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一、布袋戲的起源

  掌中戲又稱布袋戲,根據考證與藝人傳說,布袋戲約產生於十七世紀。其來源說法不一,文獻上記載,可能從傀儡戲演化而來,「耍傀儡子:一人挑擔鳴鑼,前囊後籠,耍時以扁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臺閣,下垂其籃布圍,人籠皆在其中。」另有人據此認為布袋戲之原始形式,可能源自大江南北流浪的「肩擔戲」。

  布袋戲來源,民間傳說有三種:其一是明代福建泉州書生梁炳麟所創,因梁炳麟屢試不中,某次於上京赴考之前,至九鯉湖仙公廟祈夢,夢見一白髮老翁於其手上題「功名歸掌上」五字,梁炳麟據此認為得以金榜題名,但結果仍然落榜。他於回家途中投宿旅店,見隔壁房客正操演傀儡戲,感於傀儡戲須以繩索操控相當不便,遂發明徑以手掌操弄之布袋戲,後來方知「功名歸掌上」之真正意涵。其二是梁炳麟屢試不中,怨天尤人,於家中制木偶把玩解悶,以其滿腹經綸,遂結合詩詞文章與稗官野史,編造戲曲,以炫其才華,並藉偶人演出布袋戲,嘲諷時政,發抒胸中不平之氣。其三為一落第秀才流落街頭說書,為避免拋頭露面,遂隔布簾講古表演,後因過於單調,加入木偶之操弄,增加戲曲效果。

二、布袋戲的音樂與劇目

  臺灣傳統布袋戲主要傳自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地區,因此布袋戲音樂通常以南管和潮調作為後場。清末明初北管戲曲盛行,布袋戲也援用北管音樂,所以南管、潮調與北管便成為傳統布袋戲主要後場音樂。

  南管布袋戲的後場、唱腔、劇目與梨園戲相似,使用南鼓、簫、噯仔、琵琶、三弦等樂器。南管布袋戲劇本以文戲為主,著名劇目有《一奸七命》、《大補甕》、《白順天》、《四九弄》、《打花鼓》、《西廂記》、《呂蒙正》、《朱連赴考》、《牡丹亭》、《孟姜女》、《拜月亭》、《馬俊過江》、《桃花過渡》、《荊釵記》、《陳三五娘》、《番婆弄》、《漢宮秋》、《管甫送》、《劉伯宗復國》、《鄭元和》及《蔡伯喈》等。

  潮調音樂和道士做功德所使用的曲調相近,民間俗稱【師公調】或【道調】,主要樂器有堂鼓、單皮鼓、胡琴、嗩吶及鐃鈸等。潮調布袋戲劇本多為文戲,如《十二花胎》、《八義圖》、《三疑計》、《主考鬥詩》、《打春桃》、《打架訓弟》、《孟月紅》、《封神榜》、《封劍春秋》、《師馬都》、《高良德》、《訓商輅》、《割胕》、《說嶽》、《對影悲》、《蔡伯喈》、《劉伯宗復國》、《雙官誥》及《繡姑袍》等。

  北管布袋戲使用單皮鼓、堂鼓、嗩吶、京胡、椰胡與鐃鈸等樂器。其劇目相當豐富,幾乎北管戲曲所有劇目都為布袋戲所引用,如《三進宮》、《天水關》、《天界山》、《王英下山》、《五臺山》、《太平橋》、《甘露寺》、《白虎堂》、《百花亭》、《走三關》、《回窯》、《別師》、《別窯》、《泗水關》、《空城計》、《武家坡》、《放雁》及《彩樓配》……等,劇目之多,不勝枚舉。

三、布袋戲劇團之組織

  布袋戲劇團之組織,可分為前後場。前場由主演及助演組成,主演俗稱「頭手」,負責全場口白並操弄主要腳色;助演俗稱「二手」,協助主演操演部分戲偶或「扮尪仔」,以及「撿場」與「贊聲」。後場包括唱曲藝人與演奏樂器之樂師,人數視劇團需要而定。以北管布袋戲後場為例,一人司鼓,為後場指揮,負責單皮鼓、扁鼓、拍板、堂鼓及扣仔板等樂器;一人掌鑼,負責大鑼、中鑼、小鑼及小鈸;弦吹二人,負責嗩吶、京胡、殼仔弦、二胡及月琴等樂器,其中一人為「頭手吹」,另一人為「副吹」。唱曲人數則不固定,有由前場頭手擔任者,另有由後場打鑼、弦吹兼任,或另由專人負責演唱。

