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大唐玄奘和西遊唐僧有何不同?

2020-10-17 羽昕

唐僧是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重要人物,是因大鬧天宮被玉帝封為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師傅,是遭冤魂索命急切求佛的唐王派往西天取經的和尚,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旃檀功德佛、。

唐僧身上有很多標籤,他幾乎是所有中國人都熟悉的一個神話人物。與他相對的,是他的原型。

歷史上那個真正到達天竺,並且用一生完成取經大任且將佛法帶回大唐帝國的玄奘法師。

甚至因為西遊唐僧的聲名太盛,導致人們已經忘記了那個本該被世人都銘記的真實人物——玄奘。

凡人不"凡",神仙不"仙",大唐玄奘和西遊唐僧到底有何不同,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鮮明對比?

一、渾身毛病的"真實人物"唐三藏

在各大版本的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都是一個意志堅定,且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得道高僧,這個人物身上體現著一種純潔無瑕的佛性。

但在小說中,唐僧卻不是這樣,可以說,電視劇對唐僧進行了美化,小說裡很長一段篇幅中,唐僧都是一副討人厭的樣子。他是一個渾身毛病的角色,同時也是一個真實的人。

1,昏庸小心眼領導的象徵

從唐僧前期的表現來看,他真的不是一個好領導。這點在《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白骨精為吃唐僧,三次幻化成妖魔來騙他,孫悟空為救唐僧,頂著緊箍咒的疼痛打死了白骨精,但最終卻慘遭唐僧驅逐。

按照電視劇的理解,是因為唐僧沒有火眼金睛,認不出妖怪,才錯怪了孫悟空。

但在原著中,唐僧趕走孫悟空的原因卻根本不是因為孫悟空打死妖精這件事,唐僧趕走孫悟空的真正原因則是孫悟空挑戰了唐僧作為取經團隊話事人的權威。

唐僧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才決心趕走孫悟空,而至於真相是什麼,其實無關重要。

而且在這一段中他還一味地聽信豬八戒的讒言,下決心趕走孫悟空,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早期是非不分的性格特點。

2,欺軟怕硬,真實的"小人物"

在小說中多次描寫唐僧遇到強盜的情節,在面對強盜時,唐僧通常都表現的十分害怕,一句話也不敢說,面對強盜時他唯唯諾諾。

但等孫悟空給他解決麻煩後,他對孫悟空卻又是另一番非常惡劣的態度,典型的欺軟怕硬。而他在看見孫悟空打死強盜後,說的話更是讓人細思極恐。

"阿彌陀佛,我佛慈悲,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這在鬧市之中,你若打殺了,豈不要見官嗎?你承受罪過了,卻把我也連累了,這便如何是好……"

到這裡才有些恍然大悟,原來孫悟空打死強盜,唐僧真正關心的不是因為他們是人命,更多的是惹上官司。

在遇到妖精時,害怕被妖精吃掉的唐僧也會服軟,都說出家人不打誑語,但唐僧偶爾也會做一些類似的事情。

雖然沒有直接說謊,但的確有這樣的嫌疑,而這樣突出唐僧軟弱性格和真人人性的地方在原著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總的來說,唐僧在小說《西遊記》中雖然有著一個大唐高僧的身份,但體現他佛法高深的地方卻不多,作者在原著中一直企圖展現唐僧身上人性的一面,這和歷史中的玄奘法師則恰恰相反。

二、凡人不"凡",神仙不"仙",堪比神人的玄奘法師

1, 不畏艱險的西行者

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前往西天取經是受了觀音菩薩的引導和唐王的囑咐。並且為他提供了通關文牒和金銀珠寶。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玄奘法師的西行完全是自己決定向西取經,和唐王沒有關係。而且他也是孤身一人前往,並沒有得到什麼資助。

甚至他還是以一個偷渡者的身份開始西行的,因為當時唐朝建國不穩,所以邊境不放行,但他仍然決定要去,甚至因此成為了通緝犯。

2,孤身一人踏向西行路

在原著中,唐僧有著師徒三人的保護,同時身邊還有一大堆護法神暗中相助,確保唐僧可以順利到達西天。

可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法師身邊可是什麼都沒有,凡事只能靠自己,不論是橫穿大漠,還是借宿投家都是他自己一人去做。

甚至在穿越大漠時他還遭遇了沒水的絕境,失望的他幾乎要放棄西行,但最終他還是決定完成自己的取經路。玄奘的這般意志讓人動容。

3,佛法精湛,受人敬仰

小說中的唐僧雖然是大唐高僧,但是體現其佛法的地方卻很少,事實上在歷史中,玄奘的佛法可以稱得上是非常高深。

據歷史記載,玄奘在印度參加了辯經大會,最終無一人可辯。可見其佛法之高。

"請法師坐為論主,稱揚大乘序作論意,仍遣那爛陀寺沙門明賢法師讀示大眾。別令寫一本懸於會場門外示一切人,若其問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斷首相謝。如是至晚,無一人致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總結

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雖說是脫胎於歷史中的玄奘法師,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幾乎沒了原型身上的大部分特點,只不過頂了一個名字,成為了一個虛構的神話人物。

