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一直是家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天小編來盤點一下著名的椅子,看看那些經歷百年依然被人所推崇的椅子。
圈椅 是明代家具中最為經典的製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簡潔流暢,製作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天圓地方」是中國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不但建築受其影響,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設計之中。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的造型,上圓下方,以圓為主旋律,圓是和諧,圓象徵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椅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念。從審美角度審視,明代圈椅造型美、線條美,與書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國潑墨寫意畫的手法,抽象美產生的視覺效果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圈椅的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這三度的組合,比例協調,構築了完美的藝術想像空間。
由丹麥建築師Arne Jacobson於1958年設計。最初他應邀設計哥本哈根的皇家飯店,並同時替飯店的大廳與貴賓廳設計出了此經典的《蛋椅Egg Chair》。蛋椅造型立體獨特,具有突破性的造型美學,且環抱性的設計創造出令人舒適、隱密有安全感的私密空間。
雖已有60多年的歷史,卻仍是許多收藏家的心頭好。
蛋椅還有個堂兄弟——天鵝椅,因其外觀宛如一隻靜態展翅的天鵝而得名。由雅各布森於同年同時為同一酒店設計,原型款除了被保留在丹麥哥本哈根Royal Hotel,也被配置在丹麥國家銀行(Danmarks Nationalbank)。
整個座椅沒有任何直線,僅有曲線。線條流暢而優美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即便與人體model 相比也毫不遜色。椅背弧度經過人體工學計算剛好支撐背部,兩側的「翅膀」就是扶手,坐起來相當舒適。
義大利設計師Harry Bertoia在1952的作品—鑽石椅,有著簡單的外形卻製作不易。以一根根的鋼管熔接,再將金屬網面彎折成具有流動曲線感的造型,精緻得如一顆鑽石鑲嵌在椅架上。這張像是由空氣組成的椅子,雕塑般的外形充滿了現代感,整個空間似乎可以穿透它,但卻又無法擺脫它,充分展現了設計的魅力。
事實上,設計師的靈感也來自過去首飾設計的經驗,Harry Bertoia當時分別給Ray Eames和Edmund Bacon的妻子設計過結婚戒指。他在首飾設計上所掌握技術,包括流線形的設計和完美焊接的技術,其後也應用到家具和雕塑設計上。
現代主義設計五大師之一的包浩斯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1929年在巴塞隆納世博會中負責設計德國館,但由於建築的設計意念獨特,所以他不得不專門設計了巴塞隆納椅來與之相應;這把椅子不僅致敬了古希臘克姆斯姆斯椅的"X"腿部,同時把密斯·凡德羅「少就是多」的理論用到極致。如果說只能選一樣產品代表現代主義的設計精神,那麼巴塞隆納椅當之無愧!
於1925年設計,同樣出自包浩斯的另一位建築大師馬歇·布勞耶( Marcel Breuer),從自行車上的骨架而延伸出鋼管彎曲塑型技術,並以在包浩斯就學時,其授課導師Wassily Kandinsky的名字為椅子命名。《Wassily Chair》也是當時鋼管家具的先驅,直至今日,即使椅面由帆布走向皮革,它仍為現代設計椅中的經典之最。
