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環境下的「娛樂至死」 ——讀《娛樂至死》

2020-12-04 騰訊網

內容提要:娛樂至死是波茲曼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在如今極速膨脹的娛樂化時代裡,該理論則更需要被大眾理性思考,以內容為王的生產標準緩解影視文化傳播中藝術作品趨於娛樂化的高飽和現象。

關鍵詞:擬像仿真;娛樂化;把關人理論

馮程,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傳播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

根據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觀點來看,「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於娛樂本身,而在於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物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在媒介融合的時代,擬像仿真以及數位化的態勢已然在影視藝術娛樂化發展的過程中成為推動娛樂至死現象的催化劑。就「娛樂至死」這一觀點縱觀當下新媒介時代的影像生態圈,觀眾似乎更容易沉迷在虛擬營造的娛樂幻象中,綜藝節目主宰螢屏的影視風潮似乎更容易削減高雅藝術的滲透。顯然,在新媒介大融合的當下,藝術與觀眾均缺乏對於娛樂本身的躬親自省,缺少對於在新媒介融合時代下個體精神更容易出現失真失理狀態的深度戒備。

一、新媒介時代下影視文化娛樂至死現象深化的原因

在《娛樂至死》的序言中,波茲曼比較了反烏託邦小說家喬治·歐威爾的《1984》以及赫胥黎的小說《美麗新世界》,由二者比較可以大膽地將當前我們所處的媒介大融合的時代看作是赫胥黎式的文化逐漸成為滑稽戲的時代,而這裡的滑稽戲具體是作為社會娛樂化的表象。隨著媒介融合擬像數位化的傳播方式的發展,公眾話語以娛樂信息方式的出現,更發展成為一種趨向社會文化精神的產物。甚至生活中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在信息爆炸化的當下為了博人眼球也開始成為娛樂的附屬。但值得思考與注意的是,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裡如果文化生活都成為了娛樂消遣的載體,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需要通過娛樂化才能出聲,那麼真正有價值的文化就難以避免被取代的命運。

眾所周知,波茲曼提出娛樂至死的判斷主要是針對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但其實質卻是應用在各個傳播領域之中,在媒介融合的擬像數位化的時代裡娛樂化的現象就表現得更為鮮明。首先,媒介大融合意味著娛樂傳播的多元化。顯而易見,架構在網絡載體上的媒介傳播具有即時的參與性,受眾在接受娛樂信息時不僅能夠表達出個人的主觀意見,甚至還可以成為娛樂信息源。娛樂信息的生產不被限制與固化,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受眾間的交流廣泛傳播。這也就意味著娛樂信息可以「爆炸式」地產生以及「病毒式」地傳播。其次,娛樂信息輸送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將傳統媒介報紙、電臺、電視臺等與網際網路、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型娛樂傳播通道有效整合起來,資源的共享化、信息的集中處理化都使得娛樂化生產被加倍,內容淺薄的娛樂文化更容易被大眾所接收。

二、新媒介時代影視文化娛樂至死現象的弊端影響

近年來,在媒介融合的態勢下,文化娛樂性的表現愈加明顯。

首先,媒介娛樂的「草根化」現象明顯,以當下影視作品的美學欣賞為例說明,影視作品創作的主導者從少數精英階層向絕大多數「草根」人群轉化。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轉變降低了影視作品中的娛樂化成分的質量,根據把關人理論,這種轉變也是造成影視格局變化的重要原因。由於媒介融合的出現,影視作品內容創造以及娛樂價值體現的門檻不斷降低,渠道不斷變寬,以至於出現了近幾年更多新的產品形態,例如微電影。娛樂性在各類藝術生產中開始過度充斥,在受眾間廣泛傳播,從而出現人們將過多的娛樂化作為體現藝術生產或個人審美的標誌,為了在擬像時代展現作品,以至於愈發追求娛樂生產,當下影視市場作品品質也愈加低劣,最終體現的是膚淺的文化,內容低劣卻極具話題的影視文化怪圈現象。

