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李舸:逆行武漢為"天使"造像 影像背後是精神是信仰

2020-12-13 人民網傳媒

2020年2月20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中國攝影》報副總編輯柴選、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網絡信息處編輯陳黎明、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原主任劉宇(從左至右)踏上開往武漢的高鐵。張雙雙 攝

2月20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攝影記者李舸作為領隊,帶領中國攝影家協會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一行(以下簡稱「小分隊」)搭乘高鐵前往武漢。此番逆行、受命出徵,主要任務就是要為全國各地馳援湖北的醫務人員拍攝個人肖像。

40天來,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協助下,目前已為4.2萬餘名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留像,覆蓋98%以上的援鄂白衣天使們。

為天使造像、為戰「疫」存照、為歷史留真。一張張真誠的面龐、一雙雙堅毅的眼睛、一個個動人的瞬間,這些數以萬張、不加修飾的「最美」肖像,不僅是醫護人員們的個人回憶,也是全國上下攜手戰「疫」的真實寫照,亦是新中國歷史上珍貴的影像檔案。

李舸這位從業二十多年的老新聞人,自稱「經歷過大災大難,也是見過一些生死的人」,但這次跟醫護人員「心貼心的交流」,他說讓自己內心變得脆弱和柔軟了,「我每一天都在流眼淚」。就讓我們透過李舸在《人民戰 「疫」》特別直播節目中的講述,走近這項中國攝影史上首創、世界攝影史上罕見的重大攝影工程幕後,聽聽抗「疫」鏡頭之外的那些動人故事,感受影像背後的精神傳承與信仰力量。

與60多位同仁「形成合力」

為4.2萬餘名「最可愛的人」造像

白衣執甲、逆行出徵。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武漢、湖北的危急時刻,來自全國各地的42000多名醫務人員聞令而動、緊急馳援,為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做出巨大貢獻。

數萬名醫務工作者是抗擊疫情的「最大的功臣」,為這些「最可愛的人」拍攝肖像照,既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光榮使命,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

中國攝影家協會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成員:李舸、劉宇、柴選、陳黎明(從左到右)

李舸坦言,剛接到這個命令的時候,內心非常忐忑,「因為這個任務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時間緊、任務重,但「僅用半天時間,通過自願報名,就組建了這支小分隊。」

作為一名在人民日報工作20多年的「老資格」,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時,李舸總是毅然衝向一線,他用自己手中的相機,見證了祖國二十多年來發生的「大喜、大悲、大事件。」這次也不例外。2月20日,由李舸作為領隊,小分隊一行四人,坐上從北京到武漢的高鐵。

疫情肆虐,幾乎每一個逆行前往風暴中心的人,都會被問及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自告奮勇前去?「面對疫情,作為人民日報的一名攝影記者,衝上一線是毫無疑問的。」其實1月底就已請纓的李舸,早準備好隨時出發。讓他「自豪」的是,家人也非常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我們家人這個時候反倒會問,你為什麼不第一時間衝上去,所以在他們的印象中,遇到這樣的事兒,衝上一線是我必須要做的。」

小分隊一行到達武漢當晚,就參加了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宣傳組召開的工作會議,明確了拍攝任務和要求,之後就投入了緊張的拍攝之中。因為工作需要,小分隊從最初的四人,後來又增加了一人,用李舸的話說,五人「並肩戰鬥」。

回憶初到武漢的情況,李舸用「非常危險、非常艱苦」來形容,由於當時全國的防疫物資都不充裕,雖然每天要在醫院裡「泡」十幾個小時,但只有口罩可以佩戴,沒有別的防護設施。「後來有機構幫助解決防護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方法也作了一些調整,所以工作進度還是非常順利的。」

但是,要為這麼多醫務人員在短時間內完成拍攝,僅靠幾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宣傳組和中國文聯指導下,在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支持下,中國攝影家協會小分隊迅速協調組織隊伍,聯合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攝影志願者、河南省赴武漢疫情防控宣傳報導攝影小分隊隊員,以及在湖北採訪報導疫情防控工作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人民畫報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體的攝影記者,組成了一支60多人的攝影團隊。「我們形成合力,共同來做這個事兒。」李舸充滿信心。

