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鳴 方擁 撰文
五、媽祖天后 庇佑安寧
在泉州的眾多宮觀壇廟中,性質最為特殊者當推天后宮。天后宮又稱天妃宮,是專用於祭祀被閩南人尊為航海保護神的天后神林默娘(俗稱「媽祖」或「媽祖娘」)的廟宇。林默娘是唐邵州刺史林蘊的七世孫女,其父曾任五代閩王時的都巡檢官。據傳她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卒於雍熙四年(987年)。在有關史料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默娘降生之際,大地變紫,有祥光異香。她「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告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雲遊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由於她升化後「常衣朱裳,飛翻海上」,故被沿海人民視為海上女神,紛紛為其立廟祭祀,頂禮膜拜,漸成風氣。這種專門祭祀默娘的民間小廟早期曾被稱為「夫人廟」,亦即後世廣為散布的天后宮之濫觴。
圖5-1 泉州天后宮(周珂 攝影) 早期的「夫人廟」,如今的天后宮。
始建於宋代的泉州天后宮以其在海內外同類建築中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著稱於世。這座建築物首次獲得敕額的時間也在宋代。宋宣和五年(1123年)被賜以「順濟」的廟號,取其「濟以順風」之意。當時的順濟廟規模不大,由三殿、山門、兩廊、兩亭等組成。
圖5-2 泉州天后宮大殿(蘭巍 攝影)
儘管媽祖後來屢獲宋朝封號,如像「靈惠昭應崇福美利夫人」、「靈惠妃」以及「助順顯衛英烈嘉應協正慈濟善慶妃」等,但媽祖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的時期還是在元代,這與元代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泉州成為當時東方的大港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元世祖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首次將媽祖這位民間信奉的女神一舉拔高為朝廷制封的天妃娘娘,稱得上是媽祖信仰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時隔三年,元世祖又再次下詔:「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市舶提舉蒲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即在泉州的順濟廟舉行。順濟廟也因元代帝王多次御祭而聲名大震,影響遠播海內外。
圖5-3 泉州天后宮大殿內景(王雪林 攝影)
時至明代,媽祖仍屢獲封號。明洪武中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永樂中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等。這時的泉州順濟廟已成為明朝使臣出使海外之前經常前往祭拜的場所。例如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即在明永樂五年(1470年)「奏令福建守鎮官重新其廟,自是節遣內官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羅、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祭告祈禱為常。」
圖5-4 泉州天后宮大殿內景(蘭巍 攝影) 大殿內部,自有幾分華貴氣息。
泉州順濟廟改稱天妃宮之始,當在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時鄭和部屬張謙出使勃泥,從泉州出發,因感沿途順利,「實仗神庥」,於是「歸奏於朝,鼎新之」,並改廟名為天妃宮。此後,天妃宮的規模有所擴大。明嘉靖年間,在進士顧珀的主持下,除重新修繕原有正殿五間之外,又重建了寢殿七間、涼亭四座、西廊三十間、東西軒及齋館二十八楹。
圖5-5 泉州天后宮大殿石雕龍柱(程裡堯 攝影)
雖說是用石頭雕刻而成,卻如同有血有肉般英姿勃勃。這就是天后宮大殿石雕龍柱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媽祖的地位在清代更加顯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清廷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並「遣官獻香帛,讀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備辦。遣禮部司官前往致祭。一應禮儀,俱照黃河神例行。」四年之後,媽祖正式獲封「天后」,使其品位上升到極點,宮號亦隨之改為天后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禮部郎中雅虎曾前往泉州天后宮致祭,祭文謂:「神其佑我家邦,永著朝崇之戴。眷茲億兆,益宏利賴之功。惟神有靈,尚克鑑之。」
清靖海侯施琅東徵臺灣時,也因深感「神有助順功」,遂重修和擴建了泉州天后宮。經過施琅的重修和擴建,泉州天后宮在總體布局上大致是在南北軸線上布置了山門(戲臺)、天后殿、寢殿、梳妝樓等主體建築,在軸線兩側有東西闕、東西廊、東西軒、涼亭、齋館等附屬建築,佔地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山門和東西闕等今已不存,惟天后殿、寢殿、涼亭、廊軒等尚為清代遺構,當時的格局依稀可見。
圖5-6 泉州天后宮戲臺(蘭巍 攝影) 小小戲臺,演繹人間百態。
天后宮的幾座單體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是天后殿。天后殿的平面為矩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殿前增建簷廊一間,故其總進深大於總面闊,與內地普通宮觀的平面格局略有不同。殿內柱網較為規整,惟祭壇前減去兩根金柱,以形成較為寬闊的祭獻空間。出於同樣目的,還將大殿的中柱後移,即脊檁不是由中柱而是由隔架科斗栱來承託,使空間的變化更為豐富。殿內柱頂圓形聯珠鬥上施以仰蓮浮雕,明間平身科斗栱兩攢,次間一攢。屋頂形式為重簷歇山,上下簷間距較小,收山較大。屋脊採用假厝的處理手法,脊飾及翼角裝飾與當地其他寺院大同小異。室內外色彩以朱、黑二色為主調,輔以金色雕花和青綠彩畫,華麗而不失穩重。在雕刻藝術方面,無論是石柱、柱礎、還是梁架、門窗,無論是石雕還是木雕,都極富裝飾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圖5-7 泉州天后宮大殿鬥拱細部(方擁 攝影)
鬥栱上的這些雕刻裝飾,對於烘託整體空間效果來說,確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