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不「凡」,神仙不「仙」——大唐玄奘與西遊唐僧的鮮明對比

2020-09-26 小胖品西遊

大唐玄奘是誰?

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啊!

這麼說對嗎?

對,但是也不對!

雖然《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以唐朝年間的玄奘法師為原型,而塑造出的神話人物。

可是對於真正的大唐玄奘而言,唐僧其實已經是另外一種人格,甚至可以說,他們兩者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根本無法混為一談。

因為他們之間不僅存在著虛幻和現實的區別,同時也體現著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念,一個是主動的追尋,一個是被動的迎合。大唐玄奘是平凡世界中的不凡者,而唐僧則是神話世界中的世俗者。

玄奘的人生,是一場屬於勇敢者的冒險之旅。他需要面臨無助的處境,克服對未知的恐懼,甚至需要戰勝自己的內心,在歷經生死考驗之後依然砥礪向前。也正因如此,玄奘最終成為了一個超越平凡,超脫世俗的傳奇人物。

唐僧的經歷,卻像是走了一次被安排好的過場,雖然看似充滿了艱難險阻,波折不斷,但事實上只不過是一條早已註定結局的道路,而且充滿了濃厚的世俗氣息。就連唐僧本人,也時常展露出屬於普通人的世俗之態。

神話與現實終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同時也造就了兩種相差甚遠的人格。玄奘分明身在俗世當中,卻能夠做到超然物外,而唐僧明明是神話世界中的人物,可是卻活得像一個俗人,這樣的反差的確耐人尋味。

兩者取經的出發點,完全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

相對於《西遊記》中的唐僧來說,玄奘法師早年時期的人生經歷,似乎並不是那麼廣為人知。

其實真正的玄奘法師,並非像《西遊記》中寫的那樣早年喪父,自幼出家。因為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乃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其祖上曾經出過不少大官,比如曾祖父陳欽,曾任後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官至北齊國子博士。

他的父親陳惠,也曾在隋朝年間做過江陵地區的縣官,後來由於隋朝滅亡,便掛冠歸隱。其父陳惠一生共有四個兒子,而玄奘正是最小的一個。

他幼年在父親的薰陶之下,專心研習儒家經典,《續高僧傳·玄奘傳》書中評價其「備通經典」、「愛古尚賢」。

不過後來受到二哥陳素(長捷法師)的影響,以及隋朝大理寺卿鄭善果的激賞,玄奘在隋大業八年於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跟隨景法師與從嚴法師學習《涅槃經》和《攝大乘論》。

此後由於隋朝滅亡戰亂四起,他與兄長一起離開洛陽南下進入四川,在此期間玄奘師從諸多著名法師,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的學說,以學識淵博而聞名吳蜀荊楚。但他在學有所成之後並不安於現狀,繼而開始遊歷天下,先後到過相州、趙州、長安等地拜訪名師,以求深入了解佛法的精髓。

可是在整合了當時南北兩派的主流佛法思想之後,玄奘始終覺得古人對經書的翻譯不夠完善,以至於許多要義含糊不清,導致南北兩派的理念存在重大分歧。為了能夠消除這些分歧,接受這種各執一詞的混亂狀態,於是他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追尋真正的不二法門。

如《舊唐書》中記載:

「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隨商人往遊西域。」

也就是說,玄奘法師從出家一直到前往西域,始終都是在主動狀態之下做出的決定,是出於對真理的嚮往,以及對信仰的追求。而且當他離開長安西出玉門關的時候,也未曾得到皇帝的支持和允許。這一點根本不像《西遊記》中寫的那樣,由皇帝親自頒發詔令,並且發放通關文牒。

事實上玄奘法師的西行之旅,完全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偷渡行為,甚至需要晝伏夜行,才成功走出了大唐國境。這種行為已經充分體現了,玄奘對於取經事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圖榮華富貴,不為名揚天下,只是想為真理找到一個正確的答案。不需要有人支持,也不需要有人主動派遣,他早已將這件事情當成了自己此生的使命。

可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卻並不是這樣,他從一開始就是被動的出家。當時陳光蕊被水賊劉洪害死,殷溫嬌忍辱偷生生下唐僧之後,擔心對方斬草除根,無奈之下只能將其滿月飄江。

後來唐僧被金山寺法明長老收養,自從懂事開始就一直住在寺院,做和尚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者說他根本沒有選擇命運的權利,只有被命運選擇的餘地。