四、布袋戲表演藝術

  偶戲表演藝術首重聲腔念白與操偶技巧,布袋戲演出系由主演者擔任所有腳色之念白,按劇中腳色性別、年齡、性格,以及情境之不同,使用不同聲腔;而不同的人物也有不同的臺詞,如生、旦講究文雅端莊,淨腳力求粗獷豪邁,醜腳則著重幽默與逗趣。布袋戲俗語謂:「一聲蔭九才,無聲甭免來。」意謂聲腔分明,念白清晰,正是布袋戲表演之基本條件。其次,「布袋戲上棚重講古」,劇情中經常運用念詩、作對、猜謎之方式以及說理之情節,因此演師亦須具備深厚之漢學基礎,演出時方能文詞優美,出口成章。

  操弄戲偶俗稱「請尪仔」或「夯尪仔」,為偶戲表演之重要關鍵。由於偶戲演出無法運用面部神情與靈活之肢體,因此唯有仰賴演師精緻的操偶技巧,方能使戲偶栩栩如生。學習「請尪仔」除須熟練各種腳色均有的整冠、亮相、走臺、坐定等基本身段外,進而必須學習託盤、寫字、斟酒、舉杯等細膩之文戲動作,以及跑馬射箭、空打、對打、舞大刀與翻身等武戲動作。

  北管布袋戲在演技上多所創新,如跳窗、對打及擺陣等武戲為其特色,尤其是高難度的「跳窗」,更非一蹴可幾,臺灣戲曲俗諺謂:「吃到老才在學跳窗」,表示南管布袋戲式微之際,許多老藝人才開始學習跳窗動作,但為時已晚。

  操偶技巧除須結合手指、手掌,配之以適度腕力,使戲偶的舞臺動作維妙維肖外;尚須掌握各種腳色不同之行為與個性特徵,如小旦婀娜多姿、須文(老生)的穩重、武生之凜然威風,以及醜腳的詼諧逗趣,均須各盡其態,演出時方能淋漓盡致,引人入勝。

五、布袋戲的工藝美術

  布袋戲表演藝術除欣賞戲曲與音樂之美,傳統工藝亦為欣賞重點之一,舉凡戲棚、戲偶雕刻、臉譜彩繪與服飾,均為藝術之表現。戲棚為布袋戲演出時所使用的前場舞臺,為戲籠中之固定設備。民國以前,一般布袋戲戲棚為木雕「四角棚」,高及寬各約四尺,深約一尺半,梁柱飾以繁複之雕飾。民初以來,再精雕增大為「六角棚」,俗稱「彩樓」,高及寬各約五、六尺,深約二尺,其雕刻之精緻可與富麗堂皇之廟宇殿堂媲美,堪稱木雕藝術之精品。除精雕外,考究之彩樓尚裝貼金箔,然價格昂貴,非一般戲班所能購置。彩樓之構造可分蓋、柱、屏及底座等部分,可拆解,便於裝運。中日戰爭期間,開始使用布景舞臺,布袋戲班幾乎均改用布景,金光布袋戲盛行後,彩樓為色彩鮮豔之螢光舞臺所取代,精緻之彩樓僅見諸少數較具規模的布袋戲班,成為戲團之「藝術品」或「骨董」。 除彩樓外,傳統布袋戲戲偶亦採雕刻,高約八寸至一尺。早期臺灣戲偶之雕刻源自大陸,有花園派及塗門派之分。花園派宗師是清同治年間泉州的江加走(原名長青),擅雕刻,戲偶作品達萬件以上;塗門派則長於粉飾(尤以大花臉見長)。臺灣戲偶除泉州雕制者外;後來亦自行製造,材料則用木雕(樟木或榆木),或用賽璐璐、紙漿、木屑凝固塑制而成;目前則多用壓克力灌模製造。

  布袋戲戲偶可分身架、服飾及盔帽(頭戴)三部分;身架又可分成頭(木雕)、布身、手(木雕之文手或武手)、布腿(實心)及鞋(靴、木雕)。偶頭造型依生、旦、淨、醜分類,扮相達七、八十種之多,除有彩繪臉譜外,常有活動之眼睛與嘴巴。戲偶之手掌亦採木雕,並分手掌與手指,便於靈活表演;「尪仔手」又有「文手」與「武手」之分,文手之手掌以兩節相接,可揚起或下垂,表現不同的動作,掌心有鐵絲圈成小圈,可以插入扇子、拂塵等道具,武手握拳,中空,用以插入道具(如各式武器)。

