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不詳。託名於神農。
【成書年代】
東漢末年(約公元2世紀)。
【主要內容】
全書分為序錄(總論)與藥物(各論)兩大部分。其中,總論部分13條,簡要論述了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劑型選擇、用藥原則等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各論部分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按有毒無毒和補虛祛邪的功用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種,中品120種,下品125種)。每藥之下重點介紹了藥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其中大多為後世本草所收錄,迄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學術成就】
1.《神農本草經》是漢以前藥學知識的第一次大總結,代表了秦漢兩代的藥學成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學專著,被奉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2.所載藥性理論和藥物功用,奠定了中藥學的基礎,對中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3.首創藥物按三品分類法,成為後世藥物按功效分類的先驅。
【備註】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原著已佚,其內容輾轉保留在歷代本草著作中。現存《本經》多種版本均系南宋至明清以來的學者根據《太平御覽》《證類本草》《本草綱目》諸書所引《神農本草經》原文輯復而成,稱之為復輯本,其中著名的有孫星衍、孫馮翼合輯本、顧觀光輯本和日本森立之輯本等。在參考、引用有關輯本文獻時,必須註明某一種輯本,不能直呼《神農本草經》或《本經》。因為各種輯本與《本經》原著是有區別的,各種輯本之間亦是有差異的,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