包括後來舉辦水陸法會,以及去西天拜佛求經,也都是得到了李世民的命令,而非純粹的自發行為。雖然結果也是一樣踏上了西行之路,但兩者的出發點,卻並沒有建立在相同的基礎之上。

而且由於不同的人生經歷與生長環境,他們兩人也分別形成了主動和被動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玄奘積極主動,有明確的目標和人生規劃,唐僧無奈被動,始終被命運左右著自己的決定。

倘若沒有李世民的支持,《西遊記》中的唐僧,未必能夠拿出如玄奘那樣的魄力,孤注一擲冒險西行。

雙方在取經過程中的表現,體現出了內心世界的差距

歷史上真正的玄奘西遊,與《西遊記》中描寫的故事完全是兩個版本,而最貼近於真實版本的西遊故事,則見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與《大唐西域記》這兩部書中。

尤其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比《大唐西域記》描繪的更加細緻和傳神。

如書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時行百餘裡失道。覓野馬泉不得。下水欲飲袋重失手覆之。千裡行資一朝斯罄。又失路盤迴不知所趣。乃欲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裡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於是旋轡專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渧沾喉口腹幹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

可見玄奘法師曾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橫穿沙漠,一連四五日滴水未進。然而即便如此他卻始終沒有打算放棄,完全是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繼續前行。不成功,便成仁!

此外還有在路過高昌國的時候,國王曾對玄奘法師說道:「擬師至止受弟子供養以終一身。令一國人皆為師弟子。」然而面對高昌國王的循循善誘,玄奘依舊無動於衷。

但是此舉卻無疑激怒了高昌國王,因此對方毫不客氣地威脅道:「我是這裡的國王,沒有我的允許,你又豈能走得脫?如今給你兩個選擇,要麼留在這裡做國師,要麼將你送回大唐。」

在這種情況下,玄奘依然非常堅定地表示:「要留你只能留下我的屍體,卻無法留住我去往西方的決心。」

從此之後,他開始絕水絕食,接連四日水米未進,以此來表示內心中的堅決態度。最後他終於憑藉這份決心成功打動了國王,得以繼續西行。

這一次與高昌國王的較量,不僅考驗了玄奘對信仰的堅韌程度,同時也在真正意義上為他打開了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因為在雙方臨別之際,高昌國王曾特地做書信24封,派人送往西域二十四國,並且每一封書都附加大綾一匹為信物,向他們告知玄奘西行之事。

除此之外高昌國王又以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作為禮物,獻與葉護可汗,並且附帶書信一封,請求對方庇護玄奘。

玄奘法師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徹底徵服了高昌國王的內心,從而打通了自己通往天竺的道路。常言道智者不惑,勇者無畏,仁者無敵,這三種人格上的閃光點,都在玄奘的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體現。

他生於世俗,身在世俗,卻又超脫世俗,用平凡的生命,走出了不平凡的道路。

不過《西遊記》中的唐僧,則明顯不具備這種人格上的魅力。他之所以能夠一路走到西天,所以倚仗的並不是自己的智慧和決心,更沒有體現出大無畏的氣概。

因為唐僧這一路上,每次遇到危險總是表現得十分懦弱,從來不曾以堅決的姿態進行抗爭,往往需要幾個徒弟的援助和扶持,才能繼續踏上去往西天的道路。而且在白毛老鼠精那一難的時候,他甚至曾因偶感風寒而想過放棄取經事業,這一點與現實中的玄奘比起來,差距已然非常明顯。

對方能夠在沒有任何補給的情況下橫穿沙漠,置之死地而後生。而他只不過是受了一場風寒,就打起了退堂鼓。可見兩者對於信仰的忠誠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儘管唐僧在《西遊記》中被稱為聖僧,可是跟真正的大唐玄奘比起來,他卻顯得是如此平凡。

兩人最後的不同選擇,完全展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

玄奘法師歷經辛苦到達西域之後,其實並沒有將此當成取經之路的終點,反而將此地看作一個新的起點,開始了一場漫長的求學之路。他從迎溼彌羅國行至中印度,之後又經歷翠祿勒那、襪底補羅、揭若鞠閣等十多個國家,進入那爛陀寺研習佛經。歷時五年,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備受推崇。

然而已經頗負盛名的他,又轉而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達羅毗荼國、狼揭羅國、缽伐多國等地繼續遊歷深造,以求在最大程度上了解佛學的真諦。

