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州:(五)媽祖天后 庇佑安寧

2020-10-28 泉南書院

楊昌鳴 方擁 撰文

五、媽祖天后 庇佑安寧


在泉州的眾多宮觀壇廟中,性質最為特殊者當推天后宮。天后宮又稱天妃宮,是專用於祭祀被閩南人尊為航海保護神的天后神林默娘(俗稱「媽祖」或「媽祖娘」)的廟宇。林默娘是唐邵州刺史林蘊的七世孫女,其父曾任五代閩王時的都巡檢官。據傳她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卒於雍熙四年(987年)。在有關史料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默娘降生之際,大地變紫,有祥光異香。她「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告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雲遊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由於她升化後「常衣朱裳,飛翻海上」,故被沿海人民視為海上女神,紛紛為其立廟祭祀,頂禮膜拜,漸成風氣。這種專門祭祀默娘的民間小廟早期曾被稱為「夫人廟」,亦即後世廣為散布的天后宮之濫觴。

圖5-1 泉州天后宮(周珂 攝影) 早期的「夫人廟」,如今的天后宮。

始建於宋代的泉州天后宮以其在海內外同類建築中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著稱於世。這座建築物首次獲得敕額的時間也在宋代。宋宣和五年(1123年)被賜以「順濟」的廟號,取其「濟以順風」之意。當時的順濟廟規模不大,由三殿、山門、兩廊、兩亭等組成。

圖5-2 泉州天后宮大殿(蘭巍 攝影)

儘管媽祖後來屢獲宋朝封號,如像「靈惠昭應崇福美利夫人」、「靈惠妃」以及「助順顯衛英烈嘉應協正慈濟善慶妃」等,但媽祖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的時期還是在元代,這與元代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泉州成為當時東方的大港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元世祖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首次將媽祖這位民間信奉的女神一舉拔高為朝廷制封的天妃娘娘,稱得上是媽祖信仰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時隔三年,元世祖又再次下詔:「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市舶提舉蒲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即在泉州的順濟廟舉行。順濟廟也因元代帝王多次御祭而聲名大震,影響遠播海內外。

圖5-3 泉州天后宮大殿內景(王雪林 攝影)

時至明代,媽祖仍屢獲封號。明洪武中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永樂中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等。這時的泉州順濟廟已成為明朝使臣出使海外之前經常前往祭拜的場所。例如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即在明永樂五年(1470年)「奏令福建守鎮官重新其廟,自是節遣內官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羅、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祭告祈禱為常。」

圖5-4 泉州天后宮大殿內景(蘭巍 攝影) 大殿內部,自有幾分華貴氣息。

泉州順濟廟改稱天妃宮之始,當在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時鄭和部屬張謙出使勃泥,從泉州出發,因感沿途順利,「實仗神庥」,於是「歸奏於朝,鼎新之」,並改廟名為天妃宮。此後,天妃宮的規模有所擴大。明嘉靖年間,在進士顧珀的主持下,除重新修繕原有正殿五間之外,又重建了寢殿七間、涼亭四座、西廊三十間、東西軒及齋館二十八楹。

圖5-5 泉州天后宮大殿石雕龍柱(程裡堯 攝影)

雖說是用石頭雕刻而成,卻如同有血有肉般英姿勃勃。這就是天后宮大殿石雕龍柱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媽祖的地位在清代更加顯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清廷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並「遣官獻香帛,讀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備辦。遣禮部司官前往致祭。一應禮儀,俱照黃河神例行。」四年之後,媽祖正式獲封「天后」,使其品位上升到極點,宮號亦隨之改為天后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禮部郎中雅虎曾前往泉州天后宮致祭,祭文謂:「神其佑我家邦,永著朝崇之戴。眷茲億兆,益宏利賴之功。惟神有靈,尚克鑑之。」

清靖海侯施琅東徵臺灣時,也因深感「神有助順功」,遂重修和擴建了泉州天后宮。經過施琅的重修和擴建,泉州天后宮在總體布局上大致是在南北軸線上布置了山門(戲臺)、天后殿、寢殿、梳妝樓等主體建築,在軸線兩側有東西闕、東西廊、東西軒、涼亭、齋館等附屬建築,佔地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山門和東西闕等今已不存,惟天后殿、寢殿、涼亭、廊軒等尚為清代遺構,當時的格局依稀可見。

圖5-6 泉州天后宮戲臺(蘭巍 攝影) 小小戲臺,演繹人間百態。

天后宮的幾座單體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是天后殿。天后殿的平面為矩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殿前增建簷廊一間,故其總進深大於總面闊,與內地普通宮觀的平面格局略有不同。殿內柱網較為規整,惟祭壇前減去兩根金柱,以形成較為寬闊的祭獻空間。出於同樣目的,還將大殿的中柱後移,即脊檁不是由中柱而是由隔架科斗栱來承託,使空間的變化更為豐富。殿內柱頂圓形聯珠鬥上施以仰蓮浮雕,明間平身科斗栱兩攢,次間一攢。屋頂形式為重簷歇山,上下簷間距較小,收山較大。屋脊採用假厝的處理手法,脊飾及翼角裝飾與當地其他寺院大同小異。室內外色彩以朱、黑二色為主調,輔以金色雕花和青綠彩畫,華麗而不失穩重。在雕刻藝術方面,無論是石柱、柱礎、還是梁架、門窗,無論是石雕還是木雕,都極富裝飾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圖5-7 泉州天后宮大殿鬥拱細部(方擁 攝影)

