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單位年會上惡搞「十大抗戰歌曲」之《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表演者誇張搞怪的表情和搔首弄姿的動作引得臺下鬨笑,這不是《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躺槍,更不是經典作品第一次被惡搞。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導——

拒絕惡搞,向經典致敬
■錢宗陽
近日,某單位年會上惡搞「十大抗戰歌曲」之《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表演者誇張搞怪的表情和搔首弄姿的動作引得臺下鬨笑,卻引得網友憤怒。
這不是《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躺槍,更不是經典作品第一次被惡搞。2006年,電影《閃閃的紅星》被網友惡搞為《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原本一心想參加紅軍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卻整日做明星夢;甚至連國歌也曾「中槍」,2007年,網上流傳「國歌被改成股歌」的消息,歌詞被篡改為「起來,還沒開戶的人們」,嚴重損害國歌尊嚴。
經典何以屢屢被惡搞?這與當下泛娛樂化的文化傾向不無關係。越是經典,人們也就越是熟悉。一些人把惡搞的靶子打向經典,無非是想通過巨大的反差獲得更多笑點和關注,以至於某電視節目中嘉賓宋某某在點評一個惡搞節目時曾妄言:「我真的覺得太需要拿一些嚴肅的東西來調侃,我們缺這個,其實沒有什麼不可以調侃的,非常好玩。」此言一出,輿論一片譁然。
嚴肅不是經典的本來面目,是我們對待經典的應有態度。1939年3月,為了完成《黃河大合唱》作曲,冼星海在延安的一孔簡陋土窯裡連寫6天6夜。在後來的首演中,由於延安條件艱苦缺樂器,甚至用上了口琴、木魚、煤油桶,為了模擬呼嘯奔騰的黃河浪濤,還有人在腰上繫上大號搪瓷缸,把20多個勺子放進缸子裡使勁地搖。就是這樣一個在簡陋中誕生的作品,卻迸發出了號召億萬中華兒女團結一致、抗日救亡的磅礴力量。穿越歷史的天空,《黃河大合唱》已成為一個永久的文化符號和記憶坐標,它用音符和旋律承載著艱苦卓絕的抗爭歷史,用吶喊和嘶吼彰顯著勇敢無畏的民族精神。戲謔這部經典,就是戲謔那段歷史,是一種譁眾取寵的無知輕浮。
而今,在和平年代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民族的苦難感受已經不是那樣真切,對他們當中一些人而言,甚至忘記了革命先輩流血犧牲鑄就的歷史,而是沉浸在充滿了惡搞與無釐頭的「小確幸」空間中。
或許,一些惡搞者自認為沒有多大的惡意和不敬,覺得沒必要上綱上線。然而,恰恰是這種不自知和不以為意,暴露出一些人心底的麻木和對歷史的淡忘。我們生在一個可以娛樂的和平國家,生在一個無須用血肉之軀抵抗侵略的美好年代,但請不要失去對民族苦難史和抗爭史的敬畏。娛樂有底線,惡搞有邊界。不是每一段歷史都能「一笑而過」,也不是每一首經典都能「另類演繹」。惡搞者當明白,你所期望的笑聲,很可能是刺痛別人記憶傷口的尖刀。
好在,惡搞經典並非主流。同樣是綜藝節目,某省衛視一檔節目中由眾多明星與專業人士在黃河邊合唱《保衛黃河》的視頻卻廣受好評。由此可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既要保護與傳承經典,又要不斷在弘揚主旋律的作品上推陳出新,這樣才能讓正能量充盈文化陣地,也才能讓那些有毒的「罌粟花」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