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絕唱,一代驕楊:一個鮮為人知的楊開慧

2020-12-20 黨史博採官方帳號

文/張彥臺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的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詞,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詞中熱切懷念的「驕楊」就是他的夫人和戰友楊開慧。由於楊開慧英年早逝,再加上她留給世人的東西太少,所以真正了解她的人並不多。

出身書香門第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她雖為女兒身,卻有名、有字、有號。她出生的那天早上,紅霞萬朵,似山花,如火焰,把整個板倉映得通紅。面對這美麗壯觀的奇景,思想開放的楊昌濟給女兒起名楊開慧,號「霞」,字雲錦,期望女兒的一生猶如燦爛的雲霞,美麗而火紅。縱觀楊開慧短短29年的生涯,不容置疑,她為中國革命的付出和貢獻也正如這火紅的雲霞般炫彩而奪目。

楊家在板倉是名門,幾代大戶。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是當時著名的倫理學家,教育家。先後在日本弘文學院、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及英國愛伯汀大學留學,並曾赴德國考察。對西方教育、哲學和倫理學之歷史與現狀、理論與實踐均有深入研究。楊開慧的母親向振熙是平江縣石洞人,向家也是詩書世家。出身書香世家的楊開慧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於姐姐楊瓊在楊開慧出生的前一年不幸夭折,所以除了楊開慧以外,同輩的只有哥哥楊開智。

楊昌濟給兒女以智和慧取名,可見其對文化知識的重視。7歲時,楊開慧到了上學的年齡,可是在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下,板倉從來沒有女孩上學讀書,在楊開慧家人的努力下,楊家斜對面的楊公廟小學即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才破例為楊開慧等7個女孩子單開了一個班。三個學期後,楊開慧轉學到離家5裡路遠的女校。這所女校是由一位日本留學生創辦的,圖書很多,也比較開明、進步。楊開慧學習很刻苦,在這裡接受了很多進步思想。為了求學,楊開慧還先後就讀於女校和縣立第一女子學校。

出身書香門第並接受了良好學校教育的楊開慧博覽群書,閱讀了很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書籍以及文藝書刊,並練就了一手的好毛筆字。在楊開慧紀念館,我曾看到過其手跡,功底很深。

由於父親楊昌濟經常給她講述在國外留學時的一些見聞,耳染目濡下,楊開慧接受了很多新思想、新知識。她從小就非常喜歡《木蘭辭》,很嚮往戎馬倥傯的徵戰生活,對辛亥革命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跡更是百聽不厭。

「潤」「霞」浪漫情

江南女子多才雋,自古湘女最多情。長沙古代才女雖比不上江浙一帶的有名,然而近現代湖南卻湧現出了向警予、蔡暢、丁玲、楊沫、瓊瑤、謝冰瑩、龍應臺、白楊等一批奇女子。出身名門,長於書香門第的楊開慧除了深具大家閨秀的才華橫溢、超凡脫俗外,在情感的世界裡,更是一位浪漫多情的純真女子。與楊開慧締造浪漫愛情的另一半就是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毛澤東。

毛澤東是楊昌濟的得意門徒。1913年毛澤東被湖南省立第一師範錄取。當時楊昌濟正在這所學校執教,擔任毛澤東的倫理學教師。學識淵博、思想進步、授課風趣、誨人不倦的楊昌濟教授,得到了求知若渴、抱負遠大的毛澤東的尊敬和欽佩。在楊家,毛澤東是常客。遇到不懂的問題,毛澤東總是登門求教。楊先生和毛澤東之間無拘無束,縱論天下大事、治學之道、救國之路、人生哲學,氣氛十分熱烈。毛澤東頗有見地的宏論,激情豪放的言語和崇高遠大的抱負,深深打動了才女楊開慧的心。可以說,毛澤東和楊開慧他們之間朦朧的戀情,從一開始,就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是從對人生崇高境界的共同渴望和追求開始的。

