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是誰?
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啊!
這麼說對嗎?
對,但是也不對!
雖然《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以唐朝年間的玄奘法師為原型,而塑造出的神話人物。
可是對於真正的大唐玄奘而言,唐僧其實已經是另外一種人格,甚至可以說,他們兩者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根本無法混為一談。
因為他們之間不僅存在著虛幻和現實的區別,同時也體現著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念,一個是主動的追尋,一個是被動的迎合。大唐玄奘是平凡世界中的不凡者,而唐僧則是神話世界中的世俗者。
玄奘的人生,是一場屬於勇敢者的冒險之旅。他需要面臨無助的處境,克服對未知的恐懼,甚至需要戰勝自己的內心,在歷經生死考驗之後依然砥礪向前。也正因如此,玄奘最終成為了一個超越平凡,超脫世俗的傳奇人物。
唐僧的經歷,卻像是走了一次被安排好的過場,雖然看似充滿了艱難險阻,波折不斷,但事實上只不過是一條早已註定結局的道路,而且充滿了濃厚的世俗氣息。就連唐僧本人,也時常展露出屬於普通人的世俗之態。
神話與現實終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同時也造就了兩種相差甚遠的人格。玄奘分明身在俗世當中,卻能夠做到超然物外,而唐僧明明是神話世界中的人物,可是卻活得像一個俗人,這樣的反差的確耐人尋味。
相對於《西遊記》中的唐僧來說,玄奘法師早年時期的人生經歷,似乎並不是那麼廣為人知。
其實真正的玄奘法師,並非像《西遊記》中寫的那樣早年喪父,自幼出家。因為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乃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其祖上曾經出過不少大官,比如曾祖父陳欽,曾任後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官至北齊國子博士。
他的父親陳惠,也曾在隋朝年間做過江陵地區的縣官,後來由於隋朝滅亡,便掛冠歸隱。其父陳惠一生共有四個兒子,而玄奘正是最小的一個。
他幼年在父親的薰陶之下,專心研習儒家經典,《續高僧傳·玄奘傳》書中評價其「備通經典」、「愛古尚賢」。
不過後來受到二哥陳素(長捷法師)的影響,以及隋朝大理寺卿鄭善果的激賞,玄奘在隋大業八年於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跟隨景法師與從嚴法師學習《涅槃經》和《攝大乘論》。
此後由於隋朝滅亡戰亂四起,他與兄長一起離開洛陽南下進入四川,在此期間玄奘師從諸多著名法師,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的學說,以學識淵博而聞名吳蜀荊楚。但他在學有所成之後並不安於現狀,繼而開始遊歷天下,先後到過相州、趙州、長安等地拜訪名師,以求深入了解佛法的精髓。
可是在整合了當時南北兩派的主流佛法思想之後,玄奘始終覺得古人對經書的翻譯不夠完善,以至於許多要義含糊不清,導致南北兩派的理念存在重大分歧。為了能夠消除這些分歧,接受這種各執一詞的混亂狀態,於是他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追尋真正的不二法門。
如《舊唐書》中記載:
「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隨商人往遊西域。」
也就是說,玄奘法師從出家一直到前往西域,始終都是在主動狀態之下做出的決定,是出於對真理的嚮往,以及對信仰的追求。而且當他離開長安西出玉門關的時候,也未曾得到皇帝的支持和允許。這一點根本不像《西遊記》中寫的那樣,由皇帝親自頒發詔令,並且發放通關文牒。
事實上玄奘法師的西行之旅,完全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偷渡行為,甚至需要晝伏夜行,才成功走出了大唐國境。這種行為已經充分體現了,玄奘對於取經事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圖榮華富貴,不為名揚天下,只是想為真理找到一個正確的答案。不需要有人支持,也不需要有人主動派遣,他早已將這件事情當成了自己此生的使命。
可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卻並不是這樣,他從一開始就是被動的出家。當時陳光蕊被水賊劉洪害死,殷溫嬌忍辱偷生生下唐僧之後,擔心對方斬草除根,無奈之下只能將其滿月飄江。
後來唐僧被金山寺法明長老收養,自從懂事開始就一直住在寺院,做和尚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者說他根本沒有選擇命運的權利,只有被命運選擇的餘地。
