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微博再引漢字簡繁之爭 漢字 什麼模樣才端正

2020-12-15 中國文明網

  源

  微博吐槽內地繁體字式微

  擔憂漢字簡化引文化流失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的一則微博引起軒然大波。「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此言一出,立即惹來網友激烈吐槽,繼而掀起「漢字簡繁之爭」的論戰。

  贊者有之——「漢字簡化後,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表,運無車,兒無首,鄉裡無郎。」有網友以此慨嘆漢字簡化導致文化流失之痛。 彈者亦有之——「漢字簡化後,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有網友見招拆招,力挺簡化字對日常生活的便利。

  其實,從語言學界到尋常百姓,關於「漢字簡繁」的爭論由來已久。幾年前,就有專家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停止使用簡化字,恢復使用繁體字。而在網絡時代,年輕人對繁體字的疏離與遺忘,更日漸加深文明傳承與文化流失的擔憂。

  析

  由繁入簡符合文字進化規律

  簡化字不影響華夏文明傳承

  7月22日,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著名語言學家江藍生和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就「漢字簡繁之爭」與網友在線交流。「黃秋生把正體字和繁體字畫了等號,實際上這二者並不相等,繁體字是對簡體字而言的,正體字是對異體字而言的……」江藍生在糾正了一個概念性錯誤後表示,所以要說過半人不認識正體字就不是事實了。

  事實上,簡化字佔漢字總數的比例並不大。在日常使用的文字中,簡化字大約佔7000通用字的31%。如果按現代漢語詞典收錄13000多個字算來,簡化字只佔17%。「獨體簡化字有482個,偏旁類推得出的有1753個,加起來在內地推行的簡化字有2235個,在這之外的那些漢字叫傳承字,就是臺灣所說的正體字,這些字是兩岸四地共同使用的。」

  在江藍生看來,漢字形體的發展變化有簡化,也有繁化,但主導趨勢是簡化,在常用字範圍內簡化的趨勢更為明顯。「這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決定的,便於使用和書寫是最重要的表現。漢字數量多,《康熙字典》有47035個。有的繁體字筆畫多、讀音亂、檢索難,這都不利於文化的普及。」他認為,推廣使用簡化字後,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

  當然,江藍生也坦承,繁體字從整體而言更能反映造字原理和漢民族的文化心理,但這並不代表簡化字就不能傳承文化。「簡化字同樣是人民的創造,主要利用了六書造字的方法。沒有人認為隸書楷書替代了甲骨金文和大小篆就破壞了傳統文化,怎麼使用了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華文化呢?」

  據了解,現行簡化字絕大多數來源於古代的簡體字,有一些來自草書和行書,還有一些是「古本字」,新中國吸收群眾意見創製的僅佔少數。「這些簡化字源自我國曆朝歷代,絕大多數有約定俗成的歷史基礎,不應該被排斥在中華漢字體系之外。」

  至於「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的說法,很多專家表示這種論調言過其實、有失偏頗。「華夏文明不只體現在文字上,華夏文明的核心應該是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2000多個簡化字,不足以讓華夏文明死亡。」

  更何況,根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繁體字和異體字在一些情況下是可以保留和使用的。比如在文物古籍、姓氏、書法篆刻、題詞招牌、出版教學研究中都有所應用。「學文史哲的都會使用到繁體字,在私人的空間也可自由使用繁體字,所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就是從用字角度來說也是不全面的。」江藍生說。

  解

  全球化趨勢簡化字更適用

  從孩子抓起逐步用簡識繁

  目前,除了內地使用簡化字,在香港、臺灣都使用繁體字。很多內地年輕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卻對老祖宗留下的繁體字極其陌生,甚至完全認不得、念不出。

  「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語言文字的,中國繁體漢字意蘊豐富,不但是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而且『字形藏理、字音通心』,傳遞上古先人對當今、後世的許多信息。」作為「恢復繁體字」的支持者,潘慶林認為這並非是開歷史倒車,文化溯源是為了向前看。「我們不能把英語的各個版本都引入國內,而獨忘了民族骨血氣脈魂都在其內的漢字本源。」

  也有專家認為,有些簡化字在簡化過程中,沒有遵循漢字發展規律,因此降低了港澳臺同胞對簡化字的認可度。對此,江藍生表示,少數簡化字不太理想,不能否定整個簡化字系統,「簡化字給人們的使用帶來極大的方便,現在要逐步廢除會不得人心」。

  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也註定了簡化字的生命力。據悉,簡化字由於筆畫比較少,在計算機上顯得形體清晰,聯合國已把簡化字作為中文的規範字體,成為國際標準。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政府也規定華人社會使用簡化漢字。正如專家所言,「簡化字已經走向世界,對於傳播中華文化會發揮有利的作用。畢竟,文字的使用由繁到簡易,由簡到繁難。」

