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隊員
從左至右:李舸、劉宇、柴選、曹旭、陳黎明
留在影像與記憶中的4.2萬多次感動
——記中國攝影家協會
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
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隊員
《中國攝影報》副總編輯
柴 選
《中國藝術報》4月15日 2-3版
3月31日,武漢某酒店外,來自湖南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援鄂醫療隊百餘名隊員即將踏上歸程。他們感謝了一大圈武漢同行、武漢人民、酒店服務員和志願者等之後集體喊出「謝謝攝影師」。此時,中國攝影家協會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的5位隊員(李舸、劉宇、柴選、曹旭、陳黎明)正在現場各自忙碌著,這也是小分隊在武漢近兩個月時間裡,為數不多地在同一新聞現場出現。
湘雅二醫院的醫護人員和小分隊拍過的諸多援鄂醫療隊隊員一樣,與小分隊隊員結下深厚的戰鬥友誼:治癒患者出院,醫護人員生日,慶「三八」婦女節,負責的病區清艙,甚至他們關照的流浪狗生產……都會通知小分隊去採訪拍攝。在即將分別的時侯,小分隊受邀來到他們的駐地,再次定格下每一張可愛可敬的面孔,記錄下他們打掃乾淨的房間、留在桌子上的感謝信……
關注這樣的群體,定格這樣的細節,用視覺語言將見聞和感受收入鏡頭,留下記憶,是中國攝協攝影小分隊的職責,更是趕赴武漢近兩個月以來的工作常態。
小分隊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安排下,在中國文聯黨組關懷、中國攝協分黨組大力支持下,在湖北省委宣傳部和湖北省文聯等協助下,整合力量、集結隊伍,完成了為全國援鄂醫療隊員拍攝肖像的攝影工程,並從多個方面展開抗擊疫情的主題報導。2月20日抵達武漢後,小分隊很快便迎來人民畫報社4位專職攝影記者、湖北和河南兩省攝影志願者小分隊等「友軍」,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等諸多媒體新聞攝影記者,部分醫療隊隨隊記者和宣傳工作者等的積極響應,組成一支近百人的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隊,隨後制定標準、規範流程、明確職責、應拍盡拍,通過緊張高效的努力,利用寶貴時機將全國各地援鄂的4.2萬餘名醫療隊員幾乎全部定格,將「白衣執甲、逆行出徵」的4.2萬餘個英雄形象永遠留存在共和國的影像史冊上,烙刻在更多中國人心中。
作為中國攝影史上首創、世界攝影史上罕見的一次集體行動,為4.2萬餘人拍攝肖像的重大工程,不僅讓參與其中的攝影工作者見識了4.2萬餘張可愛可敬的面孔,聽到了4.2萬多個感人至深的戰「疫」故事,感受到4.2萬多份心靈共鳴的信任,更經歷和收穫了4.2萬餘次情真意切的感動。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從國家層面組織開展這樣的主題攝影記錄,既為疫情防控營造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更成為飽含人間真情的視覺抒寫和充滿人性光輝的藝術創作。
工作中,攝影隊員一直明確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絕不影響病區的正常救治和護理;二是絕不影響醫療隊員的安全和休息。力爭讓醫療隊員等候的時間少一些,摘下口罩的瞬間短一點兒,在鏡頭前展現的真情多一些,無論定格傷痕累累的面孔,還是擷取摘下口罩的笑容,加上講出疫情結束後最想說的話、最想做的事兒,被醫護人員親切稱作「師傅」的攝影師努力做到嚴控流程、恪守標準、保證質量、提高效率。大家與醫護人員簡單的溝通交流,不僅獲得了更多豐富感人的信息,而且對看似平凡的白衣天使生出更多敬意。
在定點醫院,在醫療隊隊員駐地,面對白衣天使,面對戰「疫」英雄,面對他們的喜怒哀樂,攝影隊員堅持絕不為了攝影而攝影,而是更多地思考以相機為媒介,與被攝者交心,更加細緻地描繪逆行者的精神風貌,更加飽滿地抒寫醫療隊員的質樸情感,更加全面地記錄抗疫行動的偉大壯舉,讓醫療隊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成就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中國攝協主席李舸認為,這正是攝影「培根鑄魂」的價值所在。
