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目的地清單 | 秋天,去溼地觀察遷徙中的候鳥

2020-12-13 澎湃新聞
秋季是候鳥南飛的季節。在我國,候鳥遷徙路線主要有東部、中部和西部 3 條路線。其中,東亞-澳大拉西亞遷徙路線是一條主要路線。每年,為了越冬的候鳥們沿中國東部沿海向南遷飛至華東和華南,遠至東南亞各國,或由俄羅斯東部途經中國向東南亞至澳大利亞遷徙。

候鳥們的痕跡遍布我國大大小小的溼地,而溼地又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供它們停歇補給。如今,那裡也成為了觀鳥和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吉林向海國家級保護區

位於吉林省通榆縣境內的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東北平原和內蒙古東部草原交界處,面積達10萬多公頃,是丹頂鶴、白鸛等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

吉林素有「東有長白、西有向海」之說,而向海更曾被荷蘭親王貝恩哈德讚譽為「人間仙境」,被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基博稱讚為「世界的寶地」。這裡草原、湖泊交錯相間,地廣人稀,氣候適宜,是鳥類的天堂。每年9月底開始,成群結隊的候鳥便開始出現在向海的上空,演繹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觀鳥外,向海還擁有亞洲最大的蒙古黃榆林,面積約50平方公裡。蒙古黃榆樹是亞洲稀有樹種,是乾旱地區沙丘崗地上特有的樹種。

吉林省白城市向海溼地保護區養殖的丹頂鶴在飛行。本文圖均為 IC 資料圖

秦皇島北戴河溼地

觀賞萬鳥起飛、候鳥遷徙一直是秦皇島北戴河溼地的一大特色。據說早在1936年,我國的著名鳥類學家秦振黃等就在北戴河調查過鳥類。1985年,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博士馬丁·威廉士首次來到北戴河,也被這裡的鳥類資源所震撼。從此北戴河被譽為「世界四大觀鳥地」之一。

北戴河溼地鳥類資源豐富,據說我國鳥類共計1186種,北戴河就有20個目61個科的500餘種,涉及遊禽、涉禽、鳴禽、攀禽等不同生態類群。春、秋兩季是觀鳥的最好時節,千萬隻候鳥在南北遷徙中經過這裡補充食物,其中最常見的是紅嘴鷗。

如今,觀鳥遊也成為這裡生態旅遊的重要內容,常常能看見觀鳥愛好者拿著攝像機守候的身影。

秦皇島北戴河溼地

天津北大港溼地

作為天津面積最大的溼地自然保護區,北大港溼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完整,是亞洲東部鳥類遷徙通道中重要的「補給站」,幾乎每天都有大批候鳥來到溼地。

隨著10月中下旬南遷候鳥「大部隊」的抵達,北大港溼地上還會上演「天鵝湖」的景觀。可觀看到的鳥類包括大小天鵝、大雁、白琵鷺、赤膀鴨、東方白鸛等80多種。高峰時期近20萬隻候鳥飛在北大港溼地停留。

天津北大港溼地 

江西鄱陽湖

江西鄱陽湖被稱為世界上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之一。於是提起觀鳥,就不得不提到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長江中下遊南岸,江西省北部,在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的西北角。

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鄱陽湖進入枯水期,灘涂盡顯,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羅棋布。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吸引了大批來自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和我國東北的珍稀越冬候鳥。來此越冬的候鳥數量多達60萬-70萬隻, 其中越冬白鶴的最多時可達4000餘只,數以萬計的候鳥棲息在廣闊水面上,無比壯觀。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是白鶴的全球主要越冬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種群越冬地。除此之外,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黑鸛、白尾海雕、白肩雕、金雕,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小天鵝、白額雁、白琵鷺在此地越冬。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今年,在亞塞拜然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位於江蘇省鹽城市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濱海溼地類型的自然遺產。

黃(渤)海區域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片泥沙灘涂,優美的自然環境也為各類動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空間,是東亞-澳大拉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中轉站。一年四季有近500種鳥類在這篇棲息地上覓食、換羽、遷徙。

秋季最佳的觀鳥時間大約是9月下旬至10月,可以看到東方白鸛、黑鸛、金雕、白枕鶴、綠頭鴨等鳥類。再等到秋末冬初,從北方的繁殖地向南方遷徙的丹頂鶴,飛到鹽城沿海灘涂在此停歇,也成為了灘涂上不可錯過的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黃(渤)海灘涂上還有世界面積最大、麋鹿種群數量最多、基因庫最豐富的大豐麋鹿保護區,麋鹿總數已達5000多頭,野生麋鹿達1350頭。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上海南匯東灘

