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離故土的五星紅旗》系列活動在泰國啟動
泰國中華文化促進會以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交流為宗旨,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中泰文化交流,推動亞洲文明大會成果,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之際,推出《遠離故土的五星紅旗》系列活動。活動以兩國領導人深化「中泰一家親」的共識為指導,為中泰兩國人文交流發揮民間橋梁和紐帶作用,為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兩國友好交流釋放正能量。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陳英:紮根家鄉故土 放飛返鄉創業夢想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陳英:紮根家鄉故土 放飛返鄉創業夢想 2020-07-20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返鄉筆記, 一千個遊子心中有一千個故鄉
很快,一位高校青年教師也貼出了自己的返鄉感受,認為「城鎮化進程,實際上給多數人帶來了更多機會,而不是相反」。之後,網絡中還出現「一個農婦眼中的中國農村」。 返鄉筆記引起強烈反響,無論彈還是贊,返鄉筆記都激起了無數遊子的發言衝動,這是因為,在每個遊子心裡,都有一個記憶中的故鄉。特別是疏闊故鄉已久,鄉愁便越濃烈。
-
遠離故土親人,一身泥濘,滿面風塵,最害怕讀到這些詩句
而遠離故土親人,最怕的是那突然聽見的熟悉的鄉音,是那不經意間瞥見的似曾相識的風景,是那隔著千山萬水卻想說的一句「我想你了」,是那一身泥濘滿面風塵時,讀到的這些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她的小說,是一場遠離故土的「奧德賽之旅」
這也意味著果戈理獨自探尋其文化身份的開始,也是他遠離印度文化的重要一步。 不過,父母加諸果戈理身上的期待和訴求,令他一直在兩種文化之間搖擺不定。對生活在美國的印度人,「果戈理覺得這些人特沒勁,老是談及什麼『邊緣性』,仿佛那是一種病狀似的」。得知果戈理經歷一場火車延誤後,艾修克第一次袒露心跡,向兒子說明他保留多年的秘密。
-
為了父輩不再失落返鄉的地圖——臺灣作家楊樹清的兩岸故事
中新社金門6月21日電 題:為了父輩不再失落返鄉的地圖——臺灣作家楊樹清的兩岸故事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父親退伍後成為老農,耕種番薯,經常會坐在苦楝樹下打盹,遙聽來自對岸的廣播,輕聲唱著家鄉歌曲。」 今年55歲的臺灣作家楊樹清,還在初中讀書時被父親遙望家鄉的眼神觸動,一篇《家在山那頭》於《金門日報》發表。
-
獨家 | 張翎:通過寫作重塑故土的存在
有的直接以藻溪作為故事的發生地,藉助個體命運軌跡梳理家族歷史,展現跌宕起伏的時代變遷;有的只是把藻溪或者溫州作為小說敘事的模糊背景,人物遊走於「故鄉」「他鄉」「異國」等多重場景,身體「在別處」,但骨子裡攜帶的還是有關故土的根脈記憶。這些人物徘徊於離鄉與返鄉之間,不斷逃離,不斷找尋,又不斷失落。張翎善於在不斷變換的場景中呈現他們複雜多面的內心世界,試圖在一種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中展現故鄉的足跡。
-
聚焦故土和家園 海內外文學名家藻溪「論劍」
11月16日上午,雁過藻溪文化客廳迎來一場極具國際視野的文化盛會,蒼南籍華裔女作家張翎等7位文學名家相聚藻溪鎮,開展了一次以「故土和家園——關於鄉土文化的書寫」為主題的文化論壇。 「『一個沒有離開過家的人是沒有故土的』這是我的一位責任編輯說過的話,一個人沒有離家,不會用故土家園來形容自己所在的地方,我非常認同。」
-
《我與父輩》:我們總想試圖遠離的故土,卻從未真正的離開過
我們總是試圖遠離的故土,但卻從未真正遠離過
-
離開了故土 離不開鄉情
離開了故土,離不開鄉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正是有這樣的親情牽絆,每逢中華傳統佳節,慰僑演出便在世界各地精彩呈現。僑胞們期待看到中國藝術家的表演,祖(籍)國也希望能為遠離故土的遊子,送上一道精神的年夜飯。臺上臺下,連結彼此的不僅是精妙絕倫的演出,更有源於內心的牽掛與共鳴。這份銘刻在心靈上的印跡,承載著溫暖的親情,也承載著一個民族堅韌不拔的步履。
-
遠離家鄉不勝唏噓,終究落葉歸根
就像有些歌只適合夜晚聆聽,讓你淚流,讓你衝動地撥出電話。心底那份最難以忍耐,最悵然心頭的定是來自家人的呼喚,來自我們對故土真切的熱忱。路的盡頭我也曾一直期望長大遠離父母家鄉,最終拖著被折斷的雙翼留了下來。不知是自己渺小的勇氣還是不敢言說的牽眷。
-
返鄉青年與「慢城」生活 - 上遊新聞·匯聚向上的力量
