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因記者嘲諷得名 莫奈畫中女性多以前妻為原型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莫奈畫中的女性多以同一個女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卡美爾為原型,偶爾一次畫第二任妻子愛麗絲,畫中人面目恍惚,似乎仍然是卡美爾的樣子。在他晚年視線模糊的記憶中,卡美爾一直與他在一起。

從1897至1926年,莫奈大概畫過181幅主題為《睡蓮》的作品。莫奈創作於1914至1917年的《睡蓮》

莫奈早熟的繪畫才能,在他畫的人物漫畫上展露無遺。莫奈創作於1857年的《抽雪茄的花花公子》

1870年,莫奈和他的模特愛人卡美爾結婚了,在特魯維爾海濱城市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蜜月期。莫奈創作於1870年的《在特魯維爾海邊》

中國大陸首次莫奈專題特展「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日前登陸上海,成為申城的一大文化熱點。包括40件莫奈真跡在內的55件展品,從目前全世界典藏莫奈作品最多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美術館漂洋過海來到申城。從少年時的漫畫《抽雪茄的花花公子》、《頭戴馬德拉斯布的女黑人》,到中年旅行時描繪的《帆船》、《克勒茲河谷》,再到晚年以吉維尼花園中景致為主題的《睡蓮》、《紫藤花》、《黃色鳶尾花》、《日本橋》,莫奈藝術生涯各個重要時期的代表作悉數亮相。而來自莫奈良師益友們的作品,則為莫奈的藝術人生作出別樣的註解。

克勞德·莫奈是印象主義畫家集團的核心人物,「印象派」即得名自他的殿堂級作品《日出·印象》。這是一位等候太陽的人,致力於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及相互作用,用看似隨意實則準確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各種瞬間的永恆圖像。他的畫裡畫外,皆耐人咀嚼。

採集光線和雲朵

「我曾親眼目睹他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懸崖上的燦爛陽光,把它鎖定在一片金黃色調中,使這難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產生令人驚異的效果。」 ——莫泊桑

在炮火的洗禮和機器的轟鳴聲中,19世紀的歐洲美術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藝術家們以熱烈的情感、豐富的想像來探索自然與生命的本質,各種美術流派輪番登場,其中印象派繪畫以它不俗的輝光,長久照耀著整個歐洲和世界畫壇。

印象派畫家繼承寫實主義美術讓藝術直面生活的創作態度,紛紛離開沉悶的畫室,走上街頭,奔向海灘,擁抱原野和鄉村,以快捷的直接寫生的方式捕捉身邊種種生動印象。他們認為風景之美不在於名山大川,而在於光影變幻中的日常場景和平凡物事。他們的努力,使美術擺脫神性的光環和再現故事的方式,而靠近了自己的本體。

印象派的主將包括莫奈、雷諾瓦、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莫裡索和卡耶博特鄧等人。其中莫奈堪稱「印象派中的印象派」,他是印象主義畫風最為堅定的擁護者和執行者,也是印象派真正意義上的領袖。畫派之名便源於他受記者嘲諷為「不如糊牆紙」的《日出·印象》這一作品。作為該團體的發起者與組織者,莫奈帶著畢沙羅、巴齊依、雷諾瓦等人一起進行大量的外光研究,在楓丹白露森林邊上的舍依,在諾曼第的聖米西翁農莊以及蓋爾波瓦咖啡館等地,都留下過他們三三兩兩的身影與逸筆草草的痕跡。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在他的畫作中,既看不到明確的陰影,也沒有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他致力於把握即時的視覺印象和偶然一瞥的構圖效果,莫奈曾說:「我們作畫如鳥兒啼鳴」,這種返璞歸真的迅捷作畫方法為作品增添了趣味性和現實性。

莫泊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一個風景畫家的生活》,描述了莫奈的這種作畫方法,並表示了讚嘆:「我常跟隨莫奈去找尋他的印象。這時候他過的已不是畫家的生活,簡直像追捕獵物的獵人。孩子們帶著或空白或未完成的畫布,踉踉蹌蹌地隨他東奔西走。這位討厭弄虛作假和墨守成規的畫家,面對著他的畫,等待著、窺伺著太陽和陰影,他幾筆就把灑落的光線和飄過的雲朵採集下來,快速放在畫布上。我曾親眼目睹他這樣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懸崖上的燦爛陽光,把它鎖定在一片金黃色調中,使這難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產生令人驚異的效果。」