在此期間,玄奘憑藉自己對佛法的深刻見解,寫成了《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又著有《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以及著名的《三身論》。

此後,他又參加了戒日王舉行的大型佛法辯論會,和當地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一時間名震五竺,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不過取得重大成就的玄奘法師,並沒有在天竺流連忘返,而是轉身踏上了回國之路。

公元645年正月,他終於將657部佛經與自己在西域的寶貴經歷,全部成功帶回大唐。

回國之後,他又謝絕了皇帝要求其還俗為官的請求,轉而致力於翻譯經書,弘揚真義。同時他還向弟子和世人傳授自己遊學的感悟,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為當時中外文化的交融做出了卓越貢獻。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在歷史上,甚至是國際上都享有非常崇高的評價。因為他所翻譯的那些經書,以及根據其自身經歷所寫成的《大唐西域記》,都給後世與當時社會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比如季羨林先生曾言:

「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關鍵性的人物,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動家。」

魯迅先生則更是稱其為「民族的脊梁」,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以及這是英國歷史學家史密斯、印度歷史學家阿里等一些國際學者,也充分肯定了《大唐西域記》這部書的歷史價值。

可是在看《西遊記》原著中的唐僧,卻未免顯得有些過於世俗和被動。因為他到達天竺之後,並沒有主動學習任何知識,更不曾將雙方的文化融會貫通,只是帶走了如來佛祖提前為他準備好的經書。

而且回到大唐以後,唐僧也沒有對那些經書做任何翻譯,只是像交差一樣將它們交給了唐太宗。至於他自己,則跟隨八大金剛和孫悟空等人一起駕雲回到靈山,去接受如來佛祖的封賞,成為了旃檀功德佛。

可是這樣看來,唐僧最後雖然沒有享受人世間的榮華富貴與功名利祿,成了一位超脫在紅塵之外的神仙。但是從本質上來講,他其實並沒有脫離世俗的概念,因為接受封賞成就金身正果,不也是一種追名逐利的體現嗎?

追求神仙世界的名和利,與追求人世間的名利,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只有像玄奘法師那樣,能夠無視一切外界因素的吸引,始終堅守心中理想的人,才算是真正超脫了世俗。

通過兩者最後的抉擇,已經完全體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唐僧和玄奘之間的差距,不僅是主動和被動的區別,更在於人格上的落差,以及對信仰的忠誠度。

中肯的評價

玄奘法師

大唐年間的玄奘法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是他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走出了一條偉大的取經之路,在精神世界裡築起了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真正實現了由平凡到不凡的飛躍。

《西遊記》書中的唐僧,雖然是金蟬子轉世的聖僧,並且最後又重新做回了神仙。可是在他的人生經歷當中,卻並沒有體現出那種超凡入聖的神韻,反倒充滿了非常濃厚的世俗之氣。

凡人不「凡」,神仙不「仙」!

他們兩個人的身上,分別承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同時也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因為玄奘的人生,是一場看破生死的真實冒險,而唐僧的經歷,則是一段為了體現某種寓意的虛幻故事。

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區別,分別屬於不同的精神層次。

結語

大唐玄奘為後人留下了一股激勵人心的堅定信念,使人看到了一個普通人開創傳奇人生的過程。

而《西遊記》則用一種貼近於現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充滿世俗氣息的神話人物,從而揭露了當時社會中的某種現象,留下了一部經典名著。

