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待開發 缺展覽場所

2021-01-10 中國僑網

  今天是全國第三個「國際檔案日」,各大城市圍繞「檔案」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近日,(廣東)江門也開展了「檔案——與你相伴」宣傳活動,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檔案是指人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形式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它是文化的記錄和積澱,使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可謂人類文化的「貯存器」。僑都江門,豐厚的僑鄉文化得以傳承離不開地方檔案的延續,順著檔案可讓後人找尋「文化的根」。    

  在「國際檔案日」之際,南方日報關注江門的檔案現狀,以及對傳承和發展僑鄉文化的作用。這裡有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江門地區稱為「銀信」,下文主要以「銀信」表述),距離僑批成功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已有兩年,然而,銀信走出藏館,真正「活」起來還有待開發。那麼,如何「活化」銀信,業界人士有哪些建議?

  觸摸·僑鄉檔案的血脈

  館藏檔案達56萬卷,銀信是傑出代表

  檔案館是政府集中保存、管理檔案的公眾服務機構。江門地區現有江門市檔案館、蓬江區檔案館、臺山市檔案館、開平市檔案館等8家國家綜合檔案館,共有檔案全宗759個,館藏共計56萬多卷。其中,五邑銀信有5萬多卷,是江門現存檔案的傑出代表,與潮汕僑批、梅州僑批組成「廣東僑批」,在2013年6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除此之外,江門還有不少明清、民國的珍貴檔案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料。最古老、最珍貴的檔案為清代(1865年)的檔案《欽命鎮粵將軍兼兩廣總督部堂瑞、三品頂戴署理廣東巡撫部院郭為八品頂戴歐陽邦耀稽查剿匪有功於清同治四年賞給七品功牌》。在臺山市檔案館,明清檔案有嘉靖、道光、光緒版本的《新寧縣誌》及《新寧雜誌》創刊號第35卷,大部分是當時原版。臺山作為江門地區華僑人口最多的縣,同時存有豐富的華僑文化檔案史料,特別是新寧鐵路檔案,包括新寧鐵路公司的董事會記錄、章程、股份、敵機轟炸鐵路損失調查、新寧鐵路志等33卷以及鐵路線路圖紙1張,照片35張。此外,臺山的僑刊史料也非常豐富,館藏有建國前僑刊230冊等。

  館藏的建國後檔案中,新會區檔案館有周恩來、朱德、董必武、葉劍英等到新會視察的照片、題詞、錄音檔案等;開平檔案館內藏有珍稀的開平「人民公社」檔案、民國黨政檔案、著名人物檔案等。

  檔案助力打造「中國僑都」名片  

  目前江門正在藉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打造「中國僑都」。擦亮「中國僑都」名片,檔案也可有所作為。記者從江門市檔案局獲悉,如何立足江門文化特色、挖掘僑鄉文化內涵、提煉僑鄉精神,打造「僑」牌,如何利用五邑僑鄉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尋求文化與經濟的契合點,實現文化的跨界發展,「在這一系列的動作中,檔案以其自身的社會屬性與文化屬性也可以參與其中」。

  據悉,近兩年來,江門檔案局配合省檔案局開展全省僑批檔案摸底調查工作、配合省方志辦開展全省自然村落調研工作等;目前也與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江門市文廣新局等單位聯合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江門遺蹟遺物展》;並與五邑大學合作開展「江門地區旅遊資源開發中地方志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和「江門五邑客家文獻檔案的建設與開發研究」的課題立項工作;還計劃依託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將該市豐富的旅遊資源,如蓬江、江海的祠堂、新會的皇族村和古戰場、臺山的洋樓、開平的碉樓、鶴山的水鄉、恩平的溫泉,與方志資源結合起來,深入開發利用。

  另外,江門檔案局也計劃創新檔案發展思維,積極發揮各種社會力量的作用,利用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檔案事務中來,把檔案工作的觸角伸到民間,延向個人,擴大檔案工作的覆蓋面,增強檔案工作服務民生的能力。

  聚焦·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

  官方致力於基礎資料彙編

  江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現存檔案也帶有明顯的「僑」的特色。五邑銀信則是其中傑出代表,是華僑華人與家鄉親人往來的銀、信合一的國際移民文獻,記載了海外僑胞的奮鬥史、僑鄉社會的變遷史。在成功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16萬件僑批中,5萬件出自江門。現存最早的僑批為光緒九年(1883年)的遺物也出自五邑地區的家書。「信」的內容豐富,涉及匯款的分配和使用、孩子的教育及移民政策、孩子的婚姻問題、家族的生意、國際的政治形勢、國家和家鄉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等,可謂一部鮮活的「僑鄉社會史」。