伊姆斯670號躺椅 Eames Lounge Chair and Ottoman
除了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之外,半個多世紀以來,670號躺椅始終為世界各地愛好者所收藏,被列為20世紀的經典名椅可說是當之無愧。早在1956年,第一款Eames Lounge Chair and Ottoman便出現了!最初美國設計師查爾斯和雷·伊姆斯( Charles Eames)只是想為自己的好友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得主Billy Wilder親自設計的生日禮物. 這把670號躺椅「宛如置身棒球手套中」那般舒適。Charles Eames當初的設計理念,是希望營造「有如第一壘手手套般的溫馨的迎接。」可說是又酷又貼心的想法呢!椅子由三部分結構組成——頭靠、靠背與坐面,每個部位都由五層膠合板與兩層巴西紅木單板組成。扶手部分則創造性地運用了減震墊,這是他們在10多年前就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技術。
創立於1951年,Papa Bear Chair是 漢斯·威格納 (Hans J·Wegner)喜愛的設計,要價直逼百萬名車的《PP19》。為何會暱稱為泰迪熊椅?從其造型即可得知:那高舉如熊掌的扶手,就像「大熊掌從背後擁抱你」,再加上寬闊的椅背設計,讓人乘坐其中時,感受到被擁抱的溫暖感受,因此稱之為泰迪熊椅真是太貼切不過了!多年來,很多設計師在被要求推薦他們坐過的最舒適放鬆的椅子時毫不猶豫地翻牌了Papa Bear。
三腳貝殼椅 3-Legged Shell Chair
有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漢斯·威格納 (Hans J·Wegner)還設計了一抹迷死人的微笑,那就是俗稱微笑椅的《3-Legged Shell Chair》。
這是Wegner將合板優點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僅以3個組件組成,因而得名「三腳貝殼椅」。製作時以蒸汽加壓方式將木材加彎,讓座椅呈現出美麗的曲線,看上去就像是微笑般淺淺彎起,故《3-Legged Shell Chair》有時也被稱作微笑椅。
Wegner曾說:「一生能設計出一張好椅子就夠了…但這實在太難了」。不過,正是出於對做出完美椅子的堅持,使得這位大師畢生致力於設計椅子,並累積了超過500件作品。
出自日本民藝大師柳宗理之手,作為其最經典的代表作,1954年誕生的《蝴蝶凳》可以說來得有點意外,據說這是柳宗理把玩著手中溫熱的塑膠片時,無意間創作出的造型。
受Eames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設計的膠合板(Plywood)家具啟發,只將兩片狀似蝴蝶翅膀的特殊膠合板(Plywood),以黃銅支架三個接點固定,精巧簡單的工藝手法,將東方極簡美學表達的淋漓盡致,傳達出有如蝴蝶般輕盈、優雅、別致的效果,不愧是日本最高民藝家!
蝴蝶凳的精湛設計,不僅在1957年獲頒米蘭三年展金獎,更在隔年獲選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館藏品,後來Vitra設計博物館也珍藏了這款經典椅。
這把獲得過「最性感設計椅」稱號、1948年由Eames夫婦設計的《La Chaise》,絕對能榮登Vitra設計博物館內最美麗椅子第一寶座。兩片弧面凹槽相接的流線椅身,雲朵般的飄逸造型,趨近藝術品的設計,果不其然靈感就來自法國雕塑家Gaston Lachaise的雕塑作品—Floating Figure(漂浮人像),一尊雙腳交疊,身形斜倚的優雅女性雕塑。
特別的是,La Chaise不僅在外型上有如Floating Figure女體雕塑的流線感,椅座上的高低凹槽設計,讓使用者在乘坐時,還能呈現如雕塑的女體般,斜倚出慵懶優雅的曲線。無可挑剔的優雅,真是斜臥人士的得體休憩處所。