包括後來舉辦水陸法會,以及去西天拜佛求經,也都是得到了李世民的命令,而非純粹的自發行為。雖然結果也是一樣踏上了西行之路,但兩者的出發點,卻並沒有建立在相同的基礎之上。
而且由於不同的人生經歷與生長環境,他們兩人也分別形成了主動和被動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玄奘積極主動,有明確的目標和人生規劃,唐僧無奈被動,始終被命運左右著自己的決定。
倘若沒有李世民的支持,《西遊記》中的唐僧,未必能夠拿出如玄奘那樣的魄力,孤注一擲冒險西行。
歷史上真正的玄奘西遊,與《西遊記》中描寫的故事完全是兩個版本,而最貼近於真實版本的西遊故事,則見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與《大唐西域記》這兩部書中。
尤其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比《大唐西域記》描繪的更加細緻和傳神。
如書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時行百餘裡失道。覓野馬泉不得。下水欲飲袋重失手覆之。千裡行資一朝斯罄。又失路盤迴不知所趣。乃欲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裡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於是旋轡專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渧沾喉口腹幹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
可見玄奘法師曾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橫穿沙漠,一連四五日滴水未進。然而即便如此他卻始終沒有打算放棄,完全是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繼續前行。不成功,便成仁!
此外還有在路過高昌國的時候,國王曾對玄奘法師說道:「擬師至止受弟子供養以終一身。令一國人皆為師弟子。」然而面對高昌國王的循循善誘,玄奘依舊無動於衷。
但是此舉卻無疑激怒了高昌國王,因此對方毫不客氣地威脅道:「我是這裡的國王,沒有我的允許,你又豈能走得脫?如今給你兩個選擇,要麼留在這裡做國師,要麼將你送回大唐。」
在這種情況下,玄奘依然非常堅定地表示:「要留你只能留下我的屍體,卻無法留住我去往西方的決心。」
從此之後,他開始絕水絕食,接連四日水米未進,以此來表示內心中的堅決態度。最後他終於憑藉這份決心成功打動了國王,得以繼續西行。
這一次與高昌國王的較量,不僅考驗了玄奘對信仰的堅韌程度,同時也在真正意義上為他打開了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因為在雙方臨別之際,高昌國王曾特地做書信24封,派人送往西域二十四國,並且每一封書都附加大綾一匹為信物,向他們告知玄奘西行之事。
除此之外高昌國王又以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作為禮物,獻與葉護可汗,並且附帶書信一封,請求對方庇護玄奘。
玄奘法師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徹底徵服了高昌國王的內心,從而打通了自己通往天竺的道路。常言道智者不惑,勇者無畏,仁者無敵,這三種人格上的閃光點,都在玄奘的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體現。
他生於世俗,身在世俗,卻又超脫世俗,用平凡的生命,走出了不平凡的道路。
不過《西遊記》中的唐僧,則明顯不具備這種人格上的魅力。他之所以能夠一路走到西天,所以倚仗的並不是自己的智慧和決心,更沒有體現出大無畏的氣概。
因為唐僧這一路上,每次遇到危險總是表現得十分懦弱,從來不曾以堅決的姿態進行抗爭,往往需要幾個徒弟的援助和扶持,才能繼續踏上去往西天的道路。而且在白毛老鼠精那一難的時候,他甚至曾因偶感風寒而想過放棄取經事業,這一點與現實中的玄奘比起來,差距已然非常明顯。
對方能夠在沒有任何補給的情況下橫穿沙漠,置之死地而後生。而他只不過是受了一場風寒,就打起了退堂鼓。可見兩者對於信仰的忠誠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儘管唐僧在《西遊記》中被稱為聖僧,可是跟真正的大唐玄奘比起來,他卻顯得是如此平凡。
玄奘法師歷經辛苦到達西域之後,其實並沒有將此當成取經之路的終點,反而將此地看作一個新的起點,開始了一場漫長的求學之路。他從迎溼彌羅國行至中印度,之後又經歷翠祿勒那、襪底補羅、揭若鞠閣等十多個國家,進入那爛陀寺研習佛經。歷時五年,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備受推崇。
然而已經頗負盛名的他,又轉而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達羅毗荼國、狼揭羅國、缽伐多國等地繼續遊歷深造,以求在最大程度上了解佛學的真諦。