  不過,面對當代人對繁體字的「遺忘」,專家也給出了建議。比如在中小學語文課中可增加有關繁體字的內容,使學生能認識繁體字,並掌握繁簡對應關係。「為了加強兩岸四地語言文字的交流,最終實現書同文的遠景,目前內地應逐步做到用簡識繁,在一定範圍內簡繁由之,臺灣則用繁認簡,在一定範圍內繁簡由之。」江藍生說。

  同時,對於明顯不合理的簡化字,國家語委也有責任加以調整,不過專家表示「調整要適度,以保持文字的相對穩定性」。據了解,將要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會恢復幾個少數繁體字和一些人名用的異體字。

  「繁體字也好,簡化字也好,都是中華民族應該發揚的東西。漢字簡繁之爭無論是什麼結論,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既能激起孩子們對繁體字的重視,對政府也是一種促進。」潘慶林說。(記者 鄭軼整理)

相關焦點

  • 一則微博再引漢字簡繁之爭 全球化趨勢簡化字更適用
    原標題:漢字 什麼模樣才端正(解碼)   源   微博吐槽內地繁體字式微   擔憂漢字簡化引文化流失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的一則微博引起軒然大波。「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此言一出,立即惹來網友激烈吐槽,繼而掀起「漢字簡繁之爭」的論戰。
  • 人民日報解碼:漢字 什麼模樣才端正
    源   微博吐槽內地繁體字式微   擔憂漢字簡化引文化流失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的一則微博引起軒然大波。「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此言一出,立即惹來網友激烈吐槽,繼而掀起「漢字簡繁之爭」的論戰。
  • 漢字簡繁的美與累:親不見愛無心 可黑還是黑
    【中國新聞周刊網12月9日訊】今年7月,香港演員黃秋生的一則「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微博,再次引發「漢字簡繁之爭」的激辯。一時間,專家闡釋,網友吐槽,觀念交鋒,眾聲喧譁。
  • 漢字起「簡繁之爭」 專家:須尊重字理與規律
    作為一個學術性問題,漢字的簡繁之爭在新一輪討論中又成為主角。同過往幾十年並無二致,發言的、圍觀的,志士仁人,聚訟不休,但仍然只爭論無定論。  不過,引人深思的是:不論爭論各方立場多麼不同,但已形成一大共識—漢字是發展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接受記者採訪時更進一步強調,漢字要發展,這是自然規律,但發展必須尊重其本身的字理與規律。
  • 漢字簡繁之爭終結 教育部: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
    中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漢字原則上不恢復繁體。昨天,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表示,根據學術界反覆討論的結果,教育部決定漢字原則上不恢復繁體,這一表態終結了一段時間以來漢字簡繁之爭。
  • 新京報:別再用實用主義去傷害漢字
    原標題:別再用實用主義去傷害漢字   一家之言   網際網路上曾經流傳過一種哀傷的情緒: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說到底,對漢字演變不能只基於實用主義考量。   關於「漢字簡化」的一則新聞,日前引發熱議。
  • 兩岸「簡繁之爭」:同文同種都是漢字 誰說不能並存
    但有些島內人士看不慣簡體字,認為繁體字才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之美」。近日,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並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簡繁之爭」的政治色彩  從大陸推廣簡體字起至今,臺灣當局對簡體字的態度常帶政治色彩。  政治禁錮的年代,字體繁簡在臺灣是涉及意識形態、事關中華文化道統的大事情。
  • 裴鈺:從17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
    17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近期,部分學者、文化人士陸續提出要廢除簡體字,全面恢復繁體字,同時,還有一部分學者主張要繼續漢字的簡化,不必恢復 繁體字,「繁簡漢字」之爭在近幾年,是年年爭,歲歲爭,討論得越來越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來越廣泛,原來是學術圈子的話題,如今,已經成為全民討論的題目了
  • 潘慶林江藍生激辯漢字簡繁之爭
    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江藍生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 (王鶴瑾)最近,由香港演員黃秋生引發的漢字簡繁之爭在網上愈演愈烈。潘慶林4年前就曾提出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建議,他說,「中國繁體漢字以意蘊豐富,不僅是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而且『字形藏理、字音通心』,傳遞上古先人對當今、後世的許多信息。」潘慶林表示,「國人千萬不能忽略漢源本字,不能把英語的各個版本都引入國內,而獨忘了民族骨血氣脈魂都在其內的漢字本源。」
