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2020-12-12 柚子君說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

若要形容這個時代,用狄更斯這句話再合適不過了。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我們進入娛樂低成本、泛濫化的時代,只要一部手機,在地鐵裡、電梯裡、辦公室裡、在路上….. 就能獲取各種娛樂信息。

圖為:狄更斯

娛樂越來越容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從熱愛的娛樂裡,到底收穫了什麼?這種短暫的娛樂,是否會毀掉我們?當歡愉散去後,要如何用理性面對我們的生活?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圖為:《娛樂至死》

波茲曼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在更深層次上提出了一個問題——技術在給人的生活做減法的同時,是不是也給人的思維能力做了減法?

40多年後的今天,網絡文化的發展,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像赫胥黎所言「如今每個人都很幸福、快樂」,在這個時代裡,一躺下,刷著手機發表評論,打開各種短視頻,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的背後,是有巨大代價的。從《娛樂至死》這本書中,結合現實案例來看,新媒體時代下,娛樂是如何一步一步讓人喪失理智,使人失去思考自由,最後成為廢掉的人。

一、娛樂至死是什麼樣的死法?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奧維爾的預言已經落空,而赫胥黎的預言則可能成為現實:

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埋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人們由於失去自由,將會與我們熱愛的東西。

很不幸的是,波茲曼的判斷是對的,在容易獲得娛樂的今天,娛樂正以滲透的方式,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被娛樂吞噬了大腦,喪失了思考能力,被禁錮在所熱愛的娛樂裡,不可自拔。

1、媒體定義娛樂:決定了我們能知道什麼

我們得知的絕大部分信息是由媒體告訴我們的,儘管各種媒體手段越來越發達,但是接收信息的過程,仍然是被動的。我們能夠知道什麼信息?全靠媒體放出什麼信息。

打開各大新聞軟體榜首,查看「熱榜」,這是最快了解新聞的方式。但是,不管是什麼內容,也不管採取什麼視角,媒體的一切目的都是給我們提供娛樂。

波茲曼說,新聞節目變成娛樂形式,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者淨化靈魂。

放到現在也是一樣的,大部分的新聞媒體,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他們的新聞不是為了讓人討論,是為了讓人看,他們發布的內容,決定了我們了解事實的方向,他們討論的時間長短,決定了我們關注時間的長短。

比如說,新聞上各大悲劇事件的熱議,在熱議時,人們會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發表自己言論和看法。但是,隨著熱度下去後,我們對他人不幸的同情也就消失了。

我們知道,總會有新的事件出現,久而久之,變得對社會事件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心想只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可置之不顧。人們缺乏對社會的關注,及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2、多樣化信息:考驗我們的分辨能力

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使得人逐漸被信息割裂開,各種信息沒有論點、反論點,沒有定義,沒有人願意在有限的幾分鐘裡抽出來討論別人的觀點,所有的信息支離破碎。

久而久之,人們習慣了這種模式,新聞說什麼,就相信什麼,不去思考。不會有人說「我要想一想」「他為什麼這麼說?」「這些信息是從什麼地方得到的?」「信息到底是真是假?」

3、譁眾取寵變為常用手段:喪失了思考能力

4年前,周某某因盜竊罪抓捕的,曾經言之鑿鑿「這輩子不可能打工」,4月18日,周某某從柳州監獄出獄,大量網紅公司提出高價籤約,做出美好承諾,花重金「迎他」出獄。

網紅公司的做法,震碎三觀,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竟然有人留言說,支持他做網紅,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網紅公司靠著販賣「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價值觀,獲取觀眾的流量和點讚,這種價值觀令人難以接受。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奇葩的直播,「直播生吃動物」、「直播幹吃老乾媽」、「直播燒家」……只要能夠引起他人關注,某些「網紅」不擇手段。當我們接受這種低質、粗俗的內容充斥網絡,我們還能獲得什麼?

答案顯而易見,除了集體無知外,我們一無所得。

尼爾·波茲曼說,「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在娛樂中,人們對社會失去失去理智判斷的能力,缺乏嚴肅性的思考,被劣質的文化環境養成無理性、無意識、不思考的文盲,無知且自大,慢慢的,在娛樂中死去。

二、娛樂為什麼會廢掉人?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個高票的答案是這樣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碰的東西之一,便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體。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時間,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毀你向上的勇氣。」

在這個時代,人們除了吃就是睡,睡醒玩手機,除了娛樂,沒有其他精神活動。

注意力被娛樂信息吸引過去,人最寶貴的時間、精力、思考力就這樣被蠶食,一點一點在這些短暫的快樂中,喪失意志力,開始變得不會思考,人云亦云到最後徹底喪失思考能力,淪為無腦群眾。

在生活壓力的現在,全民追求娛樂,萬事皆娛樂,值得警惕的是,在娛樂信息佔據生活絕大部分時,我們沉浸於虛擬網絡帶來的歡娛,逐漸變成一個無腦的「廢人」。

廢掉的人有哪些特徵?

