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意不止送別

2020-12-19 騰訊網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維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注】得青字:古人相約賦詩,分拈韻字,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古人認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出兵的預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點題,"天官""將星"點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緣起,"柳條青"則表明了季節特徵和特定場景,可謂言簡意賅。

B.頷聯緊承首聯,把軍中用具"刁鬥"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中的生活情景,"出"寫點明了行軍的方向。

C."鳳闕"指宮廷,"龍庭"借指敵虜。頸聯中兩句互文,詩人以雄大筆力寫趙都督出發後"一鼓作氣,雄勁無前"。

D.尾聯"豈學"二字表達了強烈的悽楚之情,與詩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遠、自然、清新、脫俗的風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評此詩「意不止送別」,你在詩中讀出了詩人哪些思想情感?請結合全詩分析。

答案:

1).D; 不是悽楚之情,這一聯從反面議論,加以強調。「豈學」表示不應學、不想學乃至不學。抒寫王維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壯志難酬的隱衷。

2).對友人的不舍、惜別之情。首聯以「柳」字略點折柳送別的特定場景,表現了送別的情誼。

對趙都督戍邊報國的讚美之情。頸聯「忘身」「報國」及尾聯的反問,表達了詩人對即將出徵的趙都督甘願馳騁沙場、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的高度讚嘆。

詩人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濟世報國。尾聯寄寓了詩人不願做皓首窮經的書生,而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心志。

【注釋】

都督:唐時在全國部分州置大、中、下都督府,府各設都督一人,掌督諸州軍事,併兼任所駐在之州刺史。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得青字:古人相約賦詩,規定一些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

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隋書·天文志》說,天上有十二個天將軍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戰爭的預兆,大將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預兆。

漢地:一作「漢上」。

刁鬥:古代行軍用具。鬥形有柄,銅質;白天用作炊具,晚上擊以巡更。《史記·李將軍列傳》:「及出擊 胡 ,而 廣 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鬥以自衛。」

三軍: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井陘:古關名,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漢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大汾、冥阸、荊阮、方城、餚、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為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史記·孝武本紀》:「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

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龍庭:原指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後漢書·竇憲傳》:「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李賢註:「匈奴五月大會龍庭,祭其先、天地、鬼神。」

書生:讀書人。古時多指儒生。《東觀漢記·趙孝傳》:「(孝)常白衣步擔,嘗從長安來過直,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間:一作「中」。老:一作「住」。

【翻譯】

天上星宿的將星動了,漢家營地上的柳條青青。萬裡徵途刁鬥聲聲鳴響,三軍將士迅速越過井陘。辭別帝宮全忘了身家,立功報國定要奪取龍庭。哪裡肯學那些書生之輩,終老窗前死啃一經。

【鑑賞】

這是一首作於離筵之上的送別詩。一位姓趙的都督即將帶兵開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王維等人為趙都督餞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議分韻作詩,王維抓鬮得「青」字,於是以「青」字為韻寫了上面這首詩。

全詩從出徵寫起,寫到為求勝利,不惜犧牲。其時趙都督還沒有動身,因此詩中採用的是虛擬的語氣,描寫的是想像中的情景。

首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寫啟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隋書·天文志》說,天上有十二個天將軍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戰爭的預兆,大將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預兆。首句介紹趙都督動身,以天上的將星喻指趙的出發。這一巧妙的聯想、比喻,同時還拓展了詩作開闊的空間,令人想到趙都督或許就是在這樣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出發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徵時節是柳條發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點折柳送別的特定場景,惜別之情,深蘊其中。

頷聯「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描寫軍隊行進中的氣勢。刁鬥,軍中用具,白天用來燒飯,夜間用於打更報警,把它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的生活情景。中間又以一個「鳴」字突出聽覺,使人如聞一路軍聲震天,外加「萬裡」二字修飾,更顯得聲勢浩大,軍威顯赫。「萬裡」句由物見人,藉助聽覺渲染出徵的氣勢,「三軍」句則正面寫人,詩人仿佛親眼目睹這位將軍率領三軍正浩浩蕩蕩奔赴邊陲。「井陘」,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一個「出」字,點出了此次進軍的方位路線,與首句的「動將星」前後呼應。

以上兩聯,從啟程寫到行軍,重在勾劃趙都督英勇赴邊的非凡氣勢;後兩聯表現趙都督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戍邊衛國的耿耿忠心。頸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正面寫他立功報國的思想。「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為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龍庭」,原指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這兩句互文見義,意思是無論「辭鳳闕」或「取龍庭」,都下定「忘身」、「報國」的決心。「辭鳳闕」在出徵之前,「取龍庭」是在鏖戰之後,可見決心始終如一。