迄今40天的時間,已幾乎為全國所有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都拍攝了個人肖像。能完成這樣一項重大、罕見的攝影工程,讓李舸倍感欣慰,「現在42000多名醫務工作者的肖像,基本都拍攝完畢了,我們不敢說做到了全覆蓋,但是至少做到了98%至99%,極個別的一些醫務工作者正在補拍。」

這些「最美」的肖像照,也正在全國五萬多個大屏幕上進行展示,李舸不忘表達謝意,「大家都是自願地義務地在參與這項工作,我們感覺內心挺充實,也非常感謝所有的醫務工作者,感謝我們攝影團隊的同事們,大家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完成了。」

恪守兩條拍攝底線

「規定動作」外還有「自選動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新冠肺炎阻擊戰中,我們的「敵人」很狡猾,它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防控難度大,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

不管是做新聞採訪,還是近距離拍攝,李舸說,他們都有兩條基本底線,一是堅決不能影響正常的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和診療;二是不能影響醫護人員的安全和正常休息。在李舸看來,「醫務人員在前線已經非常辛苦了,可以說是衝鋒隊、敢死隊,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影響他們,大家都會格外注意。」

3月4日,李舸在火神山醫院ICU採訪拍攝。徐迅 攝

李舸還提及一條自身不能觸碰的底線,作為一名記者,其實也相對是一個活動的傳染源,「因為我們會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採訪,所以我們也要注意個人的保護,如果不嚴格遵照醫院的防護規定,也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已成為攝影界的「金句」。李舸說,從社區到方艙醫院再到重症監護室,很多攝影師都衝到第一線,就是為了抓住細節、表達情感,「我常常說兩個『節』,一個是情節,一個是細節,情節就是情感的表達,細節就是影像的表現」。

李舸在醫院清潔區淋浴間旁拍攝。曹旭 攝

長時間、高強度、大壓力的工作,已讓醫護人員倍感疲憊,選擇什麼時候才能保證拍攝順利進行,還能不增加摘下口罩的感染風險呢?李舸透露說,在醫院有兩個拍攝的時間窗口,一個是醫護人員從病房交班出來,吃飯前的空當,吃飯總得摘下口罩。再有一個就是從病區出來後進行消殺,進入淋浴間的前一刻,會把口罩扔到垃圾桶裡。「這個時間卡得很緊很緊,絕對不能有絲毫大意」,李舸反覆強調,自己計算過,每人大概只有一分鐘左右的拍攝時間,但真正摘下口罩拍攝時可能只有幾秒鐘。為了保證拍攝時候反應夠快而且有的放矢,攝影記者都會提前做好工作預案,「事先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甚至要了解要拍攝的醫療隊有哪些好的新聞線索,或者哪些先進的典型個人。」

3月9日晚10時,武漢洪山方艙醫院休艙前最後一夜,醫護人員在巡夜時與患者道別。李舸攝

除了拍攝肖像這一「規定動作」,李舸還為自己這五個人的小分隊,增加了一個「自選動作」,就是給每名醫護人員錄製一小段視頻。視頻提問很簡單:疫情結束之後,您最想做什麼?或者,您最想對誰說什麼?一個多月拍攝下來,李舸說,很難想像,每次聽到這個樸素的問題,「很多醫護人員的眼淚『唰』地就下來了,那種真摯的情感,瞬間就迸發出來了。」 李舸認為,在一分鐘的時間,醫護人員之所以會充分釋放個人情感,就是因為「他們沒把我們當做陌生人,也沒有把我們手中的相機、手機當成冰冷的設備,可能就當成了親人或者患者。」

