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2020-12-17 網易教育

2019年10月22日,位於重慶市楊家坪中迪廣場內的鐘書閣書店。視覺中國供圖

江蘇省第二十屆高中生閱讀與寫作作文大賽初賽命了兩道題《書裡書外》《線上線下》,筆者都做了指導。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筆者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

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筆者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諸如《鎧甲勇士》《查理九世》《怪物大師》《鬥破蒼穹》《武功乾坤》《鬥羅大陸》《龍族》《牧神記》《遮天》之類,都是如我一般的「一本正經」的語文老師們沒有讀過的,甚至沒有聽說過的,或者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這些作品他是讀得津津有味的,對他的影響也是奇妙、獨特而又積極的。

這篇文章,我是被吸引住了。不僅因其流暢的文筆,神來的表達,至真的呼喚,更有作者內心世界真實的流露。同時,也引起了我的沉思。

從書內到書外,作者在冷眼和蔑視中一路走來。老師和家長眼裡的末流作品,卻是作者的興趣所在,並且,實實在在推動了作者的成長!推動人成長的難道一定要經典名著嗎?

進一步思考,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我們要做的是,順其興趣,積極引導,指向縱深。

不可否認,名著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上,在藝術建構的獨特性上,在語言運用的精煉精彩上,各個方面,都是典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正是這一切,對於文學素養尚很欠缺的中學生來說,都是高大上的,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評判能力都達不到這樣的高度,面對高山上的靈芝——名著,他們看不到,看到了也夠不著!於是他們只能退而求次——也不是求,而只是觸手可及,那些情節新奇、人物靈動、語言淺近的下裡巴人的作品,一下子就能吸引他們,而且,他們閱讀這些作品,完全是因為心之所愛、興之所至,沒有任何功利目的,不需要考試,不需要為抓分數而讀,沒有任何逼迫的因素,所以,這樣的閱讀是自由自在的,也就能讀得暢快淋漓了!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有多少老師和家長去了解關注學生的興趣呢?我們讓學生閱讀,終極目的還不都是為了考試?說是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但實際上,如果沒有考試的要求,我們會讓學生讀名著嗎?另外,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學生,從來不問一問學生喜歡什麼。曾經,有推薦閱讀《瓦爾登湖》的,我們細細想想,這本書適合中學生閱讀嗎?它是作者厭倦喧鬧、孤立無助而不能立足於世時,尋求的無奈人生的棲息安身之所,所謂寧靜,也不過是無奈、無為、無助的一種自我拯救、自我安慰而已。就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而言,很不容易讀懂,即便讀下來,也很難理解其中對人生的另類徹悟,更不排除其中的消極態度!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就能施於人嗎?也是不能的吧!但是,我們就是這樣的一廂情願。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是經過系統理論和實踐打造過的,當然就會喜歡並從內心景仰經典名著,但中學生並沒有經過系統的錘鍊,也不可能有系統的文學理論的學習和鑑賞實踐的磨礪,基礎教育畢竟不是專業教育,當我們要把自己的喜好和推崇強塞給他們的時候,我們需要不需要考慮中學生的內心感受和接受能力?

再者,時代在不斷變化,網絡視界是那麼開闊,我們的視野卻還只盯著名著,不肯放開眼界。儘管是經典,但,是不是狹窄了些?學生已經在開闊的境界裡暢遊了,而我們卻還沒有能夠遊目騁懷,或者乾脆不願意隨著學生目光放眼遠眺,我們難道不落伍了嗎?時代在變,我們的觀念也該變一變了!

