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臺灣人讀錯字,大陸普通話和臺灣國語真不同,他們還在民國!

2020-12-09 在地理和歷史中穿行

由於歷史原因,很多臺灣的漢字,不但聲調與大陸不同,有些詞的發音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差別非常大。

比如「血液」,如果大陸誰把這個詞讀作 「XueYi(音:血藝)」,我們肯定說他小學沒有學好,連個漢字都不認識。可是這個詞在臺灣的正音,就是「XueYi(音:血藝)」,而且是民國時期的標準讀法。

比如「垃圾」這個詞,如果誰讀成「LeSe(音:勒色)」,我們認為這也錯的太離譜了,這是哪個地方的方言啊?跟普通話差得十萬八千裡了。可是,這個讀音竟然是民國標準讀音,就是「LeSe(音:勒色)」,不是方言而是標準民國普通話。

生活在山東等中原地區的人們,經常聽到人們稱呼黃河邊,為黃河涯(Huang He Yai),我小時一直認為是,這個讀音肯定是山東或者河南地方口音。現在知道,原來這個詞的讀音,居然是民國正音啊,臺灣就是讀成」Yai「,懸崖(Xuan Yai)。

劉歡唱的歌曲,「我和你」,人家臺灣讀成「Wo Han Ni(音:我焊你)」,這個音比較好,都焊在一起了,兩個人的關係多麼密切啊!

還有一個差別比較大的就是」包括「,臺灣讀成」Bao Gua(音:包瓜)「。

一個字的讀音誰讀的是錯還是對,普通老百姓說了不算。誰說了算?

1928年,國民政府「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包括吳敬恆(主席),錢玄同、黎錦熙、陳懋治、汪怡、沈頤、白鎮瀛、魏建功(以上7人為常務委員),蔡元培、張一麐、李石曾、李書華、李步青、胡適、劉復、周作人、陸基、朱文熊、曾彝進、孫世慶、方毅、沈兼士、許地山、林語堂、任鴻雋、馬體乾、錢稻孫、馬裕藻、蕭家霖(其餘為委員)。

上邊這些人規定了漢語字詞的讀音,而上邊這些人一多半都是南方人,所以漢語的很多發音跟現在的普通話差別比較大。現在的普通話規定了以北京等北方口音為標準讀音的。

攜帶,臺灣讀」Xi Dai(音:習帶)「。

挾持, 臺灣讀」Jia Chi(音:加持)「,這豈不是佛教術語?

癌症,臺灣讀」Yan Zheng(音:炎症)「,這倒是大事化小了。

抽搐,臺灣讀」Chou Xu(音:抽絮)「,柳樹抽絮,春天來了?