他們二人之間的差距可以稱得上是天差地別,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從唐僧身上看到原型人物玄奘身上的巨大光輝。

玄奘法師的壯舉也因此被後世歷代傳頌與銘記,正當得那句凡人不"凡",神仙不"仙"的評語。

參考文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西遊記》

文/羽昕

相關焦點

  • 凡人不「凡」,神仙不「仙」——大唐玄奘與西遊唐僧的鮮明對比
    因為他們之間不僅存在著虛幻和現實的區別,同時也體現著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念,一個是主動的追尋,一個是被動的迎合。大唐玄奘是平凡世界中的不凡者,而唐僧則是神話世界中的世俗者。而且由於不同的人生經歷與生長環境,他們兩人也分別形成了主動和被動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玄奘積極主動,有明確的目標和人生規劃,唐僧無奈被動,始終被命運左右著自己的決定。倘若沒有李世民的支持,《西遊記》中的唐僧,未必能夠拿出如玄奘那樣的魄力,孤注一擲冒險西行。
  • 唐僧西遊:玄奘《大唐西域記》
    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傳奇般的經歷,佛學的精深震動了當時的整個印度,也轟動了中國的大唐王朝。唐僧取經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壯舉,而明代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更渲染得唐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玄奘(602一644),又稱三藏法師,俗稱晰僧。本姓陳名林,唐代洛州緞氏(今河南愜師縣級氏鎮)人。是一位傑出的佛教學者,旅行家,翻譯家。
  • 唐僧和玄奘不是同一人
    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  第三屆玄奘國際研討會即將在成都召開,而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也陸續趕來。對於本次研討會的主角「玄奘」,專家們一致表示,玄奘長途跋涉17年,從印度帶回了佛典,回國以後,終身致力於佛典翻譯工作,創作了《大唐西域記》,並創立了中國佛教的法相唯識宗。可以說,歷史上的玄奘是一個偉大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
  • 西遊世界有幾個佛祖?唐僧和觀音的法號都是如來?
    題:西遊世界有幾個佛祖?唐僧和觀音的法號都是如來?文/姜子說書《西遊記》故事裡,唐僧雖說是孫悟空的師父,本身卻是個懦弱無能之輩,甚至於對《心經》的理解,都不如孫悟空這個徒弟。勸善是功德,唐僧便是功德佛;自律是修行,孫悟空便是鬥戰勝佛。西遊世界裡,唐僧和孫悟空師徒二人,都是佛,也都是佛祖,正如假悟空的那句「教那南贍部洲人立我為祖」。西遊世界裡的佛祖,又何止西天如來佛祖與東來佛祖?
  • 西遊世界有幾個佛祖?唐僧和觀音的法號都是如來?
    唐僧和觀音的法號都是如來?  文/姜子說書  《西遊記》故事裡,唐僧雖說是孫悟空的師父,本身卻是個懦弱無能之輩,甚至於對《心經》的理解,都不如孫悟空這個徒弟。  勸善是功德,唐僧便是功德佛;自律是修行,孫悟空便是鬥戰勝佛。西遊世界裡,唐僧和孫悟空師徒二人,都是佛,也都是佛祖,正如假悟空的那句「教那南贍部洲人立我為祖」。
  • 唐僧「御弟」稱號從何而來?一國王和唐僧結拜,誰知卻被大唐所滅
    用今天的話語來說,唐僧和唐王李世民雖然不是親生兄弟,但兩人卻曾經結拜過異姓兄弟,由此唐僧每到一個國家換取通關文書的時候,總會有意無意地亮出自己「御弟」的身份,目的自然是抬高他們一行人的身價。特別是女兒國一集中,女兒國國王一口一個御弟哥哥,喊得比蜜都甜,連一向不動凡心的唐僧也有點招架不住了。
  • 《大唐玄奘》:一個人的西行
    尊重真實歷史來拍玄奘取經的故事,《西遊記》是一個很大的阻礙。事實上,大多數中國觀眾對小說《西遊記》中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了解遠遠超越玄奘西遊的真實經歷。然而前不久上映的中印合拍電影《大唐玄奘》,卻從歷史的角度,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更加真實的「唐僧」的故事。
  • 西遊81難=81樁離奇懸案?唐僧孫悟空師徒皆有歷史原型?
    作者:陳漸出版:重慶出版社「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人眼裡,自然也有一千個唐僧(玄奘)、一千個孫悟空,或者說一千個版本的《西遊記》。其中,一個讓人血脈僨張的懸疑版,出自作家陳新之手——《西遊八十一案》系列。
  • 大唐玄奘——佛性佛法堪佛心
    近觀大唐,遠眺華夏,泛泛塵世,芸芸信徒,不乏懷素之狂,辯機之慧,鑑真之韌,但能稱得起聖僧且毫無爭議的,唯有玄奘。玄奘,大唐高僧。643年東歸後,玄奘受到唐玄宗親自接見,受命主持大慈恩寺,設立譯經院,翻譯取回的經書,並奉旨著書《大唐西域記》12卷,由弟子辯機執筆。648年,當《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唐太宗李世民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西安,大雁塔和玄奘雕塑交相輝映。可是,折磨起大弟子孫悟空來,卻蠻有本事,所謂「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正是由於對堅持正義,以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為取經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美猴王」,懷有無比崇敬的心情,因而,每當看到唐僧殘忍地懲治、處罰他的時候,我都遏制不住心頭的憤慨,有時竟至兩三天內,「於心有戚戚焉」。