看似枯躁的日復一日的「照相」式勞作,卻因為眾多攝影師暗中「較勁兒」,因為在堅持標準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因為專業追求造就的極致要求,不僅形成了援鄂醫療隊員的影像檔案,而且引出諸多值得關注和可深挖的新聞線索。在肖像拍攝之餘為醫療隊員拍合影、錄視頻是常態,原本作為識別之用的醫護人員籤名,也在攝影隊員策劃下做成了代表不同醫療隊形象的「藝術品」。一張張帶勒痕的面龐,一雙雙堅毅的眼睛,一個個動人的瞬間,數萬幅不加修飾的醫護人員肖像,蔚為大觀,集結成為舉國上下攜手戰「疫」最真實的寫照。而每一位參與其中的攝影師,時過境遷之後再一次重溫那富於儀式感的畫面,通過一個個熟悉的姓名搜索到更多事跡報導,更能感受到大家共同為湖北「拼過命」的價值所在。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李秋鈺醫生說,希望這次拍攝能夠為抗擊疫情留下點什麼,讓人們產生更多的思考。在很多醫療隊員看來,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攝影行動。在武漢的兩三個月期間,這樣的交流和釋放是從沒遇到的,也是最需要的。一位從事心理衛生工作的醫生說,這種拍攝,是非常好的心理治療方式。讓李舸和攝影隊員感到欣慰的是,「因為在他們眼裡,我們和相機、手機已經不再是陌生人和冰冷的設備了。有不少醫護人員加了我們的微信,希望早一點看到照片。」
參與肖像拍攝工程的攝影隊員還出現在抗擊疫情的各個新聞現場:定點醫院重症病房,方艙醫院清艙,隔離病房、火車站等場所消殺,離漢通道解封的火車站,武漢的大街小巷和社區內外……大家從與更多武漢市民的深入交流中,從社區管理、志願服務等細微之處,來見證這個城市的英雄傳統,感受這個城市的獨特氣質,更為鮮活真實地反映攜手戰「疫」的經歷和感觸。
這項覆蓋所有援鄂醫療隊員的攝影工程從一啟動就備受關注:登上全國各地街頭大屏的「最美逆行者」海報、各報刊網站連續刊發介紹醫療隊員的專題報導、各地推出以援鄂白衣天使為主人公的相關出版物,《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新社、《人民畫報》《中國青年報》《中國藝術報》《湖北日報》《陝西日報》、湖北電視臺等各大媒體平臺的動態報導等,讓攝影隊的階段性成果得以即時展示,更讓白衣天使的形象和精神得到更好傳頌。李舸拍攝的《你是我最牽掛的人》系列專題通過全網傳播,反響良好,更多攝影隊員供職的媒體延展進行深度傳播,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原主任劉宇撰寫的「武漢手記」系列文章,在自媒體平臺影響甚遠……這些肖像照片不僅成為不少援鄂醫療隊員的形象代言,更成為戰「疫」精神的圖像註解。不少攝影隊員謀劃更多的深度傳播,將英雄肖像匯成時代長卷,譜寫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影像戰歌,讓英雄的名字與形象一起鐫刻在戰「疫」豐碑上。
許多被攝者和攝影隊員都沒有想到,通過高效有序的集體努力,這支能戰鬥肯吃苦的攝影隊伍在戰「疫」的洪流中,完成了一項看起來幾乎不可能的工程,為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抗擊疫情的戰鬥繪製了滿含深情的英雄畫卷。
李舸認為,這項攝影工程既可以通過深度介入歷史和幹預現實來彰顯攝影以圖證史的社會功能,又能作為有重量的精神行動,以人文立場去建構信仰體系。他說,肖像攝影不僅具備影像特性,同時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更富有深刻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內涵,讓看似簡單平常的形式附載多重信息,讓觀者與被攝者的對視承載多維不可視的情感。抗疫一線醫療隊員的形象遠不止那些汗水和勒痕,他們的情感表達也絕不是摘下口罩的笑容和伸出「V形的手指,攝影師要考量的應是他們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向度,這或許才是讓肖像成為社會視覺檔案的內在驅動。
李 舸
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領隊
中國攝協主席
《人民日報》總編室部務委員
3月4日,中國攝協主席、人民日報記者李舸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內現場採訪拍攝。徐訊攝
以圖證史 建構新時代的信仰體系
從2月20日到4月15日,只差幾天,到武漢就整整60天了。我經歷了從悽冷凋零的寒冬到奼紫嫣紅的暖春,從無知無助的恐慌到從容應對的淡定,從搶救生命的「紅區」到隔離生活的社區,從街巷空寂的封城到人聲喧譁的解禁,從拍攝4.2萬餘名醫療隊員到面對上千萬武漢市民,留下的不是局外人的冷眼旁觀與獵奇,而是親歷者的深度記錄與思考。