  布袋戲頭盔製作融合剪、糊、塑作等多項民俗手工藝。一九二八年,李天祿(一九九八年逝世)組「玉花園布袋戲班」,當時製造布袋戲頭盔者,有芳古居與振源兩家。完備之戲籠,須有數十種盔帽,以便配合各種劇目與腳色之需。至於布袋戲服飾,則具刺繡之美。基本上是融合漢、唐、宋、元、明歷朝服飾之風格,搬演時不須因劇情所屬時代之不同,而作不同選擇;但一般而言,服飾有男女、文武及貴賤之分,不得張冠李戴。

  除戲偶外,布袋戲表演尚需各種道具、武器及動物偶。一般道具有桌椅、文案、扇子、葫蘆、杯、壺、盤及拂塵等。武器有大刀、排帶刀、劍、金錢槍、月牙刀(沙僧用)、錘、青龍偃月刀(關羽用)、判官筆、雌雄劍……等。動物偶則視劇情而定,以龍、馬、老虎等最為常見。

六、臺灣布袋戲的發展與現況

  掌中戲遍布閩南各地,除福建漳、泉之外,並流行於潮州地區;而臺灣的布袋戲,正是來自漳州、泉州及潮州三大系統。如連雅堂《臺灣語典》謂:「『掌中班』有南、北曲之分,說白皆用泉語,詼諧盡致;作對吟詩,饒有趣味。且常演全本。雅俗鹹喜觀之。」一般而言,臺灣布袋戲藝人亦多以其戲曲音樂作為區別,有南管布袋戲、北管布袋戲及潮調布袋戲之分。

  根據《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所載,臺灣布袋戲音樂歷經轉變,分布之不同,其內容謂:「其初,此戲僅有南管一種,嗣而分為南管、北管兩種。南管擅演文戲,……北管分為二派:一隸亂彈系統,一隸平劇系統。唯其道白,均用本省土音。平劇系統之北管『布袋戲』,盛行於本省北部;亂彈系統之北管『布袋戲』,則盛行於本省中南部。而自臺中之(按:當為「至」字之意)高雄一帶,各種派系,尤稱複雜。該地以雲林縣為中心,原是南管之天下。後分三派:由泉人所授者,稱為『白字』;由漳人所授者,稱為『亂彈』;由潮人所授者,稱為『潮調』。唱念互異,而各有其地盤:『亂彈』盛行於鬥六、西螺、鬥南、虎尾、古坑、二侖等地;『白字』盛行於臺西、麥寮、褒忠、四湖等地;『潮調』則盛行於水林;口湖等地。」

  布袋戲之發展與演變,由大陸而至臺灣,可分為「籠底戲」、「北管戲」、「古冊戲」、「劍俠戲」、「皇民化運動」、「金光布袋戲」、「反共抗俄劇」及「廣播電視布袋戲」等八個時期。「籠底戲時期」指最早由唐山師傅所傳,或家傳戲班從大陸帶來臺灣所演出之戲曲;「北管戲時期」指清光緒年間,布袋戲本地化之初;「古冊戲時期」指民初,以章回小說、歷史故事為主要內容之時期;「劍俠戲時期」係指一九二○年代,搬演內容以江湖俠義情節為主;「皇民化運動時期」指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總督府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布袋戲團被迫成為日本政府政治宣傳之工具;「金光布袋戲時期」為一九四八年,李天祿搬演《清宮三百年》,敘述少林寺洪熙官、方世玉等人三建該寺之故事,開啟金光布袋戲之風;「反共抗俄劇時期」是一九五一年初,國民黨政府倡導反共抗俄,傳統戲曲演出內容多加上口號;「廣播電視布袋戲時期」,指一九六一年,金光布袋戲流行之際,「寶五洲掌中劇團」的鄭一雄,將布袋戲錄音,提供廣播電臺播放,廣受歡迎。同時,黃俊雄自資拍攝《西遊記》電影布袋戲,一九六二年,李天祿於臺灣電視公司主演《三國演義》,揭開電視布袋戲序幕;一九七○年,黃俊雄在臺視演出《雲州大儒俠》,於是電視布袋戲轟動一時,劇中的史豔文成為家喻戶曉的戲曲人物。

