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關注
吳中好風景,風景無朝暮。
曾經,有一群文人,踏遍蘇州的山水園林,畫盡百年前的吳門風景,留下一又一個傳奇故事。
這個群體便是「吳門畫派」,它是中國明代中期的繪畫派別,亦稱「吳派」。因蘇州為古吳都城,有吳門之謂。「吳門畫派」是一個既有文人畫家,又有職業畫家的群體,它的出現,既振興了文人畫,又規範「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明代繪畫深入發展。
其中,最著名代表的便是「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四人皆為吳門(今蘇州)人,並且,他們分為兩類代表,一類是以沈周、文徵明為吳門畫派文人畫的突出代表,一生致力於詩文書畫,作為當時的名士,對後世影響深遠。另一類,是唐寅、仇英這樣,以畫為業,所畫題材廣泛,畫法既宗法南宋院體的工細,又融合文人畫的筆墨意趣。
明清時期,吳中地區經濟社會臻於繁盛,文人墨客蜂擁雲集,風流雅尚,鬱郁乎文,成為全國性的文化中心。吳門畫派在當時可謂的引領時代風尚的領軍群體,造型準確,筆墨謹嚴,講究真景實感,風格柔韻雅秀,雅俗共賞。
古蘇州的風景要從「吳中第一名勝」——虎丘開始。
虎丘山位於蘇州城西北大約7公裡處,是明代吳門畫家喜歡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
其中,畫家孫枝主要活動於嘉靖、萬曆年間,其畫法出自文徵明,而他的《虎丘山圖》風格秀整,石樹蔥秀。明代吳門畫派中堅人物張宏的《虎丘山圖》,則帶有寫實的性質,其筆法古拙,墨法溼潤。
明 孫枝《虎丘山圖》
明 張宏《虎丘山圖》,南京博物院藏
天平山位於蘇州府西二十裡,因山頂平正如刀削而得名。唐代稱之為白雲山,又因為範仲淹高祖葬於山之東塢,俗稱範墳山。
天平山景致有「三絕」:
其一為清泉,源於天平山腰有白雲亭;
其二為奇石,源於山中奇峰高聳,怪石林立;
其三為紅楓。暮秋時節,登天平賞紅楓為吳中時尚。
文徵明與友人祝允明、唐寅曾多次登臨天平山,之後便揮毫成章,天平山的旖旎風光成為了文徵明的創作之源。嘉靖二十三年(1544),文徵明同友人共登天平山,在山腰白雲亭取水,興之所至,吟詠作詩,次第得詩四首。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過八旬的文徵明將此四首詩文以行草書書寫成章,即成本作。
而繪畫作品《遊虎山橋圖》則描繪的是虎山橋位於光福古鎮區北端,橫跨於虎山和龜山(塔山)之間,可惜的是,當下僅存遺址。
明 文徵明《行草遊天平山詩》,南京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遊虎山橋圖》(局部)
此外,張宏描繪的天平山、明張滔描繪的《石湖圖》,明錢貢的《虞山圖》、明陸士仁、文從昌描繪的《陸龜蒙祠圖》等皆值得一看,遊覽過今天的這些景點,再看看古人筆下描繪,更有一番風味體驗。
明 張滔《石湖圖》,南京博物院藏
明 錢貢《虞山圖》,南京博物院藏
明 宋懋晉《天平圖》,南京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無論是建造園林還是園林題材畫,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發展姿態。這一時期是蘇州造園藝術的巔峰,沈周的《東莊圖》可視為明清園林畫之魂,它影響了後續更多文人畫家們加入或參與園林設計、或繪出園林意境的行列之中。
明 沈周《東莊圖》,南京博物院藏
東莊是沈周之友吳寬的農莊園林,是明代最富有名望的園林之一,位於蘇州古城東側,在今蘇州大學本部校園之內。
東莊一帶曾是五代時,錢元僚之子錢文奉的東墅,元末廢為城內的村舍田疇。到了明代,吳孟融(吳寬父)重回這裡開創莊園,前後經過了吳孟融、吳寬與吳宣(吳寬之弟)、吳奕(吳宣之子)三代人的持續增修,才逐漸完成。東莊園景構建的持續遞增過程,也被清晰地反映在文人的圖繪與詩詠之中。
明 沈周《東莊圖》,南京博物院藏
沈周的《東莊圖》是其應吳寬所請,描繪東莊景色而作。原作24幀,現存21幀,依次順序為:東城、菱豪、西溪、南港、北港、稻畦、果林、振衣崗、鶴洞、艇子浜、麥山、竹田、折桂橋、續古堂、拙修庵、耕息軒、曲池、朱櫻徑、桑州、全真館、知樂亭。可惜的是流傳散失了3幀:桃花池、瓜圃和桂塢。
他的《東莊圖》讓後世再睹東莊全貌,更準確地把握著東莊園林中的特色,將幽靜淡雅而俊逸靈動的園林精髓含蓄而有力地表達出來。
蘇州名園滄浪亭始建於五代,在蘇州現存園林中時間最早。北宋慶曆五年(1045),蘇舜卿流落蘇州,將其修葺一新,題名「滄浪亭」。南宋時園屬抗金名將韓世忠,元代改為僧舍,成為寺廟園林,不再屬於私家。
清王翬《滄浪亭圖》
王翬的《滄浪亭圖》是一幅橫長手卷,繪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是應宋犖所請而作,是一幅典型的園林實景圖,反映了清初重修後的面貌。該手卷卷左有宋犖的《重修滄浪亭》跋文和道光七年(1827)梁章鉅的題詩。園中的點睛之景是滄浪亭,題額乃文徵明所書,建在土山之巔。
滄浪亭今景
亭子不大,但位置最高,取景最佳,在亭中不但可以臨眺附近的溪水,還能遠望蘇州西南的天平、靈巖諸山,恰合蘇舜卿的名句「近水遠山皆有情」。
同時,清代畫家王錫辰和陳敏也分別描繪過滄浪亭,前者取自全景,用筆簡潔溫潤;而後者以絹本設色,著重描寫了園林中的復廊、花牆、門廳等。
獅子林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園內石峰林立,建築分布錯落有致。清代畫家汪鋆筆下的獅子林出自其《江浙紀遊圖》冊頁,即具有寫實性,而對於太湖石的描繪也體現了藝術家心中的意向。汪鋆冊頁中的另一開作品是《拙政園圖》,略帶俯視的視角,用筆工整細膩、風格秀美。
清汪鋆,《獅子林圖》南京博物院藏
清 汪鋆,《拙政園圖》南京博物院藏
沈周曾言:「山水之勝,得之目,寓諸心,而行於筆墨之間者,無非興而已矣。」「吳門畫派」畫吳門,虎丘、楓橋、天平山……那是蘇州人生活過的痕跡,那是屬於吳地的美好景色。
伴隨文人畫家們的腳步,自城內出發,由近郊區至遠郊,由遠郊至三縣,藉由一幅幅書畫的展開一覽蘇州府大境風採。
吳門文人們「以圖紀遊」,憑一支支妙筆將吳地山水城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定格為一幅幅瑰麗畫卷,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