從我參加工作以來,還不曾在一座城市連續駐滿兩個月,包括家鄉北京,武漢在我的人生經歷中又留下重重一筆。82年前,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在武漢記錄下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感人場景;同一年,攝影家吳印鹹等人也是在武漢接受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捐贈的攝影機,之後帶往延安,開創了中國革命攝影事業的新局面。與攝影的緣分和革命鬥爭的洗禮,使武漢在我們攝影人心中有著特殊的情感。
攝影,最貼近生活,最直面現實。在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攝影不僅以其直擊現實的獨特力量參與其中,更以其強烈深刻的生命體驗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抗疫影像」包含了多重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更富有深刻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內涵。一線醫護人員的面容上遠不止那些汗水和勒痕,普通武漢市民的情感中也絕不僅是悲苦與喜樂,我們要考量的是他們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向度,這也許才是讓紀實影像成為國家文獻檔案的可能。我們需要深度發現,需要勇於擔當,既應以深度介入歷史和幹預現實而彰顯攝影以圖證史的社會功能,也應以有重量的精神行動和人文立場去建構新時代的信仰體系。
3月25日,武漢江漢區的下沉幹部在花樓街無疫情小區職守。李舸 攝
4月3日,武漢琴臺大劇院進行消殺。李舸 攝
4月3日,一個小朋友在武漢楚河漢街商業區的樂高積木前。李舸 攝
4月6日,吉慶街上,武漢市民吃碗麵也要秀一秀。李舸 攝
4月6日,武漢的一些快餐廳正式開門營業,但顧客不能堂食,只能在外面掃碼點餐,並在指定區域取餐。李舸 攝
4月8日,在位於武漢經開區的東風乘用車公司,總裝車間的員工們中午按照防疫要求,間隔1.5米就餐。李舸 攝
4月8日,在武漢火車站,一列火車緩緩進站,離漢旅客即將登車。李舸 攝
4月11日,武漢武昌區中華路街西城壕社區,市民在晚飯後跳起廣場舞。李舸 攝
劉 宇
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隊員
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原主任
劉宇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採訪。陳黎明 攝
攝影不僅是一門藝術
拍攝醫護人員之餘,我儘可能擠出時間記錄封城下的武漢人和滯留的外地人的生活。這不僅僅是因為我是武漢女婿,對這座城市有感情,而是武漢人太難了,如果我不記錄武漢人有多難,怎麼顯示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呢?封城史無前例,儘管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但如果沒有千萬武漢人硬扛,儘可能把病毒悶在武漢,中國不可能很快取得階段性抗疫勝利。當我們感恩白衣執甲、搏命相救的醫護人員時,永遠也不應忘記武漢人付出的代價和貢獻。
在武漢的每個街角,都可以遇到一縷陽光;就算暫時處在陰影中,也能感受些許溫暖。攝影師應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所想就會有所見。我們用善良的心去打量世界,世界也會變得好看一些。我無時不被武漢人守望相助、抱團取暖的故事所打動,無數普通人身上閃爍出人性的光輝。我的照片和文章也涉及冷酷的一面,這更能反襯出大難之下大愛的可貴。
攝影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它傳播的功能遠超其他藝術門類。同時我也覺得,靜態照片也有其局限性。這也是為什麼我還寫了五六萬字的文章。我希望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相對完整地還原被攝者那一刻為什麼會那樣。100天有8640000秒,1100萬武漢人有1100萬個故事。即便媒體人耗盡所有心力,也無力呈現出事件全貌之萬一。但只有更多的樣本,才能接近整體的真實,讓拼圖的網格更細一些。也許每個人的視角不一樣,但當把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現在或者以後,人們就有可能相對全面地看到武漢在這個特殊時期發生了什麼。