由此,光在繪畫中被徹底發現並完美運用。對莫奈來說,繪畫過程中的停頓,不是因為模特的騷動或靈感的缺失,而來自那句頗為「莫奈」的答案:「不,我在等候太陽。」

小鎮漫畫家

枯燥的法文課堂上,少年莫奈在筆記本上偷偷給老師們畫速寫肖像。他早熟的繪畫才能,在人物漫畫上展露無遺。

1840年11月14日,莫奈出生於巴黎。在他5歲時,全家移居到諾曼第的勒阿弗爾,開了一家雜貨店營生。勒阿弗爾有高高的懸崖和變幻莫測的大海,瞬間吸引住了這個內心波瀾壯闊的天蠍座少年。他經常逃課出去,整日眺望大海與多變的天空,並試圖將那些多變的色彩和線條形諸畫面。所以,當父親希望他繼承雜貨店時,莫奈早就打定主意要成為一個藝術家。他說:我願永遠站在大海面前或波濤之巔。

在枯燥的法文課上,莫奈偷偷給老師們畫速寫肖像。他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徵和動態進行誇張變形,神情惟妙惟肖。當他逃課坐在勒阿弗爾港邊時,見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人,便帶著自己的好惡情緒,把他們一一定格在畫面上。莫奈早熟的繪畫才能,在他畫的人物漫畫上展露無遺。如此次展出的1857年所畫的《頭戴馬德拉斯布的女黑人》中,莫奈毫無保留地描繪出這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安地列斯婦人的醜陋。她頭上戴著馬德拉斯格子花紋頭巾,張揚飛舞的蝴蝶結下,是一張極度誇張醜化的面容,與人物上半身苗條、高傲的處理方式形成絕佳的對比和諷刺。

10多歲時的莫奈已小有名氣,小城裡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小小漫畫家,更有上門來求畫像者,有時來的人竟比來他們家買雜貨的還多。莫奈得意極了,他為自己作品開出的價格是每幅20法郎,他很快地成為一個「城裡的要人」。在畫框店的櫥窗裡,他的漫畫四五幅成一列地驕傲陳列著。

此時,莫奈繪畫生涯中第一個重要的老師——歐仁·布丹出現了。他比莫奈大16歲,喜歡畫畫,17歲時便在勒阿弗爾開了一家文具與畫框店,在那裡,他為那些到海岸避暑的美術家的作品配框,並代售他們的作品。在他的主顧中,有古典派大師庫提赫與特洛容,他也從大師那裡得到很多教益和啟迪,並在後來毫無保留地教給了少年莫奈。

布丹看過莫奈的漫畫,很是欣賞,認為「他們是有趣、巧妙而漂亮的,一看就知道,很有才華。」布丹一面教莫奈畫畫,一面把自己的體會告訴他:「當你畫畫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個最初印象,這個最初印象非常重要。因此,你要非常頑強地保留自己最初對景物的印象。」這些話語對莫奈的影響是終身的。

在跟著布丹學了6個月油畫以後,布丹提議他去巴黎正規地學習繪畫。這個提議得到了莫奈父親的支持。1859年5月,莫奈帶著布丹寫給巴黎一些小有名氣的畫家的介紹信,滿懷著憧憬,從海邊小城勒阿弗爾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巴黎,開啟了印象派之旅。

莫奈和他的朋友

莫奈和他的朋友們,一起走出畫室、深入鄉村、徜徉於海灘和森林,將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定格在畫布上,留下了各種瞬間的永恆美好圖像。

莫奈的父親本希望他到了巴黎,可以進美術學院受正規的訓練,而莫奈的叛逆個性使他拒絕學院派教育而流連於各種沙龍展,與一些個性自由的藝術家們相談甚歡。其中,巴比松畫家杜比尼和特洛容對他影響很深。

特洛容曾是布丹在勒阿弗爾的老主顧,所以有一天莫奈帶著兩張靜物畫去專程拜訪了他。特洛容建議他經常到鄉村去畫速寫,並接受一些專門的人體素描訓練,還要到羅浮宮去作些臨摹工作。

這時期,在維斯學院,莫奈又認識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畢沙羅,後來成為印象派的主將。畢沙羅一直被後人稱為「印象派的米勒」。他的畫風充滿一種農民的質樸與單純的詩意。與莫奈一樣,他熱愛鄉野與農村。畢沙羅心地善良,對於比他小十歲的莫奈更是關心有加,他們經常背著畫架相約去巴黎附近的農村對景寫生。