以後的日子裡,毛澤東送給楊開慧的不是鮮花和蜜語,而是用心血凝結而成的日記和文章。楊開慧同樣是用慧眼、心靈,去閱讀和感悟毛澤東的日記和文章,學習他的思想方法,領會字裡行間跳躍的人生火花。隨著討論和交流逐漸頻繁,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思想、情趣、愛好也越貼越近。在楊昌濟的影響下,寒冬時節,毛澤東用冷水沐浴;大雨滂沱,他在野外奔跑;江河湖泊,他去搏擊風浪。同樣,楊開慧也堅持冷水浴、深呼吸、常吃硬食等方法鍛鍊身體。

1918年6月,毛澤東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與此同時,楊昌濟應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楊開慧隨全家遷往北京。不久,楊昌濟介紹毛澤東到北大圖書館工作。在北京的日子裡,毛澤東與楊開慧有了更多的接觸。在毛澤東的指導和幫助下,楊開慧如饑似渴地閱讀了《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新俄羅斯研究》以及英文版的《布爾什維克》等革命書刊,接觸了許多革命青年,了解了更多的社會實際、吸收了各種新思想。

1924年,楊開慧帶毛岸英、毛岸青在上海

在心心相印的接觸中,17歲的楊開慧和25歲的毛澤東陶醉在浪漫的如詩如畫的愛情中。在北京紫禁城外的護城河邊和北海的垂柳之下,高大偉岸的毛澤東經常帶著嫻靜端莊的楊開慧閒情漫步,1919年4月,毛澤東離開北京轉道上海回到湖南,在長沙修業小學任教。楊開慧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稱之為「潤」。毛澤東回信,稱呼也是一個字:霞。

共同的愛好和理想使毛澤東和楊開慧走到了一起,1920年冬天,兩人住在了一起。不久,寒假來臨,在長沙市望麓園附近的船山書院內,19歲的楊開慧和27歲的毛澤東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僅僅花了六元大洋請至親好友吃了一頓飯。楊開慧不坐花轎不拜堂,不戴鳳冠不披紗,堅決「不作俗人之舉」,在封建習俗盛行的20世紀20年代,楊開慧的這種自由戀愛、不舉行婚禮便組成家庭的做法,堪稱新人新風氣。

性格堅強的毛澤東和楊開慧都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境界,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愛情是伴隨著革命的浪濤波瀾起伏的,別離、思念和等待構成了他們愛情生活的主旋律,兩人的婚後生活是離多聚少。為了表達相思之苦,擅長寫壯志豪情詩詞的毛澤東為楊開慧寫下一生中少有的以兒女之情懷的詩詞。

1920年,毛澤東在與楊開慧結婚前寫下了第一首愛情詩詞《虞美人,枕上》送給楊開慧。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憑。一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1994年這首詞在《人民日報》首次披露時,文字作了些修改。這是迄今為止人們所能看到的毛澤東最早的一首詞,毛澤東對楊開慧的戀思柔情,令人動容。

1923年毛澤東在告別新婚的楊開慧時曾填過一首詞贈楊開慧:

《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思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兩情依依,躍然紙上。

隱蔽於板倉老家的楊開慧在1928年10月曾寫《偶感》詩一首,把對丈夫的思念凝聚紙上。這首詩直到1983年才在楊開慧故居的牆縫裡被發現。

「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也悽苦?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良朋盡如此,數亦何聊聊。念我遠方人,復及教良朋。心懷長鬱郁,何日重相逢。」可惜毛澤東生前沒有看到這首詩。

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

才華橫溢、浪漫多情是楊開慧性格的一面,而思想解放、政治覺悟高則是楊開慧性格的另一面。

楊開慧在北京時,經歷了五四運動,再加上楊昌濟和毛澤東的教誨和環境影響,使楊開慧接受了許多新思想。她到長沙教會辦的福湘女中時,不做禮拜,而且是全校惟一剪短髮的學生,校方認為這是「過激派」的象徵,限令其在三個月內蓄起發來,楊開慧則堅持剪髮是自己的自由。在此期間楊開慧還在《湖南通俗報》和福湘的校刊上,發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進攻》、《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等文章,用尖銳潑辣的筆鋒,暢快流利的白話,猛烈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

毛岸英回湖南和姥姥、舅舅合影

楊開慧在批駁袁枚功在京報副刊上發表的《女權高於男權》的文章中,楊開慧的筆鋒更是直指要害。她呼籲婦女們「絕對不能容許人家把我們做附屬品看」,「努力要求政府給予我們徹底的平等法律」。