尾聯「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以議論結束全詩。上一聯作正面抒情,這一聯從反面議論,加以強調。「豈學」表示不應該學、不想學乃至決不學的意思。書生皓首窮經,不能為世所用,難免會有許多牢騷不平甚至生出棄文就武的想法。王維也有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壯志難酬的隱衷,因此借題發揮,作為對於趙都督的讚揚之詞說了出來。

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悽楚之音,表現了青年王維希望有所作為,濟世報國的思想。

相關焦點

  • 王維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悽楚之音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王維天官動將星②,漢地柳條青。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首聯點題,「天官」「將星」點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緣起,「柳條青」則表明了季節特徵和惜別之意,可謂言簡意賅。B. 領聯緊承首聯,把軍中用具「刁鬥」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中的生活情景,「出」字點明了行軍的方向。C.
  • ...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悽楚之音,表現了青年王維濟世報國的思想
    【注】得青字:古人相約賦詩,分拈韻字,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宮。將星:古人認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史士:大將星搖晃是出兵的預兆。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格調高遠,成為了送別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作品!
    送別詩是唐詩裡很重要的一種題材,而且很多詩人在描寫送別情景時,那都是哭哭啼啼,只有極少數的詩人,在描寫這一類題材時,別出心裁,寫出了新意,沒有了往日的那種悲傷氣憤,反而寫得極為自然,這其中非常典型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這首詩,其實就是一首非常經典的送別詩,然而王勃寫得與眾不同
  • 這首詩是詩人送別顏真卿時所寫,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送別之意
    本文由作者《小都愛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據歷史資料記載,唐詩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說:田園詩、送別詩、山水詩、愛情詩邊塞詩等等,今天要說的就是送別詩,送別詩顧名思義寫的就是送別時的情感,像李白、王維等人就是以送別詩而著名的,今天咱們就來欣賞一下詩人岑參寫的這首送別詩《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天寶七載八月,當時岑參正在長安任職,顏真卿臨行前,詩人寫了這首《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贈給他。
  • 送別王維譯文 王維的送別這首詩的意思
    《送別》是詩人王維送友人歸隱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詩中的語句看似平淡無奇,仔細讀來卻更加情深義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王維是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詩仙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既擅長寫遊俠詩,又擅長寫送別詩,比如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在送別詩中算是極品了。李白甚至還擅長寫一些非常婉約的、綺麗的宮怨愛情詩。比如他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 這首送別詩,為何能在眾多送別詩裡脫穎而出呢?看它是誰寫的
    提起送別,首先出現在腦海之中的便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但為什麼它能夠在眾多的送別詩中脫穎而出呢?王勃其人,充滿了對於仕途的熱情和嚮往,性格樂觀,積極向上。在這首詩中,作者通過此詩表現出對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和對友人即將離別的不舍之情.作者通過短短幾句詩,將送別之情表現地依依不捨,使全詩都沉浸在真摯的友情之中,既體現了作者文辭真切和情感深刻,又使得此詩成為送別之情的千古絕唱。
  • 最經典的20首送別詩,有些是我們上學時沒學到的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此時的李白,意氣風發,有年輕人特有的剛腸。雖然離開家鄉有所不舍,但興奮更多於留戀。眼前的壯闊奇景,讓他興致勃勃。「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千古名句。河道兩旁的懸崖峭壁逐漸消失,眼前徐徐展開了一望無際的原野。這種景色的變換,極具流動感。一個「隨」字,起到了類似於推移鏡頭的作用。
  • 王維的這首詩,被評為千古第一送別詩,還被譜成歌曲傳唱千年
    宋代劉辰翁《王孟詩評》評此詩: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評此詩:送別詩要情味俱深,意境兩盡,如此篇真絕作也。而且,王維這首詩還被譜成曲,即《陽光三疊》,成為古人送別時的必備曲目。
  • 王維的兩首送別詩,好似環佩相扣,又仿佛詩中有畫