3月24日,在武漢火車站,孟世奇與母親相擁而泣,父親在一旁向他們噴灑酒精。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的孟世奇封城之前去外地同學家玩,滯留兩個多月後終於回到武漢。劉宇 攝
3月28日,在漢口江岸區港邊巷,周子通和媽媽打羽毛球。劉宇 攝
3月30日,一位市民在位于吉慶街的「大排檔」群像下,享用從名店蔡林記打包的的熱乾麵。劉宇 攝
4月7日,被湘雅二院國家醫療隊救治痊癒出院的祝先生,見到了護理過他的護士真容後落淚。劉宇 攝
4月7日,被湘雅二院國家醫療隊救治痊癒出院的祝先生,來到駐地為醫療隊送行。劉宇 攝
4月7日,65歲的王老伯早早等在自家陽臺上,當北京醫院援鄂國家醫療隊的車隊經過漢口沿江大道時,復員老兵王老伯致軍禮,車隊駛去很久才放下手臂,他哽咽著說:「我會永遠記住他們。」 劉宇 攝
柴 選
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隊員
《中國攝影報》副總編輯
3月9日深夜,柴選在武漢武昌方艙醫院封艙前最後一晚現場採訪。 李舸 攝
攝影和它面對著的現實
作為從業20多年的攝影專業媒體編輯,這次我經歷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為一項報導任務出差近兩月,第一次直接面對重大新聞現場,第一次與新聞攝影界同行一起戰鬥,第一次進入方艙醫院等「紅區」,第一次嘗試拍攝主題視頻素材……每天出入的場合、經歷的事情、見到的人、聽到的話,都給我以更多的感受、感動和感想。正如現實生活的豐富讓自己有些應接不暇一樣,在武漢的疫情逐漸好轉、生活漸漸向著正常方向並軌的時候,回望這段時間的經歷和見聞,我個人的想法是:面對活生生的現實,有時候攝影仍然略顯乏力。
如何通過影像映射個體命運在疫情中的起伏與變化,如何將公眾的思考與情感通過攝影畫面傳達出來,是個很大的挑戰。這需要深度的思考,也需要巧妙的介入,更需要有著持之以恆的系統觀察。
照片只不過是時空的碎片,即使加了事件的背景,即使有了環境、衣裝和面容上的戰「疫」印痕等,依然不足以全景式地讓「白衣執甲」的可愛可敬的醫護人員完整留存。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攝影的傳播功能應該得以更客觀的認知——這也是許多媒體平臺更多側重於視頻報導、融媒體產品等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體的發達,讓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後真相時代」。相對於全部的事實,人們更喜歡從自身利益出發,從個人認知的角度對接受的信息進行重新包裝,隱蔽性地設置觀點性議題,由此放大和強化某種情緒或偏見。抗擊疫情期間引發爭議的一些照片,恰恰就是在迎合公眾情緒方面鑽了空子,才能取得快速傳播,但其於事實的影響卻是反向的。
圖像本身的局限性並不能影響攝影者探求真相的信心。每一個畫面可能提供的信息有限,但大數據時代的眾多畫面拼合起來的信息,足夠讓我們更為逼近真相。像近來頗受關注的一些深度調查報導一樣,當下的靜態攝影無論面對疫情還是其他題材,都不應該只告訴人們「是什麼」,而應該通過其語言的獨特結構,來體現出攝影者看到並傳達出來的「為什麼」。如此,攝影的價值方能在信息轟炸中顯現出靜默而沉重的力量,產生凝視之外的價值。
3月9日,翌日休艙的武昌方艙醫院,最後一夜值守的一位醫護人員正在值班間隙休息。柴選 攝
3月12日,漢口沿江大道江漢關大樓附近,一位騎車的女士邊走邊拍。柴選 攝
3月14日,青山紅鋼城街道一封閉管理社區,門口值勤的一位工作人員。柴選 攝
3月15日,武昌中華路,一位市民往隔離圍檔內遞水果。柴選 攝
3月16日,江岸區一元街道三陽社區,一位社區工作人員正在分售居民團購的國家儲備肉。柴選 攝
3月22日,江漢區前進四路,隔離圍檔裡的一位老人。柴選 攝
4月3日,武漢市楚河漢街,已逐漸恢復營業的商業街區迎來幾位戴鴨舌帽的顧客。柴選 攝
4月3日傍晚,武漢長江大橋下,一個小女孩努力跳起來看江上的來往船隻。柴選 攝
4月5日,武漢市江漢區臺北一路,一家寵物醫院的員工在幫顧客遛狗,兩位女青年則抬著一隻狗進入醫院。柴選 攝
4月8日,武漢東風汽車集團東風風神總裝車間,兩位生產線上的工人在忙碌。柴選 攝
4月8日,武漢站,出站口外的乘客和行人。柴選 攝
4月8日,武漢站,從這裡出發前往東莞虎門的一家人走向檢票口。柴選 攝
4月8日,武漢站,一位候車的小乘客。柴選 攝