對於上海的觀鳥愛好者來說,南匯東灘是最好的選擇。它位於上海市東南角,向東臨近海岸線,南到杭州灣,西到兩港大道、南蘆公路,北到浦東與南匯交界處,是一條狹長的濱海溼地。

這裡水草豐富,有大片的蘆葦地,鬱鬱蔥蔥的樹林和星羅棋布的水塘,是過境候鳥南遷北往重要的中轉站。2008年,南匯東灘溼地被「國際鳥盟」認定為國際重要鳥區,並設置有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觀測區。2015年,南匯東灘監測到的鳥類數量將近40萬隻,2016年為41.8萬隻。

據了解,觀察到並有鳥種記錄的就有400多種,佔上海發現的鳥種的85%以上。秋季是候鳥的南遷高峰期,主要以鴴形目鳥類和雀形目鳥類為主。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東方白鸛、小天鵝、黑臉琵鷺、白琵鷺等珍稀鳥類在此棲息越冬。

上海南匯東灘

海南東寨港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線路上,每年到了8月底9月初,就會有越冬水鳥陸續飛來,在此越冬或者遷飛路過。到9月下旬開始,大批小白鷺現身東寨港。12月到第二年1月,東寨港的越冬水鳥最多。根據統計數據,最多的時候一次記錄到3萬多隻。

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近年來,隨著保護區生態保護和修復成效顯著,紅樹林的面積逐年擴大,紅樹林及溼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環境良好、生態平衡健康穩定的東寨港,不時出現萬鳥翩躚的壯觀場面。

在這裡可以看到嬌小可愛的蒙古沙鴴、嘴微上翹的青腳鷸、上體灰褐色的紅腳鷸等鴴鷸類水鳥。這些過境水鳥吃飽喝足後將再次啟程,一路南下,最遠飛至澳大利亞等地過冬。

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最後,提醒想要去觀鳥的朋友們,為了獲得更好的觀鳥體驗,在出發前可準備鳥類圖鑑手冊、遮陽帽、雨具、水壺等工具。遠距離觀鳥時,推薦用單筒望遠鏡;近距離觀鳥時,推薦使用雙筒望遠鏡。服裝建議選取貼近環境的顏色,如綠色、咖啡色,避免過於鮮豔,若在較為泥濘的地區,可穿上套鞋。如果去到沿海區域觀察水鳥,最好提前查詢漲潮信息,潮水上漲會將海灘上的水鳥往岸邊及海堤內趕,通常在最高潮附近時間觀察最宜。

不過大家在觀鳥的同時,也要保護鳥類的生存環境,做到文明觀鳥。鳥類視覺敏銳,容易受到驚嚇,因此觀鳥者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安靜,不能喧譁,不要使用閃光燈。不捕捉、追逐、引誘、驅趕鳥類,給它們自由、安靜的生活空間。不要進入在地面築巢的野鳥繁殖區域,遇到孵蛋或育雛中的鳥巢,應迅速離開,避免親鳥棄巢。