1、盲目從眾

在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裡,別人說什麼,自己也就信什麼,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去做什麼。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追求與他人的同步。

比如說,部分人盲目追求面子工程:護膚品要用大牌的、衣服要穿時尚的……別人買什麼,自己要跟著買什麼,哪怕自己月入三千,自己背負一萬消費貸款,也要和別人過上一樣精緻的生活。深深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不可自拔。

2、重度依賴他人

沉迷娛樂,喪失了奮鬥向上的意志,有的人產生錯誤的想法:不想努力不想奮鬥,在學校靠父母,畢業了靠對象。工作內容靠搜尋引擎,從不主動學習,提高自己核心競爭力。明明是樊勝美,卻想通過找對象,過上曲筱綃的生活,最終只是痴人說夢。

3、喪失理智

前段時間,網絡說「雙黃連能抑制新型肺炎?」,引起民眾瘋狂,短短幾小時雙黃連口服液全網脫銷,連獸醫用藥、雙黃蓮蓉月餅也迅速清空。

這次事件,與2013年搶鹽事件,並無二異,當群眾集體無意識,個人喪失理智,智商出現大面積癱瘓,無法思考,被他人煽動,陷入深深的恐慌中。

群體具有衝動性、動態性,狂野性的特點,在崇拜明星、網絡謠言、社會大事面前,沒有判斷能力。在娛樂面前,每個人都顯得那麼渺小,在面對自己無力掌控的命運時,廢掉的人寄希望於「權威」、「專家」,卻不能把理智寄託於自己,只能茫然聽從他人,實在是太悲哀了。

三、如何破除娛樂魔咒?

波茲曼所說:「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在這個時代,人們忘卻了思考,從五花八門的信息中,找到的娛樂,難以在大腦中形成完整的拼圖,只會跟著他人笑。

人們無條件相信看到的信息,卻從不問出處。這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長久以往損害人的精神,磨滅人的鬥志,應警惕被娛樂吞噬自己的思考。

1、破除教育娛樂化

娛樂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各個層面,教育也不例外。現在網上各種教育節目層出不窮,以娛樂的方式展示給大眾,越來越娛樂化的趨勢令人痛心,這是對教育的褻瀆,更是對教育的嚴肅性的挑戰。

教育應該是使人成為獨立的人,娛樂化的教育難以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個體應對教育保持敬畏之心,尊重之情,保持教育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2、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

許知遠在節目《十三邀》中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粗鄙的娛樂時代,無處不在的綜藝節目正謀殺我們的思考。」

我們要知道,媒體控制了信息源泉,我們難以改變被動的狀態,但是可以選擇接收什麼樣的信息。在看到媒體信息時,要把信息作為一種參考,一定要眼見為實,考據為真。多思考「為什麼「的問題,以及多想」這個事情與我有什麼關係.」

畢竟身處這個時代,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3、不做烏合之眾

人是社會中的人,故而不可能不成為某個「眾」中的一員。烏合之眾,指個體在群體中容易喪失自我的判斷力而被某些群體性的勢力「壓制」。

在社會群體中,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面對群體無意識時,應保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看到信息時,分清什麼是觀點什麼是事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被吞噬,成為獨立的人,自由的人。

四、寫在最後

信息被媒體掌握,娛樂化的大眾趨勢不可阻擋,正如波茲曼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這就是娛樂化的時代,娛樂多樣化後,讓我們陷入了被動的境地,消遣娛樂後,會產生不安和焦慮的感覺。

其實,這是由於沉迷娛樂後,喪失思考能力,失去鬥志帶來的,正因此,我們要警惕泛濫娛樂化的趨勢,用大腦去思考,永遠保持清醒。就像歌德所說的,誰不用腦子去思考,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