兵役期之後,22歲的莫奈再次來到巴黎求學,進入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格萊爾的畫室,在此結識了同學巴齊依、雷諾瓦和西斯萊。四人志同道合,經常結伴出去寫生,詩情畫意的楓丹白露森林中,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莫奈一直關心的是自然給予自己的第一印象,他說:「當你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後準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時為止。」

莫奈最多的是和雷諾瓦一起,在夏都、蔚藍海岸和義大利等地作畫。雷諾瓦還曾寄居在莫奈的維特伊家中。他們的繪畫創作和生活呈現很大的交集,關係可見一斑。

1872年,雷諾瓦畫了一幅《閱讀中的克勞德·莫奈》,描繪的正是當時莫奈在閱讀報紙的家居模樣。畫中莫奈以側面形象出現,頭戴圓頂禮帽,身穿黑色外套,嘴裡叼著菸斗,正全神貫注地閱讀,菸斗中冒出的藍色煙霧形成暗夜星空般的漩渦。同時期,雷諾瓦還畫了《克勞德·莫奈夫人畫像》,和莫奈畫像同一尺寸,畫的是半身的卡美爾的四分之三側面肖像,神情略帶矜持,十分生動可人。為美術史留下一段友情佳話的這兩幅作品,均出現在了此次的展覽中。

莫奈的一生得遇許多良師益友,可以說這些人一路伴隨莫奈成為藝術大師。前面提及的歐仁·布丹是莫奈一生中最初並具有關鍵意義的導師,他對莫奈的教導滲透了莫奈的靈魂,影響了他的整個創作和人生。而雷諾瓦、巴齊依、西斯萊、莫裡索、卡耶博特則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成員,也是莫奈的藝術良伴。另外,還有杜朗、喬金德等其他摯交好友,經常在圈中聚會。

正是莫奈和他的朋友們,一起走出畫室、深入鄉村、徜徉於海灘和森林,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及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的迅捷手法,將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定格在畫布上,留下了各種瞬間的永恆美好圖像,從而讓印象派美術運動的影響遍及各國,流傳永年。

在莫奈成名前無怨無悔的女子

莫奈畫中的女性多以同一個女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卡美爾為原型,偶爾一次畫第二任妻子愛麗絲,畫中人面目模糊、恍惚,似乎仍然是卡美爾的樣子。

翻開莫奈的早期畫冊,畫中女性幾乎都以同一個女子——卡美爾為原型。這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前妻病逝後,莫奈再次結婚,並且與第二位妻子愛麗絲生活的歲月遠比卡美爾要長,雖然畫作中也曾出現過愛麗絲的身影,但人物臉部模糊,身形似乎仍然是卡美爾的樣子。

因為《草地上的午餐》,他們在塞納河邊相遇。那年,莫奈25歲,卡美爾18歲。那時卡美爾是他的模特。這位少女令莫奈一見傾心。但莫奈的父親卻不喜歡這個女孩的模特身份,逼迫他們分手,並中斷了經濟來源。善解人意的卡美爾不離不棄,始終陪伴在莫奈身邊。《草地上的午餐》未取得預期的成功,而同樣以她為模特的《綠衣女子》卻在年度官方沙龍展上獲得好評。這張作品僅僅畫了四天,抓住了人物回眸間細膩生動的表情,令莫奈受到一些鼓舞。

1867年,他們的大兒子出生了。二人真摯的感情最終感動了莫奈的家人,1870年,他們終於結婚了,在特魯維爾海濱城市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蜜月期。此次展覽中出現的莫奈創作於1870年的《在特魯維爾海邊》,卡美爾坐在沙灘的椅子上,背對大海,若有所思。背景中漂浮的雲朵,在夏日的光線中轉動,不禁令人想到作家杜拉斯的描述:「待我一離開特魯維爾之後,就有陽光亡失之感……」那確實是一段充滿陽光的透明歲月。1875年,他又創作了《散步撐陽傘的女人》,卡美爾身著白色紗裙,手持陽傘,回眸凝望,天空中一樣湧動著夢幻的光影和潔白的雲彩,裙裾下草木繽紛。

但是,儘管莫奈勤奮作畫,他的作品從1869年起就再也沒能進入沙龍。有了孩子之後,生活擔子變得更加沉重。他沒有任何收入,買不起畫布,只好刮掉舊作的顏料,再在上面作畫。家中窘迫得甚至無法生火,全家常常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中。1877那年,卡美爾第二次懷孕。那年她30歲,身體愈發不好。由於長年的奔波勞累,卡美爾終於臥病。