他們都有各自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是發揮的影響和作用不盡相同。

相關焦點

  • 談談大唐玄奘和西遊唐僧有何不同?
    在唐僧身上有很多標籤,他幾乎是所有中國人都熟悉的一個神話人物。與他相對的,是他的原型。歷史上那個真正到達天竺,並且用一生完成取經大任且將佛法帶回大唐帝國的玄奘法師。甚至因為西遊唐僧的聲名太盛,導致人們已經忘記了那個本該被世人都銘記的真實人物——玄奘。
  • 為何世人愛凡人的玄奘多過終成佛的唐僧?
    >1其一大唐玄奘是難得的人間理想大唐玄奘與西域唐僧擺在一起,幾乎所有人都會在情感上傾向於大唐玄奘。唐僧身上的人性弱點仿佛鏡子一般,人們完全能夠在他的身上看到無可奈何甚至卑劣的樣子。這些有點陰暗的消極情愫,人們都是習慣性地迴避與躲藏的。所以凸顯凡人本性的唐僧並不能受到世人的喜愛,反而是擁有人間理想氣質的大唐玄奘更得人心。依靠自己的腳踏實地,以及鍥而不捨地努力,唐玄奘最終收穫了自己的理想成果。
  • 唐僧西遊:玄奘《大唐西域記》
    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傳奇般的經歷,佛學的精深震動了當時的整個印度,也轟動了中國的大唐王朝。唐僧取經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壯舉,而明代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更渲染得唐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玄奘(602一644),又稱三藏法師,俗稱晰僧。本姓陳名林,唐代洛州緞氏(今河南愜師縣級氏鎮)人。是一位傑出的佛教學者,旅行家,翻譯家。
  • 取上真經後,八大金剛護送唐僧回東土大唐,為啥死活不下去
    文/蝸牛唐僧師徒通過了觀音的最後一重考驗後,觀音找來八大金剛,命令他們將唐僧護送回東土大唐,但是這幾位竟然陰奉陽違,把唐僧放到大唐的空中,讓他自己走回去,他們則是在半空中冷眼旁觀,這是為啥呢?八十一難被安排上後,如來心裡又不舒服了,他們這麼一耽擱就要錯過吉時了,再有八天就要不合一藏之術,觀音這時又站出來,要求八大金剛騰雲駕霧把唐僧護送回大唐,八大金剛領了命令後,帶著唐僧他們回東土大唐。
  • 西遊殺過神仙的四大凡人都是誰?實力強大,神仙也畏懼!
    在神仙面前,凡人皆螻蟻。只是,事情也會有例外。《西遊記》中,有那麼四個人,明明還是凡人之身,竟然殺過神仙,實力之強,讓神仙也畏懼!他們以為:若依此等算準,卻不將水族盡情打了? 為了保全水族,更為了保全龍王顏面,涇河龍王於是和袁守城進行賭 賽。結果,涇河龍王在收到天庭敕令之後,擅自改動下雨點數,犯下殺頭之罪。最終涇河龍王被殺死。 世人只道是魏徵殺死涇河龍王,其實根子原在袁守城身上。單從袁守城對佔卜之道的功力來說,稱其為人間第一相師也不為過。
  • 西天取經告一段落,唐太宗讓玄奘念經,如來為什麼阻止了他?
    讓我們追根究底,討論這場西遊的原因和目的,一個問題便出現在了我們的腦海,這場前往西域取真經的旅行,真的是以唐僧為首的嗎?終於,真經被唐玄奘一行人帶回了東土大唐,李世民龍顏大悅,這就要讓唐僧就地誦讀經書。但是西天取經這一大盤棋,能像李世民這樣一個凡俗皇帝想的那樣發展嗎?在西遊世界當中,凡人可以說是最不起眼的存在,舉頭三尺有神明,天上無論是神仙還是菩薩佛祖都對唐僧取經這件事十分關注。而正當李世民叫唐玄奘誦讀經書的時候,有個人站出來,趕忙阻止了唐僧。
  • 孫悟空真的背不動唐僧嗎?小白龍也是神仙,他為何能馱著唐僧跑?
    以上五條河流,沒有一條是唐僧僅憑自身之力可以度過的。既然唐僧不管怎麼過河,都需要別人幫忙,為什麼在黑水河時,三個徒弟沒有一個願意背他呢?徒弟不背唐僧,無非就那麼三種情況:背不動、不讓背、不敢背。事實上,不管是豬八戒還是孫悟空,他們給出的理由都是背不動。原話怎麼說來著?
  • 看看大唐「守護神」是誰,就明白西遊41妖怪,為啥都不敢進大唐
    西遊這一路,但凡遇到大山大河必然會有妖魔鬼怪,仔細數了數,這一路共出現了41隻妖怪(小妖不算),唐僧被抓了22次,八戒被抓了15次,沙僧被抓了11次,悟空被抓了6次,最牛的是小白龍,0次。若不是孫悟空四處搬救兵,唐僧早就被煎炒烹炸了,可以說唐僧是在「去世的邊緣」瘋狂試探,危險吶!
  • 西遊路上唯一一個必須死的凡人,觀音菩薩都說「死得好!」
    西遊路上唯一一個必須死的凡人,觀音菩薩都說「死得好!」82版《西遊記》自從1982年春晚播放10集以後,就廣受全國觀眾的好評,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與青春,至今還在各大電視臺熱播。劇中很多妖魔鬼怪為害一方,殺人如麻。但是有諺語說,妖魔鬼怪不算什麼,「最可怕的是人心」。
  • 《西遊記》裡唐僧身世悲催,那麼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出身是否如此
    《西遊記》在創作時唐僧這一角色取材於唐王朝時期的著名高僧玄奘法師,玄奘也確實和唐僧一樣曾經花費數年親自西遊,這些都被記載到《大唐西域記》中。那麼歷史上的玄奘法師是不是也和唐僧一樣從童年到少年經歷了諸多磨難呢?