)的特定人群],通過參與觀察法、個案訪談法,重點研究返鄉決策背後的行動邏輯、返鄉之後的生活方式轉變以及返鄉後遇到的新的困境。研究發現,返鄉青年對鄉村文化認知的重構及其生活價值的重塑,需要有持續的「賦能」機制,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可靠的在地資源。研究指出,農民工返鄉不僅有其「謀生獲利」的理性動機或經濟動機[6],也有「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家庭生計兩種驅動因素相互交織」的情況[7],在這種「情感與理性的交織」中[8],親情鄉情、故土情結、社會地位、自我實現等非經濟因素是促使農民工返鄉的原因。
-
返鄉創業帶頭人張政明:山水關情 築夢鄉村
在廣元市劍閣縣鹽店鎮一處名喚「五指山」的村落裡,返鄉創業帶頭人張政明正用自己的思維眼界與務實行動,助力當地農村基礎和農村業態上檔升級再延伸。故土山水不忘來之根本、攜手小康情動「五指」連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大山深處的開拓者。 同屬劍門七十二峰的廣元市劍閣縣「五指山」,境內群巒綿亙、山勢俊美。
-
人民日報觀滄海:離開了故土 離不開鄉情
離開了故土,離不開鄉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正是有這樣的親情牽絆,每逢中華傳統佳節,慰僑演出便在世界各地精彩呈現。僑胞們期待看到中國藝術家的表演,祖(籍)國也希望能為遠離故土的遊子,送上一道精神的年夜飯。臺上臺下,連結彼此的不僅是精妙絕倫的演出,更有源於內心的牽掛與共鳴。這份銘刻在心靈上的印跡,承載著溫暖的親情,也承載著一個民族堅韌不拔的步履。
-
人民日報評港澳臺居民清明返鄉祭祖:香火背後是中國心
4月5日至7日清明節期間,因返鄉祭祖原因,經珠海口岸出入境的港澳臺居民約50萬人次,佔客流總量近40%……眾多港澳臺居民踏上了返鄉掃墓祭祖的路程,深圳各口岸也迎來了人員集中入出境高峰。據皇崗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統計,自4日至7日,經皇崗、福田口岸出入境旅客近115萬人次,日均28萬餘人次……每逢清明,港澳臺居民過關返鄉祭祖的新聞便如約而至,在過關的人群中,香港同胞應該佔了大頭,這座幾百萬人的大都市,大部分人在內地都有要祭拜的祖先、割不斷的鄉情。
-
返鄉青年與「慢城」生活-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的特定人群],通過參與觀察法、個案訪談法,重點研究返鄉決策背後的行動邏輯、返鄉之後的生活方式轉變以及返鄉後遇到的新的困境。研究發現,返鄉青年對鄉村文化認知的重構及其生活價值的重塑,需要有持續的「賦能」機制,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可靠的在地資源。研究指出,農民工返鄉不僅有其「謀生獲利」的理性動機或經濟動機[6],也有「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家庭生計兩種驅動因素相互交織」的情況[7],在這種「情感與理性的交織」中[8],親情鄉情、故土情結、社會地位、自我實現等非經濟因素是促使農民工返鄉的原因。
-
於博:致富思源 反哺故土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李凌/文圖反哺故土1990年,於博退伍後回到家鄉寧陵縣陽驛鄉後陳村,因為不甘心一輩子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離開後陳村到都市「淘金」。經過多年的努力拼搏,於博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擁有資產上千萬元。然而這並沒有讓他感到滿足,因為他心裡時刻掛念著「一年沒變樣,十年老模樣」的家鄉。
-
12罐「大陳故土」贈臺胞 2019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在椒江大陳島啟動
200餘名大陳籍臺胞返鄉尋根認祖、聽鄉音,敘鄉情、共享團圓。當地黨委、政府還將12罐大陳故土贈送給臺胞,表達「同根同祖兩岸同心」的美好願望。 昨天上午8點半,這200名臺胞登上了椒江—大陳島最早一班客船,他們當中有些人已經多次到過大陳島,有些則是第一次踏上魂牽夢繞的故土。
-
「人物」貴漂青年王鶴蕾:以文字寄託對故土的思念
花開著,蟲子鳴著,生命都還是最初的樣子……」在一篇一篇細膩的文字中,她對故土的深情,對生命和死亡的認知,都慢慢清晰起來。王鶴蕾近照「在千裡之外,成了一個失去故鄉的人」「小時候一直想不停地往外走,而且走得遠遠的。但我沒想到,會走得這麼遠,而且再也回不去。」在安靜的辦公室裡,當王鶴蕾談起新書《月光白白》的緣起時,直言不過是一種在寫作中尋找和重溫故土的方式。
-
致鐘山區返鄉同胞的一封信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你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踏上求職、求學之路,奔赴他鄉。過去的一年,在鐘山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而國內外疫情防控的形勢仍然嚴峻。臨近年關,大家思鄉心切,將陸續踏上回家的旅途。當前,天氣轉冷正是新冠病毒高發季節,為了您及家人的身體健康,我們大家還需凝聚共識、共同努力,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