在起起落落的歲月裡,據說莫奈用了10年時間,斷斷續續繪製出《紅圍巾:莫奈夫人畫像》,直至卡美爾病逝前一年才最終完成。布簾拂動的窗外,白雪皚皚的背景中,匆匆而過的卡美爾投來憂傷而深情的一瞥。她的紅圍巾在風中呈現出一種悽涼的耀眼感。莫奈十分珍愛這幅作品,一直收藏在身邊,如同收藏愛人永恆的目光。

1879年初秋的一個拂曉,卡美爾離開人世。莫奈忍住悲痛,畫下了一幅《臨終的卡美爾》。他說:「在親愛妻子的病床前,我十分本能地對那已無表情的年輕面孔仔細端詳,尋找死神帶來的色彩,觀察顏色的分布和層次的變化。於是萌生一個念頭:要為這個即將離開自己的親人畫最後一幅肖像。」這位在莫奈成名前始終無怨無悔的女子,未享受過一天的榮耀,也不曾擁有一件像樣的首飾。入殮時,莫奈將一枚剛剛從典當行贖回的獎章掛在她的脖頸,作為彼岸的紀念和安慰。

卡美爾病逝後,贊助商的妻子愛麗絲主動擔起照顧莫奈和兩個孩子的重任。1883年,他們一起搬到塞納河邊的吉維尼小鎮,從此安居下來。晚年的莫奈,描繪了大量吉維尼花園的景象,但卻幾乎沒有在畫面中描繪過後妻,遍尋畫冊,大概也只有一幅《花園裡的愛麗絲》可以交差,而畫中人的神情面目那麼模糊,恍惚中,依然還像是卡美爾的樣子。

故居和花園是他最美的作品

莫奈的晚年,一直以花園中的睡蓮、百子蓮、垂柳、紫藤花、鳶尾花與日本橋為主題,創作出一系列如夢似幻、為世人所景仰的傳奇之作。

莫奈的畫被視為法國國寶,而他自己卻認為,故居和花園才是他最美的作品。中晚年時期,莫奈花費40年時間在吉維尼花園生活與創作,他恣意賞花養花,親手造就了一個絕妙的「水上花園」。

吉維尼時期,莫奈的主要工作是更為系統地對光線進行研究。他先是對自己感興趣的景物進行細緻的描繪,隨即發現同一個景物受自然光線影響的效果持續時間十分短暫,色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為了追求一剎那光線的變化,他開始從一個固定視角去一張接一張地捕捉瞬間光影效果,以期「獲得自然的某一方面的真實印象,而不是一幅由人工組成的圖畫」。系列畫的出現,標誌著莫奈的風景畫己經爐火純青,其晚年所創作的睡蓮組畫可謂巔峰之作。

從1897至1926年,莫奈大概畫過181幅主題為《睡蓮》的作品。他去世後有8幅巨幅睡蓮系列裝飾畫贈給法國政府,現收藏在巴黎橘園美術館。對於畫面中如流動的詩一般的睡蓮,易斯·瓦多伊有過一段恰當的評論:「在我們看來,他早期的作品沒有一幅能與精妙絕倫的水上風景相媲美,這組畫把握了春天的色彩。畫中的水有時呈淺藍色,有時像金色的溶液。在變化莫測的綠色水面上,映照著天空和盛開的清香四溢的睡蓮。它形神兼備,是一曲春天的讚歌。」此次展覽中,觀眾也將得緣見到一幅兩米見方的《睡蓮》。

1903年,莫奈種下沿著拱形花架攀爬的紫藤花,如星光般覆蓋了臨水花園中的日本橋。作於1919至1920年的《紫藤花》整體平靜祥和,天空是明淨的蔚藍,紫藤的枝子滑到畫布邊緣,從上沿跌落,顯示出一種悠閒的氛圍。此時的莫奈,已經80歲了,正遭受越來越嚴重的失明的困擾,畫面中不再有明確的敘事進程,更多的,是心中的意象。還有作於1924至1925年的《黃色鳶尾花》,那些花兒疏斜地搖曳於聲情並茂的花園之中,曲線流動起伏的花朵呈現出當時流行的新藝術精神。布景的藍綠配色單純而又豐富,使畫面像一首春天的歌。

莫奈的晚年,一直以花園中的睡蓮、百子蓮、垂柳、紫藤花、鳶尾花與日本橋為主題,創作出一系列光影迷離、為世人所景仰的傳奇之作,如同天籟般的音樂,又像永恆的詩歌。也許,在他晚年視線模糊的記憶片段中,卡美爾一直與他在一起,生活在最美的吉維尼花園。

