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2020-12-18 胡師姐北大新傳考研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娛樂至死》一書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是媒介環境學派(紐約學派)代表人物,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體生態學專業,其代表作為《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技術壟斷》(Technopoly),這三部作品在學術界被稱為「媒介批評三部曲」。

從口語時代到印刷時代再到電子時代,媒介逐漸成為了信息的主宰,並由此塑造了一個娛樂化的光怪陸離的世界,最終,人們娛樂至死。雖然深受麥克盧漢思想的影響,但不同於麥克盧漢的的樂觀,尼爾·波茲曼較為悲觀,對電子媒介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

尼爾·波茲曼認為技術並非是中立性的,它有自身的內在傾向性,他的作品主要分析了技術手段的危害性,批評了電子媒介帶來的惡劣影響,深刻影響了媒介素養和媒介教育,他捍衛印刷媒體的價值,對沉湎於電子媒介的現代社會表示憂慮。

娛樂至死

在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的時代,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類淪為了娛樂至死的物種。

尼爾·波茲曼認為,在印刷時代讀者閱讀的時候,讀者的反應是孤立的,讀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閱讀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是一種相對理性的活動,印刷時代所培養的客觀、理性的思維,鼓勵嚴肅、有序、具有邏輯性的公眾話語,隨著電視的興起,印刷機統治思想的「闡釋時代」逐漸遠去,電視等大眾媒介瞬間傳遞信息,受眾無法在短時間內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事物喪失了基本判斷力,在瞬時和圖像的雙重影響下,電視使人們既失去了傳統,又放棄了思考,並把人們引向文化的反面——娛樂。

娛樂至死的相關理論

1.媒介即隱喻

「媒介即隱喻」也是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的,他繼承並發展了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認為媒介並非單純的信息載體,而是一種隱喻,以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世界,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製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特定形式的媒介偏好某種特殊的內容,最終塑造了整個文化的特徵。尼爾·波茲曼的媒介即隱喻指出了媒介的強大暗示能力,能夠影響現實世界乃至重構現實世界;同時,其視角從媒介本身延伸至了媒介的文化意義、媒介與社會的關係等。

2.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主要講述了在成年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裡,政治、商業、教育等最終蛻變成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逐漸枯萎。首先闡明了「童年」概念的起源,也即「童年的產生」,「童年」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概念,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依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共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並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後,文字成為主導,這種需要經過訓練才能掌握的記憶,無形中形成了橫隔在「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屏障,成人掌握著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間出現了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了。

到了電視時代,文字逐漸被取代,由於電視媒介的無差別播放,經驗的獲取變得日益容易,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這實際摧毀了從兒童到成年的「教育時間」,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擁有了與他生理年齡不相稱的經驗,違反了正常的成長軌跡,「童年」逐漸消逝。

3.媒介認識論

尼爾·波茲曼在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媒介即認識論」,認為媒介嚴重影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在印刷時代,真理通過文字印刷來進行傳播,文字印刷傳播的形式決定了人們的認知結構:理性、客觀、深刻、有序、富有邏輯。當電視媒介不斷發展,真理靠圖像傳播,電視創造出來的認識論不僅劣於以文字為基礎的認識論,而且是危險和荒誕的,以電視為中心的認識論嚴重汙染了大眾交流,信息的傳播不得不以模擬電視圖像的形式進行,電視成為了新認識論的指揮中心,是新世界的元媒介,正是電視本身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它必須捨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適應娛樂業的發展。

4.泛娛樂時代

尼爾·波茲曼指出,媒介社會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人們提供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娛樂成為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成為表現一切經歷的形式,從新聞到政治都在全心全意地娛樂群眾。人類社會進入了泛娛樂時代,什麼都可以拿來惡搞,什麼都可以拿來娛樂。

網絡時代的「娛樂至死」

當今年代,網絡的娛樂化程度較電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連接一切」,相較於電視媒介,網際網路進一步發展使人們進入了更加嚴重的泛娛樂時代,人們獲取信息更加容易,獲取經驗更加便捷,網際網路的裂變式傳播讓更多的人進入了無差別傳播的序列,其視頻、音頻、文字、圖像多位一體的傳播方式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媒介使用的門檻,加之資本的注入使得商業邏輯注入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了迎合受眾的需求,大多使用娛樂的方式為人們製造快感,用感性的聯想而非理性的思考來搜尋和選擇文化產品,支離破碎的片段式消息、千篇一律的造星式選秀、了無神醫的肥皂式影劇,以及稗官野史的無釐頭娛樂緋聞,讓我們最終淪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波茲曼曾經指出「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這句話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警示作用,在泛娛樂時代,我們必須平衡媒介的使用時間,以避免走向過度娛樂化。

