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名著,讀什麼,如何讀,才會更有效?

2020-12-11 慧精牘高效讀寫

說起名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國的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關於這四本名著可謂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幾乎都能說上一個兩個的經典情節和故事。

近幾年,公立學校也好,校外輔導班也好,也都陸陸續續的推出了名著閱讀的要求或課程。

好多家長從2017年的寒假開始就問我,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名著?

其實新教改也就是部編版語文也對名著有了更多、更細化的要求。

而且名著不僅是閱讀的學習任務更是小升初、初升高必考的項目,各地的試卷中都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名著閱讀試題: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看到這裡時,腦子裡會有幾個疑問:什麼年齡的孩子適合讀名著?讀什麼樣的名著?讀名著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首先我們看下新教改中對名著的主要要求和變化:

1、位置的變化。

現在部編版教材通常是將名著導讀安排在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後面。不像以前名著部分是放在課本的末尾。讓內容位置的變化提前是為了讓老師、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更加重視,更重要的是體現編者的考慮。比如八年級上冊《昆蟲記》放在事物說明文單元後,且本單元有《蟬》是《昆蟲記》的節選。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在第六單元探險話題的後面。這樣的安排體現了編者既將課文作為引向課外閱讀的窗口,希望立足課內得法,課外實踐拓展的思想。

2、重視「引導」的作用。

部編版教材在名著閱讀中增設了「讀書方法指導」、「專題探究」、「自主閱讀推薦」三個環節。這樣可以針對名著的不同類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介紹一些適合他們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更高效的閱讀。同時針對學生閱讀名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方法性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名著閱讀更具有可行性。我們都知道,哪一本名著的內容都不是一堂課、二堂課可以講完的,所以自主閱讀推薦這一環節,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選擇,力求實現從名著到整個課外閱讀的更廣闊的延伸。

通過這次新教改的情況來看,這些變化都反映出國家對於學生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越來越重視了,希望通過這次教材的改革能促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

現在慧精牘給大家分享下上面的幾個疑問:

一、什麼年齡的孩子適合讀名著?

慧精牘不建議小學中低年級階段(一到四年級)的同學讀名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無法理解和吸收名著中龐博的知識和思想。所以過早讓孩子接觸名著,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我經常在課上會說:每個孩子都要讀二次西遊記。

其實名著尤其是我國的四大名著,是要進階去讀的。

第一次讀,是在小時候(四年級以下),這時候給與孩子的名著認知,最好的方式是名著中精彩、有趣的故事,連環畫甚至是動畫片,培養孩子對名著的興趣,這種方式既簡單又直觀,而且更符合孩子的成長需求;

第二次讀就是跟著專業的的老師讀原著了,這時孩子(五年級以上)已經心智成熟,理解力、識字率等條件都比較完備,跟著專業的老師系統的學習,可以把之前的興趣形成自身的綜合素養了。

二、讀什麼樣的名著?

慧精牘建議讀名著一定要讀原著、足本。為什麼呢?眾所周知,所有的名著是版本眾多,比如《水滸傳》原著有70回的、100回的、120回的,再加上什麼青少版、美繪版、導讀版。這些版本讓人眼花繚亂,無從下手。

為什麼要讀原著、足本,因為可以更好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完整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對於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具體、細緻,避免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誤導了孩子。

還有就是名著裡有很多是外國名著,那麼翻譯也就更加五花八門了。不同的翻譯者水平也不一樣,也決定了翻譯後的可讀性和原文的表達情況。

在這裡慧精牘給大家提供選名著的方法:大版——大社——大家

大版就是質量高的版本,有著很多次再版的信息;大社就是大型出版社,因為有實力,所以出版的書籍質量高;大家就是指編寫者或翻譯者是在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那麼他們編輯和翻譯的能力在同類同行裡面也是比較高的。

也許有些家長說,原著大人都看不了,何況孩子。其實是我們太不了解孩子了。

慧精牘經過四年的名著教學,發現大部分孩子是可以堅持下來的,並且是帶著收穫堅持下來的。

孩子的專注力往往要比成人更好,因為他們不會受到更多外界的影響。

三、讀名著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學習和考試方面我就不說了,這個現在各個家長都知道。

