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楊開慧託孤信:文字情真意切,如泣如訴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楊開慧託孤信手稿

  一弟:親愛的一弟!

  我是一個弱者仍然是一個弱者!好像永遠都不能強悍起來。我蜷伏著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裡,我顫慄而寂寞!在這個情景中,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我的依傍,你如【於】是乎在我的心田裡,就佔了一個地位。此外同居在一起的仁,秀,也和你一樣——你們一排站在我的心田裡!我常常默禱著:但願這幾個人莫再失散了呵!

  我好像已經看見了死神——唉,它那冷酷嚴肅的面孔!說到死,本來,我並不懼怕,而且可以說是我歡喜的事。只有我的母親和我的小孩呵,我有點可憐他們!而且這個情緒,纏擾得我非常利【厲】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鬧了一晚!我決定把他們——小孩們——託付你們,經濟上只要他們的叔父長存,是不至於不管他們的,而且他們的叔父,是有很深的愛對於他們的。倘若真的失掉一個母親,或者更加一個父親,那不是一個叔父的愛,可以抵得住的,必須得你們各方面的愛護,方能在溫暖的春天裡自然地生長,而不至於受那狂風驟雨的侵襲!

  這一個遺囑樣的信,你見了一定會怪我是發了神筋【經】病?不知何解,我總覺得我的頸項上,好像自死神那裡飛起來一根毒蛇樣的繩索,把我纏著,所以不能不早作預備!

  杞憂堪嚎,書不盡意,祝你一切順利!

  這是楊開慧1929年3月寫給她堂弟楊開明的一封信。文字情真意切,如泣如訴,充滿無盡的思念和憂傷。寫這封信時,她已經有一年多沒有丈夫的音訊了。

  1927年8月底,毛澤東告別妻兒,離開長沙去安源部署秋收起義,楊開慧則帶著3個孩子到距長沙市110華裡的板倉老家開展地下鬥爭。別後的日子,夫妻二人各自處於生死險境,彼此惦念牽掛,卻難以取得聯繫。

  9月8日,毛澤東途經瀏陽張家坊時,被團防局的「清鄉」隊抓住。在被押送去處死的路上,他機智脫險,死裡逃生。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10月,毛澤東帶領隊伍上了井岡山。

  井岡山在板倉的東南面,僅數縣之隔,卻因「清鄉」團的「鏟共」活動而路途險惡。毛澤東上山後,用暗語給楊開慧寫過一封信,說他出門後開始生意不好,現在好了,興旺起來了。楊開慧收到信後激動萬分,立即回信。然而,很快長沙到井岡山的秘密交通被敵人切斷了。楊開慧曾多次尋找湖南省委,因省委數度被破壞和搬遷,一直聯繫不上。楊開慧只能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屢「剿」「朱毛」卻總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很擔心。

  當時,長沙、武漢乃至全國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1928年春,夏明翰、郭亮、向警予等相繼被捕、遇難,國民黨報紙上連篇累牘殺共產黨的報導。在井岡山上的毛澤東十分牽掛楊開慧的安危,他動員茅坪一個小店主吳福壽下山打聽消息。吳福壽到了長沙,按地址沒有找到楊開慧,聽到的卻是楊開慧已被敵人殺害的消息。吳福壽上山把這一消息告訴了毛澤東,毛澤東信以為真,悲痛萬分。

  而事實是,敵人來板倉捉拿楊開慧,但楊開慧提前得到消息躲了起來,在當地群眾掩護下化險為夷。為了更好地保護楊開慧,當地群眾刻意四下傳播楊開慧已死,用以迷惑敵人視聽。吳福壽並沒有了解到實情。

  1929年以後,楊開慧在板倉的處境越來越危險。她在3月7日的《國民日報》上看到朱德妻子蕭奎聯(伍若蘭的化名)被殺後被掛頭示眾的消息,既震驚又憤怒。她對自己的前景很是憂慮,總覺得死亡如影隨形。她把與毛澤東聯繫上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堂弟楊開明身上。楊開明,即信中所稱「一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5月馬日事變後一直在安源工作,幫助組建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武裝。1928年6月湖南省委遷到安源後,被任命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並被派往井岡山工作。1929年1月,楊開明由井岡山到上海,代表紅四軍前委向中共中央匯報。3月,楊開慧從親戚那裡得知楊開明到上海,立即提筆給他寫信。

