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到河北易縣摘柿子,是我們這群北京攝影人的「老節目」了。五年裡去了三次。
插圖 王金輝
作者:司馬小萌
摘回來後,我會把這些又硬又澀的柿子擱紙箱裡,錯層碼好,放陽臺上。三天兩頭,摸摸這個,捏捏那個;然後,「柿子撿軟的捏」,熟一個吃一個。這個過程很長,也很有意思,通常能吃到春節。
易縣哥們兒小孫的柿林,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這小子特熱情。他說:「柿子多的是!賣不了幾個錢,還不夠採摘的人工費。你們敞開摘;剩下的,餵鳥得了。」是啊,村裡村外,漫山遍野,柿樹成片,已成鄉村一景。
於是,我們和鳥「搶食」來了。
也是好心:鳥們整個冬天沒別的食物,光吃這個;而柿子中含有10.8%的糖類,吃多了容易使血糖升高。它們不得糖尿病嗎?
哈!「人事」還沒管好,就管「鳥事」來了。
這次,我們是11月初去的。摘柿子要等「霜降」,否則柿子摘回家也存不住。「霜降」一過,柿葉也跟著「降」了,光禿禿的枝條上只剩下柿子,遠遠望去,像掛滿紅彤彤的小燈籠,煞是好看。如果再來點雪,白裡透紅,好「攝」者們就「欣喜若狂」了。
柿樹易活。嫁接後3至4年開始結果,15年後達盛果期,經濟壽命長達百年,有「一年種植,百年收益」之說,是開發山區治窮致富的重要樹種,也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優良樹種。
我國是世界上產柿最多的國家。長江和黃河流域,就是柿子原產地,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據說柿子有300多個品種。從色澤上可分為紅柿、黃柿、青柿、朱柿、白柿、烏柿等;從果形上可分為圓柿、長柿、方柿、葫蘆柿、牛心柿等。根據其在樹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脫澀,又分為「澀柿」和「甜柿」兩類。澀柿,必須在採摘後經人工脫澀方可食用。嘿嘿,偏偏咱們這疙瘩的柿子,都屬於後類。
我對柿子的感情很複雜。
倍兒甜的柿子,能讓我等甜食愛好者得到極大滿足。也知道它是好東西:維C含量高。一天吃一個,攝取的維C基本上能滿足每天需要量的一半。還有潤腸通便、潤肺生津等諸多好處。我爸生前最愛吃凍柿子,吸一口帶著冰碴兒的甜瓤兒,凍得直吐舌頭。到現在我還能回憶起他的憨萌模樣。
在樹上自然成熟的柿子,少之又少,當屬「極品」。那種原生態的純正香甜口感,我眼裡,秒殺一切水果。
當然不敢多吃。更不能空腹吃。柿子含有較多的鞣酸及果膠,在空腹情況下它們會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如果這些硬塊不能通過幽門到達小腸,就會滯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
柿子皮也最好不吃。因為柿子中的鞣酸絕大多數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脫澀時,不可能將其中的鞣酸全部脫盡……
下午兩點鐘,一群在易縣小飯館「菜足飯飽」的北京人,爬上了小孫家村頭的高坡。
如果你以為來的是一隻饞貓隊伍,只熱衷於摘柿子,那你就錯了。請看看他們手裡的傢伙,除了兜兜筐筐,還有「長槍短炮」。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拍柿子、拍摘柿子;如果運氣好,也許能邂逅枝頭上果腹的鳥兒。還有自拍、互拍、各種抓拍、各種擺拍。這可是攝影人的樂趣之一。
最搞笑的,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原組聯部主任包同學。他特地到小賣部買了條毛巾,手提竹筐頭裹毛巾,在柿樹旁做了一回「表情帝」。快門聲此起彼伏!這條毛巾可派上了大用場,大家搶來搶去,爭先恐後冒充村姑、村爺。
「地頭蛇」小孫,也不甘落後,只見這廝躥到樹上,大擺POSE。雖說他土生土長,身手敏捷,仍然嚇得俺一邊拍一邊喊「小心點!小心點!」隨後,小孫迫不及待地把照片發到朋友圈,特別註明:「司馬小萌老師拍的」。
從北京到易縣地頭一個來回,溜溜二百多公裡。算算油錢、餐費、過橋費,哎喲喂,夠買好多筐柿子了。
咱攝影人不算計這個。
那晚,我們的微信攝影群很是熱鬧,大家紛紛上傳照片。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本人製作的「九宮格」:每幅圖收納九張照片,匯總各位摘柿子的滑稽表情。
不是俺喜歡嘚瑟,實在是大家的神態相當嘚瑟!
「樂極生悲」的是,回京後,十人中有三位女士感冒了,有兩位甚至誇張到上醫院取藥。我不由得調侃:這幫城裡的嬌包,真把自己當林黛玉了……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