名著帶來的很好處可是不得了!我分享幾點主要的:

第一 名著是打破國籍、語言和文化的,人類文化和文學中的瑰寶。所以名著可以把孩子的對於中國的,世界的,古典的,近代的,現代的文學修養和綜合素質滋養出來;

第二 名著對於每個當代中小學生來說有著啟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也讓其了解不同文學形式的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價值與影響,學習和掌握中外名著的基本方法及要領,增進中小學生的文學素質和修養,從而以更高的素養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 名著裡面那些不同的人物風貌、寫作手法、遣詞造句等都是文化的堆疊和傳承,是孩子們值得去借鑑和學習的。

第四 名著裡面表達的處事做人的道理和教育意義,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最後舉例來說說名著給青少年帶來的好處:

我們這裡有一種說法,叫「少不讀水滸」。說《水滸傳》總是打打殺殺,對青少年有誤導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水滸傳》還能成為名著呢?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水滸傳》各類批註版本中著名的金批本的作者金聖歎,在他兒子十歲時就讓其讀水滸。難道古人那種封建教育時代裡,不怕孩子成為「不良少年」?

其實恰恰相反,是因為《水滸傳》不是江湖恩怨,不是拉幫結夥,不是打打殺殺。是在告訴我們,人活在世上,不管你出身如何,什麼職業,什麼背景,安身立命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學會的處事課程。

我們可以想想,我們這一生在社會上立足,生存,是不是要跟人打交道,而且是最難的?

其次這世上最難得是什麼?是知人識人,對不對?也就是與人打交道是最難的,因為人是最不穩定的生物。最後人活在世上,哪種人活得最得意?一定是人緣好,朋友多,得人心的人,對不對?

所以《水滸傳》就是教給我們這樣一個學科的書籍。

金聖歎那麼有智慧的人在古代就讀出了《水滸》的真諦,否則他為啥會給自己的孩子推薦呢?