鬥栱上的這些雕刻裝飾,對於烘託整體空間效果來說,確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媽祖聖德,兩岸傳馨——泉州天后宮:下
    天后宮建築鳥瞰圖  由於每年接待了成千上萬臺胞,坐落於臺胞重要祖籍地泉州古城裡的泉州天后宮,堪稱涉臺文物的保護模本。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辦公室主任黃澤民向我們一一介紹了天后宮的幾大主體建築,包括2012年才重修峻工的大殿,這個大殿是三層的,建制是以規格最高的建制來建;2003年重修的媽祖梳妝樓,是臺灣鹿港天后宮捐獻的,還有媽祖的寢殿是1995年重修的。
  • 初冬時節看泉州古城之天后宮
    其實,我們到這個N岔路口是來看德濟門遺址對面的天后宮。天后宮就是媽祖廟。媽祖據考是清源軍莆田縣人,當時的泉州這裡是清源軍,後改為平海軍。宋建德元年(960年),莆田有一對夫婦老林和王氏,家裡已有一兒五女,還想要一個兒子,便去央求觀音菩薩,菩薩就答應了他們。王氏生產時,天上有光自西北來,且有異香滿堂。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現存禮制最高的媽祖廟,比湄洲島亦不遑多讓
    八月,泉州的天氣時晴時雨,一陣颱風剛剛過境,城市上空迎來了晴空萬裡,隨之而來的就是東南沿海的悶熱,行不過數步,人已汗流浹背。古時候泉州城便值刺桐樹,每當刺桐花開,城中一片火紅,隨著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盛讚刺桐港的繁榮,刺桐城也成了泉州享譽環球的代稱。漫步在泉州古城中心地帶,看不到太多的摩天高樓,一片亂石堆砌的場景映入眼帘。
  • 泉州媽祖回訪澎湖天后宮 將與澎湖媽祖會香
    >12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泉州媽祖今天由泉州天后宮參訪團護駕,下午一時抵達澎湖馬公機場,將與澎湖媽祖會香,參訪團將在澎湖停留三天兩夜,參觀澎湖各大廟宇及古蹟,三十日中午離澎。 據報導,參訪團共71人,由泉州天后宮董事長何振良率領。
  • 天下媽祖回娘家 鹿港天后宮排首位
    鹿港天后宮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在全臺眾媽祖廟中,歷史地位崇高,大陸湄洲一日首度舉辦「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臺灣及海外三百多尊媽祖齊出席,主辦單位還為了安排眾媽祖的座位傷腦筋,歷經考究,鹿港天后宮媽祖歷史最悠久,榮登湄州祖媽旁的大位。
  • 組圖:泉州天后宮媽祖出遊臺灣澎湖
    組圖:泉州天后宮媽祖出遊臺灣澎湖峽兩岸媽祖信眾的護送下,福建泉州天后宮媽祖七月二十五日直航出遊澎湖。
  • 海南臨高天后宮與福建泉州天后宮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近日,海南臨高天后宮從福建省泉州天后宮分靈一尊媽祖。福建泉州天后宮董事長黃澤陽、副董事長黃澤民一行蒞臨海南臨高天后宮,並與臨高天后宮主委、臨高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方萍共同將福建泉州天后宮媽祖安座在海南省臨高縣調樓鎮抱才村西宜港。安座典禮結束後,兩座天后宮進行媽祖文化友好交流。
  • 媽祖文化名揚天下,泉州天后宮,不可錯過的古典藝術石雕文化
    天后宮又名順濟廟、天妃宮,俗稱媽祖廟,位於泉州市南門天后路,沿著傳統古街區中山路一直向南,在中山南路末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祀湄洲海上女神林默,當時賜名順濟廟,元至元十五年(1728年)封為天妃宮。
  • 深藏不露的泉州天后宮,藏明代建築和印度教浮雕,免費開放遊客不多
    泉州天后宮最早建於119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在宋元時期,因為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商貿港口之一,這時候的海上貿易極其繁盛。作為庇護海上安全的媽祖來說,每年春秋兩個季節都會舉辦熱鬧且隆重的「祈風」、「祭海」儀式,目的就是為了航海平安。到了明代的時候,泉州這裡復設市舶司,直通琉球,泉州天后宮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祈福之地。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禮制規格最高,「乞龜」習俗妙趣橫生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旅,給大家解解悶兒。泉州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泉州,單從旅遊觀光角度來看,稍遜於廈門市。但泉州有一張靚麗的世界級的」城市名片「,那就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今天要去參觀的是天后宮。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