1921年7月,中國革命終於迎來了第一縷曙光,中國共產黨成立了。1921年秋,楊開慧光榮地加入丁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不久,為了掩護毛澤東的活動,楊開慧毅然辭去了嶽雲中學的教師工作。在艱難、危險的鬥爭環境中,楊開慧一直負責湘區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她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各個秘密聯絡點,傳送黨的文件和毛澤東的指示。並為工人夜校講課。此外,楊開慧還經常幫助毛澤東草擬籤發文件,整理材料,毛澤東那篇影響深遠的光輝篇章《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凝聚了楊開慧無數的心血和汗水。

1922年10月24日,毛澤東和楊開慧愛情的結晶出世了,楊開慧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毛岸英。1923年11月2日,生下第二個兒子毛岸青。1927年4月4日,毛澤東的第三個兒子毛岸龍也呱呱落地。由於毛澤東事務繁忙,楊開慧的三次生產,毛澤東都沒能陪在身邊,家庭生活的負擔並沒有使楊開慧放棄革命工作。

1925年2月,毛澤東與楊開慧攜毛岸英、毛岸青回韶山,楊開慧第一次到毛澤東的故鄉韶山,在此期間,毛澤東和楊開慧在毛氏宗祠、毛震公祠、郭家亭、如意亭等處辦起了十多所農民夜校。楊開慧親自在夜校上課。1925年6月,楊開慧協助毛澤東創建了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湖南韶山支部。

海枯石爛心不變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中,楊開慧按照黨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開展地下鬥爭。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她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地下武裝鬥爭,努力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鬥爭整整3年。

1930年10月,楊開慧剛從一個秘密聯絡點安排完工作回來就不幸被捕了。在楊開慧被捕的十多天時間裡,清鄉司令部5次提審楊開慧,強迫她交出地下黨組織人員名單和與毛澤東的秘密聯絡通訊地址。她經受住了皮鞭抽、木棍打、竹籤扎、槓子壓等酷刑,回答也只有3個字:「不知道!」

1962年,毛岸青在父親毛澤東的囑託下回湖南老家看望90高齡的外婆。左起舅舅楊開智、舅媽李崇德、劉思齊、毛岸青、邵華、表妹楊英

敵人又把楊開慧請進有新聞記者在場的客廳裡誘騙說,只要她在報上發表聲明,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就可以馬上獲得自由,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除非海枯石爛!」「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時,楊開慧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9歲。1930年12月,正在中央蘇區部署反「圍剿」的毛澤東從報紙上得悉楊開慧犧牲的噩耗後,寫信給楊開慧的親屬,在信中他悲痛地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千古絕唱「蝶戀花」

1957年2月,楊開慧當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寫信給毛澤東,請求抄寄毛澤東1920年寫給楊開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來信,勾起了毛澤東內心世界難以平息的情感波瀾,他滿懷深情地寫下感天動地的千古絕唱《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一曲《蝶戀花》表達了毛澤東和楊開慧之間那種深深的愛,永恆的情。我們每一個後來的中國人,都可以從這首詩和它的背景中體會到什麼是人間最純最美的愛情。體會到我們前輩的中國人、尤其是那些為後人而犧牲的中國人,有著多麼美好的內心情感世界和至高無上的真情。正是這樣的性情中人,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人中翹楚。只有這樣至情至意的性情中人,才會為理想和摯愛獻身。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相關焦點