  目前江門對於僑批檔案的研究走在全國前列,五邑大學副校長張國雄、劉進和石堅平教授對五邑銀信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近日,省檔案局到江門調研,也提出了僑批申遺成功後的整理工作、整理方向和力度還不夠好,將連同五邑大學進一步深度開發。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作為五邑銀信的學術研究高地,也在不斷加強檔案的整理、研究,受相關部門的委託,現已在編70卷的《五邑銀信集成》、《珠海中山江門館藏檔案史料選編》等多本著作。

  在今年正值抗日戰爭紀念70周年之際,相關文化部門、專家學者也從抗戰的角度研究、挖掘僑批檔案的歷史意義。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正在編寫《華僑書信中的抗戰史料選編》、《僑鄉文書中的抗戰史料選編》、《僑刊中的抗戰檔案史料選編》等著作。另據了解,今年也將舉辦與五邑銀信相關的展覽。

  「對現有的銀信原件進行整理,彙編成書出版,這些基礎性的研究可讓更多人接觸到銀信,如文學創作者可作為創作的參考資料,還可能成為電視劇、紀錄片等的基礎資料。」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劉進教授表示,有了這些基礎資料,才能吸引更多人利用銀信。

  銀信「活化」可聯合民間力量

  銀信在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的前後,社會各界關注的力度較高。然而,申遺成功後也漸漸進入落寞期,相關的展覽也相對減少。作為銀信的收藏愛好者,羅達全認為銀信缺少了相對固定的展覽場地,「華博館雖展出了一部分銀信,但展覽的信件少,無法拓展內容,難以呈現其價值」。

  除了檔案館、博物館等官方機構藏有銀信,也有許多散落於民間。劉進教授研究銀信已有多年。他認為,政府的力量畢竟有限,可考慮適當出臺政策激活民間力量收藏、保護、活化銀信。「誰收藏不要緊,關鍵在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保護。藉助民間的力量,保護和開發更加靈活,輻射面也更大」,例如,可以通過鼓勵社會人士創辦民間博物館的方式。他認為,政府要推動社會力量加入,可適當放寬相關政策、給予民間博物館一定的資金補貼,從而鼓勵民間人士參與到僑批的保護和開發中來。

  多年來的收藏心得讓羅達全認識到,官方機構雖有材料,但不完整,民間有資料,但無人研究,「民間收藏者並非全職研究者,一般是興趣使然收集回來藏著,很少進行研究。」為了更好地發揮手頭上的銀信的作用,他將個人收藏的1000封銀信進行複印,無償貢獻給五邑大學進行學術研究。他認為,如果能夠結合官方機構與民間收藏者的力量,會使現藏的銀信體系更趨完整,也有助於深入研究。

  同樣作為世界遺產,較之開平碉樓如火如荼的旅遊開發,作為世界記憶遺產的銀信相對落寞。羅達全認為,開平碉樓這種建築實物本身就吸引人,然而,銀信的看點在於信的內容,活化相對困難。但銀信記錄了華僑和僑眷在不同時期生活各方面的情況,在當下開發文化旅遊之際,銀信可作為史料依據,反映舊時五邑地區的生活,為更好地挖掘文化旅遊景點的內涵提供依據。

  羅達全舉例說,目前政府準備活化33街墟,從收集到的銀信來看,信封上的地址就有不少是長堤歷史風貌街一帶的,對於這些地址和店鋪名稱的研究,也有助於了解當年的情況,一些店鋪名稱的恢復也可從中找到依據;銀信的傳遞有陸路、水路和鐵路三種方式,在五邑地區,新寧鐵路就是當時的運載郵路,也可以結合新寧鐵路北街舊址來活化銀信。另外,他認為,目前的銀信研究主要偏重於信的內容,「其實還有支票、護照、口供紙、照片等其它附帶的實物,這些作為信箋的附帶項目,是研究銀信的背景材料,也應引起重視。」

  ■聚焦

  抗日戰爭時期銀信飽含愛國情懷

  自1931年-1945年期間,五邑銀信也帶上了明顯的「抗日」色彩,信中內容多表示了海外華僑對國內外政治形勢的預測、擔憂家人安全和國家環境以及國內僑眷對家鄉動蕩不安環境的描述、渴望在外的親人寄銀回來救急等內容。

  「……務要振興土貨,勿貪平買某國之劣貨,買某國之貨猶如幣錢與子彈於某國來槍殺我中國人,某國之貨雖送之亦勿要,我中國人要堅心團結起來,定製某國之死命,勿使他壓迫我中國人太甚也……」這是一封1936年「父親修録」寄給「月英小女」的信件,叮囑家人勿要購買日貨。對於在外的華僑,這一期間許多信件,字裡行間滿含家國情懷。(甘雁娜、鄺曉寧)

