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2020-12-21 廣州日報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展出的部分僑批。

僑批文物

僑批被創造性地製作成500多塊瓷磚藝術作品。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黃敘浩、唐卉、陳別

「『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據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出新:僑批文物「走出」博物館與公眾見面

位於韓江、榕江和練江三江入海交匯處的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它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

「數以百萬計的華僑從這裡乘船出海,他們回望家鄉最後的景象就是這裡。」站在西堤公園的海濱木製棧道上,西堤公園管理所負責人陳寧邑告訴記者,早期僑民大多數來源於社會底層,他們為了生活前往異國他鄉打拼,從事的大多都是出賣勞動力的行當。

漂洋過海的僑民們,在苦苦拼搏時仍心繫故裡,採用了僑批這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寄回一些血汗錢贍養家庭,「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三江出海,一紙還鄉』。」陳寧邑說。目前,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也是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已成為我省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典型樣本。自2016年9月開放以來,西堤公園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訪客達450萬人次。

僑批,是華僑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是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如今在汕頭、江門等地,這些珍貴文物紛紛「走出」博物館,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在汕頭西堤公園,僑批被創造性地製作成500多塊瓷磚藝術作品,嵌入西堤公園的公共空間裡,為市民創造重溫僑批歷史文化的場所,實現歷史文獻展示與人居環境改善合理結合,在2017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而在江門五邑地區,僑批直接被稱為「銀信」。在臺山海口埠,僑批銀信文化保護同樣與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緊密相連。漫步銀信紀念廣場,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銀信柱按照愛國、教育等不同主題展示銀信文化,無形的文化變得可觸、可感。

2017年,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通過深入挖掘臺山當地的銀信文化,發動當地村民、高校教師學者等社會力量,搜集銀信原件數百份,建成銀信紀念廣場,還修復了銀信博物館、古碼頭以及海口埠至梅家大院的河堤觀光道,7.5公裡古驛道亦隨之煥發新生。專家指出,將部分重要文獻的片段進行視覺形象化處理,在城市公共空間展示,與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及利用工作緊密結合,有助於提升「世界記憶」項目的影響力。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創新性地將僑批、銀信在公共空間進行展示,探索出讓僑批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新路子,也探索出增強市民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自信的新途徑。

出彩:驛道活化為僑批文化注入新活力

今年11月26日晚,潮語版大型話劇《風雨僑批》在汕頭藝都大劇院舉行首場公演,這部重新編排的話劇,結合僑文化,展現了汕頭僑批商人堅守道義,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以新的表達方式弘揚僑鄉精神。

這是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2017年初,廣東依託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開展了「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邀請僑批銀信後人講述僑批銀信背後的故事;與此同時,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僑批銀信製作成作品「銀信牆」在江門海口埠展示。

不管是汕頭西堤公園還是江門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都逐漸成為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創業史的重要場所。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南粵古驛道正將這些節點串珠成鏈,熱愛祖國、情系故裡、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僑批精神在這些地方不斷得到升華。

同樣是南粵古驛道四大出海口紀念地之一,位於汕頭市東裡鎮的樟林古港是僑批往來的重要港口。近年來,通過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當地設立了樟林古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這個一度被歷史掩埋的破舊港口,搖身一變成為華人華僑最愛的網紅打卡點。「南粵古驛道的保護活化為樟林古港注入新的生命力,紅頭船再次『啟航』。」樟林古港研究學會會長陳澄波感嘆。

展望:構建詩意棲居的魅力嶺南體系

僑批銀信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是廣東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閃亮點。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一直以來注重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利用,深入持續牽頭推進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串聯整合沿線的名城名鎮等自然文化資源,保護修繕了一大批文物遺蹟、紅色革命遺址,搶救性地挖掘保護了僑批、銀信等文化遺產以及沿線珍貴優秀傳統文化、工藝技藝等,發掘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並建設利用華南研學基地,規劃建設了一批紅色文化遊徑,打造開放式體驗式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據介紹,當前省自然資源廳正深入推進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是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省自然資源廳將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不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儘可能保留歷史原貌」的原則,遵循「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規劃方法,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及與之對應的空間載體活化利用,作為我省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為南粵大地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充分空間資源保障。

據了解,在省級層面,《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充分落實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深入挖掘南粵歷史文化資源,通過設置「構建詩意棲居的魅力嶺南體系」專章,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嶺南人文美麗體系。同時,也將推進國土空間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將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聯繫起來,以歷史文化保護空間的方式來落實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相關焦點