其次,以電視劇為例的娛樂化形成病態的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傳播。越來越多的電視劇作品過分追求市場份額,放棄理性審美,將粗淺的娛樂文化搬至熒幕,如屢遭詬病的娛樂化穿越系列作品,在消解歷史的嚴肅性與深度性的同時,將觀眾帶入到遊戲化、惡搞化裡,這樣的娛樂表現手法,即便能夠有「遁入夢中」的欣賞快感,但也是直接放棄了藝術對美的表達,放棄了對觀眾善意價值觀的指導作用。

除此之外,相對於以前紅色革命劇大多莊重嚴肅,如今很多劇為吸引觀眾注意,將莊重情感娛化為輕鬆,將嚴肅進行調侃處理,離奇荒誕的劇情設計都是為了博彩的惡趣味娛樂化體現。由此可見,這類影視文化作品如果不節制娛樂化,將會成為提升社會文化良性循環的阻礙因素。

三、「內容為王」緩解新媒介融合時代的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是波茲曼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在如今極速膨脹的娛樂化時代裡,這種現象會表現得更加明顯,這令我們憂心於社會的未來:一個日漸喪失嚴肅能力的群體,將如何去創造有建設性價值的未來文化?面對這些現象,我們應該具有基本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的審美素養。基於這一點,在這個已經泛娛樂化的時代,「內容為王」的藝術生產標準顯得尤為重要。

藝術創作者以嚴謹的藝術態度創作,受眾傳播者以嚴肅的態度傳播具有內涵的文化,摒棄粗鄙的娛樂化,不再是譁眾取寵、強博視聽關注的娛樂文化載體。在現代消費大市場環境下,應該有更多「大會系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及《朗讀者》這樣的節目,這類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傳播內容的節目類型,把傳統文化中的冷知識成功轉化成公眾關注的熱話題的藝術傳播。以內容為王更是一種選擇,在科技表現與實質內容間的一種選擇。波茲曼說:「每一種技術既是包袱又是恩賜,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毋庸置疑,漫無目的的娛樂性解構了文化內容的實質,娛樂固然能夠放鬆身心,但是心靈上的共鳴才是受眾內心最主要的需求。以央視為代表的新興文化類節目經歷了引入期,正處在藝術生產的高速成長期,未來同樣需要時刻把握受眾需求的變化,以不媚俗、不譁眾取寵的精緻內容贏得受眾的長期關注和情感共鳴,以好口碑和高收視持續延長其成熟期。這一現象也足夠證明娛樂化的藝術生產最終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結語

綜上所述,不可否認的是,藝術作品的生產需要有娛樂發展的價值,但絕對娛樂化的藝術生產則應該是被有所控制的。以藝術作品的內涵傳播為例,現如今越來越多作品的生產已經遠不是出於表達藝術和寄託情懷,而是想要在媒介融合的浪潮裡贏取噱頭進而盈利。我們無法在數字時代按照把關人理論對美以及娛樂文化進行清晰且深刻的定義,但我們能夠堅守的是發展喜聞樂見的優秀大眾文化,以「內容為王」作為藝術創作的實質,抵制粗陋惡搞文化通過大眾傳播的方式進一步「病毒式」發展。娛樂至死不是娛樂致死,是提醒人們理性思考在多元化文化中思想與審美逐漸變膚淺的原因。