相關焦點

  • 從新聞成癮到娛樂至死
    從新聞成癮到娛樂至死  伯凡時間 • 2020-10-15 08:53:28 當下信息泛濫與媒介迭代將以前的人找信息變成了信息找人,手機軟體的推送功能可以讓每個人毫不費力地消費送到眼前的新聞——這些信息完全適合你的口味。爆炸性新聞如同絡繹不絕的馬隊一般,每天排隊從大腦中踏過,但卻寸草不生,沒有留下任何印記。每個人都如同批閱奏章一般一閱而過,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領域進行專注的思考。信息的泛濫導致注意力匱乏,刺激性新聞致使人們變得不再敏感。
  • 警惕新「娛樂至死」
    不少年輕網民會微微一笑,抖音沒有就沒有吧,人間樂事還很多,吃雞、養蛙、追劇且不談,刷個朋友圈,到處打個Call,更不要說,一大批抖音式的小兄弟正趕殺而來。  殺死時間  抖音只是事例之一。智慧型手機在手,可沉迷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養個蛙、偷個菜都能讓人廢寢忘食,更不要說家長們談之色變的王者榮耀、英雄聯盟。
  • 赫胥黎筆下那個娛樂至死的社會,人們為了舒適生活不惜放棄自由
    赫胥黎筆下那個娛樂至死的社會,人們為了舒適生活不惜放棄自由 2020-07-27 0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全媒派 |「娛樂」何以「至死」?如何糾正流行文化對《娛樂至死》的...
    自1985年出版以來,《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暢銷至今,成為傳播學經典著作中不多的流行文本。這本書寫於電視時代,對於媒介形態的解讀已與我們的生活略顯疏遠,不過,「娛樂至死」這四個字卻一直印刻在流行文化之中,作為「警句」反覆出現。
  • 微博熱搜被約談,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
    不過,在微博熱搜被約談背後,我更關心: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娛樂至死」的快樂背後,是巨大代價「娛樂至死」的觀點,出自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中提到赫胥黎對未來生活的預言: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埋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人們由於失去自由,將會與我們熱愛的東西。
  • 赫胥黎筆下那個娛樂至死的社會,人們為了舒適生活不惜放棄自由
    赫胥黎所反感和恐懼的,正是這種大眾消費主義和娛樂至死的態度,以及個人自由的讓渡。更可貴的是,他洞悉了消費主義和娛樂至死的本質,那是統治者有意而為之,因為其目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杜絕民眾製造麻煩。高等級者的胚胎會得到專供大腦發育的營養,低等級者的大腦則會被限制。每個人在社會中各司其職,個體思想和自由是不允許存在的東西,一旦有反抗意識,就會遭遇公開批判。許多事情是被禁止的,比如閱讀歷史和文學,因為那會讓人們產生情緒,而情緒不利於穩定。維繫社會穩定的手段完全科技化,即「博氏程序」。然而,「在什麼都不缺的世界,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 醒醒吧,少年,不要讓娛樂至死毀掉你的人生!
    作品的主旨在於勸誡貴族子弟不要過分沉溺於安逸享樂。更可怕的是,在這些消費性、短暫性快樂的刺激下,你的嗨點越來越高,生活中能帶給你快樂和放鬆的方式越來越少,你就像是一個吸了精神鴉片的人。娛樂至死!有個高票的答案是這樣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碰的東西之一,便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體。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時間,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毀你向上的勇氣。」現如今,每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娛樂對所有人而言不是選擇,而是必需。
  • 「娛樂至死」害了誰?(文學觀象)
    而是通過發揮娛樂功能,更有效地實現文學的認識、教育等功能,這與「娛樂至死」的文化價值觀有著本質的區別張江:泛娛樂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文學和文化的重要症候。羅馬帝國是強大的,但是其娛樂方式卻透出了腐敗的信息。羅馬民眾最喜愛的娛樂就是趕到那個至今還巍然屹立的大角鬥場,去觀看動物之間的殘殺、動物與人的殘殺以及人與人的殘殺,血淋淋的場面讓觀眾興奮不已。正如諷刺詩人朱文納爾所說:這些民眾曾是自由的,現在只熱衷於美食和娛樂,仿佛舌尖上的樂趣和鬥獸場上的刺激才是生活的目的所在。
  • 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娛樂至死」?
    今天我們推送專題的第一篇,反思當下的「娛樂至死」現象。「娛樂至死」是網際網路常常談起的話題,這一說法起源於尼爾·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至死》,在傳入中國網際網路的過程中含義愈發浮泛,如今我們說起「娛樂至死」,主要是擔憂大眾沉湎於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在物慾的橫流中忽略深刻的內容,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中國的「娛樂至死」呢?學者陶東風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新媒介環境下的「娛樂至死」 ——讀《娛樂至死》
