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起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由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所創。陳王廷依據《易經》、經絡學說、導引養生理論,採武術各家之長,以「太極」命拳名創編了太極拳。太極拳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衍生出了楊式、吳式、孫式、武式等流派。太極拳具有修身養性、強健身體、防身自衛等功能,在世界共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共享太極,共享健康」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意味著太極拳在促進文化間交流、互鑑、對話和尊重文化多樣性,彰顯傳統生命健康知識與實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了中國人民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弘揚了中華民族精神,極大的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中國為人類貢獻了一項優秀的文化項目,太極拳做為中國優秀的文化符號之一,傳承發展將成為保護太極拳生命力的重要內容。太極拳主要是靠傳承人繼承理論和技術,所以優秀傳承人的培養尤為重要。
太極拳的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是當前的主要傳承方式,家族傳承在親屬代際之間進行,師徒傳承經由傳統拜師儀式確立師徒關係之後進行。各流派都是通過口傳身授相關知識與技能,形成了傳承有序的譜系。
太極拳館等社會培訓機構,針對青少年、老年群體開展的培訓也是當前傳承的常見方式;也有習練者通過觀摩或請教其他習練者(並無師徒關係)、自行研讀教材、觀看教學視頻等方式,自學相關知識與技能;此外,太極拳已進入正規教育體系,納入中小學和大學教育課程設置。
在傳承過程中,歷代積累的拳譜、圖譜、口訣是傳承的重要依據,拳師們勤於一生的修煉是習練者的楷模,其高超的技藝、經驗也是傳承的重要內容,而「學拳明理」既是傳承的共識,也是傳承的目的。習練者通過全面學習太極拳,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文化、門規戒律、理論知識和核心技術,感悟中國人的宇宙觀,踐行中國人傳統的養生觀。
太極拳的傳承保護任重道遠,望各級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加大對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意義的宣傳,提升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培育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吸引年輕一代自覺了解太極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而增強他們參與保護的責任感,培養更多年青有為的優秀傳承人。(陳沛菊 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高級教練、陳氏太極拳傳承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