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喝茶這件事上,麻花只相信自己的感覺。
而很多新人,很輕易的就會信任別人的背書。
「到過茶山」、「X代做茶」、「作為茶齡**年的人告訴你」、「我親戚是做茶的」、「泡了幾十年茶」……
「喝了快三十年的茶,一直都覺得巖茶快出水味道太淡,好茶不悶不出味。」
乍一看,許多人潛意識裡認為這樣說得有道理。
其實換一個真正懂茶的人看到,大多是搖搖頭,笑而不語。
巖茶快出水究竟會不會味道淡?親自試一試就知道了呀。
茶圈裡,該如何判斷別人說的話是否靠譜?
完全可以用常識,按邏輯推理,利害相關去判斷。
最後還有就是,自己得多喝茶。
學會喝茶,靠的是用舌頭認真喝,而是用耳朵聽!
《2》
巖茶快出水,味道會淡嗎?
基本不會。
除非是遇到一泡特別爛的茶。
試想,正常的用蓋碗泡巖茶,茶水比例不低。
標準容量的100-110ml蓋碗,建議投茶量是8克一泡的茶。
這樣的茶水搭配,已經要比很多茶高出不少。
畢竟同樣的蓋碗情況下,換成泡白茶,泡紅茶,放5克的茶葉也就夠了。
按照標準的茶水比例,衝泡巖茶,肯定是要快出水,不能悶。
要不然,茶湯就該悶苦悶濃了。
蓋碗泡巖茶,出湯速度要快。
這裡提到的「快」,要求是分秒必爭。
注水動作要快,倒出茶湯要乾淨利落,整個泡茶時間儘量在7-8秒內結束。
按這樣的時間限定,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快出水」。
最開始的前幾衝泡茶時,快出水好處,在於避免茶味物質的過多浸出。
呈現出來的茶湯,味道不濃也不淡。
喝到這樣的茶,更能讓人領略巖茶滋味的美妙。
如果讓一個剛入門的新人,直接喝一杯悶得濃濃苦苦的湯,那肯定得把人嚇跑了。
《3》
快出水泡巖茶,味道不會淡。
恰恰相反,快衝快出式的泡茶法,能夠讓巖茶泡出來的茶湯更好喝。
蓋碗泡巖茶,不論水仙肉桂,只要是山場工藝別太差的茶。
茶葉條索內部都會擁有豐富的茶味物質, 一浸水就迅速釋放。
最開始泡茶時,幹茶條索們像一輛加滿油的車,能量半點沒有被消耗。
注入衝泡後,巖茶的茶味迅速的浸出,溶出到湯水裡。
哪怕用十頭牛的力,也拉不住茶味釋放天性的腳步。
為了避免茶味過多浸出,讓一泡原本可以泡上十次的茶,濃縮到只能泡四、五次。
並且泡出來的茶湯裡,由於有比較多的苦澀物質,茶多酚和咖啡鹼的數量偏多。
讓整體的茶湯滋味喝起來,又濃又重,又苦又澀!
由此,快出水泡茶很有必要。
練好「唯快不破」這門泡茶神功,最明顯的好處是讓內質豐沛的好茶, 不再白白的浪費滋味。
另外,快出水泡茶能讓香氣更好。
快出水的對立面,是悶泡。
蓋碗泡茶時,幹茶遇上沸水,高揚的茶香便能在第一時間揚起。
嫋嫋的,縷縷的茶香,飄啊飄在空氣裡。
趁早倒出茶湯,一衝茶湯內的香氣保留更豐富。
如果是悶了一會,再倒出湯水。
那麼最先釋放出來的芳香物質,容易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被悶壞。
換言之,悶出來的茶湯,聞起來不香,喝起來也不香了。
從品茶的角度看,喝一杯悶苦了,香氣變弱的茶湯,很不划算。
喝好茶,快出水更能妥當釋放茶味!