    關鍵詞:擬像仿真;娛樂化;把關人理論 」 馮程,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傳播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 根據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觀點來看,「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於娛樂本身,而在於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物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娛樂至死」
    「重口味」熱辣話題的確符合注意力經濟的規律,能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戶,成功觸及年輕人的「癢點」和「痛點」,成為網絡劇最佳的上位方式④,然而只注重對娛樂精神的發掘,為了眼球經濟而不惜犧牲意義,放棄了對藝術的品味和對社會的責任,最終只能陷入娛樂至死的境地中。
  • 「娛樂至死」?不是所有議題都適合被娛樂化消解
    我偷電瓶車養你啊」等留言放飛自己的「喜劇天賦」。不過,是否所有議題都適合被娛樂?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歸根結底,網友關於上述兩個話題的討論實際上指向了公共安全領域。一個是在逃的命案嫌疑人,一個是因盜竊罪、搶劫罪「四進宮」,並公開聲稱「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只能靠偷維持生活」的慣犯。
  •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娛樂至死》一書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是媒介環境學派(紐約學派)代表人物,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體生態學專業,其代表作為《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技術壟斷》(Technopoly
  • 5分鐘解讀《娛樂至死》,我們在一步步淪為娛樂的奴隸
    現在,包括你和我在內,被手機、電腦、電視等各種上癮的東西所包圍。似乎,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不管你是誰,都可以宅在溫馨的家裡,癱在舒服的沙發上、吃著爆米花、喝著快樂水,打開電腦、看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享受前所未有的聽覺和視覺盛宴。沒錯,這的確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 低俗之風與「娛樂至死」
    然而,毋庸諱言,與此同時人們在「不自覺」中又與「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的時代不期而遇。  何謂「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曾經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的變化進行了深刻的探究。
  • 娛樂新聞火爆反映現代性困惑:娛樂至死
    從宏大的時代角度看,娛樂新聞火爆而社會新聞式微反映一種現代性困惑,即娛樂至死,對公共事務卻越來越冷淡。這兩天網絡最熱話題當屬文章出軌,就在人們圍觀、指摘的同時,不少人也表達了疑惑:在同一時間,還有很多備受關注的社會新聞,比如馬航失聯尚沒有正式結果,而其他地方亦不乏突發事件,但它們的影響力顯得很有限。
  • 娛樂至死的後半部分智慧總結!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的後半部分總結——宗教娛樂化電視出現的時候,一些教徒曾試圖利用電視進行傳教,他們把懺悔過程做成電視節目,將聖經用流行歌曲演唱,以方便大家在家裡就能夠聆聽福音。從現在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這種嘗試是失敗的。
  • 《娛樂至死》讀後感
    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曾在他的作品《娛樂至死》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公眾沉醉於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娛樂消遣中,對於自相矛盾這種東西早已失去了感知能力,為了這樣的公眾,處心積慮掩蓋事實顯然多此一舉。在印刷時代下的思想,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意,而文字是嚴肅的,它代表著理解和信息的傳遞,那麼娛樂正處在反面,圖像的介入摻雜了美學和心理學的學問。在娛樂業時代,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娛樂。新聞,體育,宗教,教育......這些原以為藉助電視,便可以將自身更好的展示宣傳給大眾。但電視的本質便是娛樂消遣,想通過電視的受眾性來傳播表達本心,最終都會被娛樂所取代,效果也相形見絀。
  • 從《再生緣》到《娛樂至死》
    更為悲劇的是,她死在了丈夫東歸之前,終未團圓。最終,《再生緣》在陳端生的手中成了未盡之作,正像《紅樓夢》之於曹雪芹。我在勾山樵舍遺址的外牆邊站了一會兒,因為風冷的緣故,去隔壁買了一杯紅茶,繼而便在路邊悶悶地抽菸。我知道這裡只有遺址,但當站在路邊,發現這真的只有遺址時,還是有些錯愕。在這堵外牆的背後不遠,是別墅區。與柳浪聞鶯隔街相望,這讓房屋看起來堂皇而風雅。
  • 讀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
    【摘要】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從媒介生態學和媒介文化學的角度,以媒介即隱喻和媒介即認識論為基礎,深入分析了媒介娛樂化的現象,並對媒介社會化造成的人的「異化」表示深深的憂慮。他指出:當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可能就變成娛樂至死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