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僧人真不值得你恭敬?弘一大師這麼看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以平等之恭敬心看待一切凡聖(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凡剃髮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於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功德小,供眾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義竟。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惟願自今以後,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法師簡介: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家時是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後,先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大師出家後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律藏,著書說法,實踐躬行,著作《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及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合為近現代佛教律學研究巨著。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上。

相關焦點

  • 弘一,原來你是這樣的大師
    有一次,昌演在弘一法師面前吹噓自己在虎跑寺見過弘一法師。法師聽了便很滑稽地笑著說:「聽了你說的話倒是事實,不是撒謊」。一次,發現他案頭一本經裡夾著一隻舊信封,上面寫「面交弘一上人」;便起了疑心問道「你就是弘一法師?」險些被識破的法師絲毫不慌,不愧是中國話劇第一人,演技過硬。他站起來接過信封說,「不是,不是,這經是從朋友處借來的」。
  • 《弘一大師傳》(十五) 永訣(下)
    上集:《弘一大師傳》(十五) 永訣(上) 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被後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一生的修為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臺灣著名僧傳作家陳慧劍先生耗時三十六年創作了《弘一大師傳》,該書在出版後榮獲臺灣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傳記文學獎,不僅在兩岸三地暢銷,而且於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今天開始推出有長篇傳記文學有聲書《弘一大師傳》。六榕寺為全球聽眾榮譽出品.
  • 弘一大師:鹹菜可下飯,開水能解渴——鹹淡各自有真味
    雲很淡,風很輕,任星辰浮浮沉沉,總要學著與不如意的事做個和解,才能好好走今後的路。 弘一大師是近現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出家後把生活與修行統合起來,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 有一天,夏丏尊來拜訪弘一大師。當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小碟鹹菜,心中不忍,就問:「師父啊,就這麼一小碟鹹菜,這是不是太鹹了?」
  • 印光法師對弘一法師的思想影響與弘一法師的信仰歸宗
    弘一在與印光的交往前後,對印光是心慕良久而且終身崇敬的,對此,史家有如下的結語:弘一「一生最崇拜靈巖印光大師,故亦效大師之風,不收徒眾,不主寺剎」[3](p26)。印光對弘一的思想影響,部分反映在兩人的書信交往上。
  • 弘一大師珍貴影像(六)
    於是更加堅定將自己整理並珍藏多年的大師原始珍貴影像,在大師誕辰百四周年之際連載分享。其中或為首見遺珍,或為原物高清,見聞隨喜,藉此緬懷祖德,供養同好諸君。還特別精心製作了兩款精品福鼎白茶,以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可以清飲,可以收藏,可以饋贈師友。
  • 弘一法師的禪智慧
    每當這首熟悉的樂曲響起來,人們就會想起,這首《送別》的作者來:李叔同他也是法名演一的弘一法師,臨終時寫下「悲欣交集」偈子的弘一法師。江蘇句容寶華山隆昌寺,一位僧人走過山門前的影壁,上書:律宗第一山 背書:眾山點頭現下的微信朋友圈裡很多人認同一句話自律帶來自由可我們知道佛家的戒律可不僅僅是每天堅持步行、健身打卡這麼簡單。
  • 弘一大師書法之禪境
    浮躁便是這種情緒和心結的外在顯現。浮躁,表明我們的幸福指數並不高,它是一種多發和常見的病態,是阻礙我們取得事業更大成就、獲得生活更高質量的大障礙,也是從事藝術創造(包括書法)的大邪魔。看大師書作,你會感到一種莊嚴的靜謐。那些安穩、妥帖的字,絕不像時下那些追求展廳效應人士的書法,張牙舞爪、狂怒乖張、面目猙獰。弘一是如何讓自己的書法擁有這種靜謐氣息的呢?