  • 僑批銀信搬上廣東汕頭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黃敘浩、唐卉、陳別  「『僑批』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
    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據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展出的部分僑批。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10月18日,在僑批文物館往西南不到2公裡處的廣東汕頭西堤公園記憶廣場人頭攢動,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風雨僑批》主創團隊再次到公園重溫歷史、尋找靈感,編劇、導演趙曙光感慨良多。「逛完博物館才發現,原來華僑文化、銀信文化與我們臺山人日常生活這麼近。」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黃先生帶著讀小學的孩子到江門臺山銀信博物館參觀。
  •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據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僑批,可謂「跨越山海的家書」「穿越時空的誠信」,它是當年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件」「匯款單」合一的郵傳載體。潮汕閩南地區叫「僑批」,在江門又稱「銀信」,即有「銀」、又有「信」,在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16萬件僑批中,江門僑批文獻有近5萬件,現存最早的僑批也出自江門。
  • 迎2021汕頭亞青會,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五周年再出發
    當晚,潮樂演奏——潮陽笛套音樂《燈樓》,潮語歌曲《一封番批》、《夜色小公園》,話劇《風雨僑批》精彩片段輪番上演;現場還進行了「尋訪中央紅色秘密交通站後人」倡議書發布;還展出了僑批及潮劇、潮繡、潮汕勾花、潮汕木雕等傳統非遺文化,一場精彩的潮汕文化盛宴為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站)劃上圓滿句號。
  • 《世界記憶》僑批和銀信文化遺產線路
    關於四邑人在海外的生活與銀信,網站有本人2003年訪問加州首府薩克門多美國加州國家鐵路博物館的感受和照片,也不贅說。  在外銷貿易轉變下滑的的時期,鴉片戰爭爆發太平天國戰亂,出外謀生成為廣東人在近代形成了特殊華僑文化,從古驛道出發,轉抵古港口出海口,告別老父少妻為一個目的,活下去!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的盛會。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弘揚華僑精神。僑批保護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僑批」亦稱「銀信」,是指近代以來海外華僑華人主要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國內眷屬的家書(信)和匯款(銀)憑證的統稱,其基本特徵是銀、信合體。
  • 僑批學者齊聚江門 探討「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
    12月9日至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主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廣東江門市舉行。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廣東省檔案館館長陳華江,廣東省僑辦巡視員湯泗昌,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戴文威,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林真等華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術界,以及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弘揚華僑精神。
  • 南粵古驛道五周年 汕頭小公園辦潮汕音樂文化展演
    當晚,潮樂演奏——潮陽笛套音樂《燈樓》,潮語歌曲《一封番批》《夜色小公園》,話劇《風雨僑批》精彩片段輪番上演;現場還進行了「尋訪中央紅色秘密交通站後人」倡議書發布;還展出了僑批及潮劇、潮繡、潮汕勾花、潮汕木雕等傳統非遺文化,一場精彩的潮汕文化盛宴為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站)劃上圓滿句號。
  • 新版歌仔戲劇目《僑批》在廈門市完成首演
    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人民網廈門8月10日電(陳博)8月8日晚,新版歌仔戲劇目《僑批》在廈門市小白鷺藝術中心完成首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等專家前來觀看了本次演出。 據悉,「信」字在閩南話中讀作「批」,「僑批」指的是海外華僑華人寄回家鄉的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亦是海外華僑的群體記憶和文化符號。
  •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記者2日探訪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僑批紀念地的廣東汕頭市西堤公園「僑批」記憶廣場。記者在「僑批」記憶廣場看到,下沉式記憶景牆、拉膜平臺等,展示的一幅幅「僑批」讓遊人們仿佛經歷了一場「僑批記憶之旅」。  汕頭的西堤地塊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僑批」記憶廣場與大海交相輝映,遊覽其中,「僑批」「記憶之流」「批局」「過番紀念碼頭」等元素,讓人們真切感受先輩那段背井離鄉奮鬥的艱辛,體驗當時的海外鄉親通過僑批寄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 僑批逐漸走進大眾生活
    江門市  加快推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  重要平臺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文生攝影報導)本月11日,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
  • 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昨在汕頭打響
    昨日(11月21日)下午,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在汕頭市金平區的小公園及「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西堤公園進行了短距離個人賽項目的爭奪。據悉,本站賽事也預示著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五周年隆重上演,其賽事品牌化與全民健身普及化成效顯著。
  • 江門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待開發 缺展覽場所
    這裡有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江門地區稱為「銀信」,下文主要以「銀信」表述),距離僑批成功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已有兩年,然而,銀信走出藏館,真正「活」起來還有待開發。那麼,如何「活化」銀信,業界人士有哪些建議?  觸摸·僑鄉檔案的血脈  館藏檔案達56萬卷,銀信是傑出代表  檔案館是政府集中保存、管理檔案的公眾服務機構。
  • 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開幕 展出文物史料實物170件(套)
    江門日報訊 (記者/黎禹君)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1月15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體局主辦,市博物館承辦的「家國情懷寄尺素——江門五邑銀信(僑批
  • 【本地】品牌化與普及化雙豐收,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五周年顯崢嶸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跳臺跳水冠軍孫淑偉,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世界擊劍錦標賽男子花劍團體冠軍黃良財出席開幕式並宣讀「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環保宣言」,亞奧理事會副主席、亞青會組委會副主席宋魯增為大賽總決賽鳴鑼開賽。
  • 傳承潮州音樂,踐行南粵古驛道音樂活化
    王培瑜正是傳承潮州音樂的傑出代表,且投身於南粵古驛道音樂活化。  王培瑜教授:  古驛道跟古樂是有一定的關聯的,潮州音樂大部分是古樂、古曲和古調,這跟歷史上的潮州人文有很大的關係。,奏響了古驛道上的古音古樂,為現場觀眾獻上了一場聽覺的盛宴,讓人領略到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 歌仔戲《僑批》新版首演 精彩展現廈門戲曲創作實力 情感共鳴更強烈
    修改後的歌仔戲《僑批》豐富了人物的情感。 昨晚,歌仔戲《僑批》經修改提升後在小白鷺藝術中心金榮劇場首演。新修改的《僑批》以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精品為出發點,它將人物命運的轉折與「批」(信)更緊密相連,以更鮮活的人物形象,更感人的情感力度,更強烈的舞臺衝擊力,博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等嘉賓現場觀演。
  • 臺山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預計8月開館 有望成為廣東第二家國有僑批類...
    已經有上百年歷史的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屆時,該館有望成為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後,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銀信,又稱僑批、番批,是華僑華人與家鄉親人間往來的銀信合一的國際移民文獻,是聯結海外華僑與其家人、鄉邦的核心紐帶。2013年6月,「僑批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