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之爭:蔣介石曾兩度推行漢字簡化

2020-12-15 澎湃新聞

       在3月4日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電影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繁體字傳承的議題再次在國家層面的會議上浮現。

       其實,在2008年「兩會」期間,宋祖英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便聯名提議「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2009年「兩會」,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之後,2014年全國人大代表吳仕民提議國家應「恢復繁體字,傳承傳統文化」。

繁體字中的「文化基因」,這是支持使用繁體字一方的核心觀點。

       儘管目前恢復繁體字的意見和呼聲在大陸地區的影響力並不大,也不代表中文使用者的主流觀點。但隨著簡繁之爭頻頻被提起,並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網絡民意也曾出現支持與反對方勢均力敵的局面。

       不過,繁簡體字之爭由來已久,而且也並非是只在中國才有的爭論,在亞洲文化圈(日韓新馬泰)其他國家同樣存在這一爭論。

民國時期的簡體字政策

       《漢字簡化方案》公布至今已有58年,但「簡繁之爭」似乎從未停止。不僅僅在中國大陸民眾中存在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主張,長期以來臺灣某些政客或民眾也常常利用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差異對中央政權及其文字政策進行抨擊。

       誠然,國共兩黨因政治鬥爭與意識形態的對立,在文字政策上也分道揚鑣,大陸推行了簡體字,而臺灣推行了繁體字。「因政治鬥爭的對方推行簡體,我們就倡導繁體,依哲學角度而言,我們是作為對立面的另一邊,居於『客』位,淪為強勢『主方』的奴隸,結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調」(林安梧:《文字簡化面面觀座談會發言紀要》,載臺灣《國文天地》1989年5卷2期)。 可見,臺灣地區最初推行繁體字的動機,並不全因「傳承中華文化精髓」使然。

       然而,大陸的簡體字政策,恰恰是承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制定的簡化字方案而來。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時任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會員、教育部國語統籌會常駐幹事)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在此之前,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先後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普通教育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成為歷史上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的第一人。

       錢玄同1922年提出的《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除了主張將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書面語外,還提出了簡化漢字的八種方法。這部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成為現行簡體字產生的依據,影響深遠。1935年8月,國民黨政府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錢玄同主編的《簡體字譜》草稿(收錄簡體字2400多個)的一部分,收字324個,雖僅執行167天便遭廢止,卻是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

國民政府簡體字推行法令

臺灣社會為何使用繁體字             

       如前所述,《第一批簡體字表》推行不久便遭遇短命。但這批簡化字實為蔣介石在背後推動,他曾說標語用字應儘量避免十畫以上之難字,推行簡化字有利於消除文盲。然而,時任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認為,簡化漢字是十分荒謬的行為,破壞了中國文化,公開跟蔣介石叫板。忌憚於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蔣介石只好讓步,下令暫不實施簡化漢字。後來在戴的一再敦促下,蔣介石最終下了「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

       然而,民間研究漢字簡化的活動並未受到挫折。在《第一批簡體字表》廢止的同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的運動。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簡體字仍在各種非官方渠道繼續推行,抗戰爆發後簡體字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更是立即著手推行簡化漢字,並於1956年在全國推行《漢字簡化方案》。

       1952年,蔣介石第二次推動文字改革。他一邊指示"考試院副院長"羅家倫在報紙上進行輿論造勢,一邊讓"教育部"組織學者研究簡化方案。翌年,蔣介石重申「簡化字之提倡,甚為必要」。

       然而,這次文字改革又遭到保守派的抵制,他們認為此舉會「毀滅中國文字及國家命脈」。蔣介石感到阻力太大,恐難執行。此時,大陸在推行漢字簡化運動,在海峽局勢風詭雲譎的背景下,蔣介石立場大變,將簡體字斥為共黨專斷、忘本賣國的工具。上世紀60年代蔣介石更是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全面禁用簡體字,違反者會被視為「投共附匪」。簡體字在蔣介石統治時期成了人人忌談的政治符號,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後,隨著兩岸往來頻繁,簡體字才逐漸進入臺灣社會。

識繁書簡或繁簡混用:蔣介石書法作品

韓國也用簡體漢字

       亞洲文化圈受漢字影響的其他國家,比如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都曾對本國流通的漢字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簡化改革。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韓國的漢字簡化方案甚至與中國完全一致或大部分一致。現在日本通行的漢字字體(新字體),簡化程度雖遠不如中國大陸的簡體字,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漢字與中國現行簡體字相同或非常相似。泰國則是將所有華文學校都納入允許教學簡化字的範圍。這些國家進行漢字簡化改革,主要是因為簡體字更容易被民眾習得使用。

