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原因,很多臺灣的漢字,不但聲調與大陸不同,有些詞的發音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差別非常大。
比如「血液」,如果大陸誰把這個詞讀作 「XueYi(音:血藝)」,我們肯定說他小學沒有學好,連個漢字都不認識。可是這個詞在臺灣的正音,就是「XueYi(音:血藝)」,而且是民國時期的標準讀法。
比如「垃圾」這個詞,如果誰讀成「LeSe(音:勒色)」,我們認為這也錯的太離譜了,這是哪個地方的方言啊?跟普通話差得十萬八千裡了。可是,這個讀音竟然是民國標準讀音,就是「LeSe(音:勒色)」,不是方言而是標準民國普通話。
生活在山東等中原地區的人們,經常聽到人們稱呼黃河邊,為黃河涯(Huang He Yai),我小時一直認為是,這個讀音肯定是山東或者河南地方口音。現在知道,原來這個詞的讀音,居然是民國正音啊,臺灣就是讀成」Yai「,懸崖(Xuan Yai)。
劉歡唱的歌曲,「我和你」,人家臺灣讀成「Wo Han Ni(音:我焊你)」,這個音比較好,都焊在一起了,兩個人的關係多麼密切啊!
還有一個差別比較大的就是」包括「,臺灣讀成」Bao Gua(音:包瓜)「。
一個字的讀音誰讀的是錯還是對,普通老百姓說了不算。誰說了算?
1928年,國民政府「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包括吳敬恆(主席),錢玄同、黎錦熙、陳懋治、汪怡、沈頤、白鎮瀛、魏建功(以上7人為常務委員),蔡元培、張一麐、李石曾、李書華、李步青、胡適、劉復、周作人、陸基、朱文熊、曾彝進、孫世慶、方毅、沈兼士、許地山、林語堂、任鴻雋、馬體乾、錢稻孫、馬裕藻、蕭家霖(其餘為委員)。
上邊這些人規定了漢語字詞的讀音,而上邊這些人一多半都是南方人,所以漢語的很多發音跟現在的普通話差別比較大。現在的普通話規定了以北京等北方口音為標準讀音的。
攜帶,臺灣讀」Xi Dai(音:習帶)「。
挾持, 臺灣讀」Jia Chi(音:加持)「,這豈不是佛教術語?
癌症,臺灣讀」Yan Zheng(音:炎症)「,這倒是大事化小了。
抽搐,臺灣讀」Chou Xu(音:抽絮)「,柳樹抽絮,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