  • 《弘一大師傳》(十八) 聖品(上)
    他這麼寫著:印公師父慈鑑:弟子自蒙受聖德薰陶,益感師恩無涯,久思請列弟子門牆,師均以緣未備而謙卻,因此,弟子益形感覺福薄慧陋。師如慈憫弟子,謹以糞土之牆,朽木之器,跽待攝受。弟子於今晨已在佛前請求加被,想佛陀必當垂憫。謹候慈旨。弟子弘一頂禮這封信去了之後,所得到的回音,竟是印光大師的再度謙謝。
  • 《弘一大師法書集》執行主編:「悲欣交集」寫於樣稿背面
    弘一大師原名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1942年,弘一大師溘然長逝,今年是他圓寂七十五周年。
  •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
    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印光大師為人嚴厲高潔,一生發願不當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卻唯獨接受弘一大師為弟子,這絕非偶然。
  • 心香燻爇:也談一談弘一大師
    >多年前,香港和閩南各界人士在泉州承天寺舉行「紀念弘一大師圓寂七十周年」的大會,主持人要我也在會上發言。而弘一大師重興律宗,以最新的「戒相表記」的方式整理「四分律」,又以謹嚴、精細的精神著述,整理其它律宗著作,併兼闡淨土、華嚴、法相諸宗要義,在宏揚佛學的精深、博大和開新方面,不亞於太虛大師;詩詞的寫作,以曼殊及寄禪法師(八指頭陀)為最著。弘一大師在這方面的造詣,不亞於二公,而在音樂歌曲方面的創作影響,又大為超過。從這三者看,弘一大師的成就是最為全面的。他的影響力較為廣泛和持久,也就很可理解了。
  • 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弘一法師看到明空眼裡的淚水直打轉,趕忙過去以客人的身份勸解。定眼一看,明空的碗裡果然還殘留著幾顆飯粒,只得委婉勸說:「師侄,你跟隨我師兄的日子不短了,須知道我師兄最是惜福的,容不得糟蹋半粒糧食,還是聽我師兄的話吧!」這件小事,在弘一法師心靈裡引起了強烈的震撼。
  • 弘一大師圓寂紀念:一曲《送別》,無盡追思…
    有時遇到學生上課看雜書,他並不當場點名,而是等下課後,輕聲而嚴肅地讓他留下:「你若是想上課,就不要看閒書,如果想看閒書,下次就出去看吧。」說完,微微鞠上一躬,臊得學生不敢再犯。當時他的好友夏丏尊曾說,「叔同教學生,沒有學生不尊敬,他有人格做背景,猶如佛菩薩有光,學生看了,打心底裡敬畏,就是不提醒,學生也自會用功。」
  • 弘一法師:皈依僧是皈依全體僧人而非某位師父
    核心提示: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生於1880年,出家前是中國近代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1916年素食,1918年於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同年九月受比丘戒。
  • 論弘一大師的志行及律行---陳永革
    波羅提木叉不能盡攝毗尼藏,二者之間的不共性在於,毗尼律藏統括止持與作持,而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則唯有止持,而無作持。準此可知,持律不同於持戒;持律的內容卻涵蓋了持戒。進一步地說,持律是佛教僧團獨標幟的特殊軌範,而持戒修行,則是佛教僧人個體修持的日常行為規範。於此可見,弘一研律而闡揚律學,而非自局於佛門僧人日常修持中的弘戒、持戒活動。這正是弘一之所以區別於明清之際的弘戒正範而別闡律學的殊異之處。
  • 李叔同弘一大師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組圖)
    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李叔同——弘一法師對聯語也有濃厚興趣,並有極高的鑑賞和創作水平。
  • 弘一大師:以戒為師、砥礪僧格的典範
    弘一法師之所以在人們心中成為了持守戒律的模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他對於佛教戒律的持守與生活完全融合為一了。他以佛教所倡導的平常心對待戒律,戒律成為了他的日常生活本身,持戒之心即是生活之心,守戒之行即是生活之行。弘一法師在弘揚佛法的生涯中,有大量的滲透於生活細節之中的持戒行為說明了這一點。可以說,他的生活細節的每一個方面,從一方面看是生活,從另一方面看就是戒律。
  • 南山律宗:不恭敬三寶,是虧了自己
    恭摘自 弘一大師遺著 良因法師導讀《南山律在家備覽-別行篇》甲二、正明敬相乙一、總斥非法 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敬,則至真齊觀。今多不奉佛法。並愚教網,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  今多不奉佛法,並愚教網,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 如今的人,大多不能恭敬三寶,為什麼呢?並愚教網,因為他沒有好好學習經論,所以對三寶很難產生真正恭敬的心。如果只是一時感動而生的恭敬,這種生滅心是很容易退失的。真正對佛恭敬心的生起,來自於薰習經典中,對佛功德的描述,並常常思維觀察,因此生起覺受。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弘一法師仍然直挺挺跪在佛像前,慘然一笑說:「大師,你若答應了,弟子才肯起來!」「你呀!叫我說什麼才好呢?」
  • 夢參長老講述:在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倓虛老法師身邊的日子
    世人皆知弘一大師的博學多才,卻不知在他的身邊往往沒有「言傳」,只有「身教」。換做其他人,早就在這日復一日的沉默相處之中打消了積極性。而夢參長老卻選擇耐心觀察,從弘一大師的一言一行中感悟更高深的道理。與弘一大師相處之時,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沒有額外的精力對夢參長老指點一二。和虛雲老和尚一樣,弘一大師也堅持著清貧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