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雅室之韻

2021-02-21 菖蒲草堂

所謂深房雅室,面積無需很大,足夠就好,靜謐最合心意,而要能稱得上雅室,著實需要一番功夫。

此所謂「雅室何須大,得趣不在多。」半分悠閒半分雅致最是難得。

 

屋易得矣,而雅致難尋。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聽松濤陣陣,賞簷雨連綿。不為塵事所累,清朗心境品味寰宇更迭,遍觀春秋代序,終致物我兩忘。萬物皆備,取用在我,是為雅室之事。

一桌一椅一卷書,一燈一人一茶杯,沉思靜悟、安頓心靈之所在。故歷代文人雅士多對雅室之好,心嚮往之,如是觀矣。

室可多做雅致之趣,是為風雅。

藝花可以邀蝶;壘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築臺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

盆池拳石,煙霞俱足。會心未遠,風月自賒。

風雅屋裡醉明月,心境空達最閒人。

古之者云: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善詩者韻至心聲,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花者品性怡然,善茶者幽遠淡定。

風雅之物非琴棋書畫詩酒茶云云,玩味清賞,雅物之樂,怡然其中。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於品中,得一味雅致的茶意。

「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 無蘭不雅,雅室蘭香。

手執丹青筆,雅室抒墨情。

古人云:「松聲、鶴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而讀書聲為最。」書與翰墨尤為風雅,若無二者,仍是俗骨一身。

「園無石不秀,廳無石不華,居無石不安,齋無石不雅。」石器入室,蒼古淋漓。


焚香默坐,消遣事慮。於鼻觀處享受飄忽靈動的的韻味之美。

片景在案,心遊泉壑,焚香啜茗,信手漢書,心目間必颯颯空靈,超然脫俗,窺得雅致。

古君子之雅,眾嗜矣。琴棋書畫、文印石茶、酒香花樂、武食器遊,皆為好也。

一雅室,必有文房清供,焚香品茗插花等,取山林之致。

演其境,與歲月同行。

「悠然塵外想,隨意樂年華。」百般營求,庸碌逐塵,終感悟人生隨意最難得。

一間雅室,隨赴年華,閒情怡居,以心造境。

| 來源:明清家具之家 |

歡喜轉載,感恩分享!

投稿/諮詢/交流   商務微信:15252061757

溫馨提示:本號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想展示藏品或推廣文章的石友請聯繫「菖蒲草堂」微信公眾平臺