相關焦點

  • 「僑批檔案」申遺成功 為廣東首項世界記憶遺產
    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昨日下午,正在韓國全羅南道光州市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審會議上傳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  「僑批檔案」是廣東誕生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它的成功申遺,標誌著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記憶遺產四大類世界遺產,廣東已一應俱全。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僑批,可謂「跨越山海的家書」「穿越時空的誠信」,它是當年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件」「匯款單」合一的郵傳載體。潮汕閩南地區叫「僑批」,在江門又稱「銀信」,即有「銀」、又有「信」,在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16萬件僑批中,江門僑批文獻有近5萬件,現存最早的僑批也出自江門。
  • 僑批學者齊聚江門 探討「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
    12月9日至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主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廣東江門市舉行。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廣東省檔案館館長陳華江,廣東省僑辦巡視員湯泗昌,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戴文威,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林真等華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術界,以及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弘揚華僑精神。
  • 一封僑批牽情絲,記憶遺產見證華僑海外奮鬥
    2013年6月19日,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廣東誕生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專家認為,僑批檔案能夠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與其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關。僑批記載翔實,系統性強,覆蓋面廣,是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
  • 福建泉州徵集百年僑批 衝刺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福建泉州徵集百年僑批 衝刺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這是目前泉州市唯一入選「中國檔案珍品展」的僑批。這封僑批,將參與中國檔案珍品展全國巡迴展出,展示閩南僑批的特色。  據悉,今年5月份,福建、廣東兩省聯合申報的「僑批檔案」,已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接下來,泉州市檔案局將分別與省檔案局、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聯合舉辦「僑批展」,並繼續徵集「僑批檔案」,明年衝刺「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 泉州徵集百年僑批 明年衝刺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泉州徵集百年僑批 明年衝刺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qz.fjsen.com 2012-08-07 08:33  陳麗娟 謝明飛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海峽都市報閩南版8月7日訊(記者 陳麗娟 謝明飛 實習生 李斐斐 通訊員 劉揚宇 文/圖)記者昨天從泉州市檔案局了解到,一封公元1913年由緬甸仰光寄往同安的僑批,入選中國檔案珍品展。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的盛會。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弘揚華僑精神。僑批保護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僑批」亦稱「銀信」,是指近代以來海外華僑華人主要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國內眷屬的家書(信)和匯款(銀)憑證的統稱,其基本特徵是銀、信合體。
  • 《世界記憶》僑批和銀信文化遺產線路
    原標題為:海內外華人的集體記憶情感空間:《世界記憶》僑批和銀信文化遺產線路作者:阿瑞西學東漸文化遺產線路;  6. 瓷器文化遺產線路;  7. 香山古道群英故裡文化遺產線路;  8. 《世界記憶》僑批和銀信文化遺產線路。
  • 泉州僑批檔案
    1979年泉州地區的僑批業合併到當地的中國銀行,結束了其百年民間發展史。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泉州市集郵協會先後多次舉辦僑批研討會,組織人員整理了《僑批發展史》《僑批》《僑批100年》《閩南僑批》等多部郵集,撰寫論文近百篇。2010年,泉州市檔案館的僑批檔案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12年,入選「世界記憶遺產亞太地區名錄」。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召開 隋軍出席並講話
    三是要講好僑批中的文化傳承故事,推動廣大僑胞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薪火相傳。進一步挖掘僑批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從華僑精神中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廣大僑胞講清楚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10月18日,在僑批文物館往西南不到2公裡處的廣東汕頭西堤公園記憶廣場人頭攢動,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風雨僑批》主創團隊再次到公園重溫歷史、尋找靈感,編劇、導演趙曙光感慨良多。「逛完博物館才發現,原來華僑文化、銀信文化與我們臺山人日常生活這麼近。」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黃先生帶著讀小學的孩子到江門臺山銀信博物館參觀。
  •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國故事!為了全景展現僑批檔案的文化價值、歷史意義、社會影響,《國家記憶》之《跨越山海的家書》於12月29日至31日晚8點檔在CCTV-4播出。央視頻APP將在每天17:00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 僑批逐漸走進大眾生活
    科研院所和高校、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
  • 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開幕 展出文物史料實物170件(套)
    江門日報訊 (記者/黎禹君)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
  • 中國擬為南京大屠殺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支持請轉:中國擬為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將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等珍貴歷史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目的是牢記歷史,珍惜和平,捍衛人類的尊嚴。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江門成立
    南方日報訊(記者/戴惠甜)12月9日至11日,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活動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揭牌。
  • 如何進一步保護僑批文化?江門這場會議給出「方案」
    江門這場會議給出「方案」  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僑批學」,建立僑批檔案資料庫,加大對僑批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12月10日舉行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近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齊聚江門五邑大學,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共同做好新時代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工作。
  •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記者2日探訪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僑批紀念地的廣東汕頭市西堤公園「僑批」記憶廣場。  「僑批」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合稱。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下半葉長期流行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僑居地與東南沿海僑鄉之間,流傳時間長達150多年。  2013年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中國的世界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遺產的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世界記憶遺產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延伸。至2013年6月共有100個國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和文獻集合入選了《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中國已有9份文獻遺產入選。1. 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1997年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的中國50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錄音檔案,長達7000小時。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阿炳創作的傳世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