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茶快出水,滋味就很淡?很遺憾,你遇到一泡內質特別淡薄的巖茶

2020-12-18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喝茶這件事上,麻花只相信自己的感覺。

而很多新人,很輕易的就會信任別人的背書。

「到過茶山」、「X代做茶」、「作為茶齡**年的人告訴你」、「我親戚是做茶的」、「泡了幾十年茶」……

「喝了快三十年的茶,一直都覺得巖茶快出水味道太淡,好茶不悶不出味。」

乍一看,許多人潛意識裡認為這樣說得有道理。

其實換一個真正懂茶的人看到,大多是搖搖頭,笑而不語。

巖茶快出水究竟會不會味道淡?親自試一試就知道了呀。

茶圈裡,該如何判斷別人說的話是否靠譜?

完全可以用常識,按邏輯推理,利害相關去判斷。

最後還有就是,自己得多喝茶。

學會喝茶,靠的是用舌頭認真喝,而是用耳朵聽!

《2》

巖茶快出水,味道會淡嗎?

基本不會。

除非是遇到一泡特別爛的茶。

試想,正常的用蓋碗泡巖茶,茶水比例不低。

標準容量的100-110ml蓋碗,建議投茶量是8克一泡的茶。

這樣的茶水搭配,已經要比很多茶高出不少。

畢竟同樣的蓋碗情況下,換成泡白茶,泡紅茶,放5克的茶葉也就夠了。

按照標準的茶水比例,衝泡巖茶,肯定是要快出水,不能悶。

要不然,茶湯就該悶苦悶濃了。

蓋碗泡巖茶,出湯速度要快。

這裡提到的「快」,要求是分秒必爭。

注水動作要快,倒出茶湯要乾淨利落,整個泡茶時間儘量在7-8秒內結束。

按這樣的時間限定,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快出水」。

最開始的前幾衝泡茶時,快出水好處,在於避免茶味物質的過多浸出。

呈現出來的茶湯,味道不濃也不淡。

喝到這樣的茶,更能讓人領略巖茶滋味的美妙。

如果讓一個剛入門的新人,直接喝一杯悶得濃濃苦苦的湯,那肯定得把人嚇跑了。

《3》

快出水泡巖茶,味道不會淡。

恰恰相反,快衝快出式的泡茶法,能夠讓巖茶泡出來的茶湯更好喝。

蓋碗泡巖茶,不論水仙肉桂,只要是山場工藝別太差的茶。

茶葉條索內部都會擁有豐富的茶味物質, 一浸水就迅速釋放。

最開始泡茶時,幹茶條索們像一輛加滿油的車,能量半點沒有被消耗。

注入衝泡後,巖茶的茶味迅速的浸出,溶出到湯水裡。

哪怕用十頭牛的力,也拉不住茶味釋放天性的腳步。

為了避免茶味過多浸出,讓一泡原本可以泡上十次的茶,濃縮到只能泡四、五次。

並且泡出來的茶湯裡,由於有比較多的苦澀物質,茶多酚和咖啡鹼的數量偏多。

讓整體的茶湯滋味喝起來,又濃又重,又苦又澀!

由此,快出水泡茶很有必要。

練好「唯快不破」這門泡茶神功,最明顯的好處是讓內質豐沛的好茶, 不再白白的浪費滋味。

另外,快出水泡茶能讓香氣更好。

快出水的對立面,是悶泡。

蓋碗泡茶時,幹茶遇上沸水,高揚的茶香便能在第一時間揚起。

嫋嫋的,縷縷的茶香,飄啊飄在空氣裡。

趁早倒出茶湯,一衝茶湯內的香氣保留更豐富。

如果是悶了一會,再倒出湯水。

那麼最先釋放出來的芳香物質,容易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被悶壞。

換言之,悶出來的茶湯,聞起來不香,喝起來也不香了。

從品茶的角度看,喝一杯悶苦了,香氣變弱的茶湯,很不划算。

喝好茶,快出水更能妥當釋放茶味!

《4》

「快出水味道太淡,悶一悶才有味」的說法,不可信。

悶泡,是快出水的反面。

注水泡茶後,合上蓋,悶一悶。

等悶上一分鐘,兩分鐘,再倒出湯水。

這時被悶出來的茶,滋味感濃釅。

在其它泡茶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悶出來的茶湯要比正常快出水的茶,色號明顯偏深。