  • 朗讀者·紅色家書:驕楊風骨楊開慧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位女黨員,楊開慧不僅是「毛澤東夫人」,更是一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一個「驕」字,透露出毛澤東對楊開慧的無限思念和禮讚。她的「驕」,是對革命的忠貞。心中有信仰,腳下更堅定。她跟隨毛澤東從長沙到上海、武漢、廣州,投入忘我的革命工作,奉獻全部熱情,哪怕為真理而死,也有視死如歸的樂觀。她的「驕」,是對愛情的忠貞。
  • 朗讀者·紅色家書②:驕楊風骨楊開慧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位女黨員,楊開慧不僅是「毛澤東夫人」,更是一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一個「驕」字,透露出毛澤東對楊開慧的無限思念和禮讚。可以說,楊開慧對毛澤東忠貞不二,情深似海至死不休。而「驕楊」之「楊」,語意雙關。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楊樹精神。《詩經》曾寫:「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東門之楊,其葉肺肺。」大風起,枝繁葉茂的楊樹發出「牂牂」聲響,無比壯觀。楊樹不擇土地,生長於大江南北,高大挺直,經風霜雨雪而不摧,實在像極了楊開慧的品格。她的精神高大挺直。
  • 楊開慧,毛澤東心中的驕楊
    出身詩書家庭,如果不是遇到毛澤東,也許楊開慧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平靜的人生。毛澤東,當年曾是楊昌濟的得意學生。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論》,享譽嶽麓湘江,識得「偉大之器」。楊昌濟先生慧眼識英雄,他早就看出毛澤東非一般平庸之輩,他志向遠大,才學出眾,胸懷家國民族,立志改天換地。得益於楊昌濟先生的賞識,毛澤東經常出入楊家,自然與楊開慧日漸熟識。為了扶持毛澤東,楊昌濟可謂費盡心血。
  • 鮮為人知,毛澤東又一首悼念楊開慧詞作
    是懷念楊開慧烈士,他親愛的夫人。人們深為他們的愛情感動。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毛澤東還有一首悼念楊開慧的詞作,此詞作於1930年,是毛澤東得到楊開慧確切犧牲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在井岡山揮筆寫下了飽含他的歉疚和懷念,悲傷和憤怒的感情。《蝶戀花·向板倉》霞光褪去何悽楚,萬箭穿心不似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贖,待到九泉愧謝汝。
  • 閒賞記:楊開慧,人間知己吾與汝
    說說文客,一個展示原創文章的平臺,一個文學愛好者交流的平臺!
  • 鮮為人知:毛澤東第一首寫給楊開慧的愛情詞催人淚下
    毛澤東第一首婉約詞鮮為人知,是寫給霞姑楊開慧的,讀來無不為之動容,催人淚下。也是在新婚不久,居無定所的毛澤東與楊開慧在小吳門外的清水塘安定下來,度過了他人生最為溫馨的日子。雖說有了一個安定的家,但毛澤東那時也是聚少離多,為了革命久常奔波在外。
  • 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楊開慧烈士紀念園位於長沙市長沙縣開慧鎮。1930年11月,楊開慧就義後歸葬於此。李淑一女士是毛澤東夫人楊開慧同窗好友,1924年經楊開慧介紹,她與毛澤東的戰友柳直荀結婚。首句中「驕楊」指的是楊開慧,章士釗曾當面詢問毛澤東「驕楊」作何解釋,毛澤東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而「柳」指的就是柳直荀。
  • 驕楊頌——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李淑一女士是毛澤東夫人楊開慧同窗好友,1924年經楊開慧介紹,她與毛澤東的戰友柳直荀結婚。首句中「驕楊」指的是楊開慧,章士釗曾當面詢問毛澤東「驕楊」作何解釋,毛澤東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而「柳」指的就是柳直荀。
  • 而今驕楊更青春——走進楊開慧烈士紀念館
    新文物新物件 不斷發現歸集早些年,牆壁裡發現楊開慧書信,曾帶給人們驚喜。之後,楊開慧烈士紀念館並沒有止步,他們帶來了連連不斷的驚喜。 近兩年,該館徵集、收集到與楊開慧、楊昌濟等相關的文物30多件。今年10月28日,長沙軍分區幹休所原所長楊革其(楊開慧烈士侄孫)和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原行長、原省人民政府參事繆曼聰(楊開慧烈士侄孫媳婦)夫婦二人,來到烈士紀念館,將自家珍藏了70餘年的楊家三代人用過的字典、有105年歷史的西洋座鐘,以及硯臺、銅鎖等6件楊開慧烈士遺物,無償捐贈給楊開慧烈士紀念館。
  • 重讀楊開慧託孤信:文字情真意切,如泣如訴
