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伽倻琴的普及和改良,伽倻琴彈唱這種表演形式也逐漸成為了中國朝鮮族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從一人彈唱,發展為多人彈唱,又從齊唱,發展為領唱與伴唱,在彈唱的表演中還增加了符合劇情的身段和動作,這些具有新意的改動使得傳統的彈唱具有了層次感和趣味性。演出曲目也從傳統的民謠,拓寬為民謠風的新創作歌曲,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1975年延邊歌舞團女聲伽倻琴彈唱金仁淑(伽倻琴左起第一人)等人,在北京展覽館演出。)
既然是伽倻琴彈唱,那麼伽倻琴的音色固然是整個伴奏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會加上朝鮮族傳統的打擊樂器長鼓與之配合。
隨著文藝團體的壯大與發展,器樂演奏的專業性和豐富性得以顯著提高,伽倻琴彈唱不再是只有長鼓與之配合,而是與各類朝鮮族傳統樂器以及西洋管弦樂隊進行協作演出。民族樂器柔美、清亮的音色與西洋樂器宏大的氣勢此起彼伏,相得益彰,在抒發了新作品鮮明的民族色彩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民族音樂的欣賞性。
(1986年,在吉林省延吉市舉行的鄭律成作品音樂會上,伽倻琴彈唱《親愛的軍隊親愛的人》)
隨著朝鮮族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到了70年代中葉,延邊歌舞團的整體藝術水準,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當時不僅排演了「朝鮮族唱劇移植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還創編出了大量享譽全國的歌舞作品,例如舞蹈《養豬姑娘》、《伐木工人》、《擁軍菜》等,男聲合唱《劈山號子》、《我為革命放木排》等等。
與此同時,利用朝鮮族傳統的老兩口對唱、鼓並唱等表演形式,創編出了一大批,深受基層群眾喜愛的,具有濃鬱的朝鮮族民俗風情和時代氣息的新作品。
(2002年9月4日晚,50周年州慶晚會,伽倻琴彈唱)
如果說「鼓並唱」是在鏗鏘有力的鼓聲的中體現了朝鮮族男性的力量與氣魄,用男性的視角來敘事。那麼「伽倻琴彈唱」則利用伽倻琴的音色特點,完美的襯託了朝鮮族女性的柔美和堅韌,曲目中人物設定也幾乎與女性身份相吻合。例如,延邊歌舞團在這一時期上演的的伽倻琴彈唱《婦女能頂半邊天》便是一個典型的寫照。得益於錄音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這首曲目得以留存,並被選中灌錄唱片全國發行。
下面請欣賞這首,由高守信作詞,集體編曲的《婦女能頂半邊天》。
一首首經典的曲目,歷久彌新,經久不衰。如同絢麗的花朵,盛開在我國民族音樂的百花園中。老一輩朝鮮族文藝工作者通過辛勤的耕耘,為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和地方工農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身上謙虛謹慎、貼近群眾、鑽研業務、高度負責、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優良傳統,值得我們年青一代文藝工作者去學習和繼承。經過本次節目的介紹,相信您對伽倻琴彈唱一定會有了一些了解。挖掘和傳承民族文化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
(2016年,在延邊體育館,延邊歌舞團建團70周年紀念惠民演出伽倻琴彈唱)
在節目的最後為大家分享的是,由金哲學作詞,安國敏編曲,延邊歌舞團張景玉等人彈唱的作品《快樂人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到這裡就要和您說再見了,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我們播講的傳說故事,歡迎您關注「醉美琿春」微信公眾號,近期,我們將每周推出一篇傳說故事供聽眾收聽。我在古老而又年輕的邊境小城——琿春,向您致以親切的問候。
參考文獻:
1.《朝鮮族文化》金東勳、金昌浩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2.《伽倻琴在中國的改良與發展》文紅宣著,《人民音樂》2007年第4期。
3.中央民族歌舞團歌唱演員洪福芝的回憶,2019年。
4.《婦女能頂半邊天》錄音和歌詞,中國唱片社,1975年。
5.《安國敏作曲集》安國敏著,延邊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End
原創作者:張文龍
音頻作者:張文龍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