    王維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他的詩作不僅動靜交替、虛實結合,而且詩中有畫,更富於音樂之美。詩人號稱詩佛,經常以禪入詩,在不知不覺間就將讀者引入一種恬淡寧靜的氛圍中,感受一種濃濃的禪意。同時王維對朋友也是情深意長,下面這兩首送別詩就抒發了作者對朋友真摯的友誼。
  • 王維送別友人的一首詩,情調昂揚樂觀,讀之讓人振奮!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勸慰友人落第的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對友人科考落第一事多方給予慰藉和勸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使其覺得知音是極為重要的。《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唐代:王維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立意之高無人能及,其中還包含一個千古謎團!
    唐詩在璀璨的中華文明銀河中是最耀眼的星,唐詩可以分成很多種:田園詩、邊塞詩、浪漫詩、送別詩等等,其中送別詩是其中的一個大的分支,但凡詩人在與友人、愛人、家人告別時,都會即景賦詩一首,送別詩最著名的莫過於李白的《贈汪倫》還有《送孟浩然之廣陵》以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州》,可以說送別詩中名篇濟濟。
  • 同樣是送別友人,王維的這首詩,卻獨具匠心,看完令人回味無窮
    但寫的人多了,既要獨具匠心,又要感動人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景從外來,而情從心出。清代詩人袁枚也曾說過:「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所以身處後世的詩人,往往會採用一些手法來「言情」,以期達到獨具匠心,又感動人心的藝術效果。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山中送別》,就是一首抒寫離別情緒而獨具匠心的送別詩。
  • 李白《渡荊門送別》,寫得如此壯美雄健,卻無送別對象?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一首「詩仙」李白的一首送別詩。但這首詩有一些特殊,因為我們都知道,送別詩一般都應該有有兩方人,一方是「送」,一方要「離」。但李白的這首詩呢,題目中有「送別」二字,但縱觀全詩卻無送別對象,甚至《唐詩別裁》中載,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那這首詩到底是不是一首送別詩呢?如果不是,何以題目中有送別二字;如果是,這送別對象又是何人?詩中為何沒有體現?
  • 王維別具匠心的一首送別詩,短短20個字,寫出別樣的送別
    我認為這首詩寫出了別樣的送別情景,也寫出了別樣送別情感。可以說,這是王維別具匠心的一首作品。 王維別具匠心的《山中送別》 大多數送別詩,描寫的都是離行時的情景,描寫的都是與友人餞行時依依不捨之情。像李白的《贈汪倫》,王維自己寫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這樣子的作品。
  • 王維一首送別詩,被稱為送別詩之宗,更是被譜成歌曲傳唱千年
    &34;,便是對王維的詩、畫水平最高的褒獎,而這句話正是出自詩神蘇軾。王維尤其擅長五言詩,王維的五言詩,自古以來只有李白能與之媲美。兄弟之情全在送別詩中王維尤其善於寫送別詩而《山中送別》,又是另一種風格,他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反而通過&34;這樣的句子,來反問何時能夠再次相見,用何時相見來表達不舍的離別之情。
  • 王維一首送別詩,被稱為送別詩之宗,更是被譜成歌曲傳唱千年
    但王維絕對是盛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在我心中,王維的詩作絕對能排進中華詩文化史的前10名。王維不僅是詩人,更是一名出色的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便是對王維的詩、畫水平最高的褒獎,而這句話正是出自詩神蘇軾。王維尤其擅長五言詩,王維的五言詩,自古以來只有李白能與之媲美。
  • 古代沒有汽車,沒有電話,送別成了詩人創作的素材,8首最美送別詩
    簡析:這首詩寫的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別他的老夥計孟浩然的情景,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開元盛世,天下太平而又繁榮,短短的二十八個字,詩人李白就自然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是陽春三月時間,送別地點在黃鶴樓,要去的地點是揚州,人物是孟浩然,全詩讀起來馬上就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唯美的畫卷。
  • 王維的《送別》詩,意義重在何處
    王維,字摩詰,是唐朝詩人的代表,素有「詩佛」之稱,善彈琴賦詩,工於書畫,奉於佛學,精通禪理。其詩多源於生活,樸實簡練,無刻意雕琢,且富有禪意。王維曾寫過兩首五言《送別》詩,其一首全詩如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 王維這首詩被稱為送別詩之冠,唐宋以來的送別詩均不出其意之外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送別詩可謂不勝枚舉,但有一首卻極負盛名。那就是唐代詩人著名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陽關三疊》或《陽關曲》,在唐代被譜成樂府《陽關三疊》而風靡唐宋。尤其是自己的親人、友人要到遼遠艱苦的地方去,就更加讓人擔心和留戀,於是在送別的時候,自然會更多更深地表達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這樣的一首送別詩。全詩的內容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