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州印象,很多人腦海裡都會出現的是,精雕細琢、一步一景充滿古典氣質的江南園林,隱約入耳的清音細吟的昆音淺唱。
隨遇而安因樹為屋
會心不遠開門見山
胡適先生的這幅對聯,可能恰恰是對園林別墅最好的詮釋,時至當下,越來越多風雅之士,對生活對居住之所,滿懷返璞歸真的期待。
那一隅隅清淨淡雅,那一條條曲徑通幽,那一幢幢雕梁畫棟,使得蘇州活靈活現,也讓我們得以見證它走過的每一個年輪。
自然而然,回歸山林,與詩意比鄰而居,與傳統攜伴而存。東方人,對於至高審美的追求,向來不懈。
園林式別墅,就算至今看來,依舊是兼具大氣磅礴、移步換景的人文居所。從遙遠的南宋起始,風景秀麗的園林群建築,便以風雅為名。
若你一直在古人的筆下拜訪蘇州,不如親自走近江南水鄉,輾轉白牆黛瓦青石小巷,偶爾一兩句軟糯婉轉的評彈飄入耳中,惆悵這塵世不過一枕南柯;
&34;,此番描繪,大抵是對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融於園內的園林別墅,最好的詮釋。山水交融,美不勝收。
園林掘池疊山,模仿自然山林,園主不出家門也能體悟山林野趣,在城市坐擁水光山色,使城市奢侈的物質生活和怡人的自然風景兼而得之。
掘池疊山、植樹養花、精美建築、詩情畫意、壺中天地等種種要素需要特定的條件方能滿足,蘇州正好佔有造園的天時地利之便,又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更重要的是集聚了優秀的建園理論家和匠人幫、園藝家、詩人、畫家群體,才使園林藝術臻於完美。
說天時地利之便是蘇州河網發達,地下水充盈,往地下挖數尺便成園林水池。
作為疊山的主要石料太湖石,在距蘇州30多公裡的西南郊太湖就能得到,黃石主要產於崑山一帶,水陸運輸也很便利。蘇州氣候溫潤,土壤肥沃,便於花木繁殖,也為園林花木造景提供條件。
人的作用更重要,造就蘇州園林藝術的各路文人、藝術家有許多,首先明代出了三位最有影響的造園理論家,他們對蘇州園林建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位是蘇州吳江人計成,他寫成世界最早的園林專著《園冶》,是劃時代的園林理論家。
還有一位是蘇州人文震亨,他的著作是《長物志》,這本著作重在園林元素研究,論及室廬、花木、水石、禽魚、蔬果以及書畫、家具陳設等,是一本園林元素研究的理論著作,與計成重在園林綜合研究的《園冶》相得益彰。
第三位是祖籍浙江蘭溪,出生江蘇如皋的李漁,他的著作《閒情偶寄》重在結合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造園實踐,提出許多園林思想,受到西方重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園林理論著作。
除此,明代還出了一位著名的造園家張南垣,他祖籍松江,後遷居浙江嘉興,造園技藝世代家傳,縱貫明清兩代,《清史稿·張南垣傳》稱:「世業百餘年未替。」
他的技藝不只局限蘇州園林,隨著頤和園建造,還深刻影響清代的北方皇家園林。
繪畫原理滋養著園林藝術。明中葉至萬曆年間,以蘇州為中心形成吳門派。吳門派代表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或稱「明四家」。
清初,又形成了以太倉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派」,以常熟王翬為代表的「虞山派」,蘇州繪畫成為江蘇乃至全國的中心。
園林建造主要藉助中國畫的原理,才有「雖為人作,宛如天開」效果,明代各路畫派的形成,把蘇州園林藝術推向了巔峰,拙政園就是文徵明提供的畫稿,遂使拙政園名揚天下,班列中國四大名園。
獅子林同樣是畫家的傑作,《吳縣誌》記載說獅子林由倪雲林等四位畫家參與,並由倪雲林執筆畫圖,後工匠依圖建成。
蘇州園林之所以有魅力,不僅有詩情畫意,還有包括對終極問題在內的思考,是中國思想文化博覽館。
它不同於純文字的大百科全書,而是通過具象的物體展示,優雅而含蓄,意味雋永。
眾多的文人中,大多數受佛道宗教思想薰陶,自覺不自覺的在園林中留下痕跡,這些布置使蘇州園林象唐朝王維的輞川別業那樣,令人久久不能忘之。
曲徑通幽處,園林山水觀。
一隅古風情,半生皆明淨。
—園林別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