線客服電話:15252061757(微信)m766283

相關焦點

  • 明朝的文人雅室,有多雅?
    >晚明雅室之極簡簡約而不簡單,晚明人的雅室追求的是一種耐人尋味的極簡美。>晚明雅室之韻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文震亨《長物志·室廬》古人稱:有餘意之謂韻。」一室之雅不在高貴,只要舒心就好。
  • 明朝的文人雅室,一桌一榻便能閒養浮生
    這「美的殿堂」對晚明人來說,便是眾人都在追尋的雅室。在晚明,擁有一室,無論大小,一物一器巧妙搭配,都顯現著主人的性情。簡約而不簡單,晚明人的雅室追求的是一種耐人尋味的極簡美。晚明雅室之韻 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文震亨《長物志·室廬》古人稱:有餘意之謂韻。」餘意「便是餘音繞梁,回味無窮的感覺。室廬一幾一榻,擺放不同,繁簡各異,便會有不同的韻致。
  • 文人空間,書房雅室,香薰爐
    香薰爐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賞玩物之一,愛者對其更是愛不釋手。此香薰爐為鹿角整雕,由仙作雕刻大家手工雕刻,金蟾雕刻逼真,臥於荷葉之上,神情尤為活潑生動,底部鏤空,以通香氣,香爐皮殼醇厚古樸。底座以黑檀木雕刻,起多條陽線,款式雅拙,深蘊趣意,燃香若吞吐祥雲,別致古雅。底座內可放置檀香等盤香料,可提神醒腦、澄清思緒,提高工作效率。
  • 物本功坊,雅室有清趣
    WUBENGONGFANG - 品鑑傳世|雅室生活 - —— 雅室情趣,自得其樂 《禮樂》中有記:「雅者,古正也」。 這是古人奉行的立身品格,也是他們追求的生活境界。一個居室的氣息,一定與人有很大的關係,雅室的前提是自身的修養,它與人的學識、性情、涵養息息相關。
  •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心嚮往之
    閒則能撫琴,閒則能遊名山, 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茶, 閒則能著書, 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古代文人墨客們一有空閒,就會約三五知已,到綠郊山野,松風竹月,烹泉煮茗,吟詩作對,這在古代稱之為「雅集」。
  • 古代文人雅集,令人心馳神往
    雅集指的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 聚在一起, 通過焚香、掛畫、瓶供、 吟詠詩文、撫琴、禮茶等 藝術形式陶冶情操的小型聚會, 內容和形式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沙龍。
  • 文人雅室,荔枝木隨形鏤空花架,空間營造
    荔枝木 | 底座54*36.5*102cm文人雅士,理想的家居環境很大層面上是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功能與審美相一致,崇尚天然,追求清靜雅逸、閒適自在,以雅為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舊時文人的生活情趣。
  • 文人雅室,幽淡書香
    不禁想到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曾唱過的那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唱詞雖戲謔,但劇中滿腹詩書的「紀曉嵐」卻明明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讀書有用」之典範。 在古代,文人也必定是以讀書為生活重心,何曾有人終日以品味香茗、摩挲鼎彝為樂,而不讀書誦文、閱經讀史的。古人品茶插花的雅事我們努力模仿,而刻苦研學的精神,卻無人秉承了。
  •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在《西廂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張生借得佛寺一處雅室,有點兒類似現在的書房陳設,雖然小,但是特別有文人氣質,這一處所在叫做「容膝山房」,屋子雖然小了一些,可布置的格局卻很有雅趣。也就是說書房不一定空間大,布置要有品位。文中如此描述「容膝山房」:「室內窗明几淨,水磨方磚鋪地,一塵不染。綠紗窗下放一張紫檀木書案,案上文房四寶,一應俱全。
  • 古代文人四大雅,您還保持著幾雅?
    古代文人四大雅:焚香、品茗、插花、掛畫。調查一下:您有幾雅呢?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重在「境」之美。但這四雅之美,如今卻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鎮定。清香微燻,沁人心脾,貴在一個清字,清則靜,清則逸,清則雅,清則脫俗。反之則亂,則燥,則濁,則俗。第二雅:品茗。
  • 室雅何須大
    古人之雅心雅之人心雅之人其室雖小亦必雅室雅何須大
  • 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從目前現有記載來看,香最早出現在上古時期,宋代丁謂《天香傳》中記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對香文化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的有3種因素,祛病、祭祀、文人雅事。祭祀必不用多說,現代生活中一說到香,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寺院、廟堂等祭祀場所。上古時期除了用香祭祀以外,還會作闢邪除穢之用。
  • 古人書房:室雅何須大
    在強調「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古代,書房文化自然也頗受重視。那麼,古人的書房什麼樣?都是怎麼布置的? 古人最理想的書房什麼樣?「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齋」為什麼會成為古人書房最常用的字之一?何謂「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稱:「齋,戒潔也。」
  • 文人雅室,一間屋,六尺地
    雅室清居,悠然自樂於日常生活而言,投花有瓶、讀書有案、喝茶有室,雖無名器珍物,也有疏竹卷石,再佐以筆、墨、字、畫,以文富養,則自成一間雅舍,頓生清趣而悅己。一、配色要雅雖然每一種顏色都是平等的,沒有俗雅之分,但不同的搭配卻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對於新中式來說,最好駕馭的配色應該是同類色或近似色搭配法。
  •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
    古代文人墨客們一有空閒,就會約三五知已,到綠郊山野,松風竹月,烹泉煮茗,吟詩作對。這種以文會友的聚會在古代稱之為「雅集」。 雅集指的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 聚 在 一 起, 通過焚香、掛畫、瓶供、 吟詠詩文、撫琴、禮茶等
  • 古代文人書房
    當厭倦了政治的黑暗與社會的爭鬥,躲進小樓,「偏安」一隅,吟詩作畫,閉門讀書;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賞,疑義與析……因此書房成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處所。自古及今,書房並無一定之規。富者可專門築樓,貧者或室僅一席;有的雕梁畫棟,有的則環堵蕭然。書房或築於水濱,或造於山間;或藏諸市井,或隱於郊野。不可居無竹,多數書房皆在室外植以南山之竹。
  • 方寸之間皆是雅——文人雅室,一間屋,六尺地
    彈琴雅,不在於撫琴的動作,高超的技藝,而在於抒發了內心的情感,撫慰了聽者的心。雅室清居,悠然自樂明月停輝,風竹駐影下棋雅,也不在棋藝高超,每局必贏,而在於輸得起的胸懷,贏了時的君子風度,還有遭遇困境時的氣定閒神。
  • 紅木家具——古代的文人意境
    有一批文人傾心研玩,著述豐富,其中如文震亨《長物志》、高濂《遵生八箋》、屠隆《考槃餘事》等,及至清初又有李漁《閒情偶寄》,皆為傳世之作。書中闡述了傳統文人的審美理念和精神生活,這些文化遺產,於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古代士大夫認為,營造優雅和諧、舒適愜意的家居環境,對於修身養性、建功立業裨益匪淺。家居第宅的布局及室內陳設,體現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
  • 雅集|古代文人朋友圈的打開方式(二)
    這種以文會友的聚會在古代稱之為「雅集。,尚雅之人以雅情懷行雅事物的聚會,高尚而不庸俗,美好而不粗鄙。古代文人把拈花作為雅事對愛香之人來說,焚香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在文人雅集之中,香是不可缺少的點綴之物,幾乎無香不雅集,凡「集」必有「雅」。
  • 中國古代文人雅聚的經典範式——曲水流觴
    而到了文人那裡,上巳遊樂、修禊則演變為充滿風情雅趣的「曲水流觴」。觴系古代盛酒器具,通常為木製,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器小而輕,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因其比木杯重,則需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祈祀活動在美酒的催化下,變得詩情畫意起來,在詩詞、名篇中留下了數不盡的風流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