是否接受拍攝,完全尊重醫護人員的個人意願。拍攝影像這種形式,得到了眾多醫務人員的肯定,也是「戰」時的他們非常需要的。李舸為我們說了一組數據,在援鄂的4萬多名白衣天使中,90後、00後的年輕人有1萬多人,連續多日工作的他們,並沒有太多釋放自己內心情緒和壓力的渠道,「我們提供這麼一個小小的拍攝窗口,恰恰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情感釋放的空間,很多醫護人員說他們非常非常珍惜」,甚至還有人在錄視頻的時候感覺沒準備好,事後還問能不能再補錄一次,因為「還想再說一句話」。

「這一次跟我們以往任何的採訪或者攝影拍攝都不一樣,」在李舸看來,這是心貼心的交流,「我們是真正把對方作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抗疫前線戰士,去進行對話,就是想讓他們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積極、更加陽光。」

醫患深情觸動人心

影像的力量來自精神與信仰

從業二十多年,李舸見證過中國諸多「大事件」。2003年SARS疫情時,他也曾在重症監護室待過十幾天,但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拍攝仍然讓他覺得「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

相比17年前只能跟隨記者的鏡頭到達第一現場,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今天的每個人都能成為時代的記錄者。讓李舸記憶深刻的是,幾乎每一位援鄂醫務工作者的手機裡都保存著自己和患者的合影,這些照片有的來源於同事拍攝,而更多的是來自患者們自己的手機。在親人無法陪伴在身邊的時候,這些患者們與醫護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溫暖的人際關係。

3月4日,一對老年夫婦十分牽掛患病入院的子女,護士們幫他們傳遞親情信息。李舸攝

「讓隔離病房變得有溫度,有愛的地方就是家」,帶著這樣的初衷,火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一病區的醫護人員們創建了「家病房」。不僅要治療患者身體的病痛,還要緩解他們心理上的焦慮。「某某床的這個阿姨,某某床的那個爺爺……」每當接受採訪的醫護人員談起自己牽掛的患者,這種珍貴的情感都會同樣觸動記者們的心弦,「醫護人員主動承擔起作為患者親人的責任,這種互動非常讓我們感動,當醫護人員表達他們與患者之間特別深摯的情感時,我們都會默默的陪著他們流眼淚,每一天都在流眼淚。」李舸如是說。

山西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的消化重症主管護師孔婭婭。李舸攝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護師吳映霖。李舸攝

疫情期間,醫患之間的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李舸,他以「你是我最牽掛的人」為主題,為醫護人員拍攝了一組特別的肖像,這組照片也在網上引發熱議。照片定格的是這樣一個畫面:醫護人員面對鏡頭,翻出手機中為患者診治、送患者出院或者埋首工作的瞬間,利用幾十秒摘下口罩的時間,讓自己毫無遮擋的面容與最牽掛的患者同框。拍的是一短瞬,見證的卻是一段歷史,正如李舸在一篇文中寫道,「有人說,這是新時代醫患關係最理想的樣子。」

為醫護人員拍攝肖像,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一張張照片的背後,傳遞出的是影像的力量。「我們不是為了攝影而攝影,也不是為了出所謂的作品或者是帶著功利的色彩來到武漢的。我們到這來就是要傳承一種精神的力量。」李舸談起抗日戰爭時期,即將衝上戰場的敢死隊員在明知物資匱乏,相機裡沒有膠捲的情況下,仍然會讓攝影師對著自己按下快門,「要的就是那種精神的力量,要的就是那種信仰的力量。」

李舸認為,攝影最高的境界是表達思想,表達觀點,表達立場和態度。每一位援鄂醫護人員生命中的這一瞬間都定格在了他們的肖像照中。「看似很普通的肖像,我們的拍攝條件也很簡陋,但是我相信每一幅影像背後一定傳遞了一種精神的力量,也許過了很多年之後,這些年輕的醫護工作者回想起來,當國家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曾經做了這麼一件有擔當的事兒,在他們的一生中,這麼一抹亮色會永遠存在。」 

(責編:趙光霞、燕帥)