《4》
「快出水味道太淡,悶一悶才有味」的說法,不可信。
悶泡,是快出水的反面。
注水泡茶後,合上蓋,悶一悶。
等悶上一分鐘,兩分鐘,再倒出湯水。
這時被悶出來的茶,滋味感濃釅。
在其它泡茶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悶出來的茶湯要比正常快出水的茶,色號明顯偏深。
長期喝這類悶濃的茶,對身體沒好處。
因為濃茶裡含有比較多的咖啡鹼,提神效果比黑咖啡還厲害。
不過當人體長期攝入過量的咖啡鹼,會讓身體處於興奮狀態,不利於睡眠健康。
同時,如果是患有痛風病症的群體,更不能喝這樣悶濃的茶了。
喝茶過後,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喝巖茶,對滋味感的追求,不能要求變態的濃。
而是應該提倡喝濃淡適中的,滋味感更飽滿,層次更豐富的好茶。
濃非厚,淡非薄。
一杯又苦又澀的濃茶,未必能說明茶湯的內質充足。
茶湯的醇厚與否,是否有內容,有層次,與泡茶方法根本沒關聯。
若想實現一款湯感稠滑,內質豐沛的茶湯,建議是多喝好茶。
換一泡資質平平的普通茶,那麼哪怕在泡茶方法上玩出了花,也泡不出醇厚有實力的茶湯。
相反,內質豐富的好茶,簡單的用沸水衝刷,倒出茶湯,徹底瀝盡。
一氣呵成下,得出一杯不淡不濃的茶。
但這樣的茶在細品下,能感受到豐富的內質。
茶湯內有豐富的落水香,水路清晰,湯感醇厚,回甘生津持久。
有香,有水,有韻,是標準的好茶典範。
而一杯僅僅是滋味濃,有味道的茶,壓根就是紙老虎。
看起來濃,喝起來卻是內質空空。
喝茶過程感受不到任何可取之處,留不下任何的記憶點。
除了帶點茶味外,根本比不過白開水。
《5》
喝茶,要有追求。
茶湯濃,不代表湯感足夠厚。
茶齡再高, 喝不透「濃非厚」這層關係。
那麼哪怕喝茶年齡再就久,也沒有任何指導性。
因為一個從來沒有真正喝過好茶的人,壓根不能談懂茶。
麻花曾見過,不少以「老江湖」、「老茶鬼」自稱的人,平時的喝茶方法壓根不科學。
一早起來,空腹狀態下直接悶一杯濃茶。
悶出幾大杯濃油赤醬的茶湯,像喝汽水那樣,一口氣喝下。
而平常喝茶時,味蕾早已經適應了超級重口味的茶湯。
非濃茶,不能過茶癮。
不論好茶,劣茶,普通茶,一律用於悶著喝。
奉「喝茶不悶沒滋味」為教條的人,其實喝了很多年茶,都沒喝準好茶的真正滋味。
好茶的香清甘活,恬淡輕盈,花香落水……
這些舒服美妙的茶湯滋味,經過悶泡後,容易大打折扣。
講一個吃海鮮的故事。
新鮮出水的黃瓜魚,按海邊人的處理方法,大多是清蒸。
換作是另一種方法。
將魚肉風乾後,再用煙燻,再放辣椒、大蒜、花椒爆炒。
最終做出來的辣炒魚,已經徹底換了味。
不再是原先淡雅清甜的本身滋味,而只是在吃辣椒的味道。
同理,喝茶也是如此。
喝茶的口味過重,人體的味蕾感知會受變鈍。
長期抽菸、酗酒、重辣、重口味的人,嘴巴其實嘗不準味道。
喝茶分外重口味的茶圈「老炮兒」的經驗,不適合分享給新人。
好好的茶,沒有必要悶苦了再喝。
剛入門的新人,若是按照這類的歪門邪道學茶,嘴巴上可得遭殃。
正常人喝茶,誰能hold得住濃重苦澀的釅茶呢?
《6》
快出水,更能讓新人感受巖茶的美好。
濃淡適宜,苦澀味不重的茶,喝起來更健康。
正確的喝茶價值觀,追求的並非是一杯有滋味的濃茶。
而應該是,香清甘活,完美展現巖骨花香風韻,風華絕代的茶湯。
一杯喝起來,能夠讓味蕾產生銷魂感的好茶。
不一定需要濃與重。
濃妝豔抹,不適合好茶,只適合資質平凡的普通茶。
內質豐沛的正巖茶,清新淡雅的素麵朝天。
簡單的用「快出水」這一招,就能穩贏了!
喝濃淡適宜的好茶,更能切身品味好茶的完整風味。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