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
若要形容這個時代,用狄更斯這句話再合適不過了。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我們進入娛樂低成本、泛濫化的時代,只要一部手機,在地鐵裡、電梯裡、辦公室裡、在路上….. 就能獲取各種娛樂信息。
娛樂越來越容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從熱愛的娛樂裡,到底收穫了什麼?這種短暫的娛樂,是否會毀掉我們?當歡愉散去後,要如何用理性面對我們的生活?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波茲曼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在更深層次上提出了一個問題——技術在給人的生活做減法的同時,是不是也給人的思維能力做了減法?
40多年後的今天,網絡文化的發展,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像赫胥黎所言「如今每個人都很幸福、快樂」,在這個時代裡,一躺下,刷著手機發表評論,打開各種短視頻,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的背後,是有巨大代價的。從《娛樂至死》這本書中,結合現實案例來看,新媒體時代下,娛樂是如何一步一步讓人喪失理智,使人失去思考自由,最後成為廢掉的人。
一、娛樂至死是什麼樣的死法?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奧維爾的預言已經落空,而赫胥黎的預言則可能成為現實:
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埋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人們由於失去自由,將會與我們熱愛的東西。
很不幸的是,波茲曼的判斷是對的,在容易獲得娛樂的今天,娛樂正以滲透的方式,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被娛樂吞噬了大腦,喪失了思考能力,被禁錮在所熱愛的娛樂裡,不可自拔。
1、媒體定義娛樂:決定了我們能知道什麼
我們得知的絕大部分信息是由媒體告訴我們的,儘管各種媒體手段越來越發達,但是接收信息的過程,仍然是被動的。我們能夠知道什麼信息?全靠媒體放出什麼信息。
打開各大新聞軟體榜首,查看「熱榜」,這是最快了解新聞的方式。但是,不管是什麼內容,也不管採取什麼視角,媒體的一切目的都是給我們提供娛樂。
波茲曼說,新聞節目變成娛樂形式,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者淨化靈魂。
放到現在也是一樣的,大部分的新聞媒體,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他們的新聞不是為了讓人討論,是為了讓人看,他們發布的內容,決定了我們了解事實的方向,他們討論的時間長短,決定了我們關注時間的長短。
比如說,新聞上各大悲劇事件的熱議,在熱議時,人們會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發表自己言論和看法。但是,隨著熱度下去後,我們對他人不幸的同情也就消失了。
我們知道,總會有新的事件出現,久而久之,變得對社會事件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心想只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可置之不顧。人們缺乏對社會的關注,及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2、多樣化信息:考驗我們的分辨能力
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使得人逐漸被信息割裂開,各種信息沒有論點、反論點,沒有定義,沒有人願意在有限的幾分鐘裡抽出來討論別人的觀點,所有的信息支離破碎。
久而久之,人們習慣了這種模式,新聞說什麼,就相信什麼,不去思考。不會有人說「我要想一想」「他為什麼這麼說?」「這些信息是從什麼地方得到的?」「信息到底是真是假?」
3、譁眾取寵變為常用手段:喪失了思考能力
4年前,周某某因盜竊罪抓捕的,曾經言之鑿鑿「這輩子不可能打工」,4月18日,周某某從柳州監獄出獄,大量網紅公司提出高價籤約,做出美好承諾,花重金「迎他」出獄。
網紅公司的做法,震碎三觀,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竟然有人留言說,支持他做網紅,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網紅公司靠著販賣「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價值觀,獲取觀眾的流量和點讚,這種價值觀令人難以接受。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奇葩的直播,「直播生吃動物」、「直播幹吃老乾媽」、「直播燒家」……只要能夠引起他人關注,某些「網紅」不擇手段。當我們接受這種低質、粗俗的內容充斥網絡,我們還能獲得什麼?
