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傳承保護

2020-12-24 光明網

太極拳起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由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所創。陳王廷依據《易經》、經絡學說、導引養生理論,採武術各家之長,以「太極」命拳名創編了太極拳。太極拳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衍生出了楊式、吳式、孫式、武式等流派。太極拳具有修身養性、強健身體、防身自衛等功能,在世界共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共享太極,共享健康」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意味著太極拳在促進文化間交流、互鑑、對話和尊重文化多樣性,彰顯傳統生命健康知識與實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了中國人民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弘揚了中華民族精神,極大的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中國為人類貢獻了一項優秀的文化項目,太極拳做為中國優秀的文化符號之一,傳承發展將成為保護太極拳生命力的重要內容。太極拳主要是靠傳承人繼承理論和技術,所以優秀傳承人的培養尤為重要。

太極拳的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是當前的主要傳承方式,家族傳承在親屬代際之間進行,師徒傳承經由傳統拜師儀式確立師徒關係之後進行。各流派都是通過口傳身授相關知識與技能,形成了傳承有序的譜系。

太極拳館等社會培訓機構,針對青少年、老年群體開展的培訓也是當前傳承的常見方式;也有習練者通過觀摩或請教其他習練者(並無師徒關係)、自行研讀教材、觀看教學視頻等方式,自學相關知識與技能;此外,太極拳已進入正規教育體系,納入中小學和大學教育課程設置。

在傳承過程中,歷代積累的拳譜、圖譜、口訣是傳承的重要依據,拳師們勤於一生的修煉是習練者的楷模,其高超的技藝、經驗也是傳承的重要內容,而「學拳明理」既是傳承的共識,也是傳承的目的。習練者通過全面學習太極拳,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文化、門規戒律、理論知識和核心技術,感悟中國人的宇宙觀,踐行中國人傳統的養生觀。