理論評價

1.積極意義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說影響深遠,是一種深刻的預見,他反思了媒介技術對人和社會的衝擊,把媒介和媒介技術看作是一種可對社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和不可控工具,深入思考波茲曼媒介技術批判思想,探究媒介和媒介傳播的額規律,對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提醒我們要謹防文化產業中的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警惕無思想的玩物喪志,要注重經濟性、娛樂性、一致性的有機統一,促使文化產業和科技進一步有效的融合,避免任何形式的過渡娛樂。

2.消極意義

但一定程度上來講,尼爾·波茲曼所贊同的文字書寫時代也並非沒有局限,書寫時代帶來了理性主義,過分強調理性是對人的生活和生命意志的摧殘,理性代替上帝成為了新的專制者,在人的主體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海德格爾認為一旦人與世界的關係變成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之後,人存在意義就會被遮蔽,主體成為了孤立的主體,認識論成為了唯我論。

同時波茲曼過分貶低的聲響時代也具有一定的意義,例如促進了身體的解放,將人對語言文字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使人類從「詩意的棲居」轉向「圖像的棲居」,從「語言學轉向」走向「身體轉向」;也帶來了大眾文化的誕生,開啟了大眾時代,消解了文化的差異性與等級性,使得文化不僅僅是在少數知識精英內部流通,而是在由大眾媒介和大眾文化這一「公共領域」內流通。

綜上所述,我們當辯證的看待「娛樂」,究竟是「娛樂至死」還是「娛樂救亡」,應當具體情況具體闡釋。

參考文獻:

尼爾·波茲曼 著,章豔 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4

張騁.「娛樂至死」還是「娛樂救亡」——對波茲曼《娛樂至死》的批判性解讀[J].文化研究·當代文壇,2013.1

高寧.淺析《娛樂至死》的媒介危機[J].新聞研究導刊,2017(2)

程珊珊.《娛樂至死》的貢獻及啟示[J].文藝生活,2017(10)