長期喝這類悶濃的茶,對身體沒好處。

因為濃茶裡含有比較多的咖啡鹼,提神效果比黑咖啡還厲害。

不過當人體長期攝入過量的咖啡鹼,會讓身體處於興奮狀態,不利於睡眠健康。

同時,如果是患有痛風病症的群體,更不能喝這樣悶濃的茶了。

喝茶過後,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喝巖茶,對滋味感的追求,不能要求變態的濃。

而是應該提倡喝濃淡適中的,滋味感更飽滿,層次更豐富的好茶。

濃非厚,淡非薄。

一杯又苦又澀的濃茶,未必能說明茶湯的內質充足。

茶湯的醇厚與否,是否有內容,有層次,與泡茶方法根本沒關聯。

若想實現一款湯感稠滑,內質豐沛的茶湯,建議是多喝好茶。

換一泡資質平平的普通茶,那麼哪怕在泡茶方法上玩出了花,也泡不出醇厚有實力的茶湯。

相反,內質豐富的好茶,簡單的用沸水衝刷,倒出茶湯,徹底瀝盡。

一氣呵成下,得出一杯不淡不濃的茶。

但這樣的茶在細品下,能感受到豐富的內質。

茶湯內有豐富的落水香,水路清晰,湯感醇厚,回甘生津持久。

有香,有水,有韻,是標準的好茶典範。

而一杯僅僅是滋味濃,有味道的茶,壓根就是紙老虎。

看起來濃,喝起來卻是內質空空。

喝茶過程感受不到任何可取之處,留不下任何的記憶點。

除了帶點茶味外,根本比不過白開水。

《5》

喝茶,要有追求。

茶湯濃,不代表湯感足夠厚。

茶齡再高, 喝不透「濃非厚」這層關係。

那麼哪怕喝茶年齡再就久,也沒有任何指導性。

因為一個從來沒有真正喝過好茶的人,壓根不能談懂茶。

麻花曾見過,不少以「老江湖」、「老茶鬼」自稱的人,平時的喝茶方法壓根不科學。

一早起來,空腹狀態下直接悶一杯濃茶。

悶出幾大杯濃油赤醬的茶湯,像喝汽水那樣,一口氣喝下。

而平常喝茶時,味蕾早已經適應了超級重口味的茶湯。

非濃茶,不能過茶癮。

不論好茶,劣茶,普通茶,一律用於悶著喝。

奉「喝茶不悶沒滋味」為教條的人,其實喝了很多年茶,都沒喝準好茶的真正滋味。

好茶的香清甘活,恬淡輕盈,花香落水……

這些舒服美妙的茶湯滋味,經過悶泡後,容易大打折扣。

講一個吃海鮮的故事。

新鮮出水的黃瓜魚,按海邊人的處理方法,大多是清蒸。

換作是另一種方法。

將魚肉風乾後,再用煙燻,再放辣椒、大蒜、花椒爆炒。

最終做出來的辣炒魚,已經徹底換了味。

不再是原先淡雅清甜的本身滋味,而只是在吃辣椒的味道。

同理,喝茶也是如此。

喝茶的口味過重,人體的味蕾感知會受變鈍。

長期抽菸、酗酒、重辣、重口味的人,嘴巴其實嘗不準味道。

喝茶分外重口味的茶圈「老炮兒」的經驗,不適合分享給新人。

好好的茶,沒有必要悶苦了再喝。

剛入門的新人,若是按照這類的歪門邪道學茶,嘴巴上可得遭殃。

正常人喝茶,誰能hold得住濃重苦澀的釅茶呢?

《6》

快出水,更能讓新人感受巖茶的美好。

濃淡適宜,苦澀味不重的茶,喝起來更健康。

正確的喝茶價值觀,追求的並非是一杯有滋味的濃茶。

而應該是,香清甘活,完美展現巖骨花香風韻,風華絕代的茶湯。

一杯喝起來,能夠讓味蕾產生銷魂感的好茶。

不一定需要濃與重。

濃妝豔抹,不適合好茶,只適合資質平凡的普通茶。

內質豐沛的正巖茶,清新淡雅的素麵朝天。

簡單的用「快出水」這一招,就能穩贏了!