  日據時期南管布袋戲班「金泉堂」,其著名主演童全,綽號「鬍鬚全」,演技堪稱一絕,該團與同屬南管系統,以婉約典雅著稱的「龍鳳閣」主演「貓婆」,經常較勁演出對臺戲,民間遂有「鬍鬚全與貓婆拼命」的俗諺。此外,當時許天扶主持的「小西園」,為最負盛名的北管布袋戲班,目前已傳至許王、許國良父子,為北部地區優秀之布袋戲團。西螺的「新興閣」系鍾秀智、鍾任祥父子主持,為日據時期潮調布袋戲之代表;鍾任壁於「內臺布袋戲時期」即享盛名,除演技精湛外,更致力於布景、劇本等之研究與創新,頗受各地觀眾之歡迎。此外,當時與「新興閣」齊名的「五洲園」,系由黃馬、黃海岱父子負責,屬於北管系統之布袋戲,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其弟子與再傳子弟遍及臺灣各地。

  臺灣光復後,布袋戲盛行,開始進入戲院演出。內臺布袋戲考慮觀眾視覺需要,戲偶亦隨之加大;講究華麗之布景,燈光變化與音響效果,目的均在吸引觀眾之欣賞。根據鍾任壁指出,內臺布袋戲興盛時期,臺北芳明館戲園、艋舺戲院;大稻埕的大橋戲院;三重的天台、天心、天閣與天南;永和的溪洲戲院;中和的和聲、中和戲院;板橋的亞洲大戲院;基隆的基隆大戲院……等,均有其足跡,得以想見當時內臺布袋戲興盛之情形。但至一九八○年左右,僅剩高雄南興戲院、臺北佳樂戲院與華興戲院尚有演出內臺布袋戲,如今內臺戲已在臺灣銷聲匿跡,沒落之快,令人唏噓!
近年來伴隨科技的成長,電視布袋戲以其聲光影視效果,獨得年輕觀眾的青睞,「霹靂」布袋戲透過特殊的時空觀念、腳色塑造與媒體的結合,延續布袋戲生存空間,繼《雲州大儒俠》之後,又創造出「素還真」、「葉小釵」及「一頁書」等腳色,成為媒體、網絡上的熱門新寵。

  在各類傳統戲曲中,布袋戲雖擁有最為廣大之觀眾群,亦最具強韌之生命力,但發展至今,除劇本缺乏創新外,布袋戲所講究的念白唱腔,以及操偶技巧,大多蕩然無存,目前僅剩臺北「小西園」、「亦宛然」、員林「新樂園」以及二水「明世界」等少數團體有完整的後場伴奏樂隊;一般野臺劇團多以錄音帶取代後場,前場戲偶成為名符其實的「柴頭尪仔」,完全失去傳統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因此,民眾應共同關心傳統戲曲所面臨的問題,以挽救鄉土戲曲,一般民眾可成為傳統布袋戲的欣賞者,而劇團除演出外,積極做法如一九九六年於臺北縣三芝鄉,成立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及附設文物館,將有助於布袋戲藝術的推廣與發揚。

(來源:《臺灣戲曲》)