《青年記者》編輯部.從《娛樂至死》看web2.0時代的媒介隱喻[J].青年記者,2012(1)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娛樂至死」
    「重口味」熱辣話題的確符合注意力經濟的規律,能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戶,成功觸及年輕人的「癢點」和「痛點」,成為網絡劇最佳的上位方式④,然而只注重對娛樂精神的發掘,為了眼球經濟而不惜犧牲意義,放棄了對藝術的品味和對社會的責任,最終只能陷入娛樂至死的境地中。
  • 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娛樂至死」?
    今天我們推送專題的第一篇,反思當下的「娛樂至死」現象。「娛樂至死」是網際網路常常談起的話題,這一說法起源於尼爾·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至死》,在傳入中國網際網路的過程中含義愈發浮泛,如今我們說起「娛樂至死」,主要是擔憂大眾沉湎於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在物慾的橫流中忽略深刻的內容,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中國的「娛樂至死」呢?學者陶東風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新媒體時代,寫了《娛樂至死》的波茲曼可能悲觀至死
    問題是,這些鋪天蓋地的高顏值禮讚,到底是娛樂狂歡,還是言論的自由表達而無可厚非?到此時,你可能想到了一本書叫《娛樂至死》。作者是尼爾·波茲曼。娛樂節目和青春流行電影在市場上「得意」之時,大家常常習慣性地提到這本書,甚至可以說,近十幾年來,它是中國公共討論中流傳最廣的學術著作之一。一本學術著作能在大眾閱讀中暢銷堪稱神奇。波茲曼似乎在抵抗娛樂,或至少是批判娛樂狂熱。
  • 文化企業要對「娛樂至死」說不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圖源網絡)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有人曾把其中的極端現象稱為「娛樂至死」,尤其是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這種傾向更有泛濫的趨勢。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中國正有後一種的跡象,比如屢見不鮮的「抗戰神劇」。
  • 全媒派 |「娛樂」何以「至死」?如何糾正流行文化對《娛樂至死》的...
    自1985年出版以來,《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暢銷至今,成為傳播學經典著作中不多的流行文本。這本書寫於電視時代,對於媒介形態的解讀已與我們的生活略顯疏遠,不過,「娛樂至死」這四個字卻一直印刻在流行文化之中,作為「警句」反覆出現。
  • 從《再生緣》到《娛樂至死》
    更為悲劇的是,她死在了丈夫東歸之前,終未團圓。最終,《再生緣》在陳端生的手中成了未盡之作,正像《紅樓夢》之於曹雪芹。我在勾山樵舍遺址的外牆邊站了一會兒,因為風冷的緣故,去隔壁買了一杯紅茶,繼而便在路邊悶悶地抽菸。我知道這裡只有遺址,但當站在路邊,發現這真的只有遺址時,還是有些錯愕。在這堵外牆的背後不遠,是別墅區。與柳浪聞鶯隔街相望,這讓房屋看起來堂皇而風雅。
  • 【原創】娛樂至死:魯迅成功了嗎?
    在本書中,波茲曼闡述了公眾話語方式的特點是如何從「印刷術時代」的理性、嚴肅、邏輯性與連貫性向「娛樂時代」的隨意性、娛樂性與片段性轉變的。在印刷機統治下的時代,話語是富有邏輯的、具有高度的理性與秩序、是冷靜與客觀的。作者以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競選美國參議院席位,兩人在整個州的範圍內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
  • 警惕新「娛樂至死」
    很難說這條業內新聞關注度如何,我猜,更多的普通人,正捧著手機,搖晃在地鐵、公交車、人行道、餐桌、沙發和廁所,跟著「絕地求生花式死法的中手指」傻傻發笑,並以此實際行動,將張一鳴送上流量王的寶座。  抖音有毒,很難說這是對這位新晉流量王的讚美,還是貶損,或者,只是一種又愛又恨的無可奈何。  今年初,它的日活量已經接近7000萬。
  • 2020:新娛樂至死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娛樂至死》由尼爾·波茲曼所著,是他的媒介批判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的主旨思想在於抨擊萬物娛樂化,人們的思想逐漸簡單化,不會主動閱讀思考和探索。抖音出現以後,不少人每天用業餘、課餘時間刷新短視頻,沉迷其中。本文作者以此為出發點,結合一些案例,產生了新娛樂至死的思考。
  • 別把《娛樂至死》捧上神壇了
    作為印刷術堅定的擁躉者,電視的批評者,尼爾·波茲曼如果還在世,看到現在網際網路席捲全球,一定會失望透頂。《娛樂至死》,這本1985年出版的書,作為尼爾·波茲曼的「媒介批評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的話語常被各大自媒體或媒體作者引用,堪稱「金玉良言」寶典。如果有人給你推薦傳媒類的書單,十有八九,這本書一定位列其中。
  • 低俗之風與「娛樂至死」
    然而,毋庸諱言,與此同時人們在「不自覺」中又與「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的時代不期而遇。  何謂「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曾經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的變化進行了深刻的探究。
  • 經典薦讀:我們真的會《娛樂至死》嗎?
    著作名稱:《娛樂至死》作者:(美)尼爾·波茲曼創作年代:20世紀80年代娛樂至死01作者簡介尼爾·波茲曼(Nel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1931年出生於紐約,先後就讀於紐約州立大學弗雷德尼亞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
  • 能成風化人才不會「娛樂至死」
    針對於此,唯有將「成風化人」思維與精神秉持於心,才是蕩滌「娛樂至死」垃圾的「洪荒之力」。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其《娛樂至死》中,提出這一「醒世恆言」:當公眾話語逐步以娛樂形式展現,文化內涵自甘墮落成娛樂之附庸——「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在如此娛樂麻醉之下的環境裡,人們就會逐漸喪失了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成了娛樂化生活中的麻木不仁者。
  • 《娛樂至死》:電視時代|赫胥黎的預言可能成為現實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娛樂至死》這本書,本文僅限於對電視娛樂方面的理解。《娛樂至死》是作者尼爾·波茲曼在電視娛樂行業出現並漸漸取代報刊行業這一特殊時期寫就的。尼爾·波茲曼敏銳地察覺到這一科技產品對人們生活乃至思維方式各個方面的影響。
  • 娛樂至死的年代:假精緻,害了多少年輕人?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所說:「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喝」 娛樂至死時代,當代年輕人思維已趨於病態。 中國的傻子,一半在抖音,一半在快手」,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獲得短期的快感太容易了。
  • 5分鐘解讀《娛樂至死》,我們在一步步淪為娛樂的奴隸
    沒錯,這的確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本期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娛樂至死》,他批判的正是我們所處的娛樂化的時代。接下來我將從兩個方面解讀這本書,希望大家能明白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娛樂的奴隸的。
  • 讀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
    【摘要】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從媒介生態學和媒介文化學的角度,以媒介即隱喻和媒介即認識論為基礎,深入分析了媒介娛樂化的現象,並對媒介社會化造成的人的「異化」表示深深的憂慮。他指出:當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可能就變成娛樂至死的物種。
  • 我們離娛樂至死的時代還有多遠?
    而早在1985年,電視時代才剛剛蒸蒸日上,尼爾·波茲曼便敏銳地看到了傳媒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危機。他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發出了這樣的警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
  • 微博熱搜被約談,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據網信中國6月10日消息,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約談新浪微博負責人,責令其立即整改,暫停更新微博熱搜榜一周,並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不過,在微博熱搜被約談背後,我更關心: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娛樂至死」的快樂背後,是巨大代價「娛樂至死」的觀點,出自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