相關焦點

  • 面對面 |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逆行武漢,為天使造像
    這一次,我在武漢『駐紮』了66天,是我第一次在同一個城市住滿兩個月。」李舸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記者。疫情期間,他帶領中國攝協攝影隊的夥伴們,逆行武漢,屢次進入重症病區,為4.2萬餘名醫護人員拍攝了肖像。回到北京後,李舸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的採訪。以相機為媒介,和醫護人員交心,李舸表示,這也是4.2萬多次的感動。「我在武漢的66天沒有虛度。」
  • 中國攝協主席李舸:我對十堰有一份特殊感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舸帶領中國攝協攝影小分隊逆行武漢,整整奮戰66天,屢次進入重症病區,為4.2萬名醫護人員拍攝肖像照。他們以相機為媒介,和醫護人員交心。在《中國戰疫,文藝工作者在現場》專題報告會上,李舸動情地說,4.2萬張醫護人員肖像照對他來說,是4.2萬次感動。
  • 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用影像記錄歷史與英雄
    ,將「白衣執甲、逆行出徵」的4.2萬餘個英雄形象永遠留存在共和國的影像史冊上,烙刻在更多中國人心中。李舸認為,這項攝影工程既可以通過深度介入歷史和幹預現實來彰顯攝影以圖證史的社會功能,又能作為有重量的精神行動,以人文立場去建構信仰體系。他說,肖像攝影不僅具備影像特性,同時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更富有深刻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內涵,讓看似簡單平常的形式附載多重信息,讓觀者與被攝者的對視承載多維不可視的情感。
  • 用影像為時代寫真: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側記
    本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以「戰疫脫貧潤初心 培根鑄魂譜金像」為主題,突出導向引領,匯聚攝影成果,用影像為時代寫真,為人民抒懷。    定格抗擊疫情瞬間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是兩大關鍵詞。
  • 【藝術公益大講堂】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讓影像更好記錄中國...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恰恰也是中國攝影發展的40年,影像的記錄緊跟著時代脈搏。40年來,中國攝影記錄下了太多的美好、巨變與感動。日前,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在接受專訪時,講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攝影的記錄與變遷,寄語攝影人都能成為有信仰有情懷有格局有擔當的人,更好的記錄變革中的中國。
  • 李舸簡介
    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人民日報社攝影部主任、高級記者。 中文名:李舸 民族:漢 國籍:中國 籍貫:北京市 人物履歷 大學畢業到人民日報社工作以來,主要負責黨和國家重大時政新聞的採訪工作。連續二十多年參與全國黨代會和全國兩會的報導工作。
  • 「逆行的天使,武漢人民感謝你們」
    3月18日,為武漢拼過命的人要回家了。「逆行的天使,武漢人民感謝你們。」清晨7時,武漢市常青一路貴州護理隊(貴州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駐地對面,小區圍欄上掛出了一條武漢居民自製的橫幅。雖然還不能離開小區,但居民們想方設法隔空喊話,只為道一聲對「逆行者」的感謝。7時30分,貴州護理隊要離開了。坐上大巴,望著車窗外不停致謝的武漢市民,列隊敬禮的交警,隊員們比心、揮手,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
  • 李舸:用腳步去丈量生活、用內心去表達態度
    為時代存照、為人民畫像:李舸影像文化交流會近日在京成功舉辦,中攝協主席李舸攜其對影像藝術的最新思考與大家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現場 胡睿哲/圖此次交流會上,中攝協主席李舸究竟怎樣用全新視覺語言詮釋「百姓深處」?又是怎樣跨界融合,進而探索「創新與傳承」呢?
  • 「逆行天使」從武漢發回的聲音
    2月9日,江蘇第五批援鄂醫療隊啟程出徵武漢,這是一批在元宵佳節夜報名馳援的逆行者,在本屬於團圓的日子,他們與親人告別,逆風前行。出徵武漢已10多天,南京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江北院區)的兩位逆行天使傳回了前線戰「疫」消息,講述了她們從南京到武漢的心路歷程。
