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名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國的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關於這四本名著可謂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幾乎都能說上一個兩個的經典情節和故事。
近幾年,公立學校也好,校外輔導班也好,也都陸陸續續的推出了名著閱讀的要求或課程。
好多家長從2017年的寒假開始就問我,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名著?
其實新教改也就是部編版語文也對名著有了更多、更細化的要求。
而且名著不僅是閱讀的學習任務更是小升初、初升高必考的項目,各地的試卷中都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名著閱讀試題: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看到這裡時,腦子裡會有幾個疑問:什麼年齡的孩子適合讀名著?讀什麼樣的名著?讀名著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首先我們看下新教改中對名著的主要要求和變化:
1、位置的變化。
現在部編版教材通常是將名著導讀安排在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後面。不像以前名著部分是放在課本的末尾。讓內容位置的變化提前是為了讓老師、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更加重視,更重要的是體現編者的考慮。比如八年級上冊《昆蟲記》放在事物說明文單元後,且本單元有《蟬》是《昆蟲記》的節選。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在第六單元探險話題的後面。這樣的安排體現了編者既將課文作為引向課外閱讀的窗口,希望立足課內得法,課外實踐拓展的思想。
2、重視「引導」的作用。
部編版教材在名著閱讀中增設了「讀書方法指導」、「專題探究」、「自主閱讀推薦」三個環節。這樣可以針對名著的不同類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介紹一些適合他們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更高效的閱讀。同時針對學生閱讀名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方法性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名著閱讀更具有可行性。我們都知道,哪一本名著的內容都不是一堂課、二堂課可以講完的,所以自主閱讀推薦這一環節,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選擇,力求實現從名著到整個課外閱讀的更廣闊的延伸。
通過這次新教改的情況來看,這些變化都反映出國家對於學生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越來越重視了,希望通過這次教材的改革能促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
現在慧精牘給大家分享下上面的幾個疑問:
一、什麼年齡的孩子適合讀名著?
慧精牘不建議小學中低年級階段(一到四年級)的同學讀名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無法理解和吸收名著中龐博的知識和思想。所以過早讓孩子接觸名著,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我經常在課上會說:每個孩子都要讀二次西遊記。
其實名著尤其是我國的四大名著,是要進階去讀的。
第一次讀,是在小時候(四年級以下),這時候給與孩子的名著認知,最好的方式是名著中精彩、有趣的故事,連環畫甚至是動畫片,培養孩子對名著的興趣,這種方式既簡單又直觀,而且更符合孩子的成長需求;
第二次讀就是跟著專業的的老師讀原著了,這時孩子(五年級以上)已經心智成熟,理解力、識字率等條件都比較完備,跟著專業的老師系統的學習,可以把之前的興趣形成自身的綜合素養了。
二、讀什麼樣的名著?
慧精牘建議讀名著一定要讀原著、足本。為什麼呢?眾所周知,所有的名著是版本眾多,比如《水滸傳》原著有70回的、100回的、120回的,再加上什麼青少版、美繪版、導讀版。這些版本讓人眼花繚亂,無從下手。
為什麼要讀原著、足本,因為可以更好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完整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對於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具體、細緻,避免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誤導了孩子。
還有就是名著裡有很多是外國名著,那麼翻譯也就更加五花八門了。不同的翻譯者水平也不一樣,也決定了翻譯後的可讀性和原文的表達情況。
在這裡慧精牘給大家提供選名著的方法:大版——大社——大家。
大版就是質量高的版本,有著很多次再版的信息;大社就是大型出版社,因為有實力,所以出版的書籍質量高;大家就是指編寫者或翻譯者是在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那麼他們編輯和翻譯的能力在同類同行裡面也是比較高的。
也許有些家長說,原著大人都看不了,何況孩子。其實是我們太不了解孩子了。
慧精牘經過四年的名著教學,發現大部分孩子是可以堅持下來的,並且是帶著收穫堅持下來的。
孩子的專注力往往要比成人更好,因為他們不會受到更多外界的影響。
三、讀名著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學習和考試方面我就不說了,這個現在各個家長都知道。
名著帶來的很好處可是不得了!我分享幾點主要的:
第一 名著是打破國籍、語言和文化的,人類文化和文學中的瑰寶。所以名著可以把孩子的對於中國的,世界的,古典的,近代的,現代的文學修養和綜合素質滋養出來;
第二 名著對於每個當代中小學生來說有著啟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也讓其了解不同文學形式的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價值與影響,學習和掌握中外名著的基本方法及要領,增進中小學生的文學素質和修養,從而以更高的素養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 名著裡面那些不同的人物風貌、寫作手法、遣詞造句等都是文化的堆疊和傳承,是孩子們值得去借鑑和學習的。
第四 名著裡面表達的處事做人的道理和教育意義,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最後舉例來說說名著給青少年帶來的好處:
我們這裡有一種說法,叫「少不讀水滸」。說《水滸傳》總是打打殺殺,對青少年有誤導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水滸傳》還能成為名著呢?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水滸傳》各類批註版本中著名的金批本的作者金聖歎,在他兒子十歲時就讓其讀水滸。難道古人那種封建教育時代裡,不怕孩子成為「不良少年」?
其實恰恰相反,是因為《水滸傳》不是江湖恩怨,不是拉幫結夥,不是打打殺殺。是在告訴我們,人活在世上,不管你出身如何,什麼職業,什麼背景,安身立命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學會的處事課程。
我們可以想想,我們這一生在社會上立足,生存,是不是要跟人打交道,而且是最難的?
其次這世上最難得是什麼?是知人識人,對不對?也就是與人打交道是最難的,因為人是最不穩定的生物。最後人活在世上,哪種人活得最得意?一定是人緣好,朋友多,得人心的人,對不對?
所以《水滸傳》就是教給我們這樣一個學科的書籍。
金聖歎那麼有智慧的人在古代就讀出了《水滸》的真諦,否則他為啥會給自己的孩子推薦呢?
所以閱讀,讀名著,讀得不是故事,不是章節,不是字數,而是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我們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