在Eames夫婦的想像中,Floating Figure的女體雕塑本身完全可以服貼的坐上雲朵椅,也因此這張椅子雙關的命名為-La Chaise ,除了致敬給了他們創作靈感的雕塑家Lachaise,也是法文「椅子」的意思。
1928年, 阿爾瓦爾·阿爾託(Alvar Aalto)贏得了生平最重要的一個比賽,也就是芬蘭Paimio 療養院的建築競圖。在那個年代,建築師除了要負責把建築物蓋好之外,還得把室內設計也一併做出來才算完整。
最初Avar Aalto 考慮使用他的好友,Marcel Breuer 的包浩斯風格《B3 Wassily》鋼管塑型為靈感為靈感,但是轉念一想,這是一間結核病療養院,病人身心需要的陽光與溫暖,故使用比一般木材更具耐用的膠合板(Plywood)來打造。Aalto的《Paimio chair》也讓當時膠合板彎曲技術有了一大突破。
這款Eames搖椅以其超級舒適的外形和風格和功能的平衡而得到普及。1948年製造,RAR搖椅擁有一個有趣的永恆外觀,就像從童話走進現實的公主,讓人努力生活的同時不忘記心中的童趣。Eames夫婦這一系列塑料單椅成功地結合了人體工學與材質運用,成為全世界首張大量製造的塑料單椅 。
設計於1963年,這個復古的現代球椅也被稱為環球椅仍然看起來像未來的東西!艾洛·阿尼奧(Eero Aarnio)創造了原型,成為當時最不尋常的椅子,開始了新的玻璃纖維座椅系列。用最簡單的幾何形狀球形設計而成,把球體切掉一部分,再固定於一點,這種設計帶來絕妙的結果,一個完全顛覆傳統的椅子形態誕生了。這是 Aarnio 的基本創意手法,介乎於家具和建築之間,從圓形的球狀體中挖出一部分或使它變平,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單元座椅,甚至形成一個圍合空間。Aarnio 完全抓住了那個時代最動人心弦的精神,從而使他的「球椅」成為一種時代的象徵。
五年後,Aarnio又創造了Bubble Chair,它誕生於Ball Chair概念。泡泡椅使用的是丙烯酸樹脂進行一次性成型,革命性地省略椅腳,改用一條不鏽鋼鏈懸吊於空間之中,讓座椅看來就像一顆真正泡泡。他還使用透明玻璃纖維讓所有角度的光進入泡泡。
除了夫妻檔Eames,父子兵的戰鬥力也是不可小覷。子承父業、作品具高度原創性的芬蘭裔建築兼工業設計師——小沙裡寧在1948年便設計出了這款看起來就十分溫暖舒適,如同母親懷抱的子宮椅。《Womb Chair》概念是要讓人可以體驗被母體子宮給包覆住的安全、舒適感受。簡約有機的外形,金屬鋼腳搭配一體成型的泡棉座椅,讓人可以自在地蜷曲其中,是埃羅·沙裡寧(Eero Saarinen)最舒適的作品之一,受其影響的設計更是不計其數。
樣貌清秀、設計於1957年的《Tulip Chair》,也是美國20世紀知名建築師暨設計師Eero Saarinen最重要的作品之一,Eero Saarinen相當重視作品中的空間關係,因此《Tulip Chair》便以管狀的椅腳取代過往椅子4個支撐腳的結構,讓椅子的線條更顯簡潔,也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創造了第一個單腿椅子的歷史。被視為60年代工業設計經典的《Tulip Chair》,因其大膽的配色與仿若鬱金香的外觀,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艾琳·格雷(Eileen Gray)是20世紀男權社會中獨放異彩的最偉大的女性設計師,必比登扶手椅是格雷在1929年所設計完成的,可堪為經典之作,70年代在拍賣會上打出知名度暴紅後,成為20世紀最出名的一款椅子。
這款個性的椅子其命名是來自於法國米其林輪胎公司的吉祥物——米其林寶寶,格雷設計的必比登椅子外形好像是用輪胎圍合起來的一樣,正好符合米其林寶寶一圈圈的造型,因此命名為「必比登」椅子。真皮外表內部填充高密度海綿,回彈力強,讓它坐起來非常舒服。
設計師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1955年設計的「椰子椅」,椅如其名,其設計構思源自椰子殼的一部分。不但外形簡單、且極具視覺衝擊力,椰子椅較淺的兩側和迷人的曲線設計,可讓你以任何姿勢就坐,同時可以輕鬆舒適地活動身體,坐感令人稱奇!