    提起泉州,大家會想到什麼?想必很多小夥伴會想到前兩天的泉州某酒店坍塌事件,這也使得泉州一夜成名,瞬間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其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文化底蘊,泉州在福建省都是屈指可數,城市GDP連續21年蟬聯第一,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城內還有不少媽祖信徒,這不,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提起天后宮,許多小夥伴會一臉懵逼,但是對於泉州人民來說,這卻是一座家喻戶曉的宮殿,更是許多市民的精神支柱。
  • 【泉州民間信仰】媽祖崇拜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誕生於泉州(清源軍)莆田縣湄洲嶼,善巫術,能預知吉兇禍福,時常扶危濟險,救人於水厄海難,堪為「俠巫」,人呼其為「神女」、「龍女」。雍熙四年(987年)卒,裡人立廟祀奉。因此,泉州、莆田湄洲和全國許多地方建有媽祖廟——天妃宮(泉州方言諧音「天雷宮」)。
  • 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天后路1號,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圖片來源:佑手愛天后宮又名媽祖,媽祖是我國海上的守護女神林默,其現存的建築群規模之大之美也是名列前茅的,觀之可以想像宋元時期泉州的海上貿易和運輸已經達到很繁盛的程度了。天后宮的山門很漂亮,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進入後,你會發現,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簷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
  • 福建泉州有最美天后宮,也是最大媽祖廟,你來過嗎?
    提到福建泉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經濟實力方面,還是文化底蘊方面,泉州在整個福建省它都能排到靠前的位置。另外要說的是,泉州還有一座美麗的天后宮,也是最大的媽祖廟,不知道你來過沒有?
  • 中國第四大古城——重慶安居,遠離海洋卻建有祭拜媽祖的天后宮
    天后宮,或者媽祖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對於東南沿海的朋友而言,更是世世代代的信仰,全國叫得上名的天后宮不下100座,連海外很多國家都建有,天后宮或媽祖廟貢奉的均是媽祖林默,她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臺灣金門最大規模「媽祖團」拜謁泉州媽祖
    圖為泉州天后宮內金門信眾祭拜媽祖的儀式。 廖靜 攝 圖為金門縣所有天后宮信眾代表泉州天后宮拜媽祖。 廖靜 攝   中新網泉州4月25日電 (廖靜)「報名前來拜媽祖的信眾積極性越來越高,宗教的交流增進了兩岸民眾感情的融洽。」
  • 溫陵媽祖二度直航澎湖,重啟一場跨越17年的對話
    溫陵媽祖二度直航澎湖,重啟一場跨越17年的對話——「海上和平女神」拉近泉澎血肉親情泉州網7月7日訊 (記者陳林森)數天前,紅白相間的「雲豹」客輪搭載著由50餘名泉州社會各界人士、宮廟代表、媽祖信眾組成的泉州媽祖文化交流團,隨船護送「溫陵媽祖」赴澎湖開展會香之旅。當天上午,泉州天后宮舉行盛大祭拜儀式,獻花、獻果、獻財帛……有著「海上和平女神」之稱的「溫陵媽祖」從泉州天后宮起駕,於中午時分自南安石井碼頭啟航,在臺灣海峽破浪前行3個小時後,順利抵達澎湖馬公港。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永樂五年(1407),鄭和第二次下西洋之前, 有感於媽祖顯靈陰護,指令興化府重修湄洲祖廟永樂七年(1409),鄭和回國後,上奏皇帝媽 祖的庇佑,明成祖大為高興,遣鄭和親自前往湄洲祖廟致祭。 鄭和下西洋與泉州媽祖 泉州天后宮自創建以來,香火不斷,尤其在元代對外貿易時期更是興盛,鄭和對此十分了 解,為此,鄭和下西洋為求順遂,上奏明成祖重修,據萬曆《重修泉州府志》載:"天妃宮在 郡城德濟門內……永樂五年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官重新拓之,而宮宇益崇。"
  • 全國最早的天后宮,位於福建泉州,知名度卻遠不及湄洲島天后宮
    泉州天妃宮(亦稱媽祖廟、天后宮)位於市區南門天 後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當時賜額「順濟宮」。是全國最早興建的天妃宮。相傳天后林默娘為莆田湄洲人,系唐末都巡檢林願之六世孫女,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
  • 新春祈「五福」,2019年春節天后行宮媽祖信俗廟會安排搶先看
    歡迎海內外媽祖信眾屆時參與,具體活動安排如下:①、2月5日(正月初一日)零點:迎春跨年②、2月5日(正月初一日):新春上頭香③、2月5日-6日(正月初一日至初二日):媽祖生平圖展>④、2月6日(正月初二日)九點三十分:己亥年迎春祈年大典(大型傳統祭拜)⑤、2月13日(正月初九日):玉皇誕辰祈福道場⑥、2月17日-19日(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萬明光開啟「消災解厄祈福」齋醮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