(城市荒野工作室蒲川老師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膠州灣溼地迎候鳥遷徙期 一天記錄下37種候鳥
    水鳥們的最佳補給地    當天上午,記者在膠州灣洋河河口溼地看到,密密麻麻的水鳥成片聚集在溼地灘涂上,由於正值低潮期,這些候鳥距離岸邊非常遠,候鳥身上的羽毛都是保護色,和周圍景色融為一體,想看細節只能通過高倍望遠鏡觀察。
  • 遷徙的候鳥靠什麼辨舊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候鳥「先頭部隊...
    【遷徙】  部分冬候鳥已經來到黃河溼地候鳥啟程前需儲存大量脂肪  候鳥遷徙的背後,是一部辛酸史。隨著棲息地氣溫的變冷、食物的變少,它們不得不踏上遷徙的徵程,到更舒適的、食物更多的地方生存或繁殖。  雖然剛剛進入九月中下旬,但候鳥遷徙已經開始,先頭部隊已經抵達我省黃河溼地。
  • 候鳥南歸季,打卡廣東最美溼地!
    ,而在途經中國的三條國際性候鳥遷徙路線中,有兩條經過廣州及周邊地區。觀鳥時間:水鳥及遷徙候鳥為主。每年10月到翌年4月,分為春秋遷徙季和越冬季,種類有所不同。觀鳥時間:水鳥及遷徙候鳥為主。每年10月到翌年4月,分為春秋遷徙季和越冬季,種類有所不同。
  • 天上候鳥飛 地上「大狗」追 2020守護候鳥遷徙路公益科考行動開啟
    2020年11月10日,跟著大雁去遷徙「守護候鳥遷徙路公益科考行動(第四季)」啟動儀式在遼寧法庫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舉行。科考活動將跟蹤白鶴「槍生」和「419」在瀋陽臥龍湖及獾子洞國家溼地保護區以南的遷徙路線,科考車隊將從獾子洞溼地出發,在渤海灣,黃河三角洲,江蘇駱馬湖、石臼湖,安徽升金湖,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等多處候鳥重要途經地和過冬地進行考察,並與當地保護區和民眾,宣傳環境和候鳥保護,最後抵達本次活動的終點洞庭湖。活動啟動前夕還收到來自俄羅斯人民的美好祝福。
  • 50餘萬隻候鳥飛臨北大港溼地,誰在守護候鳥天堂?
    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把這裡當做驛站,覓食、棲息,補充能量後繼續遷飛。現在,正是候鳥南遷的時候,據最新數據,北大港溼地已迎來候鳥50餘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700餘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總共約2500餘只,白琵鷺500餘只。
  • 候鳥北歸 龍江觀鳥賞春就去這十大溼地
    當你在太陽島公園徜徉之時,可以留心觀察在水面、樹叢中棲息的鳥類,觀察它們飛翔的英姿,在水面划水的優雅,看看這群最熟悉的陌生「鄰居」是如何「與人共舞」。,佳木斯富錦市西南40公裡處,這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溼地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水鳥遷徙停棲地,每年都有數十萬隻水鳥在此停留棲息。
  • 灤南溼地被曝遭開發侵蝕 候鳥遷徙咽喉被扼危害超萬米「網海」
    央廣網北京11月20日消息(記者王逸群)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全球共有八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有兩條要經過我國河北省。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附近的灤南溼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的重要節點,被視為候鳥遷徙的「咽喉之地」,如今這個咽喉之地正處於被扼的風險之中。
  • 蘿北縣嘟嚕河溼地生態功能提升 每年遷徙駐腳候鳥達25萬隻
    東方白鸛在人工鳥巢中嬉戲。胡振輝 邵國良 攝黑龍江日報4月26日訊 春歸候鳥回。近日,記者在蘿北縣嘟嚕河溼地看到,歸來的東方白鸛又開始佔巢孵卵。通過給幼鳥安裝的GPS全球跟蹤儀觀測軌跡得知,去年在嘟嚕河溼地孵化的幼鳥,也陸續飛回出生地。
  • 上萬候鳥遷徙沙漠溼地 雪景映襯難得一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每年冬天,上萬隻候鳥在甘肅民勤縣的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聚集、覓食,鳴叫聲、戲水聲此起彼伏,讓溼地充滿生機。很難想像,這是處在沙漠裡的溼地。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中亞和東亞至澳大利亞兩條鳥類遷徙線路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溼地資源,為遷徙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繁衍環境。目前,發現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2種。(視頻編輯 劉立江)
  • 「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在瀋陽法庫獾子洞溼地啟動
    中新網遼寧新聞4月18日電(沈殿成)全國各地鳥類保護協會組織的「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4月17日在瀋陽法庫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啟動。  本屆活動將持續到5月2日,志願者們跟隨候鳥遷徙路線,以獾子洞溼地為起點向北至長春,一路護送候鳥遷徙。記者了解到,該活動參與的協會由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本溪野保協作中心、法庫縣鳥類保護協會等10餘家協會組成,從2015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了3屆。  「安裝跟蹤器的鳥類有白鶴3隻、東方白鸛3隻、大雁2隻、白尾海雕1隻、蒼鷺1隻,通過跟蹤器的定位,可以制定路線,跟蹤到候鳥。」
