化之中,作為「警句」反覆出現。
  • 《娛樂至死》這本熱門書籍,在講什麼?
    或許你總是不經意間或者忽然之間,就聽到了這個詞語,或許你也總是可以聽到人們將網絡、抖音、微博等等這些詞語和「娛樂至死」相互聯繫在一起。心下當下升起了一種警惕感,再一仔細看,似乎說得都很有道理。但或許下一個動作就是再滑動手機屏幕。而「滑」這個詞語,或許才是《娛樂至死》真正要講述的事情。
  • 低俗之風與「娛樂至死」
    然而,毋庸諱言,與此同時人們在「不自覺」中又與「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的時代不期而遇。  何謂「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曾經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的變化進行了深刻的探究。
  • 《娛樂至死》讀後感
    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曾在他的作品《娛樂至死》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公眾沉醉於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娛樂消遣中,對於自相矛盾這種東西早已失去了感知能力,為了這樣的公眾,處心積慮掩蓋事實顯然多此一舉。在印刷時代下的思想,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意,而文字是嚴肅的,它代表著理解和信息的傳遞,那麼娛樂正處在反面,圖像的介入摻雜了美學和心理學的學問。在娛樂業時代,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娛樂。新聞,體育,宗教,教育......這些原以為藉助電視,便可以將自身更好的展示宣傳給大眾。但電視的本質便是娛樂消遣,想通過電視的受眾性來傳播表達本心,最終都會被娛樂所取代,效果也相形見絀。
  • 能成風化人才不會「娛樂至死」
    針對於此,唯有將「成風化人」思維與精神秉持於心,才是蕩滌「娛樂至死」垃圾的「洪荒之力」。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其《娛樂至死》中,提出這一「醒世恆言」:當公眾話語逐步以娛樂形式展現,文化內涵自甘墮落成娛樂之附庸——「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在如此娛樂麻醉之下的環境裡,人們就會逐漸喪失了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成了娛樂化生活中的麻木不仁者。
  • 「娛樂至死」害了誰?(文學觀象)
    而是通過發揮娛樂功能,更有效地實現文學的認識、教育等功能,這與「娛樂至死」的文化價值觀有著本質的區別張江:泛娛樂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文學和文化的重要症候。一個沒有任何娛樂的社會肯定不正常,過分嚴肅通常意味著刻板、專制與戰戰兢兢。娛樂是「開心一刻」,由於緊張因而板結的神經得到了鬆弛。這不僅是休閒,還可能是製造「創新」的機遇。歷史證明,某些大師的靈感和天才構思恰恰出現在精神鬆弛之際。然而,如果娛樂成為精神產品的主流,「娛樂至死」的主張在市場的掩護下席捲所有的傳媒,那將造成另一種不正常。
  • 經典薦讀:我們真的會《娛樂至死》嗎?
    而電視的表達形式往往是娛樂性的、碎片化的、排斥思考與邏輯的,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大眾也日漸習慣於這種娛樂化的媒介接觸,變成了一群娛樂至死的人。尼爾·波茲曼敏銳地觀察到了主流媒介的變革對大眾以及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認為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
  • 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娛樂至死」?
    今天我們推送專題的第一篇,反思當下的「娛樂至死」現象。「娛樂至死」是網際網路常常談起的話題,這一說法起源於尼爾·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至死》,在傳入中國網際網路的過程中含義愈發浮泛,如今我們說起「娛樂至死」,主要是擔憂大眾沉湎於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在物慾的橫流中忽略深刻的內容,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中國的「娛樂至死」呢?學者陶東風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娛樂至死」
    「重口味」熱辣話題的確符合注意力經濟的規律,能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戶,成功觸及年輕人的「癢點」和「痛點」,成為網絡劇最佳的上位方式④,然而只注重對娛樂精神的發掘,為了眼球經濟而不惜犧牲意義,放棄了對藝術的品味和對社會的責任,最終只能陷入娛樂至死的境地中。
  • 「娛樂至死」?不是所有議題都適合被娛樂化消解
    然而,嚴肅的公開信卻在關於命案嫌疑人的討論中突然出現了一絲「歪樓」的氣息,「顏值確實高」「像某明星的媽媽」扎眼地出現在了網友評論中。與此同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聲稱「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阿三即將出獄的消息也在網絡熱炒,網友們用「顫抖吧,電瓶車們」「喂!我偷電瓶車養你啊」等留言放飛自己的「喜劇天賦」。不過,是否所有議題都適合被娛樂?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神農氏嘗百草:我們對待聖誕節和主席誕辰的應有態度
    神農氏嘗百草:我們對待聖誕節和主席誕辰的應有態度
  • 馬丁內斯:對抽籤結果沒什麼可抱怨的,要以嚴肅的態度對待世預賽
    比利時主帥馬丁內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不會對抽籤結果有任何抱怨,球隊會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世預賽。馬丁內斯:「進行預選賽的時間段有些特殊,我們要在三次集訓期間備戰至少8場比賽,其中還要準備歐洲杯。我們不會對抽籤結果有任何抱怨。威爾斯這個對手我們非常了解,很清楚這支球隊有很強的衝擊力,如果屆時允許球迷前往現場為球隊加油,他們在主場肯定會有更好的表現。
  • 鄭執:我已經放下了過去的包袱,用嚴肅的態度對待文學
    在後記中,他回顧了自己的寫作經歷後,這樣寫道:「文學嚴肅與否,論心不論技,作品是好是壞,論技不論心。我自恃有自知之明,懂得到任何時候都不該得便宜賣乖,覥臉說『《仙症》才是我真實水平』這種話,不能夠,也不可以——曾經寫過的每個字都是我。」1987年生的鄭執,剛考完高考,就在網上開始連載校園小說《我們是不是很無聊》,那年他才19歲。這部小說後來以《浮》之名出版。
  • 娛樂至死風潮之下,有些訪談節目,淪為時代的祭品!
    隨著網絡的極大普及,人們對娛樂領域的綜藝節目需求越來越旺盛,公司同事小王每天回家做飯的時候,自己待在廚房丁丁當當一頓改刀,實在有些枯燥,拿起客廳的pad,放一個正在熱播的某類真人秀節目,做飯的時候還能偶爾瞅一眼節目。
  • 《波西米亞狂想曲》娛樂至死的後真相時代
    另一方面,透過鏡頭、剪接與戲劇情節,在表演背後加上頗為煽情的人物動機,強化情緒的同時,也矛盾地簡化了經典現場原本承載的力量。當佛萊迪掌握全場觀眾的心跳,所有的形象爭議都不再重要,只有音樂的激情與歡愉,才是唯一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