  • 西遊降妖篇:孫悟空是真的殺不了唐僧嗎?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由周星馳導演吳亦凡跟林更新演繹的西遊降妖篇,片中的孫悟空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妖王,從第一部《西遊降魔篇》就可以看出,孫悟空長相醜陋,面貌兇狠,特別是殺害段小姐那一段,真的讓小夥伴們對猴子的形象大跌!
  • 此妖在西遊中過得似神仙,對唐僧肉沒興趣,偷唐僧一物後成仙
    唐僧在西遊中感覺就是一塊寶石,一路上吸引了不少想要搶奪他的妖精,不過這一路那麼多妖怪中有個奇葩,此妖在西遊當中日子過得好似神仙一般,它雖唐僧肉那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的,不過它偷了唐僧一物之後成了神仙。此妖就是沒什麼背景的黑熊精了,黑熊精和西遊中大多數妖精的畫風都不一樣,從它的經歷上來看這位是很勵志的。
  • 如來派八大金剛送唐僧回大唐,到大唐上空時,為啥卻不敢跟隨下凡
    但是西遊記中有一個小細節很有意思,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便是在唐僧等人西天取經功德圓滿之際,如來佛祖派八大金剛護送唐僧回東土大唐交差,但到了東土大唐上空時,八大金剛卻不敢跟隨唐僧下凡,這究竟為何呢?他們到底在擔心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 大唐玄奘——佛性佛法堪佛心
    「鴛鴦雙棲蝶雙飛,滿園春色惹人醉,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女兒美不美,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愛戀伊,愛戀伊,願今生常相隨」。一曲《女兒情》,恨無雙全法。近觀大唐,遠眺華夏,泛泛塵世,芸芸信徒,不乏懷素之狂,辯機之慧,鑑真之韌,但能稱得起聖僧且毫無爭議的,唯有玄奘。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近年來關於西遊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可以說讓這本古典名著在現代社會得以再次重生。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
  • 真實西遊壯舉(二):玄奘-「大唐聖僧」,名副其實
    《西遊記》內容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但唐僧卻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就是唐代的著名翻譯家,探險家,旅行家和佛學大師玄奘。—01—玄奘是什麼人?唐僧,河南人,原名陳煒,俗名陳褂,法名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三藏。
  • 西遊IP萬言書
    玩具就很酷原創 作者馬長慶西遊IP是指西遊相關的知識財產及其影響力,包括玄奘西遊的真實歷史和價值,包括以玄奘西遊為主題創作的神怪演義,包括孫悟空等徒弟護僧取經的神話故事,也包括相關人物和人物關係的再創作。本文不以考據為重點,多從創作的角度聊西遊IP的前世今生。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西安,大雁塔和玄奘雕塑交相輝映。他不僅軟弱怯懦,進退失據,在困難面前動輒驚慌流淚,而且昏庸迂腐,耳軟心活,常常誤信讒言,是非不分,敵我不辨。看上去,白面書生一般,斯文得很,說話細聲細氣,手無縛雞之力。可是,折磨起大弟子孫悟空來,卻蠻有本事,所謂「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 《大唐玄奘》:一個人的西行
    尊重真實歷史來拍玄奘取經的故事,《西遊記》是一個很大的阻礙。事實上,大多數中國觀眾對小說《西遊記》中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了解遠遠超越玄奘西遊的真實經歷。然而前不久上映的中印合拍電影《大唐玄奘》,卻從歷史的角度,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更加真實的「唐僧」的故事。
  • 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那是如來的騙局,他吃了唐僧9次都沒效果
    長生不老這可是連天上位列仙班的神仙都給予的好事,否則怎麼會每次蟠桃大會都會著急前去分上一杯羹。那這吃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唐僧就能長生不老,怎麼能不令那些小妖蠢蠢欲動。《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比《西遊記》更早地述說唐僧取經的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可以說是《西遊記》的雛形,不過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主角卻不是唐僧,而是孫悟空,而且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並不是叫孫悟空,而是叫做孫行者,孫悟空也是後來才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