  • 浙江漩門灣溼地雁鴨類首獲「全球身份證」 監測種群遷徙
    圖為:專家為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雁鴨類候鳥環志 張鶯鶯 攝中新網台州12月11日電(記者 範宇斌)11日記者獲悉,浙江省玉環市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內,一批雁鴨類候鳥擁有了「全球身份證」——鳥類環志,以監測它們的種群遷徙變化、生活習性等,這是該溼地雁鴨類候鳥首次被環志
  • 新疆瑪納斯溼地:候鳥遷徙「補給站」 絕美落日驚豔時光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瑪納斯9月20日訊(記者 張雪)近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進新疆瑪納斯縣國家溼地公園,夕陽西下,落日餘暉灑落水面, 整個溼地籠罩在金色光暈之中,美不勝收。  據了解,公園地處天山北坡經濟帶中部、準格爾盆地南緣、烏昌經濟一體化輻射區和烏魯木齊1小時經濟圈,交通十分便利,是天山北坡經濟帶中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唯一一處綠洲溼地。  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處於世界候鳥遷徙「3號線」,是地球生物鏈的重要節點,是候鳥飛躍阿爾泰山和天山的「能量補充站」。
  • 四川西昌邛海溼地鴻雁成群 部門回應:非遷徙候鳥,屬於養殖放生
    12月6日,紅星新聞記者採訪獲悉,西昌邛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發現的鴻雁並非遷徙候鳥,而是屬於養殖放生的。早在今年9月,就有攝影愛好者在邛海溼地拍到了結對成群的鴻雁。↑鴻雁定居邛海 傅定一 攝影據了解,鴻雁是鳥綱、鴨科、雁屬的大型水禽。體長90釐米左右,體重2.8-5千克。
  •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秋冬季數十萬候鳥過境 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來津
    內容提要:從市政府新聞辦日前舉行的「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獲悉,隨著本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候鳥將天津作為遷徙的必經之地。天津北方網訊:從市政府新聞辦日前舉行的「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獲悉,隨著本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候鳥將天津作為遷徙的必經之地。今年10月以來,本市共監測到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本市。
  • 廣東三大舉措確保候鳥安全遷徙
    每年秋冬季 大量候鳥遷徙途經廣東 正是觀鳥、賞鳥的最佳時機! 12月初,9隻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飛抵江門,這是廣東省歷史上首次觀測記錄到白鶴。
  • 烏梁素海溼地候鳥展覽館開館啦!
    6月28日,烏梁素海溼地候鳥展覽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 走進烏梁素海溼地候鳥展覽館,只見"水"波蕩漾,鳥兒在「蒲葦」從中或嬉戲、或翱翔。疣鼻天鵝、白琵鷺、家燕等候鳥標本,生動的再現了鳥類的各種姿勢和神態。
  • 松雅湖:溼地與鳥的故事
    黑水雞一家與小鸊鷉為鄰,無比安心地遊蕩,一隻白鶺鴒停在葦稈上曬太陽。 這是松雅湖的一角。這個省內最大的城市生態湖泊裡,在遠離人們活動場所的蘆葦叢,冬候鳥斑嘴鴨已經在10月初提前來到了松雅湖。 今年的冬候鳥來得有點早隔著水面和葦叢,有清亮的水鳥聲傳來。
  • 遼寧康平:臥龍湖溼地迎來大批候鳥
    ↑這是11月14日在臥龍湖溼地拍攝的候鳥。 近日,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康平縣的臥龍湖溼地迎來大批遷徙的候鳥棲息。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這是11月14日在臥龍湖溼地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這是11月14日在臥龍湖溼地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這是11月14日在臥龍湖溼地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這是11月14日在臥龍湖溼地拍攝的候鳥。
  • 還鳥遷徙的自由
    校稿:貓斯圖 / 編輯:帥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會用「草長鶯飛」來描述初春時節,讓人自然地聯想到柳絮紛飛、新燕啄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體現著我國廣大溫帶、亞熱帶地區的居民,對於鳥類冬去春來現象的認識。這是因為與中國人密切接觸的黃鶯、家燕、杜鵑等都屬於候鳥中夏候鳥的類型,春夏季飛到高緯度地區繁衍生息,到了冬季與成年的幼鳥一起飛到溫暖的熱帶越冬。
  • 【生態文明@溼地】特寫:「候鳥天堂」的守護者
    「今年來溼地落腳的東方白鸛真不少!」姚慶峰興奮地說。  自從2012年進入天津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成為一名野生鳥類保護員後,對鳥類進行巡護和監測成了姚慶峰每日的工作。  「一方面是要觀察鳥的種群、數量、生活習性並進行記錄,另一方面也要對鳥類的疫源疫病進行監測和防護。」姚慶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