所以閱讀,讀名著,讀得不是故事,不是章節,不是字數,而是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我們人生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讀《四大名著》?
    因為它裡面有大量的生僻字,甚至是特殊的地名、人名、官職以及一些古代漢語字詞,這些沒有注音沒有解釋,孩子讀不懂。2、大部分都是刪減版的,不是整本閱讀,所以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認知偏差,因為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最重要的語言和思想,經過刪減的,有可能會改變作者的意思和思想,而且很可能終生只讀一次,為什麼不讀原著呢?
  • 比讀不讀名著更重要的是什麼? 少讀網絡文學那些口水書就好
    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的親子閱讀,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從小愛讀書、讀好書。在少兒閱讀領域,名著經典向來被視作不可或缺的重頭戲。而近日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提出,「四大名著」其實並不太適合孩子閱讀。「與其擔心小朋友被名著『荼毒』,不如擔心他們根本沒興趣吧。」文化工作者小木笑言,自己從小就很愛看書,但除了「紅樓」和「三國」外,另兩本名著都是看了開頭便沒再往下看,長大後也不太喜歡。在小木看來,父母做得比較好的是從未刻意禁止她看什麼,唯一不太建議的是《聊齋志異》,小木認為這本包含很多「重口味」故事的名著確實不適合小孩。
  • 孩子讀不讀名著,長大後區別有多大?看看董卿就知道了
    馬克吐溫曾說:「名著就是那種人人都說好,但不怎麼讀的書。」大約在2年前,很多小學的語文教材上就已經有名著的出現,高年級的每一個單元後面都有課外閱讀,讓孩子們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名著,還有的學校試卷上開始出現名著填空題。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現在中國的教育雖然正在向著素質教育進發,但是依然存在著眾多的考試,眾多的考試當中有一項必考的內容,那就是閱讀理解,以及各種名著的閱讀。但是現在的孩子觸手可及的有那麼多的作品,很多孩子可能無法達到名著作要求的欣賞高度,所以他們對名著並不是很感興趣,他們所閱讀的內容與我們成年人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希望中學生能夠閱讀名著。
  • 「我」為什麼不喜歡讀名著?
    然而,文中提到 「想到那些主角在逆境中成長的樣子,我想,我雖然不能像他們那樣強大,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難看出,這些「閒書」實實在在推動了作者認真學習,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而且整個高中成績也一直在進步。我不禁疑惑:豐富學習、推動進步的一定是所謂的經典名著嗎?
  • 錢理群:我們為什麼要讀名著
    在進入「名作」的閱讀之前,請朋友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一位世紀老人(巴金)寫的這段話: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松致辭中談到了閱讀名著的問題,他表示,今天作家出版社邀請嘉賓老師來捅破這層窗戶紙,願意在作家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多彩的,如何領略閱讀中的多彩,僅靠自己閱讀或者家長帶著孩子去閱讀是不夠的,更需要老師來指導大家閱讀,獲得名著中的精髓。」
  • 孩子不願意讀名著怎麼辦?
    但是當小萍媽媽建議女兒閱讀一些課外名著時,小萍卻總是拒絕。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名著等好書呢? 黃斐老師觀點:如今圖書市場魚龍混雜,市面上湧現大批的網絡小說。雖然其中不乏品質精良、文筆優美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讀物文筆粗糙,依靠描寫黃暴場景來吸引孩子的眼球。相比網絡小說,名著或名家著作稍顯晦澀難懂,孩子們自然更加願意閱讀網絡小說。
  • 讀經典名著原則:歷經檢驗,往往能給孩子更充足的知識養分
    文/靜雲媽媽我陪女兒在新華書店選書,一位媽媽跟在我們身後觀察了好一會兒,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她到底想幹什麼。最後,那位媽媽終於忍不住了,跑上前問我:「你給你女兒選什麼書,可不可以給我看一下,我女兒同你女兒差不多大,可是我不知道要給她買什麼書。」
  • 孩子從愛看漫畫,到喜歡讀名著,如何培養孩子養成閱讀好習慣?
    誰尋思,到了三年級了,尋思不能總是看這類漫畫故事類書,該切換到一些更合適兒童閱讀的書籍了,這個時候,老師也在課堂上建議孩子多讀經典名著,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給孩子買了一堆的書籍回家啊,卻發現真是頭大了,因為孩子,根本不喜歡讀這類的書籍,她空閒時間寧可看看電視,上網玩遊戲,也不願意靜下心來讀一本經典的書籍。
  • 給娃選書很重要,陪娃讀書更重要……「親子共讀」如何科學又有效...
    然而,大多數「80後」、「90後」在自己的童年時代並沒有太多與家長共讀的經驗,轉身成為家長的他們,對於如何有效科學地陪伴孩子親子閱讀仍在不斷探索中。 很多名著固然經典,但如何從易到難、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地引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閱讀好書、親近名著?如何讓傳統的兒童文化資源,在今天的閱讀生活中,綻放它與時俱進的光芒?這對家長來說都是挑戰。 曾有家長諮詢:孩子不喜歡讀一些必讀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怎麼引導?