太極拳的傳承保護任重道遠,望各級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加大對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意義的宣傳,提升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培育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吸引年輕一代自覺了解太極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而增強他們參與保護的責任感,培養更多年青有為的優秀傳承人。(陳沛菊 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高級教練、陳氏太極拳傳承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來源: 光明網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代表性傳承人共話太極
    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更是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如何利用好非遺這一金字招牌,更好地保護、傳承、發展太極拳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其為全人類造福,引發許多有識之士的深刻思考。12月19日15時,一場有關太極拳傳承發展的文化盛宴在溫縣陳家溝陳正雷太極書院正式開啟。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市領導劉濤、宮松奇、王付舉,縣領導毛文明、李培華、李備戰、胡義勝、鄭愛珍、朱保平、陳寧、孫啟衛、王詠生、任紅星、史玉龍等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一起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的舉行恰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項會議正式公布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時。
  • 保護太極拳 弘揚傳統文化
    8月29日上午9點,「南冷太極拳發展座談會暨總館揭牌典禮」在鄭州舉行,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一級拳師張繼良,作家路舒華等數十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參加了座談會。
  • 太極拳名家張世慶溫縣開山收徒 陳清平太極拳小架傳承續新篇
    ,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傳人,將承擔起傳承太極、弘揚太極文化的責任。嘉賓席出席收徒儀式的嘉賓有溫縣文化館館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閆忙種,太極網創始人、溫縣太極拳傳承人聯合會主席劉洪奇,太極拳老拳師王長有,溫縣攝影家協會主席黃立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李鴻慶,資深作家、太極文化學者崔春冬, 溫縣有剛武校校長陳有剛,溫縣慶州武院院長陳有華
  • 淺談太極拳的傳承
    「太極傳承」——空空而談的四個字,我們到底傳承些什麼,又該如何傳承? 太極拳幾百年來的發展,歷來是師徒相授。現代市面上一些良莠不齊的傳拳者,或為名,或為利,打著傳承口號,卻無傳承實質。我推崇的傳承,應該是在老祖宗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它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拳架,二是理法。拳架是拳的架構,表現為拳的外在形式,是各種攻防技擊的組合,是習練者應該遵循的對象,也是得以代代相傳的一種規範。太極拳的理法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是指導我們行拳走架的重要理論依據。
  • 贛州:習武健身 學習傳承八卦太極拳
    贛州:習武健身 學習傳承八卦太極拳 2019-08-27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錄 · 傳承:李雅軒太極拳傳承人李敏弟的太極人生
    根據《文化部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以下簡稱《通知》)的文件精神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操作指南》(試行本)的工作要求,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大力推進2020年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
  • 李家四代傳承太極拳,延續武式太極拳香火!
    李家太極拳傳承武式太極拳,自李亦畲起歷經四世,傳承研究太極,名師輩出。李氏歷代相承,用哲學觀點解釋太極,用體用態度驗證太極拳。李家二世傳人:李寶相、李寶極、李寶琛、李寶恆、李寶廉、李寶讓兄弟六人均堅持不懈練拳,繼承李亦畲意願,傳承延續武式太極拳。三世:李福蔭、李召蔭、李槐蔭、李棠蔭堂兄弟四人著書立說,教徒授藝,將武式太極推向社會。
  • 太極拳發源地 |中國傳統保護村落——陳家溝
    2014年12月榮獲中國第三批傳統保護村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海裡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陳卜,祖籍本在山西澤州郡東土灑村,時因家鄉連年遭災,逃荒到洪洞,與妻兒一起被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10公裡處落了腳,因為將此村取名陳卜莊。
  • 借力網際網路 傳承太極拳—— 大數據時代太極拳傳承譜系工程建設的...
    具備了有利於太極拳發展的「硬」實力,又將如何在「軟」實力上下功夫,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呢?「溫縣啟動了中華太極拳傳承譜系工程,將通過收集太極拳傳承人的信息資料,構建太極拳傳承的主脈絡。」溫縣太極拳傳承人聯合會主席劉洪奇說,該工程不僅可以理順太極拳的傳承關係、發展脈絡、流派演變過程,而且可以藉助網際網路記錄太極拳的發展成果。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傳承第五代第九回(接上期)太極拳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陳公兆、陳秉奇、陳秉壬、陳秉旺等。陳季甡,字仿隨,生於 1809 年,逝於 1865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幼受父輩陳有恆、陳有本薰陶,立志涉經史,讀兵書,鑽研武學,少年即與兄陳仲甡同入武庠。平日重禮儀,守孝道,廣交友,與兄陳仲甡齊名。在太極拳第七代傳承人中,大部均在陳家溝陳氏家族內傳授太極拳,並不以授拳為生。
  • 武式太極拳傳承概況
    武式太極拳創始之初,名稱並沒有固定,曾用過綿拳、粘拳、柔拳、十三勢、小捋、郝架、李郝派、李氏太極拳、郝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武派太極拳等名稱。直到1963年郝少如出版專著時,採納顧留馨建議,定名為《武式太極拳》,才有了一個各支脈統一認可的名字:武式太極拳。
  • 蕭鐵僧:府內派楊氏太極拳嫡傳弟子,孜孜不倦致力於太極拳的傳承
    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作為楊氏太極拳的一個支脈,是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在清代端王府傳拳時,由其高徒富周傳承遺留下來的,故稱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他還親手編寫了《內家拳拳譜》、《十三總勢歌訣》、《三十散手歌訣》、《略談八卦掌》、《八卦掌序》、《三十六歌訣》、《四十八法》等武術專論文章,精簡舊譜,刪去繁難,經他親手推敲、修改過的祖傳舊譜,變得精當易懂,成為系統、規範的參考資料,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 太極拳向世界邁出「武步」——寫在太極拳「申遺」成功之際
    「太極拳植根於生活實踐,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申遺成功有助於進一步激發文化自信,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更加有利於太極拳的宣傳推廣普及。」陳正雷說。久久為功,形成保護傳承「大氣候」當太極拳申遺成功消息傳來時,嚴雙軍懸了12年的心終於放下了。
  • 淄川區啟動「太極拳」進村居傳承習練活動
    淄川區啟動「太極拳」進村居傳承習練活動 2020-12-04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一晚,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驚豔了世界
    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之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在這裡舉行。陳氏太極拳展演暨開幕式,和氏太極拳展演,楊氏太極拳展演,武氏、吳氏太極拳展演,太極拳保護傳承發展座談會,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李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展演,太極拳「六進」活動開幕式,太極拳「六進」活動頒獎儀式等。
  • 走出「深閨」的太極拳在廣東如何傳承發展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眾多太極拳傳承人和愛好者備受鼓舞,「這是一個遲到的好消息」。太極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老年人的運動」。在廣東,隨著近年來非遺推廣方式的多樣化,太極拳逐漸走出「深閨」,為大眾所認識和了解。
  • 楊班侯太極拳打天下~楊班候太極拳傳承
    楊班侯太極拳以打天下而聞名,因其出手較重,所收之徒均被打跑,因此其真正的傳承世面很少。太極為陰陽變化之理,今之所謂「太極拳大師」被外功拳所欺,也是陰陽之變化之理未明也,陰陽平衡需要各佔50%,對方為陽我為陰,至少我得對抗住對方50%的勁力,再用我之50%之力化之,否者被陽所吞是正常的。在實戰中,太極者需要有瞬間的整體爆發外力去對抗外力之幹擾,方可轉化。同樣太極以巧勝拙,其實也是為快不破之理,所謂巧即是靈,也是快,如不知大道之理,如何能修得靈力呢?因此修習太極拳需要明白大道之理。
  • 楊式太極拳的傳承和創新
    他的拳架緊湊,步法靈活,開合有度,進退相隨,人稱開合活步太極拳,世稱孫式太極拳。 楊露禪在京城授拳之間,據傳某王府管家王蘭亭、富周等得繼其藝。與此一脈相關的拳藝傳承者,諸如府內派(蕭功卓)太極拳、李派(李瑞東)太極拳、猶龍派太極拳,以及流傳於臺灣的宗嶽門太極拳、劉培中的崑崙仙宗太極拳等等,百態紛呈,莫衷一是。
  • 太極傳承桃李香飄陳家溝 陳氏太極拳小架陳執經喜收新徒
    2017年10月6日,恰逢中秋國慶雙節舉國同歡之際,陳氏太極拳小架名家陳執經於陳家溝舉行收徒儀式。陳氏太極拳小架傳承再添新助力,太極拳傳播桃李開新花。現場嘉賓  溫縣文化館館長、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閆忙種主持收徒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