編輯:秋日

相關焦點

  • 當臺灣布袋戲遇見法國偶戲團
    不過這一次,法國Zonzonz偶戲團和臺灣《臺原偶戲團》聯手打造的舞臺劇《戲箱》,應該會讓大多數人都感到「這齣兒很新奇」。 《戲箱》最有看頭的自然是它的舞臺創意:一個360度旋轉的超大戲箱,足有兩層樓高,箱體可推可關可揭幕可掀蓋,就是這個神奇的大傢伙擔當了這齣戲的核心角色。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期,全臺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操偶師父將戲偶擬人化演出,融合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一度讓民眾為之著迷。
  • 布袋戲在臺灣
    1970年,臺灣的布袋戲藝師黃俊雄在臺視連演《雲州大儒俠》583集,創下97%的超高收視率。  十來年後,臺灣演布袋戲的劇院所剩無幾。隨著影視娛樂日趨多元,電視布袋戲也逐漸降溫。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傳統布袋戲更顯頹勢。身懷絕技的傳統藝師或轉行或離世,傳統布袋戲面臨失傳的危機。  不忍傳統布袋戲凋零,陳錫煌從56歲起,積極奔波於臺灣各小學和臺北偶戲館,傳授布袋戲技藝。
  • 臺灣偶戲劇種:皮影戲
    就名稱言,除「影戲」及「皮影」外,尚有稱羊皮戲者(山西、河南影戲);有稱紙影戲或皮猴戲者(如廣東潮州、福建漳州);還有稱燈影者(青海)。臺灣皮影戲俗稱「皮猴戲」或「皮戲」,蓋潮州稱「皮猴戲」,臺灣沿襲之,以其臉部側面單目,狀似猿猴之故。  皮影之製作材料,各地不盡相同,如灤州影戲之影人,使用驢皮(灤州影戲東派)或羊皮;浙江及青海影戲用羊皮;往昔的潮州影戲使用豬皮;亦有使用厚紙者。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布袋戲愛看戲的臺灣人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有一個看布袋戲長大的童年幻夢傳說布袋戲可能源自魁儡戲,形成於明末清初,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偶戲劇種,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於民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據傳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邊演戲劇嘲諷朝政,為免惹禍上身,而以木偶代言。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大陸快消失的布袋戲文化——卻被臺灣人民搬上大熒幕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臺灣布袋戲首次回福州參展 市民觀展熱情高漲
    展館裡有不少動漫布袋戲偶,價格高達上萬元   10月1日,榕城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臺灣霹靂布袋戲昨日登陸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   布袋戲起源於福建,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在臺灣,布袋戲這一中國傳統劇種經布袋戲大師黃海岱、黃俊雄一脈傳承,登上影視舞臺,而後發展成家喻戶曉的「偶動漫」文化。此次,臺灣布袋戲龍頭霹靂布袋戲官方團隊藉由第二屆福州動漫遊戲展首次來到福建,這個在全球受到熱捧的地方劇種終於「回娘家」了!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臺灣寫真:「臺灣意象」布袋戲再「出發」
    中新社臺北12月14日電 題:「臺灣意象」布袋戲再「出發」  中新社記者劉賢路梅  以「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的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13日在臺北落下帷幕。而與臺灣民眾生活深刻連結的布袋戲正要再「出發」。  代表臺灣的意象是什麼?十年前,臺灣舉辦一次民眾票選活動。
  • 霹靂布袋戲被冠以偶動漫之後,為何又改回來了?
    劣者始終堅持布袋戲不是動漫,偶動漫這一稱謂更不足以表現布袋戲的內涵,有點兒不倫不類!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動漫?什麼又是布袋戲?動漫的定義是什麼?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大家所熟悉認知的霹靂布袋戲,是指1988年《霹靂金光》開始的,以霹靂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作為主線而衍生發展的天下武林故事。
  • 民間戲曲藝術 臺灣布袋戲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布袋戲是把傀儡託在掌上搬演,所以在臺灣,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戲偶小巧而裝以小戲籠,與提線木偶大籠相對,故又名之為小籠。臺灣布袋戲,是在明末清初由大陸的福建和廣東傳入的,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 雲林國際偶戲節 布袋戲史豔文、素還真等6大男神慶中秋
    華夏經緯網9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雲林國際偶戲節以「男神時代」為主題,23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記者會,由布袋戲經典角色史豔文與藏鏡人同臺演出,邀請民眾10月2日到虎尾高鐵特定區,與布袋戲6大男神一起歡度中秋節連假。
  • 雲林國際偶戲節 布袋戲史豔文、素還真等6大男神慶中秋
    華夏經緯網9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雲林國際偶戲節以「男神時代」為主題,23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記者會,由布袋戲經典角色史豔文與藏鏡人同臺演出,邀請民眾10月2日到虎尾高鐵特定區,與布袋戲6大男神一起歡度中秋節連假。
  • 百年歷史臺灣布袋戲,要在閔行刮出一陣「霹靂旋風」
    小編告訴您,這是臺灣霹靂布袋戲中的戲偶。布袋戲雖然已有百年歷史,但至今仍在臺灣甚至大陸的年輕人中有著超高人氣。而如今,這股布袋戲「霹靂旋風」就將來到閔行啦!11月11日下午,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正式落戶閔行,兩家下屬公司名偶(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同時揭牌,將風靡臺灣百年的布袋戲帶入上海。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布袋戲
    布袋戲 時間:2002-10-17 16:17   來源: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名之掌中),為臺灣地方戲劇的一種,由泉州傳入臺灣。其所使用之木偶除頭、手、足外軀體部分均以布做成。
  • 臺灣男子痴迷布袋戲自創木偶 欲在廈打造兩岸偶迷交流平臺
    自創木偶:從傳統文化取材  「我從有意識以來就喜歡布袋戲了。」方志銘告訴導報記者,他是個「超級布袋戲迷」,從小就愛跟爸爸看布袋戲,甚至在幼兒園時就去租金光、霹靂的電視布袋戲來看。  因為喜歡,方志銘開始買布袋戲木偶,從在夜市買偶,到向名家收購。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
  • 臺灣布袋戲遇上山西「老白汾」
    嚴仁鴻正忙著張羅隨行的「布袋人偶」,只能探出一絲時間和來往的人聊天。  布袋戲並非臺灣土生土長,史載源於明末清初,起於福建泉州。又被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