那些書與人的相遇

相關焦點

  •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娛樂至死》一書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是媒介環境學派(紐約學派)代表人物,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體生態學專業,其代表作為《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技術壟斷》(Technopoly
  •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娛樂至死」
    「重口味」熱辣話題的確符合注意力經濟的規律,能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戶,成功觸及年輕人的「癢點」和「痛點」,成為網絡劇最佳的上位方式④,然而只注重對娛樂精神的發掘,為了眼球經濟而不惜犧牲意義,放棄了對藝術的品味和對社會的責任,最終只能陷入娛樂至死的境地中。
  • 全媒派 |「娛樂」何以「至死」?如何糾正流行文化對《娛樂至死》的...
    自1985年出版以來,《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暢銷至今,成為傳播學經典著作中不多的流行文本。這本書寫於電視時代,對於媒介形態的解讀已與我們的生活略顯疏遠,不過,「娛樂至死」這四個字卻一直印刻在流行文化之中,作為「警句」反覆出現。
  • 警惕新「娛樂至死」
    很難說這條業內新聞關注度如何,我猜,更多的普通人,正捧著手機,搖晃在地鐵、公交車、人行道、餐桌、沙發和廁所,跟著「絕地求生花式死法的中手指」傻傻發笑,並以此實際行動,將張一鳴送上流量王的寶座。  抖音有毒,很難說這是對這位新晉流量王的讚美,還是貶損,或者,只是一種又愛又恨的無可奈何。  今年初,它的日活量已經接近7000萬。
  • 讀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
    【摘要】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從媒介生態學和媒介文化學的角度,以媒介即隱喻和媒介即認識論為基礎,深入分析了媒介娛樂化的現象,並對媒介社會化造成的人的「異化」表示深深的憂慮。他指出:當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可能就變成娛樂至死的物種。
  • 新媒體時代,寫了《娛樂至死》的波茲曼可能悲觀至死
    人類從未離開過遊戲和娛樂。波茲曼所警惕的,是「政治規則」和「公共討論」的娛樂化,致使理性思維喪失,大腦漸漸變得不能思考繼而更可能被操控。單是說新任總統顏值高,誇讚他的浪漫愛情,無可厚非——他也是人呀。但如果有證據表明娛樂化的顏值左右了法國大選和政治走向,那只可能是一種「娛樂至死」。《娛樂至死》的中譯本面世已有十幾年,就像在其它國家一樣,它仍在講訴著嚴肅政治需要嚴肅對待。
  • 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娛樂至死」?
    春天,鳳凰網文化決定推出一個「反思熱點」專題,追溯那些過去的熱點,審視當下的媒介運作生態,來回應一個問題——當下的內容生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今天我們推送專題的第一篇,反思當下的「娛樂至死」現象。「娛樂至死」是網際網路常常談起的話題,這一說法起源於尼爾·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至死》,在傳入中國網際網路的過程中含義愈發浮泛,如今我們說起「娛樂至死」,主要是擔憂大眾沉湎於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在物慾的橫流中忽略深刻的內容,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中國的「娛樂至死」呢?學者陶東風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從新聞成癮到娛樂至死
    從新聞成癮到娛樂至死  伯凡時間 • 2020-10-15 08:53:28 貳娛樂至死使大腦喪失了思考能力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通過生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信息接受方式,決定了人類大腦不同的反應方式,因此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理論,任何信息藉助於某一個通路所表達出來的意思是獨有的,這個通路特有的信息展示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信息的真正含義。
  • 2020:新娛樂至死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娛樂至死》由尼爾·波茲曼所著,是他的媒介批判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的主旨思想在於抨擊萬物娛樂化,人們的思想逐漸簡單化,不會主動閱讀思考和探索。抖音出現以後,不少人每天用業餘、課餘時間刷新短視頻,沉迷其中。本文作者以此為出發點,結合一些案例,產生了新娛樂至死的思考。
  • 視頻時代,娛樂至死?
