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天早晨醒來聽見窗外有喜鵲叫聲,你一定會很高興,但是如果聽見的是烏鴉的呱呱聲,恐怕這一整天心情都會不爽。同樣是鳥,為什麼大家對烏鴉的態度就這樣牴觸呢?我想這和烏鴉是一種「不祥的鳥」有著莫大的關係。

其實烏鴉在唐代以前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被視為「佔卜神鳥」,有點先知的意思。周武王時曾傳說有「赤烏銜谷,武王喜」。詩經中更有「富人之屋,烏所集也」。所以那個時候,烏鴉的出現都意味著有「喜事」,和現在的喜鵲差不多。為什麼都是一種鳥卻前後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其實不僅僅在中國,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烏鴉都是一個矛盾體,有的國家把它當作「神鳥」,有的國家把它當作「不祥之兆」,有些國家和中國一樣一開始把它當作「神鳥」後來又把它當作「不祥之兆」。
烏鴉作為一種鳥,說它是「神鳥」也好,「不祥之兆」也罷,這本身都是一種偏見。都是因為人們對於烏鴉認識的片面性導致的。不過烏鴉確實是一種特別的鳥,它的特別之處就是:「特別聰明」。

那麼,什麼是「聰明」呢,人類又是怎樣來定義「聰明」的呢?聰明本意是指耳聰目明,簡稱聰明。這個肯定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聰明,如果耳聰目明就叫聰明,那麼人類在自然界中肯定不能叫聰明了,因為比人類聽力好視力好的動物多了去了。在我看來,聰明應該是指觀察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簡單點說就是:記憶,理解,學習這三種能力。那麼烏鴉這三種能力怎麼樣呢?
美國一個鳥類專家做過一個實驗:一段時間內她每天都到公園中烏鴉聚集的地方去給烏鴉餵花生,久而久之,她只要一去,就會有大批的烏鴉聚集過來分食她給的花生。突然有一天,它偷偷的扔了一個死烏鴉在地上(沒有讓烏鴉看見是她扔的),一開始只有一隻烏鴉發現了這隻死烏鴉,但是它的呱呱叫聲很快喊來了同伴,烏鴉們都集會似的飛過來一起呱呱叫,似乎是在交流著烏鴉是怎麼死的。第二天專家戴著面具(扮演另一個人)拿著死烏鴉出現,烏鴉們很快聚集起來衝著她呱呱呱的叫個不停,像是在痛罵詛咒她殺死了烏鴉。第三天當它脫掉面具回到本來面目過去餵花生的時候,這些烏鴉警惕了很多,一叼住花生就飛得遠遠地吃。過了幾個星期以後,她再次戴著面具過來的時候,烏鴉們依然衝它呱呱叫,並且很多以前沒有見過她拿著死烏鴉的也一起衝她叫。

通過這個烏鴉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烏鴉看見同類被殺死時有激烈的反應,這一點在鳥類中只有烏鴉會有,而在整個自然界中也只有海豚大象和靈長類會有反應,注意,這裡說的同類是沒有血緣關係的。

2.烏鴉的記憶力非常好,它可以記住很長時間前發生過的事情。
3.烏鴉之間的交流很多樣,會把傷害過它們的事情傳播給同類,讓它們提高警惕。

雖然這些都不是一個普通鳥類所應該具備的能力,但是烏鴉最讓人驚奇的還是它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烏鴉喝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實這對烏鴉來說根本不算什麼,英國一個專家設計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取食實驗。實驗場景如圖所示,烏鴉需要從繩子(圖中1)上面取出短棍,用短棍掏出放在3個籠子裡面的3個石塊(圖中2.3.4),並將這3個石塊當作配重打開密封盒子的門(圖中5.6.7),從中取出一根長棍子,用長棍子取出狹長盒子中(圖中8)的一塊肉,烏鴉嘗試幾次就順利的將肉取出。而在日本的一種烏鴉據說會將核桃扔到馬路上,飛到一邊等汽車開過壓碎核桃,等到紅綠燈亮起時,它們在安全的飛到馬路上吃可口的核桃仁。
能夠如此聰明的利用工具,在自然界中我想不出還有其他什麼動物能夠做到。事實也的確如此,根據測試,烏鴉的智商在動物界中和猩猩相當,比我們普遍認為高智商的海豚都要高。這不得不說很神奇,因為它的腦袋和它的智力相比較實在太小了,雖然腦容量和智商沒有直接關係,並且鳥類的大腦結構和哺乳動物也完全不同,即便這樣,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個讓人類很不爽的結論:烏鴉的大腦神經結構比哺乳動物的要高效(包括人類)。

那麼如此聰明的烏鴉是如何變成「不祥之物」的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幾個原因造成的:首先烏鴉是雜食性動物,有什麼吃什麼,包括各種腐爛的屍體,所以人們經常能在腐屍旁邊看到它們,所以想當然的認為它們就代表著「死亡」。但是任由這些屍體腐爛散發惡臭,滋生細菌不是更加讓人難以忍受嗎?其次烏鴉是群體動物,平時總是喜歡「呱呱呱」的叫個不停,叫聲刺耳難聽,難免讓人厭煩。這點倒是和人類很像,大家都是群體性生活,群體在一起必然會有交流,有交流才會有進步,不信你看看所有聰明的動物都是群居性的,猴子、猩猩、大象、海豚都會嘰嘰歪歪吵個不停。再次烏鴉長得不怎麼招人喜歡,通體黑色,容易讓人聯想到黑暗邪惡之類。這一點就純屬個人審美問題了,沒準動物們還認為人類難看呢。

所以我認為烏鴉僅僅是一種智商很高很聰明的鳥類,無關吉兇,因為人類的主觀意識讓烏鴉背一個「不祥」的罵名更是不應該,況且烏鴉食害蟲對農業種植很有幫助,食腐屍垃圾對淨化環境有幫助。即便要按一個名分,那也是「益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