喝濃淡適宜的好茶,更能切身品味好茶的完整風味。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其實這是誤判內質豐富的巖茶!
    甚至於,一聯想到那苦如黃連的滋味。真真是一段可怕的回憶。喝巖茶,衝泡是一門重要的技法。內質豐富的巖茶,不建議悶泡,而是快出水。提到悶泡的壞處,麻花在此前的文章裡,已經反覆多次提及。《2》悖論一,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錯,不合理。任何的茶,悶泡過後都容易變濃、變苦、變澀。內質豐富的優質巖茶,尤其如此。
  • 關於巖茶香氣與滋味的學習,這有7點關鍵詞,教你讀懂武夷巖茶
    而牛奶,特別是新鮮的純牛奶,則擁有著香濃淳滑的口感。優質的巖茶內部,有益成分多。於是茶湯的質地,無限的接近牛奶、米湯的厚實感。至於劣質巖茶的直接表現,在於內質淡薄,茶湯寡淡。無味無韻無香,無比的接近於一杯白水。第二類,淡薄、淡寡。薄,在巖茶的滋味評價裡,是醇厚的反義。簡單的理解,就是指茶湯內的水不夠厚實。淡薄平庸,淡寡無香。
  • 圖解武夷巖茶衝泡的三大誤區,看看您是否中招了!
    泡,即沸水與茶葉之間,邂逅相遇,發生了奇妙的物理反應,釋放滋味。然,這個看似很機械的動作,卻難倒一票茶友。您是否也遇到過「為什麼我泡的茶,和茶掌柜大相逕庭」的尷尬局面?您是否也面臨「不知道巖茶要如何出水」的窘境?
  • 都說好茶不怕悶,白茶、巖茶、普洱茶誰才是悶泡的最佳搭檔!
    一隊,支持衝泡時茶葉要悶泡,若是不悶泡,湯水沒味道,喝起來味道寡淡。比如一茶友就認為,白茶衝泡時得悶。問原因,言之鑿鑿:白茶本來就寡淡,悶一悶還能喝出點澀味來。事實上,這類需要悶泡才有澀味的茶,並不是什麼好茶。悶泡對這類茶而言,相當於迴光返照,只是短暫的有滋味釋放。
  • 武夷巖茶中,喝起來很苦的肉桂,是不是回甘特別強?
    而喝茶時,面對一杯泡苦的茶該怎麼辦?某一天,茶友小A遇到了這樣的糾結。他泡了一款肉桂,結果泡出來的茶湯非常的苦。茶湯嘗入嘴巴裡,苦味濃重到齁人。這時,他的心裡出現兩種想法。一款肉桂裡,如果苦味成分的含量過高,那麼泡出來的茶湯越容易苦。不論怎麼改進泡茶方法,蓋碗快出水神功再出神入化,仍舊避免不了苦味濃重。巖茶的苦,往往不以單一面目呈現,而是與澀味相伴而生。苦和澀,實質上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 溫水泡紅茶,巖茶悶泡,老白茶不煮不出味,橫行茶界的三大謠傳!
    悶泡,是一種極端的泡茶方式,會導致茶味物質,過量過多的釋放。對待內質豐富的好茶,正確的泡茶喝茶方式,應當是快出水。在一開始泡茶時,從注水到出湯,泡茶節奏都需要快。等到悶過了兩、三分鐘,再倒出茶湯,那麼泡出來的茶肯定會濃了,釅了。哪怕是牛欄坑肉桂、慧苑老叢水仙等鼎鼎大名的,三坑兩澗核心產區出來的巖茶,經過這樣極端的悶泡摧殘後,滋味表現同樣會不佳。相比於悶泡,快出水的好處十分明顯。
  • 茶友來信:為什麼我的武夷巖茶大紅袍,三泡就沒味了?
    一杯好的巖茶,主要在於有香,有水,有韻。想來也是,遇上一泡好茶,在領略過前幾水好喝的茶味後,基本上不留遺憾了。若在後續的衝泡中,這泡茶能迸發出持久的耐泡力,將美好的喝茶韻味一衝衝延續,那實在是種錦上添花的美妙。
  • 僅衝泡3秒就出湯,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還會有醇厚感嗎?
    但你們知道嗎,其實會左右巖茶口感的因素,還有衝泡法。泡茶,最需要技巧,它就像是是化妝術。可以錦上添花,也可以是落井下石。同樣一款肉桂,麻花和村姑陳泡出來,就像是個性截然相反的兩姐妹。麻花泡的茶,湯水濃厚,滋味萬千。
  • 武夷巖茶的第一道茶,究竟是還魂湯,還是洗茶呢?道理在這裡!
    巖茶的第一道茶,是一泡茶的點睛所在。白白倒掉不喝,等同於讓有效營養物質,平白的流失。提到這,想起之前看到過的某條奇葩言論。如題,某人說:「巖茶的第一泡根本喝不到任何內質。」第一衝泡茶,對巖茶是一場熱身運動。為避免茶葉內在物質的過多,過快釋放。第一道泡茶的時間,堅決不能太長。為了泡好茶,一開始就要快出水。快注水,快出湯。
  • 衝泡巖茶,多長時間出水最合適?