    但隨著通訊技術進步到2G、3G、4G,圖片就代替了文字成為人們最喜歡的媒介,從而出現了P圖軟體、表情包,不一而足。>網絡信息傳輸速度日新月異現在,網速的不斷加快,單位網費不斷降低,視頻媒介成了人們的青睞
  • 經典薦讀:我們真的會《娛樂至死》嗎?
    而電視的表達形式往往是娛樂性的、碎片化的、排斥思考與邏輯的,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大眾也日漸習慣於這種娛樂化的媒介接觸,變成了一群娛樂至死的人。尼爾·波茲曼敏銳地觀察到了主流媒介的變革對大眾以及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認為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
  • 物慾和娛樂至死的時代
    薦書:後物慾時代的到來這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薦書:娛樂至死一個是鄭也夫的書,一個是寫『童年消失』的外國人的書,人名我也沒記住。現如今,陌生人就是敵人,地鐵裡手機是這個時代新的防護盾,是可以避免眼神交流的,賺錢才是正事,沒人有興趣扯淡幸福,孩子是孤獨的,大人是一副醒神惡煞的眼神。只有那些深度思考的人才有認識世界和預測世界的眼光。
  • #娛樂至死不是娛樂致死#
    ——《娛樂至死》導語:不談什麼形而上的東西,聊聊這個來自於35年前一本書名的熱詞,給熱度不下的網絡世界降降溫。本人是傳播學小白,偶有興趣想從這個角度來看看世界,如有不當分析之處請指出。尼爾·波茲曼與他的名作《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批判了20世紀後半葉,當電視機取代了印刷機,報紙的時代沒落,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宗教、政治、教育和任何能成為談資的話題都被這種新的媒介做重新定義。
  • 《娛樂至死》這本熱門書籍,在講什麼?
    或許你總是不經意間或者忽然之間,就聽到了這個詞語,或許你也總是可以聽到人們將網絡、抖音、微博等等這些詞語和「娛樂至死」相互聯繫在一起。心下當下升起了一種警惕感,再一仔細看,似乎說得都很有道理。但或許下一個動作就是再滑動手機屏幕。而「滑」這個詞語,或許才是《娛樂至死》真正要講述的事情。
  • 別把《娛樂至死》捧上神壇了
    《娛樂至死》,這本1985年出版的書,作為尼爾·波茲曼的「媒介批評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的話語常被各大自媒體或媒體作者引用,堪稱「金玉良言」寶典。如果有人給你推薦傳媒類的書單,十有八九,這本書一定位列其中。
  • 娛樂至死的後半部分智慧總結!
    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總結下。娛樂至死的後半部分總結——宗教娛樂化電視出現的時候,一些教徒曾試圖利用電視進行傳教,他們把懺悔過程做成電視節目,將聖經用流行歌曲演唱,以方便大家在家裡就能夠聆聽福音。從現在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這種嘗試是失敗的。
  • 屏幕時代的陷阱——《娛樂至死》讀後感
    上一期和大家分享了一篇讀書的心得體會:《讀書幾十年,卻發現原來的書都白讀了》(☜點擊閱讀)《娛樂至死》這本書早就聽說過
  • 《娛樂至死》讀後感
    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曾在他的作品《娛樂至死》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公眾沉醉於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娛樂消遣中,對於自相矛盾這種東西早已失去了感知能力,為了這樣的公眾,處心積慮掩蓋事實顯然多此一舉。在印刷時代下的思想,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意,而文字是嚴肅的,它代表著理解和信息的傳遞,那麼娛樂正處在反面,圖像的介入摻雜了美學和心理學的學問。在娛樂業時代,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娛樂。新聞,體育,宗教,教育......這些原以為藉助電視,便可以將自身更好的展示宣傳給大眾。但電視的本質便是娛樂消遣,想通過電視的受眾性來傳播表達本心,最終都會被娛樂所取代,效果也相形見絀。
  • 5分鐘解讀《娛樂至死》,我們在一步步淪為娛樂的奴隸
    沒錯,這的確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本期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娛樂至死》,他批判的正是我們所處的娛樂化的時代。接下來我將從兩個方面解讀這本書,希望大家能明白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娛樂的奴隸的。
  • 《娛樂至死》讀後
    電子媒介決定性的、不可逆轉的改變了符號環境的性質。每一個思想的新工具誕生都會達到一種平衡。公眾話語的形態發生改變。從印刷-電視,公眾的嚴肅性、明確性、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理性走向了情感。charpter 3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表達思想的方式將影響到所要表達思想的內容--- 將更為彰顯。所謂形式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