    楊開慧託孤信手稿  一弟:親愛的一弟!  我是一個弱者仍然是一個弱者!好像永遠都不能強悍起來。我蜷伏著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裡,我顫慄而寂寞!在井岡山上的毛澤東十分牽掛楊開慧的安危,他動員茅坪一個小店主吳福壽下山打聽消息。吳福壽到了長沙,按地址沒有找到楊開慧,聽到的卻是楊開慧已被敵人殺害的消息。吳福壽上山把這一消息告訴了毛澤東,毛澤東信以為真,悲痛萬分。  而事實是,敵人來板倉捉拿楊開慧,但楊開慧提前得到消息躲了起來,在當地群眾掩護下化險為夷。為了更好地保護楊開慧,當地群眾刻意四下傳播楊開慧已死,用以迷惑敵人視聽。
  • 驕楊 我們永遠的驕傲:紀念楊開慧英勇就義80周年
    因為,楊開慧是毛澤東「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的情竇初開,是「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的新婚惜別,更是「開慧之死百身莫贖」的生死之情! 作為我們永遠的驕傲,楊開慧是忠厚傳家的好女兒,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貞愛情的好妻子,忠義教子的好母親,忠誠革命的好黨員。 楊開慧,字雲錦,乳名霞,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長沙縣板倉屋場一個進步書香世家。
  • 毛主席靠什麼贏得楊開慧的愛情?一個習慣見證偉人不凡!
    要說偉大領袖毛主席最愛的妻子,絕對是楊開慧,江青並非毛主席最愛,楊開慧堪稱主席的初戀。眾所周知,楊開慧是毛主席的小師妹,楊開慧的父親是湖南著名學者楊昌濟。1908年,楊昌濟從國外留後來後,在長沙湖南省第一師範教書。
  • 毛澤東寫給楊開慧的一首婉約詞《虞美人•枕上》,讓人為之動容
    毛澤東第一首婉約詞鮮為人知,是寫給霞姑楊開慧的,讀來無不為之動容,催人淚下。也是在新婚不久,居無定所的毛澤東與楊開慧在小吳門外的清水塘安定下來,度過了他人生最為溫馨的日子。雖說有了一個安定的家,但毛澤東那時也是聚少離多,為了革命經常奔波在外。
  • 楊開慧犧牲後,他強忍悲痛,含淚說了一個四字典故
    一個月一個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沒有你的音信,以前的事一幕一幕在腦海中翻騰,以後的事我也假定,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淚也要纏住你的屍體……1930年,紅軍兩次攻打長沙,圍攻長沙的工農紅軍撤退後,湖南省的「清鄉」司令部軍閥何建抓住機會,趁勢捲土重來。
  • 毛澤東一輩子僅此一首婉約詩,寫給摯愛楊開慧,背後故事讓人感動
    和楊開慧總是聚少離多,這要放在現在的小青年身上,肯定會鬧矛盾的,但楊開慧一如既往支持著他,因為她也有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有偉大的愛國理想。每次毛澤東去外地,楊開慧都會親自送別。寒冷的初冬早晨,天上的殘月還在,地面上結著白霜,他們夫妻二人在水塘邊揮手告別,影子投在清澈的水面,這一幕深深烙印在他的心裡。
  • 家譜記載:毛澤東與楊開慧有第四個兒子(圖)
    其中這樣寫道:關於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後代,通常的說法是三個孩子,即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岸英生於1922年10月24日1992年6月,廣西人民出版社和灕江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毛澤東大辭典》第1288頁,記載毛岸英生於1922年10月22日,有誤。岸青生於1923年,岸龍生於1927年4月4日(參見《楊開慧》一書)。
  • 永遠的驕楊 ——紀念楊開慧烈士犧牲89周年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被捕。她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拒絕退黨並堅決反對聲明與毛澤東脫離關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於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1957年,毛澤東為紀念楊開慧,特地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贊其為「驕楊」。
  • 一代「驕楊」楊開慧,面對唯一活命機會,誓死不與毛澤東脫離關係
    對於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愛情,我想只要是知道的人都會為那樣一個情比金堅的女子所感動,楊開慧,號霞,字雲錦,1901年11月6日生於長沙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更是當時曾留學日本、英國、德國,是知名學者和教育家楊昌濟,她和毛主席的相識都是因為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