4月8日,武漢站出站口,接站的小夥子用手捂住到站老人的雙眼。柴選 攝
4月8日,在武昌中華路碼頭開往漢口江漢關碼頭的輪渡上,兩位過江的市民在用手機拍攝。柴選 攝
曹 旭
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隊員
中國攝協影像中國網主編
曹旭工作照 李舸 攝
向所有的逆行者致敬
經過組織批准,作為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第二批隊員,3月1日夜裡,我隻身一人,帶著八件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裹,來到了武漢。
按照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宣傳組的要求,中國攝協攝影小分隊協調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骨幹攝影力量,力爭為全國支援湖北的數萬名醫療隊隊員每人留下一幅最美「逆行者」形象。我的工作,是在攝影小分隊和醫療隊之間建立一種有效的溝通和聯絡方式,與大家一起順利完成拍攝任務。
3月2日,經過有關部門的協調,我和30個醫療隊(除解放軍)的領隊、聯絡人建立了微信聯繫機制。每個醫療隊提供了包括領隊、聯絡人,每批醫療隊人數、駐地地址等詳細信息。再結合此前柴選整理的拍攝進度表,重新梳理出一個新的表格。在分配拍攝任務的時候,也儘量以省為單位推進。這降低了前期大家交叉拍攝造成的重複溝通的時間成本,也提高了拍攝效率。
當那些過往被新聞報導無數次的醫護人員一次次鮮活地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鬥志的高昂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與他們的交流中,也更加體會到抗疫任務的艱巨,感受到他們平凡中的偉大;當聽到他們講起工作的壓力,以及他們的收穫,我也會情不自禁地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3月18日,我們在北京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的駐地,恰好遇到北京醫院大內科主任孫鐵英教授。得知我們是來為醫療隊員補拍肖像,「50後」的孫教授說:「謝謝你們的愛心,記錄我們戰疫中的愛心、決心、信心,這是人間的大愛!這是我美好而難忘的經歷!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多注意休息,保重身體!」看著年過六旬的孫教授堅毅的神情,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這場用生命搏鬥的旅程,正是所有的逆行者與武漢同舟共濟,守望相助,與武漢人民共擔風雨、共渡難關、心脈相連、心手相牽,與一座城共進退。武漢,這座曾經病毒肆虐、驚慌失措的城市,又將迎回欣欣向榮、安定祥和。
同心協力共渡難關的力量,不是十個手指力量的總和,那是拼盡全力的傾囊相幫。醫護人員、軍人、警察、志願者、快遞小哥、環衛工人……每一個逆向而行、義無反顧的人,都是真正的英雄。向所有的逆行者致敬。
3月20日,湖北武漢,漢口火車站進行大規模消殺,一列從南充開往上海的列車在漢口站暫停,車上的乘客好奇地打量著消殺人員。曹旭 攝
3月31日, 武漢火車站,剛剛回到武漢的乘客。曹旭 攝
4月5日,武漢雪松路,店老闆在門口為自己的生意做直播。曹旭 攝
4月7日深夜,湖北武漢,武昌火車站,乘客開始有序安檢進站。曹旭 攝
4月7日深夜,湖北武漢,武昌火車站,等待進站的工作人員。曹旭 攝
4月8日,清晨,武漢江城2號的輪渡上,一名市民站在窗邊。曹旭 攝
2020年4月8日凌晨,工作人員舉著引導牌,引導乘客按照車廂分區域候車。曹旭 攝
陳黎明
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隊員
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網絡信息處編輯
陳黎明在湘雅二院援鄂醫療隊駐地為醫療隊員拍攝肖像 劉宇攝
為歷史定格一張張可敬的面孔
我在武漢長大,這座城市承載了我20多年的人生記憶,不可謂不深刻。
我們的任務,是為所有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拍攝相對正規的肖像照,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定格下一張張可敬的面孔。我們基本上要做到全武漢市內援鄂醫療隊員的全覆蓋拍攝,時間緊、任務重!