答案顯而易見,除了集體無知外,我們一無所得。
尼爾·波茲曼說,「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在娛樂中,人們對社會失去失去理智判斷的能力,缺乏嚴肅性的思考,被劣質的文化環境養成無理性、無意識、不思考的文盲,無知且自大,慢慢的,在娛樂中死去。
二、娛樂為什麼會廢掉人?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個高票的答案是這樣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碰的東西之一,便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體。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時間,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毀你向上的勇氣。」
在這個時代,人們除了吃就是睡,睡醒玩手機,除了娛樂,沒有其他精神活動。
注意力被娛樂信息吸引過去,人最寶貴的時間、精力、思考力就這樣被蠶食,一點一點在這些短暫的快樂中,喪失意志力,開始變得不會思考,人云亦云,到最後徹底喪失思考能力,淪為無腦群眾。
在生活壓力的現在,全民追求娛樂,萬事皆娛樂,值得警惕的是,在娛樂信息佔據生活絕大部分時,我們沉浸於虛擬網絡帶來的歡娛,逐漸變成一個無腦的「廢人」。
廢掉的人有哪些特徵?
1、盲目從眾
在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裡,別人說什麼,自己也就信什麼,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去做什麼。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追求與他人的同步。
比如說,部分人盲目追求面子工程:護膚品要用大牌的、衣服要穿時尚的……別人買什麼,自己要跟著買什麼,哪怕自己月入三千,自己背負一萬消費貸款,也要和別人過上一樣精緻的生活。深深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不可自拔。
2、重度依賴他人
沉迷娛樂,喪失了奮鬥向上的意志,有的人產生錯誤的想法:不想努力不想奮鬥,在學校靠父母,畢業了靠對象。工作內容靠搜尋引擎,從不主動學習,提高自己核心競爭力。明明是樊勝美,卻想通過找對象,過上曲筱綃的生活,最終只是痴人說夢。
3、喪失理智
前段時間,網絡說「雙黃連能抑制新型肺炎?」,引起民眾瘋狂,短短幾小時雙黃連口服液全網脫銷,連獸醫用藥、雙黃蓮蓉月餅也迅速清空。
這次事件,與2013年搶鹽事件,並無二異,當群眾集體無意識,個人喪失理智,智商出現大面積癱瘓,無法思考,被他人煽動,陷入深深的恐慌中。
群體具有衝動性、動態性,狂野性的特點,在崇拜明星、網絡謠言、社會大事面前,沒有判斷能力。在娛樂面前,每個人都顯得那麼渺小,在面對自己無力掌控的命運時,廢掉的人寄希望於「權威」、「專家」,卻不能把理智寄託於自己,只能茫然聽從他人,實在是太悲哀了。
三、如何破除娛樂魔咒?
波茲曼所說:「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在這個時代,人們忘卻了思考,從五花八門的信息中,找到的娛樂,難以在大腦中形成完整的拼圖,只會跟著他人笑。
人們無條件相信看到的信息,卻從不問出處。這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長久以往損害人的精神,磨滅人的鬥志,應警惕被娛樂吞噬自己的思考。
1、破除教育娛樂化
娛樂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各個層面,教育也不例外。現在網上各種教育節目層出不窮,以娛樂的方式展示給大眾,越來越娛樂化的趨勢令人痛心,這是對教育的褻瀆,更是對教育的嚴肅性的挑戰。
教育應該是使人成為獨立的人,娛樂化的教育難以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個體應對教育保持敬畏之心,尊重之情,保持教育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2、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
許知遠在節目《十三邀》中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粗鄙的娛樂時代,無處不在的綜藝節目正謀殺我們的思考。」
我們要知道,媒體控制了信息源泉,我們難以改變被動的狀態,但是可以選擇接收什麼樣的信息。在看到媒體信息時,要把信息作為一種參考,一定要眼見為實,考據為真。多思考「為什麼「的問題,以及多想」這個事情與我有什麼關係.」
畢竟身處這個時代,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3、不做烏合之眾
人是社會中的人,故而不可能不成為某個「眾」中的一員。烏合之眾,指個體在群體中容易喪失自我的判斷力而被某些群體性的勢力「壓制」。
在社會群體中,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面對群體無意識時,應保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看到信息時,分清什麼是觀點什麼是事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被吞噬,成為獨立的人,自由的人。
四、寫在最後
信息被媒體掌握,娛樂化的大眾趨勢不可阻擋,正如波茲曼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這就是娛樂化的時代,娛樂多樣化後,讓我們陷入了被動的境地,消遣娛樂後,會產生不安和焦慮的感覺。
其實,這是由於沉迷娛樂後,喪失思考能力,失去鬥志帶來的,正因此,我們要警惕泛濫娛樂化的趨勢,用大腦去思考,永遠保持清醒。就像歌德所說的,誰不用腦子去思考,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