  • 孩子為什麼要讀「世界名人故事」?
    那些不能支配自己的人什麼都不是。 要做一名優秀的士兵,你要讀點歷史,要客觀地讀。那些日期和煩瑣的細節沒什麼用,你必須知道人們是怎樣作出反應的。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並沒有變。要想贏得戰爭,你要打敗的不是武器本身,你要摧毀那些使用武器的人的精神。你應該多讀些人物傳記,尤其是自傳。這之後你會發現,戰爭很簡單。
  • 今天如何讀名著:經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
    從今天開始,「悅讀空間」推出「今天如何讀名著」系列,和讀者一起思考這一問題。  ——編者   提到名著,所有人腦海裡都會展開一長串書單。讀名著,為很多人初識人文世界扣上了第一粒扣子。  當下,讀名著是否依然有時代價值?在採訪中,多位受訪者對本報記者表示,名著是經過時間過濾仍然閃爍著思想光輝的文字作品,是經過歲月淘洗仍不褪藝術光澤的經典論著,閱讀名著仍然是提升個人素質水準、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最有效途徑。
  • 讓更多的孩子愛讀古典名著
    孩子不願意讀書、特別是不願意讀名著,是許多家長深感焦慮的事情。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讀,主要原因一是語言不適應。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說,成書以幾百年之前。那時候的人們,生活節奏比較慢,寫出來的書在故事情節推進方面也就慢,跟現在生活於動漫、遊戲、視頻時代的青少年接受信息的習慣不吻合。 二是讀不懂。
  • 經典名著太難讀?這本書就能教孩子一步步「瓦解」名著
    讀什麼?怎麼讀?就是爸爸媽媽心中的頭等疑問。對此,中關村一小語文特級教師張海宏老師對此給出了答案:閱讀經典。因為閱讀「經典書籍」(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外國經典名著等)並不是為了應對之後的中考、高考,而是讓孩子通過讀一本有深度、有廣度的經典書籍,從而使他的心智經歷由「貧弱」到「豐盈」的過程。畢竟,「經典」是時間的篩選。
  • 猶太人培養孩子有效記憶力方法,讀101遍要比讀100遍記憶力好
    很多小孩子,對背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們的腦袋裡再也填不下任何東西了,為什麼孩子如此拒拍,記憶,為什麼記憶對於他們而言是那麼的難,記憶真的有什麼神奇的方法嗎?猶太人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對孩子進行嚴格的記憶訓練。有一個猶太小孩剛滿三歲父親,就把他帶到人類始祖的地方,開始學他們的書面語,希伯來文。孩子會讀之後,父親又讓孩子背誦,通用的祈禱文。這位父親從不要求孩子了解文章的意思。只要教他讀,以背誦為目標。在他看來,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幫助孩子創建起記憶力基礎,那麼往後學習其他的知識,就非常的吃力。
  • 讀什麼?怎樣讀?這樣做,讓孩子度過一個充實而快樂的寒假
    選擇恰當的名著來讀1.要弄清楚應該讀哪些作品。這些名著都是經典名著,也是中學生必讀作品,建議大家家中一定擁有這些書籍,並且在初中階段讀完這些名著。在閱讀名著的同時,一定還要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類似《讀者》等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優秀刊物來讀。《讀者》這類刊物的文章更貼近生活、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既能充實孩子的假期生活,更能擴大閱讀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解社會、拓展視野、積累語言,為語文閱讀和寫作奠定基礎。
  • 「怎麼讀」 如何讓孩子有效閱讀
    1 晨誦午讀等形式正在成為風尚剛剛去重慶彭水做完一次回訪的吳琦琪,是擔當者行動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畢業不足一年的她,已經可以遊刃有餘地帶領著孩子們完成一節可以成為範例的閱讀課,「要把閱讀這件事真正做起來,絕不能只把書交給孩子們看」。
  • 孩子不適合讀四大名著?高中生駁北大學者:現實中的低俗更甚
    讀了秦春華老師關於孩子閱讀「四大名著」是否合適的見解,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兩個場景:一個是十歲的我趴在沙發上讀《西遊記》,讀到描寫豬八戒的文字時,笑出了口水滴在書頁上;另一個是我十三歲時,媽媽翻看著《紅樓夢》問爸爸:「這麼風花雪月的文字,讓咱兒子看好嗎?」一方面,孩子讀一些書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另一方面,家長老師斟酌損益憂心忡忡,生怕孩子讀到不合適的內容。
  • 為什麼要讀經典?怎樣讀經典?
    《譯林世界名著講義》內頁為什麼要讀經典,是一個問題 ;怎樣讀經典,又是一個問題。這些問題,無數的人提供過答案,事實上也有諸多經典的示範。「為什麼讀經典」之問,與「為什麼要讀書」,其實是同一問題。這裡所謂「書」已預設為「好書」,「開卷有益」顯然不是把爛書也包括進去。以「開卷有益」的標準,許多貌為書者,不宜以書論,只可叫讀物。勸人讀書,有不同的勸法,「黃金屋」「顏如玉」一類的利誘不上檯面,可以不論,正論當是與知識掛鈎——書籍乃是知識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