  • 真實西遊壯舉(二):玄奘-「大唐聖僧」,名副其實
    《西遊記》內容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但唐僧卻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就是唐代的著名翻譯家,探險家,旅行家和佛學大師玄奘。—01—玄奘是什麼人?聰慧的玄奘,有良好的儒學根底,記憶力驚人,在佛學世界裡,如魚得水,很快便聲名鵲起。公元618年,隋末動亂,玄奘進長安,並由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遊學生涯,遍訪名師,切磋交流,研讀各地佛學典籍。
  • 西遊記中,唐僧原型是唐玄奘,孫悟空原型是?
    西遊記中,唐僧原型是唐玄奘,孫悟空原型是?《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故事已經在中國大地四散開來,在國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故事中唐僧的原型來自唐朝的玄奘法師,這一點沒有絲毫爭論,因為有一本《大唐西域記》流傳於世,記述了他西行的經過。
  • 真實的玄奘西遊竟是偷渡邊境!師父您的通關文牒呢?
    這一路收了三個本事通天的徒弟,斬妖除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返回大唐。《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其實是唐朝僧人玄奘。然而真實的玄奘西遊卻並非是奉旨取經,而是「偷渡」出境。小編之所以特意查了這段歷史,是因為最近讀了一部文化懸疑小說《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敦煌變》,在書中有這樣一段
  • 玄奘西遊:真實的西遊記 ,一段與緊箍咒和豬八戒無關的歷史。
    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經有印度各國以佛經為紐帶展開對唐友好往來。在他回國以後,日本、韓國佛教徒陸續到大唐求法,從他這裡找到佛學源頭,形成中日等國的友好關係。直到今天,中國佛教徒和日韓佛教徒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對於中國,玄奘把印度的大小乘經學傳入中國、充實中國佛學。稍後印度的曆法、醫學、天算、藝術等亦傳入中國,影響和充實了中國文化。
  • 鄭州上演唐僧取經故事 豫劇名家演繹真實《玄奘》
    鄭州上演唐僧取經故事 豫劇名家演繹真實《玄奘》 來源:人民網-河南分網    2015年06月01日14:10   玄奘立志西行求取真經,大唐丹陽公主苦勸 人民網鄭州6月1日專電  「西遊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真實的玄奘西行事跡卻鮮有人了解。
  • 《西遊記》裡唐僧身世悲催,那麼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出身是否如此
    《西遊記》是我國的文學經典之一,對後世文壇和民間習俗的影響巨大,加上86版《西遊記》的熱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形象和事跡被廣為流傳。不過有一點大家注意沒有,不管是在原著小說中還是在電視劇裡,唐僧的身世都很悲催。
  • 《大唐玄奘》南京首映 「唐僧」缺席「悟空」頂上
    講述1300多年前唐朝高僧玄奘,遠赴印度求學的傳奇史詩巨製《大唐玄奘》即將於4月29日全國上映。今天下午(28日),影片在南京舉行了首映新聞發布會,導演霍建起,主演蒲巴甲、樓佳悅到場。
  • 《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敦煌變》:妖魔鬼怪罪案現場,漫漫取經路!
    四大名著中《西遊記》絕對是老少皆宜的著作,影視劇甚是吸引人眼球,其中主角與妖魔鬼怪之間的鬥爭總是能夠讓人感觸萬分,雖說原版《西遊記》我並未看過,只因為文字的晦澀難懂,但是簡版和影視劇絕對是家中茶餘飯後的點睛之筆。也許頗有些緣分所致,我本人屬猴,這一點讓我很是欽佩孫悟空,而相對而言,對總是大慈大悲的唐僧就沒有太多好感。
  • 此國王與「唐僧」玄奘結拜兄弟並資助其西天取經,卻被大唐給滅了
    幾天前說了「唐僧」玄奘並非第一個到西天取經的人,頂多只能排第三,今天說說「唐僧」結拜大哥作死的故事。電視劇《西遊記》中,有唐僧與唐太宗結拜,李世民資助唐僧前往西天取經的情節,其實是瞎說。首先,玄奘去印度取經沒有經過官方批准,是偷渡越境;其次,李世民沒有和玄奘結拜。不過,玄奘在去印度取經路上,倒真結拜了一個大哥並得到其資助,而且這個結拜大哥身份不一般——高昌國王麴文泰。後來,高昌被大唐給滅了。
  •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唐僧取經的故事,起源於唐朝貞觀年間的玄奘法師西遊之事,以及他留下的那一部《大唐西域記》。與後來吳承恩所作的《西遊記》相比,這部書無疑顯得非常中規中矩。其中所記述的除了一些佛教經典故事之外,更多的便是異域風土人情,和玄奘法師沿途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