    公平地說一句,他泡的茶沒有村姑陳泡的好喝,絕對差評。最近的一次,記得村姑陳還獻出了心愛的老叢梅佔,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快出水,別坐杯。他倒好,一會兒在這裡說最近養的紫砂壺咋樣,又說新淘了一塊雞翅木,紋理好著呢......
  • 為何茶葉店老闆泡的巖茶都那麼好喝?
    曾經的我滿懷信心,以為自己不屬於該生物群,後來遇到巖茶後,嚴重懷疑自己也是手殘黨,不然為何我泡出來的巖茶茶湯不如茶葉店泡出來的茶好喝呢?出現這種情況後,我懷疑過自己是手殘黨,也曾質疑過茶老闆的欺騙,以為他把我的巖茶掉了包。後來遇到真正的行家後,才發現原因竟是我手上功夫不行。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怎麼泡好喝?請掌握正確投茶量
    泡出來的茶湯顏色極深,看起來就特別濃重苦澀。通常,投茶量精準是專業評茶的首要前提。泡茶事先不稱重,隨手抓茶泡茶,壓根就是很不專業的做法。準確的泡好茶,完整的感受一泡好茶的最佳風採。那麼可以在泡茶時,在客觀投茶量建議上,適量的減少投茶數量,並按快出水的泡法,才能泡出適合自己口味的茶湯。溫茶淡飲最養人,喝淡一些的茶對健康更有好處。如果是已經喝茶多年的老茶友,喜歡追求濃淳些的茶湯滋味。
  • 把正巖的肉桂,泡出了外山茶的感覺,原來第一衝用的10秒出水法
    難怪會把正巖的肉桂,泡出了外山茶的感覺。苦澀味特別重!《2》「巖茶第一泡要10秒出湯」,這句話並非巖茶的真實屬性。這句話是為「劣質巖茶」量身定製的免責條款。因為內質不豐富,茶味積累單薄,才需要悶。但這樣的內幕,當然不能直接往外說,要瞞著。如果客人把巖茶買回家後,用的是快出水方式,泡出來沒味道。
  • 武夷巖茶「濃非厚、淡非薄」
    「厚」說明巖韻足,說明品飲中能感受到「滋味甘醇而厚重、長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長」總之,是茶中內質物豐富,品之層次感明顯,每一泡茶湯的滋味都會有所不同,同時,茶湯厚重粘稠順滑,七泡有餘香、八泡有餘味、九泡有餘韻,而且兩頰生津,回甘持久。
  • 武夷巖茶肉桂很香,但泡不了幾次,這是怎麼回事?
    當你以為,對方會投來崇拜的目光,並順著你的話音繼續展開,什麼是巖韻,什麼茶會有桂皮香,茶葉不是辣椒為什麼會有辣味,有苦味的巖茶好不好……但骨感的現實往往是,別想太多。很多時候,你得到的只是幾個敷衍的微笑,兩聲勉強的讚美而已。
  • 悶泡和快出水,哪個更容易知道白茶品質?
    等到泡到最後,茶味淡了,再根據個人喝茶口味和茶湯顏色變化,適當的延緩出湯時間。衝泡白茶,快出水,能讓內質物有規律,有節奏的進行釋放,得出清潤得宜的滋味。快出水之下,一衝衝慢慢的泡茶,陪一泡白茶走過細水長流,更能看出其真滋味!
  • 濃非厚、淡非薄,武夷巖茶的概況總結
    「厚」說明巖韻足,說明品飲中能感受到「滋味甘醇而厚重、長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長」總之,是茶中內質物豐富,品之層次感明顯,每一泡茶湯的滋味都會有所不同,同時,茶湯厚重粘稠順滑,七泡有餘香、八泡有餘味、九泡有餘韻,而且兩頰生津,回甘持久。
  • 細說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第幾泡最好喝?
    在第一次衝泡巖茶的時候,出水速度一定要快,不可停留過長的時間,若是出水不及時,巖茶的內容物質析出較多,容易讓之後的茶湯變淡,讓茶葉整體顯得不耐泡。巖茶與白茶不同,白茶在製作時沒有過多的加工工藝,不揉不捻,不破壞白茶的細胞壁,最大程度將口感物質鎖在葉子中。
  • 巖茶第一泡能喝嗎?不懂這點,會貽笑大方!
    文/小陳茶事《01》在巖茶圈,有這樣一個辯論題——巖茶的第一泡,喝還是不喝。許多茶友在這個「怪圈」裡處處碰壁,一會兒聽這位大師說第一泡茶可以喝,還能在第一泡裡喝茶山場和工藝呢;一會兒聽另一位大師說,第一泡不要喝,不好喝,會破壞你對巖茶的第一印象的。於是,在各位大師的輪番「轟炸下」,這些茶友淪陷了。
  • 答疑解惑,走水焙的巖茶,為什麼茶湯會有些渾濁?
    3、巖茶的茶湯不易淡,不能泡過兩、三次後,湯色就落下去了。 按正常的用蓋碗泡茶,用本派提倡的快出水方法,一泡巖茶的風味展現像是一幅徐徐拉開的山水畫。 巖茶風味浸出的規律,呈拋物線那般。 先是緩緩上升,然後再徐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