也許有人說,名著反映社會生活,能夠弘揚正能量,推動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當然如此,但很多非名著也具有這些特徵啊。只要是文化主管部門審核通過的作品,都不會背離核心價值觀;只要加強網絡作品的監管,也不會讓危害青少年成長的作品流行於世。這是普通作品流行於世的前提。無需贅述。無論如何,再也不能把非名著作品當成「洪水猛獸」,更不能藉此對中學生封禁,也不能以浪費時間為名禁讀了。

當今,各種媒體帶給人們的各類作品浩瀚無垠,並且每天都有新作品產生,層出不窮。固守傳統閱讀的圈子,強推自己的喜好,顯然不合時宜。置身於時代之外,終究會被時代淘汰。作為教師,要從改變我們的閱讀教學觀念開始,改變我們的閱讀教學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閱讀教學策略。

首先,做好調查研究、問卷調查、採訪調查、寫作調查等多種調查方式相結合,了解學生的閱讀傾向,把握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層級,為閱讀指引鋪墊道路。

其次,擴大自身的閱讀面。過去是教師為學生開書目,現在,不妨讓學生為我開書目。教師去閱讀學生閱讀的書,會發現別樣的世界。可能很多地方只是泛讀、跳讀,但一定也會有很多被吸引而精讀的章節。這樣,我們的指引就會有針對性了。為此教師需要更多的付出。

第三,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目的在於激活學生思維,引領向審美鑑賞和審美評價的縱深發展。筆者曾經設計過閱讀系列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個個顯特長。總名稱叫做「讓讀書才能展示會有序延伸」,包括閱讀批註、撰寫短評、改寫劇本、短劇表演、演講比賽,等等,每項活動都會評獎,由學生評委評判,並頒發獎狀。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最後,作為教師,筆者想再次呼籲,我們應當摒棄一切為了考試而閱讀的教學行為!為了考試而閱讀,偏離了閱讀為人生成長、為人性淨化的根本宗旨,讓閱讀者因走向功利而喪盡閱讀興趣,也違逆創作的終極目的!

(作者為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蔣垛中學教師)

