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到右依次為:「海派文化地圖」叢書總主編柴俊勇;「海派文化地圖」叢書作者之一潘真;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海派文化地圖」叢書圖片總監葉明獻;上海市文廣局文化產業處原處長、調研員汪飛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供圖
8月20日晚,上海書展期間,一場名為「海派文化新起航·夜讀沙龍」的活動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舉行。活動現場,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海派文化地圖」叢書又發布了五卷新書。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共分為17卷,其中16卷以上海16個區的海派文化特色資源和代表人物為核心內容,每一卷都結合了各區地域特點,闡述了海派文化在這一區域發源、積澱、流布、傳承、發展、復興的歷史軌跡和地理分布,展現其品味特質、體現其國際格局、反映其非遺傳承,重繪上海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圖;最後一卷則為「海派文化地圖」叢書的中英文對照的精選集。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於2016年9月啟動編寫,並於去年書展首展四卷本,分別為黃浦卷《申江往事》、楊浦卷《滬東風雲》、浦東卷《都市傳奇》、崇明卷《東海瀛洲》。而在今年書展上,又有五卷面世,它們分別是金山卷《山海雅韻》、徐匯卷《海上文脈》、靜安和閘北卷《上海藍調》、青浦卷《崧澤之光》和寶山卷《淞濱漫話》。叢書規劃的17卷本預計將在明年完成。
澳門大學圖書館館長吳建中特從澳門發來視頻致辭,評價該套叢書堪稱「鮮活的新時代清明上河圖」,並表示澳門圖書館決定收藏該套叢書。
沙龍現場,「海派文化地圖」叢書總主編柴俊勇指出,海派文化近年來重新得到了人們的熱切關注,而上海海派文化之日,起源於本世紀初:2002年6月,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3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海派文化研究所成立;綜觀新中國的上海媒體,談到海派文化的有7000多篇文章,高潮源於2015年的虹口,在上海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虹口設立了海派文化發展基金,2年後建起了海派文化中心;2016年末,關於弘揚海派文化品格,加快建設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議,柴俊勇的提案被評為上海市政協的優秀提案,海派文化再次被上海的媒體廣泛關注,而「海派文化地圖」叢書正是人們注意力的焦點。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的封面。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供圖
「上海的地理面積不大,但是有海派文化,有容乃大,」柴俊勇說,「海派文化是上海的根,是上海的品牌。」
「對大部分人而言,想起上海就是兩個字:『大』和『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談毅在夜讀沙龍現場的發言中說道。他認為,人們想到「大上海」,是因為近代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文化中心;而「老上海」,則會和老弄堂、老洋房等老建築聯繫在一起。這兩個詞代表了大多數人對上海的大致印象。然而談毅指出,如果現在依然把海派文化等同於上世紀20-30年老上海的影子,則是對海派文化重要價值的忽視。
「我們出版』海派文化地圖』這套叢書,是為了探尋中華文化的根,從根本出發以促成海派文化的傳承。喚醒記憶不僅僅是為了過去,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城市和城市文化都是人類創造,海派文化的脈絡不能在我們手中中斷,喚起記憶就是喚起責任。海派文化不能僅僅作為上海文化歷史記憶被封存,在當下也不能僅僅通過被模仿來紀念,而是要使海派文化的要素成為今天上海城市文化發展下去的基因。所以延續、發揚、創新海派文化就是我們的時代使命與責任。」談毅說。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也出席了夜讀沙龍,並發表了文化主旨演講。葉辛自己也有兩本上海題材的新書《上海傳》和《上海·戀》在本屆書展首發。「上海是寫不盡的,」葉辛感慨道,「僑胞、殖民者、老作家、文化人以及很多對上海有感情的人都寫過上海,還有很多上海的瞻顧,都是看不完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葉辛很懷念上海的弄堂,他認為上海是一座由弄堂構成的城市,弄堂裡有無數大大小小的上海故事,曾為他的寫作帶來了豐富的靈感。然而上海的弄堂卻在消失中,逐漸被社區的概念所替代。但是葉辛指出,弄堂的逝去不代表上海故事的結束,今天的上海依然在書寫著上海的歷史。「不要以為現在不再生活在弄堂裡,而是小區裡,上海就是一成不變的了。上海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葉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