相關焦點

  • 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說普通話
    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總教習吳汝倫前往日本考察,見到日本正在推廣「國語」,又稱「共同語」。吳汝倫回國之後,提出中國也應該推廣國語。
  • 臺灣國語中的日語痕跡
    以前在臺資企業工作,跟臺灣人打了好多年交道認識了不少臺灣朋友,而且年輕的時候看過很多臺灣電視劇和電影,覺得臺灣人說的國語發音很軟,很斯文,有些用詞也挺有趣。(臺灣人說的普通話他們叫做「國語」,臺灣人用閩南語說的本地話他們叫做「臺語」)。現在學了日語,才發現原來當初好多臺灣「國語」裡覺跟我們不一樣的有趣的表達及新詞語是受了日語的影響。
  • 為什麼臺灣人喜歡把「和」字讀「漢han」而不是「he」呢?
    常常看臺灣影視劇的觀眾一定發現,臺灣和大陸有很多「字同音不同」的發音,例如「我和你」的「和」字在大陸讀成hé,臺灣則讀hàn;「液體」,大陸讀yètǐ,臺灣讀yìtǐ;「包括」, 大陸讀bāokuò,臺灣讀bāoɡuā;「攜帶」,大陸讀xiédài,臺灣讀xídài等等。
  • 臺灣國語和普通話真的「一毛一樣」嗎?
    幫你忙——幫忙你咯——囉大陸:回應「謝謝」的是「不用/不客氣」;臺灣:回應「不會」9 雜七雜八:普通話——國語語境——脈絡順便一提,諸如」靠」、」偶」(我)、」不素」(不是)這幾個詞本來也都是臺灣用語,後來也都是因為網路漂洋過海到了大陸。就像現在大陸的」牛B」、」火紅」這些詞傳來臺灣是一樣的。素質——貭素臺灣不管是國語還是臺語,都是用」素質」,這個」質素」是哪來的,根本就沒聽過。
  • 臺灣七年之久經驗之談臺灣人與大陸人的不同
    臺灣人與大陸人話題的不同臺灣親戚與朋友每天只要有空就會過來串門聊天,談的生活上的是是非非。綜藝節目與八卦新聞是男女老少必備的話題。今天哪個明星結婚,昨天哪個電視劇主角離婚。還時不時的說哪個親戚、朋友的小秘密。感覺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小故事、小新聞,而且臺灣人也不怎麼說政治的,真的關心政治的人都是少數人。
  • 普通話手抄報:普通話的地方差異
    北京話、大陸普通話、臺灣國語、中華民國國語、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在語音、詞彙等方面有少許差異。要注意的是北京話並不屬於一種標準語,因為它是未經整理和標準化的北京城區方言。以上的幾種標準語都是以北京話這種方言為基礎來進行標準化的產物。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
  • 「國語運動」_中國臺灣網
    臺胞對「國語運動」響應之熱烈,出人意料,也感人至深。     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使祖國這個寶島上處處留下了日本的影響。到達臺北時看到許多臺胞穿著木屐在行走。他們講的除閩南話(李登輝所說的「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話)外,就是日語。
  • 臺灣人說話很多發音是錯的?細數兩岸發音的不同及其歷史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疑問啊,就是當我們看臺灣影視劇或者節目的時候,他的一些文字的發音和我們的發音不一樣,還有一些臺灣歌手的歌曲,裡面也有很多發音不一樣。很多人小時候因為看臺劇就受影響,然後在學校讀錯字就會被老師罵。
  • 福建閩南地區說的方言也是閩南語,但說普通話的口音和臺灣人...
    X 徐老師,請問為什麼臺灣人說國語的時候會帶有一種特殊的口音呢福建閩南地區說的方言也是閩南語,但說普通話的口音和臺灣人還是有些不同的
  • 為何我們以前看到的香港電影國語版,都是臺灣配的音?
    很多人有個誤解,說是因為周星馳國語不好,所以要找人專門配音。這個說法流傳很廣。那麼,它是不是真的呢?我要說錯,大大的錯誤。說到這個問題,就涉及到當港片在臺灣上映的國語版配音問題了。今天咱們專門給大家科普一些。
  • 民國初年:哪種方言「差一票」就淘汰普通話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著名作家王蒙提出了另外兩種說法:「因為普通話是1949年以後的官方的一個政策,所以有的人甚至於把普通話說成是官話,但是這個更早就是更開始就是國語,這個普通話繼承的就是國語,中間沒有什麼區別,這個國語那是在民國的時期,還有什麼注音符號,b、p、m、f、d、t、n、l、g、k、h,這些都是同時來推廣出來的。
  • 聊點臺灣腔:臺灣腔為什麼是「醬紫」?
    來源:海外網提起臺灣腔,大陸人或多或少都覺得,說起來「嗲嗲」的。其實我們平常說的臺灣腔,指的是臺灣同胞說所謂「國語」時的腔調,也就是臺灣版的普通話。而兩岸對普通話的定義基本相同,大陸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臺灣也規定「京音即國音」。
  • 聊點臺灣腔:臺灣腔為什麼是「醬紫」?
    提起臺灣腔,大陸人或多或少都覺得,說起來「嗲嗲」的。其實我們平常說的臺灣腔,指的是臺灣同胞說所謂「國語」時的腔調,也就是臺灣版的普通話。而兩岸對普通話的定義基本相同,大陸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臺灣也規定「京音即國音」。既然兩岸都說的是「京音」,為什麼不一樣呢?這與臺灣推廣普通話的人有關係。現如今的臺灣腔,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閩南女學生」的口音腔調。
  • 你知道臺灣有很多客家人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很多大陸朋友以為臺灣本省人就是閩南人。其實不對,本省人之中,閩南人是不少,但另外一個族群「客家人」也很多,目前可是有約四百萬的人口啊,都和「外省人」的人數差不多了。再說一個例子你就知道客家人在臺灣的勢力了。在地鐵上,我們會有四種語言的廣播報站名,一是國語、二是英語、三是閩南語、四就是客家話。大陸的客家人我不知道,但臺灣的客家人不出以下幾個關鍵詞:勤儉、固執、不服輸和團結。由客家菜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節儉。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這有點不太受我控制。哈哈。
  • 不同年齡段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00後真相了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如今海峽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多,大陸人對臺灣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隨著了解的逐漸加深不同年齡段的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差異,小熊喵訪問了身邊不同年齡的大陸人,聽他們講述他們心中的臺灣。
  • 專欄| 程鶴麟:一個傳媒人眼中的名校校長讀錯字
    「中學」得跟「西學」對應才能讓人懂,單獨拎出來就會有歧義;說「冉雲飛中學很好」,人會以為講冉雲飛的中學母校好。先不管了,進入正題吧。冉雲飛這篇《看看出醜的名校校長,就知臺灣國學教主何以橫行大陸》,講海峽兩岸「國學」或「中文」或「舊學」或「中學」(以下權以帶引號的「國學」表示)的教育、繼承和發展。
  • 說話沒帶臺灣腔調被親戚排斥,訓示來臺那麼多年沒進步過
    在中國大家都會講普通話,在中國臺灣也不例外。只是每個地區的普通話都帶有當地方言特色。例如廣東省的普通話就叫廣普,香港和澳門的是港普。在臺灣本地會講臺灣腔國語,中間還夾雜著閩南語的詞句。當然作為一個汕頭人的我從小就說潮汕話與普通話。閩南語與潮汕話是相同、相似的,只是稱呼與日常有點字眼不同。我的普通話可以說是中國標準發音的國語,不帶有任何地方口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