       以韓國為例,韓國曾長期使用漢字。漢字早在殷商時期傳入古朝鮮,再經過唐朝的進一步傳播,漢字成為古朝鮮的主要文字。

       進入李氏朝鮮時代後,世宗為了讓平民百姓認字讀書,便根據本民族人民的發聲特點編纂了《訓民正音》,即朝鮮諺文書寫系統,朝鮮民族獨有的文字漸漸形成。朝鮮半島獨立後,由於民族主義和脫漢運動的影響,朝韓對日治時代漢字的應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非常不滿,漢字遭到排斥,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逐漸高漲。

       1948年韓國施行《諺文專屬用途法》,由此漢字被廢除。然而在李承晚時代(1948-1960),小學實行的仍是漢字教育。樸正熙時代(1961-1979)則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後因輿論強烈反對,又恢復漢字教育。上世紀90年代韓國與中國建交前使用的漢字一直是繁體字,1994年以後,包括中文教科書在內的大部分領域都使用了簡體字。

       自1991年起,由韓國主導的國際漢字會議提出統一和規範漢字字體,邀請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日本代表與會。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能達成一個符合各方實際情況與利益的方案。

       現在韓國在國家層面指定為教育漢字的有1800字,與中國2500個常用漢字重複者多達1619個。按照漢字字形標準,兩國公用的1619個常用漢字中,包括簡體字在內,也只有512個在字形上不同。

       

       不過,漢字簡化的歷史進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漢字是涉及面廣泛、規模浩大且實施起來複雜的大工程。任何漢字改革都必須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不符合民眾的易用性和時代發展需要的改革方案最終都是失敗的。