在開始的階段,我們四人在醫院蹲點,等候拍攝從隔離病房換班進入清潔區的醫療隊隊員,要待上快十個小時才能拍到有限的隊員。我們的防護物資是短缺的,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蹭飯」。帶著沉重的拍攝設備回到駐地的時候,身體疲勞,更痛苦之處在於,我們還要花上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給衣物、設備以及自己全身進行消殺(設置隔離區域、衣物鞋帽噴酒精、擦拭設備、洗澡等等)。這樣的情況很快有了好轉,湖北省文聯為我們送來了口罩以及防護服等物資、湖北省攝影家協會積極參與、《人民畫報》記者抵達、河南省攝協隊員抵達、中國攝影家協會加派曹旭跟進支援、與在武漢的各個媒體機構一線攝影記者們建立了密切聯繫……李舸主席和柴選做了大量統籌協調工作。我們的工作迅速覆蓋所有醫療隊,情況越來越順利。
我和劉宇分在一組。我們租到了車輛,開始前往各個醫療隊的駐地進行集中拍攝,使得效率再次提高,基本上是一天一支醫療隊的進度(每支醫療隊隊員數量基本都在百人以上)。之後我們倆分開工作,我記憶中,自己在一天內最多拍攝了170位醫療隊員。
每天,我們都在空蕩的城市裡驅車奔赴一支支醫療隊的駐地;每天,我們也在傾聽著醫生護士們講述的病房裡的故事;每天,我們的心情更是複雜的。一邊是白衣戰士們「執甲逆行」,在病毒包圍的環境中傾力護理每一位患者;一邊是武漢市民停止正常的工作出行,居守家中,防止病毒擴散傳播。醫院裡的忙碌和城市的空寂形成巨大的反差!
那些熟悉的街道,那些路邊熱鬧的煙火氣,那些昔日喧鬧的歡笑聲,似乎都只存在於回憶中,現實的空蕩,時刻都在刺痛著我。但是,武漢終於重啟了。熟悉的武漢,正在回來。
這次趕赴武漢執行任務,是我人生經歷中極其重要的一次歷練,我們走進醫院向支援武漢的英雄們用攝影的方式致敬;我們走上街頭,本著攝影人的初心,記錄這座城市和人民在疫情下的生活百態;我們奔走在車站、渡口,定格解封之下武漢市民們充滿希望的表情……
3月18日,漢口民生路上,隔牆聊天的小夥和工歇間休息的快遞小哥。陳黎明 攝
3月20日,漢口火車站進行大面積消毒,為武漢恢復鐵路交通做準備。藍天救援隊的專業消毒人員分配站臺進行噴霧消毒。陳黎明 攝
3月27日,武漢光谷火眼實驗室,這裡是進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最權威的機構,工作人員正在對新型的檢測儀進行調試。陳黎明 攝
3月28日,湘雅二院援鄂醫療隊員協助進入隔離病區的媒體人員穿戴防護裝備。陳黎明 攝
漢口江灘,江岸上散步的人們和對岸絢爛的燈光秀,4月8日解封之後,武漢漸漸在恢復她原有的模樣。陳黎明 攝
武漢市武昌區的楚河漢街商業步行街重新開業,母女倆開心地走在步行街上。陳黎明 攝
責任編輯│張友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藝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