相關焦點

  • 她是莫奈畫中最美的女人——莫奈生命中的三位女性(上)
    印象派大師莫奈,幾乎人人都知道他的睡蓮、日本橋,他一生創作了2000多幅作品。印象派大師莫奈不僅如此,莫奈還是一位植物學家、園藝大師,他在莫奈花園中的幾百種植物很多都是他親自培植的。這位大師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把一生投身於最美的事業——畫與花,而沒有被世俗生活侵擾,這,跟身邊的女性密不可分。
  • 誕生於嘲諷之下的印象派,怒放畫筆下的火
    印象派的繪畫作品在他們看來毫無章法可言,畫中的線條似乎隨意勾勒而成,對於顏色的運用十分的不正經,簡直粗糙得不能再粗糙,卻在任性而為之下,拿出手來意圖登上大雅之堂。他們不知道,在那個1874年的夏日,印象派成員之一的"莫奈",在楓丹白露的田野上,擺好了畫板久久地不動筆,只為等待那一縷陽光。
  • 印象·日出(印象派的得名之作)——孩子必須了解的100幅世界名畫 | 羅米讀畫
    它得名於莫奈的一幅畫,《印象·日出》。這幅畫原名《日出》,於1874年4月15日第一屆的「獨立派」畫展中對公眾亮相。「獨立派」畫展其實是些被官方沙龍拒之門外的作品,屬於畫家們的民間組織。這樣的小畫混在200餘幅參展作品中,竟然被記者揪出來大加諷刺,不得不承認當年的記者目光犀利。
  • 莫奈≠印象派!他也曾窮困潦倒流落街頭,一生最愛畫的是她倆!
    近日,中華世紀壇正在舉辦《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展覽以多媒體形式的作品展出法國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的400多幅畫作,分為11大展區,以不同主題向大家展示莫奈的藝術成就。本次展覽還融合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綜合藝術體驗。
  • 莫奈及印象派繪畫的社會世相(圖)
    他提到:令人驚訝的是,早期印象派繪畫中有那麼多自然率真的日常社交—那麼多野餐、散步、聚會、度假、划船的場面,這在以前是很少出現的。這些場面表面上看是一個城市的田園詩,展現的卻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娛樂休閒的客觀形式。同時他還指出,印象派的一大根本技法就是把事物分裂為很精細的色點,描繪出眼睛一瞥所捕捉到的情景,也就是所謂的「印象」。
  • 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就等於印象派-光與影的大師莫奈的故事
    關於印象派,小編已經寫過很多相關的文章了,這些文章有介紹印象派名家的,也有鑑賞印象派名畫的。我們講過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講過梵谷、講過高更、講過雷諾瓦和馬奈,但是我們卻一直沒有寫過一篇文章專門用來講講莫奈。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些有關莫奈的事。
  • 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印象派的名稱因為莫奈的一張「印象·日出」而來;因此莫奈是最忠實的印象派畫家,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如何欣賞印象派畫作
    崇尚現實主義極致追求光色「印象派」因莫奈油畫《日出·印象》而得名。展覽會展出了莫奈的油畫寫生《日出·印象》。在這幅畫裡,莫奈用奇特的技法描繪了所體驗到的海上日出轉瞬即逝的景象。透過作品,人們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光」與「色」的交織。學院派畫家認為其粗糙不堪,一位記者借莫奈這幅《日出·印象》嘲諷這群青年畫家為「印象派」。
  • 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浪漫主義情懷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領航的畫作藝術中談浪漫主義,其實是不完美的,是想像中的浪漫主義,是殘缺的浪漫主義。莫奈大膽創新,充分利用光影創作,將畫作從室內移到室外,在陽光下創作,實際上是為浪漫主義在其作品的呈現鋪平了道路。他崇尚舒展的美,開放的美,崇尚陽光普照下的浪漫和創新,使得當時所謂的畫作中的浪漫主義有了完美的內涵。浪漫主義不只是想像的、沒有缺陷的美。
  • 通過畫家莫奈和他的畫,讓我們來認識印象派,學會欣賞印象派
    印象派畫家莫奈。印象派在美術史上是什麼地位呢?我們現在說的什麼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抽象派等等現代藝術的各門各派,都是印象派邁出瓦解傳統第一步以後的事兒,都是從印象派這獲得了精神營養。印象派出名的人物也不少,比如德加,其實超級人氣的梵谷也可以算印象派,不過他要晚一點兒,風格更顛覆一點,嚴格說叫「後印象派」。那莫奈在印象派又是什麼地位呢?「印象派」這種畫派的名字就來自於他的畫作「日出·印象」。如果非要給莫奈貼個標籤,那他應該叫「熱愛大自然的顛覆者」。