  信中,她流露出作為女人軟弱的一面,「我是一個弱者仍然是一個弱者!好像永遠都不能強悍起來。我蜷伏著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裡,我顫慄而寂寞」。她把能聯繫上的親人一弟、仁、秀當成最後的依傍,「仁」、「秀」指的是楊開慧的堂妹楊開仁和楊開秀。同時,她又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子的堅定和勇敢:「說到死,本來,我並不懼怕,而且可以說是我歡喜的事。」當真切感到死神接近時,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3個孩子。此時岸英7歲,岸青6歲,最小的岸龍才2歲,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查,已改為楊姓。楊開慧無法想像,3個這麼小的孩子找不到父親又失去母親將是多麼孤苦無依!儘管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作為叔父,會給孩子們一些照顧(毛澤民當時在上海主持地下印刷廠,不時為失去生活來源的楊開慧母子寄些錢),可是在這樣血腥動蕩的環境下,一個叔父的愛怎能為孩子們抵擋「狂風驟雨的侵襲」,楊開慧請求開明、開仁、開秀等能在自己身後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愛護。她為弱小孩子的命運揪著心,她的語言萬分懇切:「我總覺得我的頸項上,好像自死神那裡飛起來一根毒蛇樣的繩索,把我纏著,所以不能不早作預備!」

  當時形勢極為險惡,楊開慧收信和寄信都有被敵人發現的危險,她寫好這封「遺囑樣的信」,卻無法寄出,只好藏匿在故居老宅的牆縫中。

  1929年1月後,毛澤東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他後來得到楊開慧還活著的消息,於11月寫信給在上海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說「開慧和岸英等我時常念及他們」,並詢問楊開慧的通信地址。但是,在轉戰途中與受敵人嚴密監控的板倉聯繫談何容易!他們還是沒有聯繫上。

  日子在思念中一天天過去,楊開慧強忍內心的苦楚,陪伴母親,照料3個孩子,同時參加當地黨組織會議,堅持做革命的宣傳工作。她預料中的不幸終於在1930年10月24日降臨。這天凌晨,國民黨「清鄉」團將板倉屋場團團圍住,楊開慧在家中被捕。敵人連保姆和孩子也不放過,把楊開慧、毛岸英和保姆陳玉英一起押到長沙警備司令部。

  帶著孩子坐牢,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是多麼大的折磨!

  毛岸英小小年紀看到媽媽受苦傷心痛哭,楊開慧對兒子說:「學會堅強,永生永世跟黨革命。媽媽永遠愛你的爸爸,長大後你要聽爸爸的話,要心疼他,孝順他。你是哥哥要照顧好弟弟們……」

  何鍵聽了叛徒任卓宣(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的建議「楊開慧如能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表示只要楊開慧宣布與毛澤東脫離關係即可自由。但楊開慧堅貞不屈,何鍵對她一點辦法也沒有。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從容走向刑場,英勇就義於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一個多月後,噩耗傳到瑞金。毛澤東極度悲傷,強抑內心悲痛,揮筆致函楊老夫人及楊開慧的親屬,沉痛地表示:「開慧之死,百身莫贖」,並寄款為楊開慧修墓立碑。

  楊開慧被殺害後10多天,毛岸英被舅舅楊開智從監獄接回。為了避免再被迫害,毛岸英與兩個弟弟被送到上海,由叔父毛澤民安排進了「大同幼稚園」。後來,上海的黨組織遭到破壞,岸龍夭折,岸英、岸青流落街頭,過了很長一段「三毛」式的生活。

  1950年,毛澤東在見到楊開慧的堂妹時,滿懷深情地讚揚說:「你霞姐是有小孩子在身邊英勇犧牲的,很難得!」在見到他們當年的保姆陳玉英時,毛澤東詳細地詢問了楊開慧被捕的經過和獄中情況,並說:「開慧是個好人哩!岸英是個好伢子哩!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我家就犧牲了6個,有的全家都犧牲了。」1957年,毛澤東接到楊開慧的同窗好友李淑一懷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詞後,當即和了一首詞,詞曰:「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是毛澤東對楊開慧的無限思念和深情禮讚。

  1962年,當友人章士釗請教毛澤東該詞中「驕楊」作何解釋時,毛澤東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當我們重讀這封託孤信的時候,就能夠深深理解「驕楊」的含義。那美麗面容上流露出的堅定沉靜氣質,那柔弱身軀裡迸發出的強大精神力量,永遠令人敬佩、懷念。王穎

