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典電影《孔雀》觀後感
孔雀是高傲的,因為它充滿理想——如果你不把它的開屏僅僅視為為求偶而生的必然生理反應,而是當成一種表達和反抗,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反抗平凡的生活。個少女就像這孔雀一樣,花樣年華,一顆被理想蠱惑的心,夢想得到孔雀開屏之時無與倫比的美麗,於是拼盡所有力氣,甚至不擇手段,結果追逐的過程遭遇太多不測,跌跌撞撞,直到頭破血流。覺得影片《孔雀》裡這個叫高衛紅的中國女孩與 Scarlett…地相似:勇敢、執著、堅忍、惡毒的小伎倆、偽裝在溫順外表下一顆狂野的心。拋卻時代和種族的霄壤之別,她們如此默契地共同演繹著少女在花樣年華的奮鬥與追求。
女孩生於上世紀70年代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父親是工人,母親是醫生,一個小時患腦炎有點痴呆的哥哥,一個很乖的弟弟,卻出了一個不聽話的她。這樣清白普通的背景,我實在找不出她的叛逆偏激緣何而來;既然有老實巴交的父母言傳身教,有正統的學校教育修剪枝權,她是從哪裡學會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原則呢?是她性格中與生俱來的過分的任性所至,還是那一切所謂的良好秩序不過是種表象?目光犀利的導演是想藉此告訴我們,那個社會的冠冕堂皇的話語之下,其實是怎樣的一番混亂和齷齪麼?每一天,勤勞誠懇的人們生活得秩序井然,私底下默許各自的同盟者不合規矩的一切(比如那個想當傘兵的女孩和她的姐姐,比如哥哥周圍那一幫恃強凌弱的「哥們兒」)。
在這一點上來說,女孩是不幸的,她始終找不到一個強力同盟者的庇護(她的同盟者都是用代價換來的,所以不能持久;只有弟弟和她是長久的同盟,但又實在不夠強力),於是她所有的不合規矩都被置於光天化日之下:她被人罵「破鞋」,罵「淫蕩」,卻是如此平靜地接受自已的失敗,或許是早就料到;而一旦遇到新的機會,她又會不顧一切地爭取。那是一種孩子式的無理的病態的倔強,不計後果,不負責任,出賣自己僅有的肉體和靈魂,卻只為了那樣單純的目的:想當傘兵,想進藝術團、想換工作—就是為了這些,她賄賂,欺騙,出賣色相甚至以婚姻作為交易。
一顆不安分的心老想飛出狹窄的生活圈子,得到的安慰卻總是那麼短,那麼少。如果說她的飛翔之夢始於看到傘兵演習從天而降的一刻,那麼又是什麼支撐在尋求理想的道路上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呢?或許是她太過迷信自己的美麗,太過迷信愛的力量,太過迷信孔雀的理想。多年以後,那個在西紅柿攤前背著弟弟哭泣的她,是否終於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於是不想再戰鬥下去,打算就讓命運任意擺布;因為就在剛才,她關於愛的幻想—她擁有的最後的理想—也灰飛煙滅,此時的她,連痛都沒了力氣。可是後來她有了一個女兒,像她一樣期待孔雀開屏的女兒,在新的時代中,她的命運又會怎樣,孔雀開屏是否永遠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話呢?導演不置可否。
但在影片《孔雀》結尾,那只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下不動聲色的孔雀,終於在眾人離開後,展開了花屏,像個王者般,高貴地,專橫地,美麗著,驕傲著……於是,我猜測,那應該不只是神話顧長衛(導演)一看就是個老實人,他的誠意真切地從影片中流露出來。多年後物是人非,弟弟回憶時淡淡的語氣,講述著哥哥的傻人傻福,姐姐的夢想和幻滅,父母的無私的愛,還有自己的蛻變,其間的愛、殘忍、悲歡離合,是那樣遙遠而陌生,有時卻又恍惚就在昨天。很喜歡片子的敘事方式,一個事件的主要過程常常是略去的,只交待事情發生前的準備和發生後的結果,當事人說著一些無關痛癢、答非所問的話,似乎這樣的兜兜轉轉就是生活。
本文是小編對《孔雀》的一些解讀和看法,碼字辛苦,喜歡的小夥伴朋友可以點讚轉發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