  • 他50歲發明「新漢字」,因簡繁之爭受質疑,歷四朝活了112歲
    到了北洋政府時期,逐漸興起用字母來注音漢字,之後民國時期,新中國初期都如此,字母注音逐漸優化。但是這些注音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拼音還是不一樣的,如今的漢語拼音方案其實是在1955年才開始制定出來的,由於簡單易學、符合國際趨勢,逐漸定型,而後臺灣也跟進,開始用漢語拼音取代之前的注音。
  • 漢字「簡繁並存互通」是大勢所趨 也是形勢所迫
    這引起臺灣有關方面警覺,於是有人提出要將繁體正名為「正體」,這就越出文化範圍而帶有爭「正統」的意味了。  海峽兩岸合則兩利,尤其是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更應加強合作。自改革開放以來,兩岸在經濟方面的交往已卓有成效,在文化方面尚有待加強。中文字的簡繁之別,對文化交往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礙。
  • 「繁簡」之爭:蔣介石曾兩度推行漢字簡化
    但隨著簡繁之爭頻頻被提起,並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網絡民意也曾出現支持與反對方勢均力敵的局面。       不過,繁簡體字之爭由來已久,而且也並非是只在中國才有的爭論,在亞洲文化圈(日韓新馬泰)其他國家同樣存在這一爭論。
  • 漢字簡與繁 相「爭」何太急
    一時間,王幹的一「博」再「博」、政協委員的提案、網友的熱烈討論……將一直不斷的「簡繁之爭」再次推到風口浪尖。    那麼在進入簡化字時代50多年以後,繁體字正以怎樣的狀態存在於我們身邊?    在百度上搜索「繁體字」,得到的結果中有很多是關於「繁體字轉換工具」、「繁體字網名」、「繁體字個性籤名」的網頁。
  • 關於簡繁漢字使用問題的思考
    這是因為簡化字易學便用,符合漢字演變的總趨勢,已經在民眾中紮下了根。《簡化字總表》收簡化字2235字,佔通用漢字的三分之一。漢字字形雖然發生了這樣利民、利用的變動,並沒有引起文化傳承的大起伏,實屬不易。     「文革」結束以來,社會上有關簡化漢字的議論始終未斷。每年的全國「兩會」,也時常收到要求恢復繁體字的提案議案。
  • 被簡繁轉換誤導的,兩個有關聯的漢字,用錯了容易鬧笑話
    下面就來舉兩個例子,看一下「雲」和「氣」這兩個有關聯的字,在「簡體」和「繁體」上有什麼差別,有什麼不同的含義。小篆時下面表示地的一筆再往下拉,表明是往下的氣,接著地的,楷化以後就是現在的楷體字「氣」。簡繁轉換功能,把「氣」變為「氣」。
  • 李行健:搭建兩岸簡繁漢字智能轉換的金橋
    因此,2009年在長沙召開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同提出兩岸開發簡繁字智能轉換系統的建議。大陸不少單位開展了此項轉換系統的研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轉換正確率高的一般在97%左右,達不到完全應用的要求。
  • 成龍「Duang」字引熱議 專家:連漢字都稱不上
    在《細說漢字》出版以後,與之類似的書籍也陸續出版。也有人建議鄭先生出版一個童書版,他說:「現在社會浮躁,我看到有一些書內容跟這本差不多,只是在根枝末節上做一些改動。或者找一些資料來拼一拼,做一些想當然的介紹。一個漢字如果單憑想像的話,會憑空想出很多解釋,這對讀者的負面影響很大。這套書是左先生一輩子的心血,我們也想過做童書,但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漢字書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 "漢字叔叔"微博求工作 因創辦漢字字源網貧困潦倒
    (圖片源自字源網)  記者 謝晨星  這幾天, 在天津的美國人理察·希爾斯突然忙了起來,每天上千封的電子郵件從全國各地發來,約訪問和約面試的電話絡繹不絕,連那個本沒有什麼名氣的微博也猛增了數千粉絲。而這些變化都要從一則微博說起。  8月1日下午,理察的網友Dixinyan隨手發了一條微博。
  • 黃秋生微博炮轟簡體字引發漢字繁簡之爭
    黃秋生微博「發聲」  因簡體字感嘆華夏文明已死  簡體字利於傳播 繁體字寓意美觀 二者之爭再燃硝煙  【核心提示】  他用繁體字在微博中寫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唉,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此言一出,引發網友熱議。知名學者、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就此事接受今報記者採訪,他不認同黃秋生的說法,「黃秋生的謬論已經被吐槽,再談是抬舉他」。  與此同時,河南衛視一檔漢字文化節目《漢字英雄》開播後受到觀眾熱捧,收穫零差評,《漢字英雄》同名手機APP遊戲也極受歡迎,成為風靡一時的熱門軟體。
  • 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達國際領先水平
    本報北京6月30日訊(記者 李澈)記者今天從教育部獲悉,近日,《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第二期成果在京通過專家鑑定。該項目是教育部、國家語委為落實《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同建議》設立的專項項目,由廈門大學、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聯合承擔,第一期成果於2014年11月發布,已免費提供社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