  > 相關新聞

  楊開慧就義慘烈細節曝光:被暴屍三日 槍決未死下午又補一槍

相關焦點

  • 楊開慧烈士寫給弟弟楊開明的託孤信 如今讀來仍令人動容
    牆縫裡的家書展驕楊風骨 楊開慧烈士寫給弟弟楊開明的託孤信,如今讀來仍令人動容   楊開慧紀念館(楊開慧烈士紀念園)是湖南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手稿字跡娟秀,內容是楊開慧生平自述,以及部分家書,其中就包括了楊開慧寫給弟弟楊開明的這封託孤信。我們從中可窺知當時嚴峻的革命形勢,以及楊開慧等共產黨人的生活狀態。 「親愛的一弟,我好像已經看到了死神。說到死,本來我並不懼怕,而且可以說是我歡喜的事。只有我的母親和我的小孩啊,我有點可憐他們……我決定把小孩子們託付給你們,經濟上只要他們的叔父長存,是不至於不管他們的。
  • 楊開慧手稿披露與毛澤東的纏綿愛情(組圖)
    1927年,就在板倉,就在楊開慧簡陋的臥室,毛澤東夫妻一別,就再也沒有相見。楊開慧在手稿中寫道:  無論怎樣都睡不著,雖然是倒在床上。一連幾晚都是這樣,合起來還睡不到一晚的時晨(辰),十多天了,總是不見來信……  手稿中諸如此類的文字比比皆是,但這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少婦思夫。
  • 一代「驕楊」楊開慧,面對唯一活命機會,誓死不與毛澤東脫離關係
    對於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愛情,我想只要是知道的人都會為那樣一個情比金堅的女子所感動,楊開慧,號霞,字雲錦,1901年11月6日生於長沙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更是當時曾留學日本、英國、德國,是知名學者和教育家楊昌濟,她和毛主席的相識都是因為父親。
  • 朗讀者·紅色家書:驕楊風骨楊開慧
    今日品讀:楊開慧致堂弟書——《說到死,我並不懼怕》。7月初的板倉,小暑將至,暑熱已來。白雲映襯在藍天的廣闊背景下,玉蘭花陣陣飄香,小鎮居民氣定神閒地忙碌。一切顯得生機盎然,又不失安寧閒適。這樣的情景,或許正是89年前楊開慧烈士就義時心中堅信的未來。夏日驕陽照射「驕楊」屋場,板倉的女兒、毛澤東同志「親愛的夫人」,留給當代人一份怎樣沉甸甸的遺產!
  • 朗讀者·紅色家書②:驕楊風骨楊開慧
    楊開慧致堂弟家書真跡。說到死,本來,我並不懼怕,而且可以說是我歡喜的事……」如此驚人文字,出自1923年3月楊開慧致堂弟楊開明家書《說到死,我並不懼怕》。書信坦陳死亡,嗅得出血腥氣息,驚心動魄間,昭示著「革命就是流血犧牲」的真相。因時局兇險,通訊阻隔,這封「遺囑樣的信」最終未發出。而沿著這封家書,我們隔空走進楊開慧烈士心靈,驚遇她嬌弱身軀裡迸發的驕楊精神、崇高品格。
  • 楊開慧犧牲前給毛澤東的情書:千字皆血淚,發現時主席已逝世6年
    這是一段滿含血淚的文字,楊開慧在與毛澤東主席分離的三年時間裡,將對丈夫的思念訴諸12頁手稿,藏到臥室後牆的磚縫裡,一藏就是52年。直到1982年3月10日,工人們在修繕楊開慧烈士的故居時,打開臥室後牆,一摞楊開慧的手稿驚現於世人面前。「幾天睡不著覺,無論如何,我簡直要瘋了。許多天沒來信,天天等。
  • 毛澤東第一次給妻子楊開慧寫情詩:虞美人·枕上
    楊開慧聽到這裡,心裡覺得甜蜜蜜的,但仍然裝作不高興的樣子說:「淑一姐,這時候還取笑我,你說我們是好姐妹嗎?」 李淑一不再逗笑楊開慧了,便說:「霞姑,你也不要自己騙自己了,寫詩是潤之這位大詩人對你的愛的特有的表達,更何況我們這位豪放派詩人,竟然改變自己的風格給我們小霞姑填了這首情真意切的婉約派的詞,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說,霞姑,你就知足吧!」
  • 七夕的紅色浪漫:毛主席詩詞中的楊開慧
    今天,讓我們重讀主席詩詞,感受革命者的浪漫愛情!別愁《虞美人·枕上》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這首詞最早發表在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詞本作於1921年秋天。1920年冬天,毛澤東在長沙與楊開慧結婚。
  • 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
    對楊開慧來說,箇中滋味並不好受。不僅如此,他還要承受丈夫的政治風險,東躲西藏。最大的遺憾是,她寫滿思念丈夫的詩,主席到死也沒有看到。最早發現楊開慧的這首詩,是在1982年,而毛主席在1976年,已經離開人世。1982年,人們在修繕楊開慧故居時,在楊開慧臥室後牆離地面兩米處的泥磚縫中發現了一疊楊開慧寫給毛主席的書信手稿。
  • 楊開慧手跡,太美了
    —長沙縣板倉楊家老屋時,意外從楊開慧臥室牆面磚縫中發現了一疊手稿和信札。這些文字,從多方面真切地反映了楊開慧的高尚情操和藝術才情,也由此看出她驚人的書法功力,讓人耳目一新!10月,毛岸英出生,楊開慧一邊帶著孩子,一邊協助毛澤東工作。
  • 閒賞記:楊開慧,人間知己吾與汝