  •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莫奈是一個偉大的繪畫藝術大師,也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有著高質量的藝術價值,值得欣賞和品鑑。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這也是其繪畫的最大特色。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賞析莫奈的油畫日出作品。莫奈大師曾經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創作了一幅油畫《日出·印象》。這幅油畫生動地描繪了晨霧籠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變幻與運動展現了迷人的景色,以及莫奈用輕快跳躍的筆觸刻畫了光在寬闊的海面上反射與顫動的生動景象。
  • 睡蓮--莫奈--印象派
    印象派創始人雖然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印象派發揚光大的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變化的描繪,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對光色的關注遠遠超過了物體的本身形象,他讓世人重新體會到光與自然的關係。莫奈常常可以從普通的風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觀察景物細緻入微,對光線的變化十分敏銳。
  • ...印象派|克洛德·莫奈|阿爾弗雷德-西斯萊|貝特·摩裡索|卡米爾|...
    卡米爾、莫奈、西斯萊、雷諾瓦、德加和貝特·摩裡索這 6 位中堅人物的作品都集中在納達爾的前廳。這些作品光彩輝映,宛如聖夏佩勒教堂的玫瑰色彩窗。雷諾瓦果真把作品排列得恰到好處,165 幅畫井然有序地依次排開,顏色搭配得當,布局合理,小畫放在大畫的下面,但依然保持了足夠的高度。
  • 莫奈的一張畫誕生了一個畫派
    如今書寫完了,覺得「破解」的功課做完,可以再一次回頭去省視莫奈被如此多大眾喜愛的原因,再多說一點話。莫奈是華麗的,他一生追求燦爛華美的光。他的畫裡很少黯淡的顏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顏色。莫奈常常帶領我們的視覺走在風和日麗的天空下,經歷微風吹拂,經歷陽光在皮膚上的溫暖,經歷一種空氣裡的芳香。在莫奈的世界裡,沒有單純的顏色,他的顏色是一種光。
  • 光的藝術 | 印象派大師莫奈的色彩作品
    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此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為「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這幅畫在1874年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 最愛畫妻兒的莫奈:並非印象派創始人 大眾審美用了上百年才追上他
    近日,中華世紀壇正在舉辦《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展覽以多媒體形式的作品展出法國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的400多幅畫作,分為11大展區,以不同主題向大家展示莫奈的藝術成就。本次展覽還融合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綜合藝術體驗。
  • 用別人的嘲諷給畫作命名,卻成就一個畫派,莫奈是怎麼做到的?
    除了《乾草堆》系列,莫奈還有著名的《魯昂大教堂》《睡蓮》《總督宮》等系列作品。他曾對友人寫信說:「太陽落下得那麼快,我追不上它。」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印象派畫家們的創作靈感,即光色的變幻。僅去年全球上拍的印象派作品中,莫奈、雷諾瓦、卡勒博特等藝術家都有過億元成交的作品。
  • 如何欣賞莫奈及印象派作品
    父母和老師都認為莫奈是個沒有規矩的孩子。他本人把學校比喻成監獄,他只對藝術感興趣,他經常到當地海邊給遊客畫漫畫肖像,15歲時小有名氣,開始接訂單,據說賺的錢比學校老師還多。18歲時遇到他的啟蒙老師——歐仁布丹,布丹發現了他的天賦,鼓勵他向繪畫方面發展。後來莫奈說,「布丹掀開了我眼前的面紗」。
  • 白天畫畫,一生追逐光與影的印象派大師,莫奈油畫作品欣賞
    印象派的創始人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克勞德·莫奈,但是,印象派不是莫名其妙產生的,源頭還要從莫奈的師父說起。莫奈的師父是法國著名畫家歐仁·布丹,他最擅長畫天空,被稱為「天空之王」。在工業革命條件下,遍布全法國的公路網、鐵路和水路,使城市居民得以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
  • 莫奈日出·印象終於來了 印象派開山之作首次來華
    疫情期間,由於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因疫情而閉館,館方便向我們提出同意外借鎮館之寶《日出·印象》。因此,我們便策劃了這場以《日出·印象》為主題的展覽。」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它興起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得名於1874年的一次畫展。19世紀中後葉是它的絢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美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