在此期間,玄奘憑藉自己對佛法的深刻見解,寫成了《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又著有《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以及著名的《三身論》。
此後,他又參加了戒日王舉行的大型佛法辯論會,和當地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一時間名震五竺,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不過取得重大成就的玄奘法師,並沒有在天竺流連忘返,而是轉身踏上了回國之路。
公元645年正月,他終於將657部佛經與自己在西域的寶貴經歷,全部成功帶回大唐。
回國之後,他又謝絕了皇帝要求其還俗為官的請求,轉而致力於翻譯經書,弘揚真義。同時他還向弟子和世人傳授自己遊學的感悟,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為當時中外文化的交融做出了卓越貢獻。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在歷史上,甚至是國際上都享有非常崇高的評價。因為他所翻譯的那些經書,以及根據其自身經歷所寫成的《大唐西域記》,都給後世與當時社會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比如季羨林先生曾言:
「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關鍵性的人物,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動家。」
魯迅先生則更是稱其為「民族的脊梁」,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以及這是英國歷史學家史密斯、印度歷史學家阿里等一些國際學者,也充分肯定了《大唐西域記》這部書的歷史價值。
可是在看《西遊記》原著中的唐僧,卻未免顯得有些過於世俗和被動。因為他到達天竺之後,並沒有主動學習任何知識,更不曾將雙方的文化融會貫通,只是帶走了如來佛祖提前為他準備好的經書。
而且回到大唐以後,唐僧也沒有對那些經書做任何翻譯,只是像交差一樣將它們交給了唐太宗。至於他自己,則跟隨八大金剛和孫悟空等人一起駕雲回到靈山,去接受如來佛祖的封賞,成為了旃檀功德佛。
可是這樣看來,唐僧最後雖然沒有享受人世間的榮華富貴與功名利祿,成了一位超脫在紅塵之外的神仙。但是從本質上來講,他其實並沒有脫離世俗的概念,因為接受封賞成就金身正果,不也是一種追名逐利的體現嗎?
追求神仙世界的名和利,與追求人世間的名利,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只有像玄奘法師那樣,能夠無視一切外界因素的吸引,始終堅守心中理想的人,才算是真正超脫了世俗。
通過兩者最後的抉擇,已經完全體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唐僧和玄奘之間的差距,不僅是主動和被動的區別,更在於人格上的落差,以及對信仰的忠誠度。
玄奘法師
大唐年間的玄奘法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是他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走出了一條偉大的取經之路,在精神世界裡築起了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真正實現了由平凡到不凡的飛躍。
《西遊記》書中的唐僧,雖然是金蟬子轉世的聖僧,並且最後又重新做回了神仙。可是在他的人生經歷當中,卻並沒有體現出那種超凡入聖的神韻,反倒充滿了非常濃厚的世俗之氣。
凡人不「凡」,神仙不「仙」!
他們兩個人的身上,分別承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同時也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因為玄奘的人生,是一場看破生死的真實冒險,而唐僧的經歷,則是一段為了體現某種寓意的虛幻故事。
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區別,分別屬於不同的精神層次。
大唐玄奘為後人留下了一股激勵人心的堅定信念,使人看到了一個普通人開創傳奇人生的過程。
而《西遊記》則用一種貼近於現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充滿世俗氣息的神話人物,從而揭露了當時社會中的某種現象,留下了一部經典名著。
他們都有各自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是發揮的影響和作用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