  • 影像從心 專訪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舸
    如果把這個觀點放在攝影界裡,並不為過。我從大學開始愛上攝影已有十一年,經歷過器材的糾結,理性數據的困擾,現在再看一些很理性技術問題,已然不太在意,更願意把時間去研究一些拍什麼題材,如何表達之上。技術的修煉既有天賦的層面也有後天的修養,這個每個人水平高低不同,都是必然。
  • 河北省為援湖北醫療隊員拍攝「最美天使照」
    4月25日,邯鄲市衛健委、邯鄲市攝影家協會組織攝影師為支援湖北的93名邯鄲醫療隊員拍攝「最美天使照,最暖全家福」。河北日報通訊員李湛祺攝河北日報訊(通訊員李湛祺 記者喬賓娟)日前,記者從河北省攝影家協會了解到,為弘揚支援湖北河北醫療隊員英勇無畏的奉獻精神,該協會組織全省攝影專家開展拍攝「最美天使照,最暖全家福」公益服務活動。
  • 逆行「天使」和他們的家人!
    「逆行」天使丈夫和兒子在水杯上寫滿了愛今天下午,天津濱海國際機場T2航站樓,天津138名醫療隊隊員馳援湖北,三中心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馬廣豔就是其中一員。「逆行」天使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在武漢,一個也即將奔赴湖北今天下午,記者在濱海國際機場T2航站樓內見到了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檢驗科設備管理組組長胡書生,他的父母和爺爺奶奶,不久前才從湖北老家來到天津,和他一起過春節。
  • 塞賓智麥全程紀實武漢影像 生動呈現「抗疫精神」
    江城的櫻花已悄然盛開,武漢疫情形勢也明顯好轉,援助湖北醫療隊也陸續踏上歸途。在武漢天河機場的航班信息表上,每一欄背後都藏著一段值得銘記的抗「疫」故事。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疫情的進展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許多企業和愛心人士都在用實際行動支援武漢、支援湖北打贏這場戰疫。
  •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藝術是鄉村發展的靈魂
    原標題:字節跳動扶貧「三農合伙人」名單公布 汪向東李舸入選   原標題:字節跳動扶貧「三農合伙人」名單公布 汪向東李舸入選   中新網12月10日電 近日,「山裡DOU是好風光」發布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舉辦。
  • 感謝有你,南京「逆行天使」們
    南京護士把中醫養生金句寫在防護服背後。 醫院供圖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南京有4萬多名白衣天使,他們用勇氣、智慧、汗水和生命護佑病患生命保衛人民健康。護士,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天使,今天是你們的節日,你們心懷熱愛,眼中有光,感謝有你護我。
  • 許諾晨長篇小說《逆行天使》入選5月「中國好書」榜單
    《逆行天使》講述的是2020新春之際,武漢籠罩在不明原因的病毒陰影之中。危情之下,一群逆行的天使,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報酬,堅守崗位,投身於這場前所未有的戰役之中。本書刻畫了那個特殊時期,眾多性格鮮明的醫護工作者和一線基層工作者的感人事跡。這道由眾多身影匯集而成的逆行之光,鑄就了一座溫暖而堅實的白色方舟,載著武漢乃至全中國人,度過了瘟疫的劫難。
  • 中國攝協新任主席李舸:攝影的最高境界是獨特的視角
    本文圖均為 中國藝術報 圖談角色轉換當選為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賦予我更崇高的使命、更重大的責任「作為一名攝影記者,總是單兵作戰,我只要對採訪現場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單位負責,任務就完成了。這次當選為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賦予我更崇高的使命、更重大的責任,我想,我首先更多地還是要起好引領作用,引領大家往更好的導向上發展,引領大家在創作上有一個新的提升。」9月3日,中國攝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剛剛當選為中國攝協第九屆主席的李舸,對記者講述自己的角色轉變。9月3日,中國攝協主席李舸在中國攝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閉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