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攝製組在江門拍攝。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的銀信檔案館藏豐富,截至目前:江門市博物館館藏銀信檔案資料約2.6萬件(套),其中華僑書信約6000件(套),金融票據2萬多件(套);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開平市博物館目前收藏銀信共有1214件(套),包括書信、票據、記帳簿、年結簿等。
-
江門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待開發 缺展覽場所
江門地區現有江門市檔案館、蓬江區檔案館、臺山市檔案館、開平市檔案館等8家國家綜合檔案館,共有檔案全宗759個,館藏共計56萬多卷。其中,五邑銀信有5萬多卷,是江門現存檔案的傑出代表,與潮汕僑批、梅州僑批組成「廣東僑批」,在2013年6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除此之外,江門還有不少明清、民國的珍貴檔案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料。
-
央視聚焦江門這件「國寶」!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背後故事讓人感動!
「五邑銀信」正是五邑籍海外僑胞家國情懷的歷史見證!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高度重視,大力推動五邑銀信(僑批)保護活化,進一步發掘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豐富江門僑鄉文化內涵。日前,市委宣傳部專門召開了江門五邑銀信(僑批)保護活化工作研討會。
-
臺山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預計8月開館 有望成為廣東第二家國有僑批類...
龔春輝攝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龔春輝)被譽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江門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目前正在開展銀信博物館的建設工作。記者獨家獲悉,海口埠銀信博物館的建設主體工程將於下月完工,經過展成設計和布展之後,今年8月份有望正式對外開放。屆時,該館有望成為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後,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僑批,可謂「跨越山海的家書」「穿越時空的誠信」,它是當年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件」「匯款單」合一的郵傳載體。潮汕閩南地區叫「僑批」,在江門又稱「銀信」,即有「銀」、又有「信」,在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16萬件僑批中,江門僑批文獻有近5萬件,現存最早的僑批也出自江門。
-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華僑後人的尋根之所
7月2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和廣東省江門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金山伯的榮耀——中國僑都·江門近代僑匯展」在北京「水立方」展出。前來參觀展覽的,大多是海外華裔青少年。 駐足遊覽間,筆者在展會上邂逅了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副館長林軍女士。她告訴筆者,這次專題展共展出300多幅歷史圖片、30多件文物展品,只是五邑華僑文化的「滄海一粟」。
-
一封「信」,一份五邑僑胞家鄉情!
一封「信」,一份五邑僑胞家鄉情!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保護好「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一張張泛黃的銀信(僑批),是老一輩五邑僑胞艱難創業打拼的有力見證,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始終閃耀在歷史長河裡。
-
講述江門這件「國寶」背後的故事!五邑大學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
近日,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和劉進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聚焦江門這件「國寶」!接下來,小編帶大家閱讀全文!僑批:見證僑胞家國情懷 體現文明互學互鑑作者:張國雄 劉進華僑陳程業寄給家人的銀信。
-
僑批學者齊聚江門 探討「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
12月9日至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主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廣東江門市舉行。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廣東省檔案館館長陳華江,廣東省僑辦巡視員湯泗昌,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戴文威,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林真等華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術界,以及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弘揚華僑精神。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擁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的江門,有著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的僑文化,其中就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和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五邑銀信)。五邑銀信作為「僑批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著江門與海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貴歷史。2013年,「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批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華僑精神寄託所在
中新網江門9月25日電 題: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華僑的精神寄託所在 作者:陳浩光 李健群 24日是周末,記者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看到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回鄉多會到這博物館走走,看看先輩們的經歷。同時,感受五邑華僑華人的崢嶸歲月和愛國情懷。」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黎禹君實習生/陳清松「江門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做得特別好,既有自然景觀、歷史文物,還有不少珍貴文獻。尤其是人和物結合得特別好,這裡還有民歌表演、樂器表演,房子保存著原始的生活氣息,非常難得!」參觀了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中央編譯出版社副總編輯戰歌稱讚道。
-
【精彩回顧】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閉幕式活動
,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歷來愛國愛鄉,他們身在海外、心繫祖國、根在五邑,不斷的往返於家鄉與居住國之間,傳播西方文化,參與祖國和家鄉的建設,為世界和中國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江門市博物館選取六位五邑籍華僑華人以繪本的形式創作關於他們的愛國故事,於10月27日在華博館展出。11月28日下午,為期一個月的《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完滿落下帷幕,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了閉幕式的活動。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僑批檔案」申遺成功 為廣東首項世界記憶遺產
具不可替代性最終勝出 南方日報記者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了解到,此次評審會議對4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推薦的82項文獻遺產進行了評審,並提名54件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批准,這54個新增項目最終列入名錄,通過率低於66%,競爭可謂激烈。
-
觸摸江門海洋歷史脈絡,品鑑僑鄉悠長文化韻味
江門,還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400多萬祖籍江門五邑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分布在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歷來有海內外「兩個江門」的人緣優勢。近年來,江門市深挖僑鄉海洋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海洋歷史故事為世人熟知,僑鄉文化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江門成立
南方日報訊(記者/戴惠甜)12月9日至11日,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活動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揭牌。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展出的部分僑批。僑批文物僑批被創造性地製作成500多塊瓷磚藝術作品。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在華僑博物館開展
近日,由江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江門市博物館承辦,江門五邑聯合博物館協辦的《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在江門市華僑博物館開展。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江博文化志願者為同學們演出沉浸式話劇--"有國才有家"《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愛國故事繪本專題展》共32塊展板及50件展品,通過選取近代以來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中選取六位傑出的代表: 梁啓超、司徒美堂、馮如、陳宜禧、陳少白、鄭潮炯等,以對歷史事實的高度尊重為前提,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愛國故事以繪本的形式進行藝術創作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10月18日,在僑批文物館往西南不到2公裡處的廣東汕頭西堤公園記憶廣場人頭攢動,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風雨僑批》主創團隊再次到公園重溫歷史、尋找靈感,編劇、導演趙曙光感慨良多。「逛完博物館才發現,原來華僑文化、銀信文化與我們臺山人日常生活這麼近。」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黃先生帶著讀小學的孩子到江門臺山銀信博物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