    七年間,楊開慧跟隨毛澤東到過北京、長沙、上海、廣州、武漢,他們四海為家,比翼雙飛,婦隨夫行。她作為毛澤東的知己和伴侶,除了繁重的家務,還是毛澤東的秘書和助手,整理資料、做文字工作、負責黨的機要和聯絡工作。她還跟隨毛澤東去長沙做調查研究工作,為工人夜校講課,亦步亦趨,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 千古絕唱,一代驕楊:一個鮮為人知的楊開慧
    她出生的那天早上,紅霞萬朵,似山花,如火焰,把整個板倉映得通紅。面對這美麗壯觀的奇景,思想開放的楊昌濟給女兒起名楊開慧,號「霞」,字雲錦,期望女兒的一生猶如燦爛的雲霞,美麗而火紅。縱觀楊開慧短短29年的生涯,不容置疑,她為中國革命的付出和貢獻也正如這火紅的雲霞般炫彩而奪目。楊家在板倉是名門,幾代大戶。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是當時著名的倫理學家,教育家。
  • 得知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致電楊家:「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楊開慧帶著好奇與激動,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那篇文章,只看了一眼就被書中那犀利的觀點與行雲流水的字跡所打動了,一個少女愛上一個才子,只需要通過他的文字就可以了,更何況是那樣能夠打動人心的文字。」這是毛澤東對於楊開慧說的第1句話,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時候的楊開慧已經在父親的教導下長成了溫柔美好的女子,一身的才氣是藏也藏不住的。
  • 毛澤東的初戀為何是楊開慧而非陶斯詠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日子裡,一位在長沙默默研究楊開慧20年的文化學者顧慶豐,在楊開慧故鄉長沙縣講述《毛澤東永遠的「驕楊」》時,臺下不少觀眾擦拭眼淚。為什麼是楊開慧,而不是陶斯詠?他認為,當年毛澤東之所以選擇楊開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楊開慧與毛澤東志同道合,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顧慶豐稱,毛楊之戀,並不是電視劇《中國1921》中所寫的「女追男」,根據楊開慧的手稿等證據,可以確定毛楊之戀是「男追女」,即毛澤東追求楊開慧。不過,毛澤東與楊開慧互相之間的愛,曾有過因性格而帶來的小波折。
  • 楊開慧故居及紀念館
    楊開慧紀念館成立於1966年,位於湖南省長沙縣開慧鎮,佔地126畝,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由楊開慧故居、楊開慧烈士陵園、楊開慧生平業績陳列館、楊公廟四部分組成,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國文明優撫事業單位。
  • 永遠的驕楊 ——紀念楊開慧烈士犧牲89周年
    筆者曾將此詞內容以簡訊方式發送至身為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的一位好友,她以四字回復「情真意切」。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岸英與父親毛澤東談及母親在獄中的最後時光,認為媽媽被捕後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因為媽媽希望他記住獄中發生的一切,如能出去好告訴爸爸。毛澤東聽後頓時熱淚盈眶,高度讚揚楊開慧能毅然拋下年邁的母親和3個年幼的兒子,大義凜然奔赴刑場,常人是很難做到的。
  • 夜讀丨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最美情書
    寫信人是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中共第二位女共產黨員。在修繕她的故居時,在臥室內側牆壁離地面兩米的牆縫裡,發現了用蠟紙包裹著的書信手稿。收信人包括毛澤東以及弟弟等親人,但收信人都已經不在了,這些信他們終生沒有讀到,甚至不知道有這樣一封信的存在。
  • 烈士江姐託孤信流出!在堅貞不屈的意志下生存,深情的母愛散發在...
    導語:烈士江姐託孤信曝光!在渣滓洞受盡酷刑折磨,深情的母愛散發在最後一刻 說起我們的敬佩的革命烈士們,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王二小等等無數的革命英雄踏上了改變我國命運的道路。
  • 楊開慧寫給毛主席的情書,藏在牆縫中50年,可惜毛主席已逝6年
    在板倉開展地下工作期間,楊開慧一面同敵人作鬥爭,一面把對丈夫、戰友的掛念和對革命的憧憬用文字記錄下來,為了這些手稿不被燒毀,便把手稿秘藏於臥室的牆壁中。 倘若沒有這些文字,這位偉人背後的女子,她的內心世界外人無從知曉。楊開慧是毛澤東的初戀,他們是革命的戰友,也是靈魂的伴侶,完全稱得上是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