孫善網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於彩虹_NBJ11060

相關焦點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現在中國的教育雖然正在向著素質教育進發,但是依然存在著眾多的考試,眾多的考試當中有一項必考的內容,那就是閱讀理解,以及各種名著的閱讀。但是現在的孩子觸手可及的有那麼多的作品,很多孩子可能無法達到名著作要求的欣賞高度,所以他們對名著並不是很感興趣,他們所閱讀的內容與我們成年人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希望中學生能夠閱讀名著。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筆者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筆者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
  • 推動人成長的難道一定要經典名著嗎?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推動人成長的難道一定要經典名著嗎?進一步思考,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我們要做的是,順其興趣,積極引導,指向縱深。不可否認,名著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上,在藝術建構的獨特性上,在語言運用的精煉精彩上,各個方面,都是典範。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聽聽語文老師怎麼說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在11月30日舉行的現場決賽中,選手們又以《閱讀時光》為題, 再次展開了激烈角逐。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媒體刊文:順其興趣,積極引導
    推動人成長的難道一定要經典名著嗎?進一步思考,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我們要做的是,順其興趣,積極引導,指向縱深。不可否認,名著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上,在藝術建構的獨特性上,在語言運用的精煉精彩上,各個方面,都是典範。
  • 寒假,讓中學生多讀名著
    所以,假如一個民族的未來精英知識分子階層不讀中外名著,其整體的政治、文化、科學的人文創造性素質,是絕對堪憂的。   所以,我很讚賞讓中學生在寒假讀名著的倡議,中學時代記憶力好,讀過後一輩子都忘記不了,可終身受用,還可以用名著的正義來陶冶情操,以名著的智慧來開啟、提高智力,用名著的描述、表達來規範自己的書寫語言。
  • 名著導讀:中學生讀《西遊記》要注意方法
    《西遊記》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大名著中相對通俗易懂的一部著作,就文章的語言風格來說,已經比較接近白話文的話語體系,但是《西遊記》的原著畢竟是400多年前的作品,吳承恩也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作家,他的寫作特點就是章回體結構,小說體系龐大,一百回的內容,不是短時間就能夠閱讀完畢的事情
  • 中學生必讀名著?老師家長眼中的末流之書
    推動人成長的難道一定要經典名著嗎?進一步思考,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我們要做的是,順其興趣,積極引導,指向縱深。不可否認,名著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上,在藝術建構的獨特性上,在語言運用的精煉精彩上,各個方面,都是典範。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認為,親子共讀首先是學業的需要,名著經過歷史、文化、種族的考驗,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閃光點,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不一定看到這點,尤其是成年人咀嚼起來內涵豐富的名著,比如《四世同堂》,對於閱歷淺的孩子讀來說,讀起來有困難難。
  • 「我」為什麼不喜歡讀名著?
    然而,文中提到 「想到那些主角在逆境中成長的樣子,我想,我雖然不能像他們那樣強大,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難看出,這些「閒書」實實在在推動了作者認真學習,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而且整個高中成績也一直在進步。我不禁疑惑:豐富學習、推動進步的一定是所謂的經典名著嗎?
  • 同學,今天你讀名著了嗎
    「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下,不考的東西老師就不太會去教,把名著閱讀納入考試範圍,至少能讓老師家長同學都更重視。」  其實在沒有亮相之前,這套教材已經備受關注。這部分是因為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在語文教材編排中下猛藥,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
  • 中學生閱讀只需把握三點即可|教師|語文老師|讀書_網易教育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他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他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在《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這些作品他讀得津津有味,對他的影響也是奇妙、獨特而又積極的。
  • 錢理群:我們為什麼要讀名著
    在進入「名作」的閱讀之前,請朋友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一位世紀老人(巴金)寫的這段話: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
  • 為什麼要讀《四大名著》?
    因為它裡面有大量的生僻字,甚至是特殊的地名、人名、官職以及一些古代漢語字詞,這些沒有注音沒有解釋,孩子讀不懂。2、大部分都是刪減版的,不是整本閱讀,所以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認知偏差,因為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最重要的語言和思想,經過刪減的,有可能會改變作者的意思和思想,而且很可能終生只讀一次,為什麼不讀原著呢?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目推薦文學作品《洗河》
    文學作品本身可以細分為兒童文學、科幻小說、長篇歷史小說、青春文學、紀實文學、散文、世界文學名著、人物傳記、社會倫理等,目前較為吃香的是兒童文學書,幾乎成了眾多出版機構都在搶食的一塊市場蛋糕,不過兒童文學面對的是學前教育及小學生。到了中學之後,初中生與高中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顯然兒童文學不太適合中學生群體,這時候就需要找一些適合自身年齡段閱讀的圖書。
  • 四大名著,不可不讀
    今天的中學生,是陪伴著手機和遊戲長大的一代人,我說這句話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每一代兒童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遊戲,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讓我頗為感觸的是,今天的高中生,似乎很少完整的讀過《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這四大名著。
  • 四大名著太難讀?這群重慶中學生將《西遊記》改編成現代話劇
    四大名著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結晶,世世代代被奉為經典。然而這些年來,一些中學生開始不願意看四大名著,反而對漫畫愛不釋手。「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知識,一般不能從課本中獲得,既然讀了歷史,就要把歷史的整個脈絡摸清搞透。」趙老師表示,這一次的話劇,其實也增強了孩子們對文化知識的喜愛。
  • 四大名著適合兒童讀嗎?
    那天和他聊天,發現他確實是飽覽群書,其中四大名著都已經看完了,很是讓人吃驚。回想自己上小學的時候,也就只看過一本刪減過的《諸葛亮》而已,到上高中時都還沒有讀完四大名著,真是慚愧。回家後我就一直在想,小學生讀四大名著,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他們適合讀這些小說嗎?這個問題,確實不能一概而論。
  • 莫言:建議中學生不要讀我的小說 等結婚後再看
    首先選取的文章要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比較能夠讀懂的文字;第二,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從中有新的體會和收穫。比如當他們了解了那時的時代背景,孩子不但不會覺得書中描寫的「吃蟲子」太噁心,還能體會到莫言苦中作樂的不易;第三,要注重語文性,讓孩子學習語言表達。  學生提問:你的小說適合我們嗎?
  •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名著,讀什麼,如何讀,才會更有效?
    好多家長從2017年的寒假開始就問我,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名著?其實新教改也就是部編版語文也對名著有了更多、更細化的要求。而且名著不僅是閱讀的學習任務更是小升初、初升高必考的項目,各地的試卷中都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名著閱讀試題:那麼問題來了,當你看到這裡時,腦子裡會有幾個疑問:什麼年齡的孩子適合讀名著?讀什麼樣的名著?讀名著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