       1950年公布的一批簡化字方案中,即便是官方實施的,有很多字也因過於簡化容易引起混亂而未被民眾接受,比如儒家的「儒」簡化成「㐵」,堂堂正正的「堂」簡化成「坣」,副業的「副」簡化成「付」,等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題】蔣介石曾兩度推行漢字簡化
    但隨著簡繁之爭頻頻被提起,並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網絡民意也曾出現支持與反對方勢均力敵的局面。不過,繁簡體字之爭由來已久,而且也並非是只在中國才有的爭論,在亞洲文化圈(日韓新馬泰)其他國家同樣存在這一爭論。民國時期的簡體字政策《漢字簡化方案》公布至今已有58年,但「簡繁之爭」似乎從未停止。
  • 兩次推行「漢字簡化」,蔣介石為何最終無奈放棄?
    據史料記載,當時蔣介石對此表示關注,曾詢問教育部部長王世傑的意見,王世傑回復道:』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畫確實太多,應該作些簡化,但只能逐步進行。』於是,蔣介石決定逐步推行簡體字。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解放後的國民識字率低得嚇人,就我知道的長輩,年輕時候沒有幾個識字的。所以,簡化漢字在當時掃盲班來說,還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的話,不管是簡化還是復繁都無必要。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 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原標題: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亂」字為簡體 而前年演員黃秋生一條質疑簡體字的微博,更是將漢字簡繁體之爭上升到民族文明傳承問題!也不乏黃秋生這樣,借「繁簡」之說,唱衰大陸的聲音。 簡體字自古有之 那我們且看看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
  • 漢字繁簡之爭 不能承受的文化傳承之重
    中國僑網消息:針對近來愈炒愈熱的漢字繁簡爭論,美國《僑報》3月22日刊文稱,漢字的繁簡之爭絕不僅僅囿於「語言工具」的使用問題,更多的爭論是圍繞於哪種字體更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章摘錄如下:  在今年的中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大陸「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引起了「主繁派」和「主簡派」的再次論戰。
  • 蔣介石臨終前,為何對簡化漢字,一事耿耿於懷?
    時任教育部長王世傑向蔣介石建議啟動這一方案,並認為動作不能太大。 蔣介石認為漢字簡化很有意義,但要儘快擬定方案,為漢字簡化最好前期準備。當時,蔣介石很有有一番刷新政治,改革社會的打算,簡化漢字是重大改革,他很想做成這件前無古人的事情,讓社會各界刮目相看。
  • 漢字繁簡爭論:眼光應向前看
    「爭論一直有,漢字也一直在簡化」     「漢字繁簡問題的爭論一直有,漢字也一直在簡化。」     1936年1月,「簡體字表」因受到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的反對而「暫緩推行」。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成為我國主要的語言文字政策,漢字簡化終於成為現實,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前代學者的研究與呼籲;二是當時我國有九成文盲,簡化漢字有利於「掃盲」。
  • 漢字簡化到底好不好呢?
    漢字簡化(一)漢字簡化之利1、減少繁亂,提高效率如漢字中的部分形聲字,簡化字的聲旁比原來繁體字的聲旁表音準確,結構更加清晰,因而也更便於初學者認識和記讀。如「膚」簡化為「膚」後,則依據「夫」來記讀。(二)漢字簡化之弊1、違背漢字特點,表意性減弱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一種表意體系的文字。
  • 李退山:從「葉」簡化成「葉」的背後故事看漢字簡化的隨意性
    (文/李退山)中國1949年之後大力推行的漢字簡化運動顯露出極大的隨意性。據《亞洲周刊》2008年6月28日毛峰《日本漢字鏡子映照兩岸繁簡之爭》載:原來「登」字旁的繁體字一律簡化為「丁」字旁,但因鄧小平對按此規則簡化的「鄧」字十分不滿,結果作為特例改成了沿用至今的「鄧」字。此文另載:在一次政治局討論漢字簡化的會議上,有人對「葉」字被簡化為「葉」大為不滿,覺得完全失去了「葉」字本身的表意性。這時葉劍英發話說:「我看簡化的不錯嘛」。
  • 蔣介石為何放棄「簡體字」?
    揆諸史料,有關漢字繁簡的討論由來已久,錢玄同在「五四」運動時期,就為此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他指出,「數千年來,漢字的字體是時時刻刻在那兒被減省的。從殷周之古篆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刻刻向著簡易的方面進行。」胡適、蔡元培、周作人、林語堂等都是漢字簡化的支持者。
  • 清末民國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摸索與開拓
    清末民國時期是有意識且較系統地進行漢字簡化的起始階段,儘管該時段的漢字簡化工作進行得還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但它卻是自唐宋以來社會生活中不時出現減省形體、俗寫形體,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系統簡化工作的中間階段。不過,其時學者並非一開始便將目光聚焦到漢字中已有的減省形體上,並非天然地有成系統的簡化方案和推行辦法供他們採納。
  • 近百年來漢字的簡化與規範
    1909年教育家陸費逵在《教育雜誌》上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的著名論文,認為俗體字筆畫簡單、易習易記,「普通教育採用俗體字有利無害,不惟省學者腦力,添識字之人數,即寫字刻字,亦較便也」。五四時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一些語言文字學家明確提出了簡化漢字的主張,走在前列的是國學大師錢玄同。1920年他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
  • 毛澤東在中國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其實,漢字簡繁之爭自晚清以來就一直存在,它甚至在某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和政治標識。蔣介石欲簡化漢字被批千古罪人在眾多恢復繁體字的理由中,最重要一條就是復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因為臺灣使用繁體字。殊不知蔣介石也曾是簡化字的擁躉。1922年,著名語言學家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 褚靜濤:漢字的簡化與繁化
    是故英國有保守黨,以制西人之趨輕浮狂簡也。」章太炎傳播國學,告誡學子,「文字一滅,國必滅致亡」。赤子之心,忠言逆耳。血氣方剛的激進青年不為所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升高。近現代中國的簡化漢字,不僅僅是簡化筆劃,更有奇想,視漢字為腐朽落後之物,必欲去之,實現拼音化、拉丁化。甚至有學者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一則微博再引漢字簡繁之爭 漢字 什麼模樣才端正
    此言一出,立即惹來網友激烈吐槽,繼而掀起「漢字簡繁之爭」的論戰。  贊者有之——「漢字簡化後,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表,運無車,兒無首,鄉裡無郎。」有網友以此慨嘆漢字簡化導致文化流失之痛。 彈者亦有之——「漢字簡化後,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有網友見招拆招,力挺簡化字對日常生活的便利。
  • 新中國漢字簡化過程揭秘
    到今天,《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已經52年了。但半個多世紀以來,「繁簡之爭」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年3月,有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再一次點燃了人們對於簡化字的熱議。  到底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也許我們只有通過重溫歷史才能找到答案……  文字改革應先辦簡體字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 探尋簡體漢字的演進:民國時期的漢字簡化運動
    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簡繁之分。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 一則微博再引漢字簡繁之爭 全球化趨勢簡化字更適用
    原標題:漢字 什麼模樣才端正(解碼)   源   微博吐槽內地繁體字式微   擔憂漢字簡化引文化流失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的一則微博引起軒然大波。「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此言一出,立即惹來網友激烈吐槽,繼而掀起「漢字簡繁之爭」的論戰。
  • 20世紀漢字簡化之路是繁是簡,誰說了算?
    早在 2009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潘慶林就曾提議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他的理由很簡單——簡化漢字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當然,更多的「挺繁派」是站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立場。「挺簡派」則一再強調漢字簡化是歷史規律,並非隔斷傳統;簡體字的推行和普及大大降低了社會的文盲率;更有甚者搬出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本溯源,要想解開雙方的死結,還是有必要從漢字改革說起。