尼爾森曾經說,「所謂總體設計,就是一個把一切一切的事物關聯在一起過程。」 半個世紀過去了,椰子椅一如既往地看起來美觀,坐起來舒適。
1929年由柯布西耶設計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原始的弓形不鏽鋼的彎曲形,而且椅子一共有腳架和椅身上下兩部分組成,可以隨時調整坐躺的角度。是躺椅的代表作,人可以躺在上面看書或者睡覺,看書的時候可以調高頭部,看書累了,可以調平角度躺在上面小憩。柯布西耶椅是是優雅生活的象徵,是美國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最重要的收藏品之一。
業界暱稱為美人椅的潘頓椅,每個人看到一定會驚叫說:「我知道!我看過」!它是丹麥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大師 維納·潘頓(Verner Panton)最著名的設計,這把在1960年創出的丹麥椅子,沒過多久就被列入了古典家具大典,是世界上第一張一體成型的塑料椅。從構思、設計、研發、到量產花了將近12年,為當時設計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同時擁有建築及設計背景的維納·潘頓(Verner Panton),思想開闊,從不設限於媒材與教條,因而能開創設計新視野,爭服世界的心。如在1958年第一次展出的錐形椅Cone Chair 就引起萬人空巷的參觀熱潮,有趣的是,因為人數過多,還被警方下令不準陳列。
錐形椅是一款以鋼管骨架塑形而成的座椅,幾何的造型外覆羊毛布料或皮革,整體散發著一股甜蜜浪漫的想像。Verner Panton在初始版本就狂放大膽使用鮮豔的大紅色調,在當時北歐一面倒的溫文木質風格中,獨樹一幟的搶走了眾人的目光。
「設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刺激人們的想像力。」Verner Panton曾說,人們太習於單一色調,不敢大膽使用色彩,而他偏要用大膽活潑的色彩,去刺激人們的想像力。
繼錐形椅後,潘頓沒打算停止挑戰,第二年又設計出另一件經典──《Heart Cone Chair》。這張心形圓錐椅雖承襲《 Cone Chair 》的設計,卻是打破幾何常規、重新創造線條的設計,在當年已被譽為以當代手法重新詮釋英式紳士單椅的經典之作,並賦予傳統翼狀靠背設計全新的詮釋手法;
而狀似米老鼠耳朵般的雙圓弧造型,以現在眼光來看不僅不過時,還可以說是十分前衛!外型像一顆愛心,又像是米老鼠的耳朵。心形圓錐椅以創意勾起眾人滿滿的想像,也為空間布置增添活潑和幸福的溫度。
一般稱為Butterfly Chair的Hardoy,為皮製懸掛式椅,由三位阿根廷設計師:Bonet, Kurchan, Ferrari-Hardoy,Edificio Charcas 共同操刀。為了對他們三人表示敬意,也有人將Hardoy稱之為"BKF"。三人當時負責設計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的一座公寓Edificio Charca時,為了與公寓作配搭,另外設計了這張Hardoy Chair,沒想到,這張椅大受歡迎,一直到現在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
酋長椅由丹麥設計師芬•祖爾(Finn Juhl)設計,他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家具設計師之一。酋長椅(Chieftains Chair)是在 1949 年與工匠 Niels Vodder 合力打造的創世巨作。
他自己是這麼形容這張單椅的:「這把椅子的工匠創意和技法如同藝術雕塑,它不只是一件空間中的工業產品,其姿態更自成一格地完整了空間。」至今都被認為是丹麥最有創意的設計之一。
1932年,漢斯·華格納 (Hans J·Wegner)受到中國傳統明式圈椅的啟發,於1943年第一次嘗試推出圈椅的變形──《Chinese Chair》,隨之而來的,便是1949年生產、至今被認定為丹麥國寶級設計的《Y Chair》。
《Y Chair》因椅背特殊的Y字背板而得名,因此能夠賦予背脊更舒適的支撐;另一方面,《Y Chair》誕生之際時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物資、木材缺乏的狀況下,韋格納改用丹麥當地生產的天然紙纖(Natural Paper Cord)製作椅面,每一張椅面需使用長達120公尺的紙纖、且由熟練的工匠花費約1個小時全手工編制而成。經過時間洗禮的椅面,彈性和透氣性使它具有極為舒適的使用體驗。一張能夠使用超過50年的經典,還有誰比《Y Chair》更懂得時間的意義?!
漢斯·華格納(1914—2007)是20世紀丹麥四大巨匠之一,被世人奉作「椅子大師,對,他很長壽的活到了21世紀,並且因與中國明清家具的不解之緣在去世之際掀起一陣追思風潮。
華格納一生創作了500多款椅子,被稱為「椅匠中的椅匠」。其中最著名的設計是「The Chair」,是他走向世界的一把椅子,於1949年問世,最初是為有腰疾的人設計的,線條流暢,無稜角,坐感舒適。The Chair是北歐風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椅子,也是推動北歐設計被世界知曉的形象大使。1950年登上美國室內雜誌(Interior)封面,被譽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
更多精彩內容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